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史话

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曾经评价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代史学家的眼中,中华民族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而开启了艰难而又屈辱的现代化历程。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便是今天,我们依然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这个“变局”之中。

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预计:这个历史的“大变局”时间,应该会持续150年左右,也就是说自1840年开始,到1990年结束,差不多是这么长的一个历史跨度。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既躲过了“大变局”最初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幸在有生之年抓住了“大变局”的尾巴,见证了“大变局”后期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并且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中华民族“三千年未有之大优局”,这个从“变”到“优”的局面,是过去150年先烈们艰苦创业筚路蓝缕赢得的,来之不易。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30年乃至100年里,中华民族必然会睡狮猛醒会倒转乾坤,实现中华崛起并重现汉唐盛世风采,而后面的这个过程则取决于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继续努力和未来中华儿女的再接再厉,所谓薪火相传、薪尽火传是也。

过去的这个持续150年的“大变局”,虽然历经艰苦,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却也同样觉得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对比《三国演义》时期其精彩程度也不遑多让。

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华民族走到了历史的“地震断裂带”上,虽然朝不夕保险象环生,但是也英雄辈出精彩绝伦:

有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有前所未有的剧烈民族矛盾冲突:满汉之争。

有几千年前所未见的“蛮夷”之入侵:多国联军入侵中国。

有几千年来第一次的亚洲“老大”之争:甲午战争。

有功过参半的自救行动:戊戌变法与预备立宪。

有民族觉醒的图强斗争:救亡图存与民主革命。

有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军阀割据:北洋与民国时期。

有救国救民与民族大义的雄才伟略:北伐与东北易帜。

有个人利益与党国矛盾的冲突:中原大战与围剿“赤匪”。

在这段时间里,也涌现了无数的奇人异士:

集大清忠臣与汉族奸人于一身的:曾国藩。

集反清斗士与独裁疯子于一身的:洪秀全。

集再造玄黄与丧权辱国于一身的:李鸿章。

集大清柱石与中华罪人于一身的:慈禧太后。

集民国之父与复辟暴君于一身的:袁世凯。

集理论巨人与行动矮子于一身的:孙中山。

集北伐功臣与领袖叛徒于一身的:李宗仁。

集忠于革命与嗜血屠夫于一身的:蒋介石。

敝人读史20年,坚持写作20年,当然囿于智力与精力的限制,只能处在“业余历史爱好者”和“业余文字玩家”这个层面,不敢唐突先贤,即便如此,依然发现中国近现代史大史学家们都有一个典型的弊病:要么过于简单,将这段精彩的历史写成“通史”的形势,一言带过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历史事实,让人觉得历史“索然寡味”;要么过于专注于某一个人物或事件之细节,例如写曾国藩,市面上的著作何止千余册,但这类书籍又多是跟风之作,捕风捉影,甚至忽略史实,言人所不敢言以哗众取宠,既唐突了先贤古人,又失去了历史原来的韵味,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在行文上,史学大家们往往要么鉴于立场的不同,要么讳莫如深语焉不详,要么穷追猛打求全责备,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学术立场显然有失公允,读起来往往让人嗤之以鼻,让真正想了解史实的读者茫然无所适从。

有鉴于此,敝人虽然知识浅薄,见识孤陋,也不妨抛砖引玉,把自己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理解做一个梳理以再现这一段精彩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既不唐突先贤,亦不失公允(不代表我中立,敝人不中立并且会吹也会黑,但是都有理有据能够自洽),同时能对今人有所启发。

敝人的作品从1811年开始,到1931年结束,记录这两个甲子(120年)里面中国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故事以太平天国为始:以曾国藩洪秀全为主线串联史实。

中间经历:同治中兴与甲午海战,以李鸿章为主线串联史实。

然后:戊戌变法与庚子国变,以慈禧太后为主线串联史实。

然后:清帝退位与民国时期,以袁世凯为主线串联史实。

然后:北洋军阀与地方割据时期,以北洋军阀和孙中山为主线串联史实。之后的:北伐与东北易帜,以李宗仁为主线串联史实。

终点:止于中原大战与5次反围剿,以蒋介石为主线串联史实。

《从胡林翼到蒋介石,风云际会两甲子》系列,预计成书四部计16册:第一部:《太平天国108将》,共4册。

第二部:《晚清4大剧:同治中兴、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共6册。

第三部:《袁世凯:58年风雨人生路》,共3册。

第四部:《36路军阀:民国往事知多少》,共3册。

敝人愿穷10载之力,以20载读史之眼光,以20年码字之笔力(并不是说要有多严肃),撰写这段精彩的历史,为大家呈现这段“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时间为主线,以事件为主导,以刻画历史人物为最高目标,参考《清实录》、《清史稿》、《清会典》等主流的史学记录,同时也采撷同时期的文人传记名录,虽然不能说通篇100%是史实,但是敝人一定做到“言之有据”,所有的内容都做到有出处(春秋笔法/小说笔法除外),符合史实逻辑,尊重历史并最大限度还原史实。

囿于精力,加之琐务缠身,难免偏激片面挂一漏万,敝人的定位也是“业余历史爱好者”和“业余文字玩家”,请勿求全责备。

然本作品之初衷乃不过是“抛砖引玉”,既然是“砖”,难免有瑕疵,恳请读者不吝指点斧正。

是为序。

----By韬奋大叔
2017.2.22 4dmU/8qPoZ8umcdwANgk8n9b808ENW2P8hJ47clCscQAyNWO0r9FUlqNELAfi3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