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仙回岭大战之后,太平军又表现出了一个战略瞎子应有的素质:又迷路了。
作为领导的杨秀清萧朝贵又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于是他们在仙回岭商量了一天,开会的主题只有一个: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
当时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向南: 南面是昭平县城,这个时候赛尚阿已经加派了人手,守备森严,难以得手。
第二条路是向东北: 此处是平乐县城,赛尚阿在平乐县城也加紧防守,其实这里根本不用防守,因为当时太平军要想去攻击平乐,必须先过一条河,这个时候的太平军没有水军,没有习得过河的技能,所以过河也无从谈起。 第三条路是向西北: 前面是荔浦,虽然这条路比较难走,要翻山越岭,但是前面围堵的官军很少。
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罗大纲又站了出来,又把太平军从迷惘中带了出去。
这个时候就想膜拜一下罗大纲,想对他说一句:“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大纲出马,一个顶俩。
4月14号,罗大纲率领他的先锋军,袭击马岭。
4月15号,攻克高田圩。
4月16号,攻取六塘。
4月17日,到达桂林,罗大纲本想趁乱想赚开城门但未遂。
罗大纲确实牛,4天的时间,一边打一边走,马不停蹄的急行军300里,直接从永安郊外干到桂林城下。
不用开会,也不用讨论,就是干,就是冲,问题就都解决了。
罗大纲是个实干家。
桂林当时是广西的省城。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军才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哎呀我去,前面居然就是省城了,我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城市哎,终于看到更大的世界了。
罗大纲把太平军从金田村带到永安城,再带着人马走出永安城,再带着人马直取省会桂林,从村到县城到省城,正可谓功勋卓著,如果没有他这个天地会降将,真不知道太平军这支战略瞎子部队最后会掉到哪个坑里。
4月17号,罗大纲派出一小股部队,伪装成向荣的逃兵,去赚桂林的城门。
“快开城门,我是向荣。”站在城下的太平军士兵大声怒吼。
“你是向荣,那我是谁?”站在城上的向荣也大声怒吼。
我去,李鬼遇到李逵了,大水冲了龙王庙啊。
向荣也是4月17号匆匆忙忙紧赶慢赶才赶到桂林城内的,这会刚坐下屁股还没坐热,就听见有人以自己的名义要来赚城门,心里想也是日了狗了。
如果太平军再跑快点,或许这个计策就成功了。
真是太可惜了。
就差一步啊泰勒。
就差这一步,使得太平军失去了进入桂林的机会。
向荣平时很慢,总跟在乌兰泰的屁股后面跑,为什么这次跑这么快呢?
很简单:当时桂林是广西的省会,向荣是广西的省军区司令,如果省城丢了,按照“失土殉节城亡与亡”的大清律,他得剖腹自杀。
关系自己脑袋的事情,向荣自然快马加鞭脚下生风啦。
一看到太平军逼近省城,各路官军都纷纷赶往省城,因为省城不得有失,如果把桂林丢掉的话,按照咸丰的脾气,他们所有人都别想活命了。
于是4大高手齐聚桂林:
4月17号,向荣跑步入城。
4月19号,乌兰泰跑到了桂林城外,和太平军刚正面。
4月29号,赛尚阿也追了上来,没有进城,驻扎在城南的阳朔。
邹鸣鹤本来就驻守在桂林,不好意思,这个第四号高手貌似在前面亮了一下相混个脸熟之后就没机会登场,该到他出场的时候到了。
4大高手瞬间全部到齐,这也意味着太平军绝无可能再攻取桂林。
乌兰泰到了城外之后,用3个字诠释了一个的军人的风采:不怕死。
他带着100来号人,跑到城外去和太平军冲杀。
说实话按照这个时候绿营兵的战斗力,和太平军刚正面那就是白给,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乌兰泰强行出兵,结果自己被太平军打成了筛子(身中数弹),随即殒命。
4月7号,乌兰泰在仙回岭屠杀太平军老弱妇孺。
4月8号,同样的地点,太平军屠杀他的士兵,他侥幸躲过一劫。
4月19号,乌兰泰得到应有的报应,殒命桂林城外。
前后12天。
杀人者必死于刀剑之下。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苍天饶过谁。
向荣和乌兰泰一直在争夺谁是军前第一猛将这个荣誉称号。
这次出城冲杀,也大有向守城的向荣宣战的意味。
现在身死,我们有必要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到底他是不是第一猛将兄?
我们来看看两人的表现:
向荣4月17号就到桂林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进城,帮助守住了桂林省府,大功一件。
乌兰泰4月19号到桂林,带着100来号人,去和太平军刚正面,最后身死。
这就是两个人战略眼光的差距:向荣知道守城,而乌兰泰只知道砍人。
两个人高下立现:向荣是个战略猛将,乌兰泰只是个战术猛将。
乌兰泰的死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一个人勇则勇矣,如果没有脑子,就是个匹夫;只有那些有脑子的猛将,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猛将。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那些没有脑子的,终将会被淘汰。
而向荣最后跟太平军死磕了十几年,一路打下来,虽然败多胜少(貌似没有胜过),但是从50多岁一直打到60多岁,成为清军的一面旗帜,他和张国梁一起,成了绿营兵最后的遮羞布,可见有脑子这个事非常重要。
古今皆然。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太平军的攻城表演。
不过说实话,一群泥腿子出身的人,虽然个体战斗力超强,但是在没有攻城利器大炮的情况下,想要攻陷一座省城绝无可能。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于进攻,防守具有绝对性的优势。
太平军攻克桂林的难度有多大,做个对比你就知道了:永安城不过一座小小的县城,弹丸之地,好几万绿营兵在大炮的协助下,打了七个多月,尚不能成功。
一个小小的水窦村,乌兰泰几万人,也是打了7个月,也不能成功。
现在你让只有万把人的太平军,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攻下城墙规格是永安城5倍的桂林省城?
白日做梦。
所以攻城的难度,在冷兵器时代那就是一个BUG。
只要城里的人想死守,粮草不断,基本外面的人想要攻进去,难度非常大。
所以才会有很多守城的经典案例,动辄守城半年,一年,两年,三年的都有,去参观下南京的古城墙就会有概念了:在没有现代火器的冷兵器时代,那城墙是多么的坚不可摧。
当然后来随着飞机大炮的普及,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脆弱的像一张白纸,城墙了失去了其作为“城防”的功能。
桂林城里面有两个领导人:一个是广西巡抚邹鸣鹤(我们前面说的第四号高手),一个广西提督向荣,一个省长,一个省军区司令。
这两个人的关系,用咸丰帝的话说:邹鸣鹤以向荣为长城,向荣以城墙为长城(邹鸣鹤专恃向荣为长城,向荣又借坚城为坐镇)。
邹鸣鹤和向荣这个时候也是胆战心惊:如果城池被攻破,两人唯一的结果就是“城破身死”。
这个时候远在北京的咸丰帝又出馊主意:你们不光要守住省城,还要把省城外面的地方都给我守住,不得有失。
咸丰帝纸上谈兵到这个程度,也是没谁了。
这就相当于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工资都发不出,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每天董事长还吆喝着我们要扩充队伍,我们要招更多的人,我们要开更多的项目,我们要把业务做到北美欧洲。
大哥,这月的工资都落实不了啦,你TM还想着北美欧洲,作死的节奏啊。
这个时候的官军早就吓破了胆,对太平军畏敌如虎,根本没办法刚正面。
向荣和邹鸣鹤自保尚且不足,你让他们出去跟太平军野战单挑,无异于让一群羊出去和一群老虎死磕。
两人和咸丰帝打了那么久的交道,咸丰帝是个什么人他们早就知道,嘴里说着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骂着傻逼傻逼大傻逼。
攻城的经过乏善可陈,太平军没有任何机会。
5月19号晚上,太平军撤离桂林,在桂林城外太平军共停留了33天。
到太平军从城外撤走,向荣和邹鸣鹤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大爷们终于走了,桂林安全了,我的脑袋保住了。
他们甚至想要买一挂鞭炮欢送一下。
而此时身在后方阳朔的钦差大臣赛尚阿,马上命令向荣邹鸣鹤前去阻拦追击。
向邹二人的内心翻江倒海:咸丰帝身在北京不知道实际情况也就算了,你TM一路跟着我们的,你难道不知道实际情况嘛,让我们去追不是送死吗?
唐僧有一句歌词唱得非常好,唱出了作为中层管理干部的辛酸:“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要么背黑锅,要么送死,二选一。
追击就是送死,不追就得背“畏葸不前”的黑锅,二选一。
向荣和邹鸣鹤不愿意送死,那就只能背黑锅了:向荣和邹鸣鹤拒不追击,于是赛尚阿上奏皇帝:这两个家伙畏葸不前贪生怕死,要负领导责任。
一个躲在大后方的领导,居然敢说前线的战将畏葸不前贪生怕死,真是讽刺。
越过桂林之后,太平军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在越过桂林之前,太平军行动迟缓,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辎重粮草运转不灵,还带了全部的家属老弱妇孺,行军速度很慢。
这里要说一个地理知识:
在桂林以南,中国的河流的主要流向是由北向南,最后注入中国南海,太平 军是逆流而上;
过了桂林之后,中国的河流流向变成了由南向北,最后汇聚到长江,流入东 海,太平军也变成了顺流而下。
在本大叔看来,正是这个河流流向的改变,成就了太平天国。
太平军在桂林的时候,搜集到40多艘大船,他们将储藏的军需、粮食、洗劫来的金银珠宝财物及无战斗能力的妇女儿童统统安排在这些船只上。
大大减轻了太平军的负担,太平军的行军速度得到加快。
虽然此时太平军的水军还没有成立,这点船也没有形成战斗力,但是太平军第一次品尝到了坐船的甜头,为以后在长江顺流而下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