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科举之难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范进中举,具体的细节大家都知道, 结果很简单:一个范进,考试考到 54 岁,终于中了举人。

然后呢?然后就疯了。

这个情节被大家当段子笑了整个中学三年。

但如果你了解科举的难度你就会明白:范进中举疯了就对了,不疯反而奇怪 了。

时下我们经常会慨叹:高考真是个残酷的东西,一分之差可能一辈子都翻不 了身了。

本大叔不以为然,世人觉得高考残酷,其实是幼稚病。你要是知道了科举的 难度和残酷性,你就不会患这样的幼稚病了。

科举的残酷,甚于高考十倍 —— 并且这都是很保守的说法。

清末的四大天王,虽然最后名满天下成为一时的豪杰都是因为其武力很高军功很大,但是四大天王的出身却都是文人,和武功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他们都是因为科举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只是后来时乖命蹇阴差阳错,导致他们都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笔,拿起了地上的刀,纸上得不到的富贵,转而从刀枪中得来。

刀枪中取富贵,虽然残酷的多,但是也直接有效的多。

1811年林则徐因为科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811年出生的曾国藩和之后的胡左洪三人,也都是因为科举,陆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我们就来看看,当年这几个人的高考之路。

大清朝的科举考试,其实一脉相承于大明朝,主要就是为了角逐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当然后面还有一个庶吉士,因为要求太高,难度太大,人数太少,虽然无限风光,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秉承“要么不开扒,

要么全扒下”的原则,对这几个学位的难度深度“开扒”一下。

世人往往喜欢把古时候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学历相对应:

秀才对应小学文凭,

举人对应大学文凭,

进士对应名牌大学文凭。

有很多人秉持这样的观点,包括一些近代史上的大家(如唐德刚先生),也把秀才看做是“小学文凭”。

基于这个对应,我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

秀才好考;

举人有点难度,但是难度也不大;

进士可能确实挺难的,但是只要努努力踮踮脚,以自己的智商,熬几个通宵也是能够过关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也容易得出一些结论:古人的知识水平不咋地,我们现代人就是牛P。

这样的结论非常深入人心,

于是我们鄙视考取秀才的人:穷酸秀才,

我们也鄙视考上举人的人:只会读八股文狗屁不通,还不知变通;

甚至对于“进士”这样的金牌学历也不以为然。

于是今人飘飘然而有得色,甚至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愚昧是无知。

并且无知者无畏,所以敢粪土当年万户侯,所以敢骂当年的秀才举人乃至进士都是老八股都是封建卫道士。

这是幼稚病。

得治。

为了取得老军医一针见效的疗效,本大叔决定直接上结论:

秀才,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大学--中国TOP2。

进士,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取得牛津剑桥的博士学位--世界TOP10。

如果这样对应,您还能得出以上的那些结论吗?

秀才好考吗?想想看现在的211和985的难度再作回答。

举人好考吗?想想清北每年在你们省内录取几个人再做回答。

进士好考吗?这个就不说了,就问你牛津剑桥的博士牛逼不牛逼。

有人会觉得不服气:哪里有那么难?

好吧,我们来上数据,看看当年的科举考试,为什么难度如此之大?

科举第一步:秀才学历 =985/211 本科

首先说秀才,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来源:《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你确定你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那些全县统考进了前三十、四十名的考生,是不是有能力考211和985?

举个直接的例子:曾国藩的老爸叫曾麟书,也是个读书人,并且学习非常用功(积苦力学),但是却屡试不第,被个秀才考试折磨惨了(平生困苦于学),一直考一直考,直到43岁,在连续考了17次之后才最终考上(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出自曾国藩之口,讲他父亲的高考故事,应该不会有假。

首先曾国藩的父亲非常努力,然后考了17次,考到43岁,只不过才考个“秀才”,在“大学文凭烂大街”的今天,你跟我说当年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文凭”?

不光如此,秀才考试的逼格还相当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逼格一:要经过三道考核:县考、府考和院考。

先考县试,县试通过之后,再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之后,才能参加院试。

高逼格二:考官很牛。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放到现在,也就相当于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主持你们的考试,考官的逼格是不是很高?我们现代的什么考试能劳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的大驾?

并且这还不算完:秀才的最后一关院试,则必须由钦派的学政主持。“钦派”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吧,就是中央直接委派任命官员下来监考,就问你这逼格高不高?这阵势,你还会认为秀才就是“小学文凭”吗?你还会觉得秀才好考吗?

不光如此,秀才考中之后就代表有了“功名”在身,你就不再是农民,是士大夫阶层了(虽然是该阶层里地位最低的),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也有各种特权:

特权一:免除徭役。

除了自己还可以免除家里两个人的“徭役”,这个实惠相当大:差不多相当于现代工作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种田不用交地税,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特权二:见官不跪。

见了地方长官只需拱手叫老师,不必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跪下来叩头喊青天大老爷。

别人跪着你站着,别人看着你吃着,这太有范了。

太特权了好不好,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好处啊。

特权三:可以显摆。

可以穿长衫,头戴“方巾”:很多戏曲杂剧里面戴的脑后有两根大香肠的那种帽子。

脚上还能穿长靴,这也是一般老百姓不允许穿的,你有多少钱也不能穿。

有钱想臭显摆?

没门,只准我们秀才——读书人显摆。

这是多大的特权?

放到现在,秀才的名头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一身H打头的行头外加一辆ABB打头的豪华座驾啊。

特权四:刑不上秀才。

对秀才不能动用刑讯。

确实犯罪了也不能用?

确实犯罪了也不能用!

不受体罚,不挨板子,如果非得用,必须要报省的学政批准。

这个特权就更是大的没边了:

中国有句话叫做“刑讯逼供”,还有一句话叫做“屈打成招”。

只要对你用刑,说实话作为普通人,其意志力根本就不可能抗得住。

而一旦拥有了秀才的身份,至少能报确保自己不会被“屈打成招”,这是多大的好处?关键时候能救命啊。

正因为不能对秀才用刑,所以骂大街就成为了秀才们的一项特权,并且是:我可以骂你,你不可以骂我。

因为按照明清时期的法律,凡是骂人的,要打十下屁股,回骂的同样是十下。秀才骂人,不能被判决打屁股,只能改换为“赎刑”,也就是花钱买“赎”:所费金钱数量也是少得可怜,不过是七厘五毫银子,一钱的银子都不到,因为涉案金额太小,官府一般根本不会受理秀才骂人的案件。

秀才可以依仗他们的这个特权公开骂自己看不惯的事情,所以得到这个“骂遍四方”的名声。

这个特权对于读过点书且喜欢嘴炮的人来说,真的是太好了。

特权五:可以越级上访。

秀才平时可以求见地方官,可以递纸条:两指宽的“治生”帖子——即使见不到地方官,至少也和长官有个联系通道。

因为有了这样的沟通通道,所以对于当地的事务,秀才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就可以折现为现实的利益,白花花的银子。

并且如果和本地的地方官沟通不出名堂,还可以写信“上访”:后面湘军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将领叫王錱(zhen),他就是秀才出身,就曾经干过这样越级上访的事情,把县太爷治理的服服帖帖,我们到后面写到他的时候再扒。

特权六:秀才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最基本的工作:当老师,当时叫做“私塾先生”。

这个私塾先生可大可小:最小的,当个村子里的私塾老师,例如左宗棠的老爹是干这行的,洪火秀在创业之前也是干这行的,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家村塾师”,发家致富很难,养家糊口可以;

再好一点的,可以到富户豪门家里去做个教书先生,这个职位收入就更加丰厚了,例如左宗棠后来会试屡试不售,就决定放弃了,然后到了自己的儿女亲家陶澍家去做教书先生。

几年时间教下来,自己就挣够了钱,跑到郊区买了70亩地,盖了房子,过上了“农场主”的生活。这个收入,放在今天也不算少啊。

再往大一点说,秀才还可以开馆授徒:没错,和黄飞鸿/叶问干的差不多,只不过黄叶他们开馆是教武术,那是下九流,读书人开馆,那是教知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比黄飞鸿/叶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黄飞鸿/叶问的同乡康有为就是干这个的:康有为当年以秀才的身份,在广州开馆授徒,并且搞出了大名堂,搞的名满天下,收获不可谓不丰。他创办的学堂至今还颇有名望,你一定听说过“万木草堂”。(说明:康是1891年创办的万木草堂,当时他确实是秀才身份,他是在1893年才考上举人的,也就是说他开馆授徒2年之后才考上举人)。

这样的待遇,你敢说是“小学文凭”能享受的?

特权七:可以当官。

秀才是怎么当官的呢?

大清朝一朝,有秀才几十万人,为了安抚秀才的情绪给底层读书人看到一点希望,朝廷会安排一些选拔考试,秀才通过这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可以叫做“贡生”,贡生的名目比较多,包括岁贡、恩贡、副贡、优贡和拔贡,合称五贡。

恩贡和副贡没有特殊含义和好处,我们就不说,我们只说另外的三个。 岁贡:凡岁考成绩优异的秀才,可以领取公家发给的伙食费,称之为“廪生”。府、州、县每岁或数岁得选拔廪生一两人,保送到京师,入国子监肄业,称之为“岁贡”。

优贡:清制,每隔三年,各省可选拔秀才中品学俱优者,经学政考定,会同巡抚保送,名额二人至六人不等,贡入京师,经过朝考后,绩优列一等者,派任知县,二等者任教职,三等者任训导,谓之“优贡”。

拔贡:清制每隔12年,各州县可选秀才中品学俱优者贡入京师,谓之“拔贡”。拔贡经礼部奏请廷试,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复试,绩优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教职任用。

虽然秀才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还是存在“当官”的可能。

现在的普通二本毕业生,能享受以上待遇吗?能免交税吗?能享受特权吗?能做高考培训讲师吗?

基本都不能。

所以拿秀才比现在的二本毕业生,不是辱没了现在的本科生,反而是侮辱了秀才。

真的,不要不把秀才当盘菜。当年的吴用吴学究,也就是个秀才,干到了梁山伯总公司的副总裁,厉害不厉害?

大明朝的大才子徐渭,也不过一秀才,能干到一方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师爷,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身边的总参谋长,显赫不显赫?

综上,秀才在当年那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一个头衔,绝对不是我们当代人口中的“小学文凭”,如果你非要类比的话,秀才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11/985毕业,这学历在当年绝对过硬。

科举第二步:举人学历 = 清北 TOP2 本科学历

秀才考完之后就是举人,我们再来看看举人。

秀才的地位已经如此之高,那举人不是上天了。

确实!

所以要考取举人,同样也难如登天。

要不然范进会考到54岁才考中举人?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因时逢秋季,故称“秋闱”。各省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中考试,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资格应试,必须在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资格参加。

和我们的高考相比,“乡试”非常残酷的一点就是:三年一次。

我们现在的高考,今年考的不理想,明年可以接着考,就是复读一年。即便只有一年,通常考生的压力都已经非常大了:已经复读一年了,如果考不上多丢人啊,压力山大啊。

但是你放在当年想想:三年一考,如果今年考不上,那么后面要等3年以后才能考,这其中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举人考试的录取率也是低得吓人:大清朝的规定,各省的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多少、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每年各省给中央缴纳的税收金额,人口越多,教育水平越高,纳税越多的省份,录取人生也就相应越多。

但是这个“多”也是相对而言的:

例如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是120人;

江苏安徽两省(合称江南省)录取120人;

浙江、江西、福建属于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在当时属于中等省份,大概能录取到六七十名;

云南、两湖、广西,则大概各录取四五十名;

偏远的贵州、陕西、甘肃则属于科举小省,每科能录取三四十名。

注意以上的数字不是“每年”,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以上的录取数字是“三年”一共录取的人数:高考大省,三年录取120人,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录取40人,小省的话平均一年大概能录取15到20人。

这样的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北两所大学还要低吧?

根据清史的记载,满清267年的历史,共开科112科,录取举人总数152100人,以清朝立国267年计,一年平均录取570人,按照开科112科来计算,每科录取1358人。

这样的录取人数,这样的录取率,考举人比当代考清北还要难。

其竞争程度,是何等的激烈?都不能用激烈来形容了,应该用“惨烈”来形容才对。

正是因为竞争如此惨烈,所以考生压力山大,经常出现考生“自戕”的记载。“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不是瞎说,这件事情发生在1902年的浙江乡试(考举人)的过程中。

“死于蛇”和“烛签自刺”也就算了,“自碎其睾丸”你能想象吗?

这是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才能对自己下得去那么狠的死手啊?

别说是经历,就看看这几个字都蛋疼的要命。

范进考试考了大半辈子,最后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考上了举人,结果自己乐疯了。

其实放到现在,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有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可以考,把其他所谓的C9,211,985,一本,二本,三本,大专,职专,职校,中专等等都取消掉,都不准考,高考只能考清华北大,那么我们可能多数人都没办法接受高等教育了,如果有一天老天突然开眼,让你考上了清北,相信你也能乐疯。

所以说:范进考了一辈子高考,终于考上了清北,“乐疯”这件事并不见得有多丢人,挺正常的。

本山大叔说的好:你跺你也麻,你考你也疯。

想想现在的清华北大,多少关系户,演员运动员大小名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去深造,出来之后则蓬荜生辉,硕士博士好不威风。

读史则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实在可笑。

今人笑古人科考之迂腐,古人何尝不笑今人之自欺欺人哉?

以今度古,为古人所笑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旦你走过了举人的门槛,可以说作为一个读书人,你基本已经非常成功了——考上了清北嘛,还不算成功?

对于考上举人的秀才,这个时候一般老百姓就要称其为“老爷”了,和普通人的差距已经彻底拉开了。

考中了举人名义上说你已经是国家公务员了,到吏部去注册,原则上可以做县官了,也就是县太爷。当然是候补的,至于这个“侯”的时间是多久,则要看你自己的造化和运气了。

举人当县太爷,当然也只在理论上成立,概率太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好比今天我们这些LOSER说只要我们努力,我们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在大清朝,举人做官做县太爷的概率,其实和现在成为亿万富翁差别不大:每年全国大概也就40到100个不等的官职空出来,可以给到举人同志们。

就这几十个名额,想想那么多候选者,那么多的关系户,“僧多粥少”,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什么门路的“举人”,得到实缺的机会不会比现代成为亿万富翁大多少。

我们还是数据说话,按照大清官方资料《清会典》的记载,全盛时期的康熙年间,大清朝的州县有1528个,到了大清朝后期的光绪年间,州县数量有1640个,这个数据是把所有州、厅、县都包括在一起的(包括直隶州、直隶厅、散州、散厅、普通县在内),也就是说全国上下的县太爷职位统共大概也就1500到1600的样子,职位就这么多,但是举人的生产速度是每三年1358人,如果每个举人都有官做,那么3年所有的县太爷都要换一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举人虽然很风光,但是要想真正姓“赵”,其实还欠点火候。

虽然县太爷很难做到,但是举人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工作可以干的,比如说可以出任知县的助理(县丞,不是县长,8品官,相当于副县长),主薄(9品官,第二副知县),典狱官(典史,不入流,没品),当然还有教谕、训导等教育方面的工作,虽然不是正职,但是至少也是份政府的公务员工作,小康生活还是有的。

当然举人还可以做“师爷”:大清朝因为前期的“文字狱”横行,在给上级和皇上的文件上马虎不得,一点点名讳上的错误,可能都会招致免职、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大罪,于是在公文来往上,正职的官员就需要熟读史籍的文人的帮助,进入自己的府中充任师爷。特别是一些封疆大吏,他们都需要很多这样的人才协助自己做文案工作。

例如曾国藩,在自己成为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之后,有人说他的幕府人员数量达到了400到500人,这个数字不可信,但是根据曾国藩四大得意门生之一的薛福成的记载,幕府人员数量大概经常性维持在80到100人左右,并且这80到100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比较可信。

也就是说,一个省长级别的封疆大吏,大概就需要100多号人,全国18个行省,几十个总督、巡抚,能提供几千个幕僚的职位,更不要说督抚下面的知府衙门和知县衙门了,人才的缺口更大,这也是读书人的一大去处。

举人出身,做过幕僚的清末名人,最著名的莫过于左宗棠:因为他是举人出身,所以没等到实缺,只能在家教书,等到太平天国闹起来了,他先是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门下做幕僚,张亮基离开湖南之后又投到新任的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下做幕僚,骆秉章对其言听计从,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左宗棠,所有的军政、民政事务,都交给左宗棠办理(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巡抚骆秉章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左宗棠俨然成了湖南省真正的省长,其威风程度一时无两,并且因为过于“威风”,后来居然敢以一个举人的身份,对一个国家的二品大员飞起一脚踢出门,还送上一句“滚出去”,并最终因此闯祸——这也是后话,我们后面写到这里再细扒。

继续讲科举。

科举第三步:进士学历 = 世界名校 TOP10 博士学位。

考上了举人之后,通往统治阶级最高殿堂的“会试”之门也已经向你打开,你可以施展自身的才华,进入到最高统治阶级的阵营,真正实现姓“赵”这一壮举。

会试照例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通称“春闱”。 这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录取率也最低,为什么低呢?因为历年来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都可以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需要面对的不光是现代意义上的“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需要面对的是“历届的复读生”,这个“历届”到底是多少“届”,具体数字不清楚,可能是3年5年以前落榜的考生,也可能是30年50年之前落榜的考生,我们所看到的最高纪录是24“届”的——前前后后参加了24次会试的。

如果按照3年一届的话,24次的话就是72年,如果算上他考秀才和举人的时间,大概这位老先生的年纪至少也是90出头了。90岁了还来考试?

实际上以上的算法并不严谨:大清朝为了体现“皇恩浩荡”,每每会在特定的时期,开一些“恩科”,给天下举子更多参加考试的机会,例如国家有重大庆典,还比如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登极或者结婚,跟北方打仗胜利,遇到这样的年份,就会多开一科,让广大学子参加考试,即所谓的“恩科”。

这也是为什么大清朝267年却考了112科的原因:按照3年一科,112科要考336年,实际上267年就考完了,也就是说大概平均每2.4年就会有一科考试。

按照2.4年来算的话,这位老先生考24科的时间,大概是58年,掐头去尾4年,也就是54年,如果他26岁中举人的话(26岁中举已经相当厉害了),这位老先生参加完其最后一届会试的岁数大概是80岁。

80岁的“复读生”,这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你50岁考上进士了,还算是进士里面年龄比较轻的。

也就是说,和你一起参加会试的竞争对手,可能还有50年前落榜的那批“复读生”。

50年的时间,半个多世纪,他们一直在参加考试,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战斗力有多强?

对比看现在的高考,如果一个人复读了50年,和你坐在一个考场里考试,大家的目标是同一所大学:就问你怕不怕?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今年17岁参加2017年的高考,有个80岁的老爷爷,参加过1963年的高考,现在和你一起考试。

就问你你还有多少信心?考中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高考,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以我们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的阶段。那么对于科举考试,我相信最后比拼的一定是天赋,而不是努力,否则你怎么解释努力了50几年考了20几次,还是屡试不售呢?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定额,一般是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大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共录取进士人数为26849人,按照清朝立国267年计,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取中240人。

这个考试的难度,是不是如大叔所说的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的难度呢?世界TOP10的大学,每年合计量产出来的博士生数量应该至少10倍于这个数字吧?

能考上进士的,说实话真不是我等芸芸众生能做到的。

考中的概率,和中500万的彩票的概率差不多,可能一辈子打死都中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古代为什么对读书人那么崇拜的原因。

好吧,当你走过了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走过了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之后,

你已经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统治阶层的一员,这个时候,你可以整理整理身上的破衣烂衫大笑三声:老子终于姓“赵”了。

是的,作为一个读书人,你成功了,你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公务员了,你真正翻身做主人了,你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

有了进士的名头,基本上你可以在这个国家里横行无阻了,基本上吃喝不愁了,全国各地,无论走到哪里,基本都有人买你的账了,把你当个人物当个大老爷伺候了。

你是这个社会里最高大上的精英阶层,“精英”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60年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3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

再看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总人口,大概数据是4亿人左右(因为太平天国,人口减少了不少,但是加权来看,平均人口应该在4亿左右)。

4亿人里面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也就是十万分之1.7,也就是百万分之17。

进士就相当于100万人中取17人。

绝对的精英中的精英,牛人中的牛人。

好了,你被录取了,你现在是进士了吗?

其实严格来说还不是,你这个时候的头衔应该叫“贡士”,不过“贡士”基本上也就等于进士了,你只需要再走一些程序性的过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进士了。

这个程序性的过程,就是最后的考试:殿试。

科举第四步:庶吉士学历 = 世界名校优秀博士毕业生。

我们再来说说殿试吧。

首先发布一个好消息:殿试不刷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通过了会试之后成为了贡生,那么只要你不存在代考打小抄之类的抄袭作弊行为,那么原则上殿试是不会刷人的。

殿试只是进行一个排位,分等级,具体就是一甲、二甲和三甲,所有参加会试合格的贡士均可列名,殿试的结果只决定你名次的高低,而无落榜之虞。

一甲第一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的人数各科不一,大体二甲约一百余名,赐“进士出身”,三甲约二百余名,赐“同进士出身”。

既然殿试是个排名的考试,那么排名的标准是什么呢?

殿试只考一天,早上发题目,日暮就收卷,试卷经过一系列的保密手段之后,最后收存。

殿试是写策论,文章的长短没有限制,一般在2000字左右,当然在格式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实考到这个程度的人,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人,文章水平基本都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很难在内容文采上比拼出太大的高下,阅卷官的个人喜好和卷面就变得特别重要: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圆、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说,书法往往比文章本身重要。例如后来的曾国藩,虽然不以字画出名,但是其字体刚劲有力力透纸背,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到了阅卷的时候(试卷上是没有姓名的,确保公平),试卷分别交给8个不同的阅卷老师,阅卷老师每人一桌,轮流批阅,阅读完之后,按照你自己的评判标准,在试卷上给出你的分数:当然不是具体的80或者90分,一般只分为五等,按照从高到低得顺序,由“○”、“△”、“\”、“1”、“×”五种记号表示。也就是说,得“○”最多的试卷,就是成绩最好的试卷。

8个老师阅卷完毕之后,从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然后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

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 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到这个时候,两三百号进士的名次座位就排定了,殿试基本就结束了。 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称自己为“进士”。

进士也是有高低之分的,中华民族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文人相互之间撕逼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尽管考中进士已经是大牛中的大牛了,但是这些大牛人还是要比个高下的:通常一甲的进士当然是万人敬仰,二甲的也还不错,三甲的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在进士前面加了个“同”字。

这个“同”字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是真的“同”的话,还把这个字加在这里干什么呢?加在这里了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个关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绯闻:因为两人不和相互讥讽,一次曾国藩拜访左宗棠,看到左正在给夫人洗脚,于是就说了一句:“替如夫人洗脚”,然后左宗棠才思敏捷,马上反讽“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对联对的工整风趣,为后人所称颂。

但是这个对联是绝对的杜撰之作:左宗棠没有考上进士是他一生的痛,年近50了还想上京赶考,想考个进士,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敢去嘲笑曾国藩这个28岁就高中进士的前辈呢?

并且,曾国藩虽然在殿试中确实是“同进士出身”(三甲第四十二名),但是在后来的朝考中,却高居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个“朝考”的第二名,并且是“钦点”的第二名待遇,绝对可以洗刷“同进士出生”的耻辱的,左宗棠作为一个举人出身的人,又有什么样的底气去嘲笑曾国藩呢?

继续说科举!

科举第五步:点翰林之后的工作分配问题。

好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个考试“朝试”,这个真的是最后一个考试了,没有然后了。

我们前面说过殿试分出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通常是直接授予官职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品级虽然低但是靠近权力中心,提拔速度快),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比状元差半级,正七品,同样前程似锦)。

那么二甲三甲的人怎么办呢?还要再筛选一下,这个筛选就是所谓的“朝考”,当然也不会刷人,只是排名次。

朝考结束之后,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一般都会说“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前程似锦。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光辉的表现,是知识分子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庶吉士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官职,这些被点了翰林的人进入翰林院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相当于在中央党校进修一段时间。

庶吉士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传授各种知识、礼仪等。

庶吉士三年党校培训结束后,会在下次会试前进行一次考核,俗称“毕业答辩”(散馆)。毕业答辩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就是榜眼探花3年前授予的那个7品职位)或检讨(这个职位又低半级,是从7品的官职),留下的人就正式称为翰林了,也就是所谓的留校任教(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当年曾国藩就是在这次朝考中超长发挥,考了个第二名,于是理所当然的被选为庶吉士,进中央党校进修去了。不过3年后曾国藩毕业答辩没答好,只拿了个二等十九名,于是授予了翰林院检讨(从7品)的官职,而不是更高的翰林院编修(高半级,正7品),和曾国藩同期的学神胡林翼和曾国藩一样参加过这样的考试,胡林翼的考试成绩就好的多,是一等第八名,于是得到的职位就是翰林院编修,正7品,比曾国藩高半级,起步就高半级,在一个按资排辈的体系当中,其实差距已经拉开。

这个过程就把“庶吉士”的出路说清了。

科举第六步:普通进士的工作分配问题。

被“点翰林”的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未能点翰林的进士怎么办呢?

直接分配工作,不含糊。

这些人在考试之后就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分别授以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官职从正6品、从6品,正7品、从7品到正8品不等)等职。

对于以上官职,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低:我经历了层层考核,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成为了光耀门楣的大“进士”,结果就干了个小小的7品县令?

点了“翰林”的进士们都可以在京为官,而我们这些没被点到的,就只能外放当地方官?明显歧视我们嘛。

其实不然:大清朝因为奉行“薄俸”政策,那些被点了庶吉士的在京官员虽然明面上是“京官”,手眼通天,但是他们的工资却非常微薄,微薄到根本吃不饱饭的程度,所以大家其实都希望能放“外官”,就是从“京官”转业到地方,干一些实差。

地方官虽然俸禄也比较低,但是有“养廉银”,收入几乎是自身工资的10倍,另外天高皇帝远,有很多陋规可以钻空子,金钱自然滚滚而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说说的,而京官如果仅仅依靠工资,一辈子也挣不到10万雪花银。

所以综上:被“点翰林”的庶吉士虽然非常荣耀并且未来的官运会好一些,但是短期来看生活非常清苦,没个10年8年的熬不出头;而外放县令的这些“老虎班”进士们,则马上可以有不错的经济收入,迅速改善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虽然远期看“官运”比京官略逊,但是短期收效更快。

所以“京官”和“外官”就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一面是远期利益,一面是近期利益,至于哪个好哪个坏就因人而异了。

好了,说到这里,所有通过会试的“进士”们最终的出路,都已经交代清楚了,整个科举考试的过程也就圆满结束了。

科举最终劝诫: 不要作弊

有人说:既然科举那么难,我动点歪脑经吧,看看能不能混进去?

还真不能。

我们只说一点你就明白了:抓住了会杀头,不是杀考生的头,是杀主考官的头。

这点就非常奏效:如果杀考生,估计你也杀不完。

换成杀考官,就简单多了:考官也是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的,如果因为自己监考不严或者营私舞弊得到的那点蝇头小利而被杀头,那犯罪成本太大了。 关于科场舞弊的案子,后面有一个特别出名的人物:柏俊。

当时的柏俊已经官居一品(大学士),但是在乡试中,因为考场舞弊,最终被咸丰帝一刀剁了,一个在朝廷混了好几十年的一品大员,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举人”考场舞弊就直接被杀掉了,虽然背后有人使坏(使坏的人是谁到时候我们再扒),但也足以说明当年科举考试执法之严格。

看完这些,就想问问:科举考试艰难吗?

科举考试残酷吗?能理解范进中举时的心情了吗?

还觉得自己能上个二本就算天之骄子吗?

对于古人的行为,我们如果不能理解,那么至少应该心存敬畏。 用一个老进士的诗作为结尾: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孟郊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中进士之后依然郁郁不得志,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四十六和六十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Te7jJ2P6gWuSPitZZW7yt16PkTWgMT0IEh3qoHYYO0r90Jd8SHk65r19khSUGC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