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距离”与“美”

把握好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感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可不是件小事儿——太贴心就会添乱,太不贴心就会出局。所以,何种距离才为最美,实在是一个需要耗费心机思考的大问题。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无论你对这句话是否赞成,你都肯定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距离与美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在管理的世界中也是一样。

我一向认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把握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课题。

在我们中国的企业中尤其如此。

外国的企业文化是以事为主,只要大家把各自应做的事捯饬清楚了,一切万事大吉。中国的企业则不然,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核心,所有的事都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实施并完成的。

就是说,只要我们够诚实,我们都会承认一点:在中国的企业中,人比事重要。搞不定人就搞不定事。

所以,如何与人打交道就成为了每个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正因如此,实际上每个管理者都曾经或多或少地考虑过与员工之间的距离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把握不好还真就会出乱子。

那么,到底与员工之间维持何种距离关系,才能收到最美的效果呢?

以我多年的经验来说,答案也许可以高度概括成一个词:若即若离。

无论是对高阶管理者还是低阶管理者来说,和员工走得太近,固然可以受到平易近人的好评,为自己博得人气和威信,但是由于员工对你太熟悉了,因此也就不会怕你,变得不听话,使你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反之,如果你与员工距离太远,神秘感太强的话,员工虽说会怕你,而且会十分听话,但同时你也会从人间飞到仙境里去,基本上尘世间的事儿也就与你无缘了——你的信息渠道会变得越来越闭塞,与公司的实际情况会越来越脱节。最终使你变成孤家寡人、天上飞仙。

我刚到目前这家公司任职时,曾经对下属员工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如果哪天你们大老远看见我掉头就跑,说明我对你们太严厉了,应该再温柔点儿;如果哪天你们大老远看见我就恨不得扑上来亲我一口,就说明我对你们太温柔了,我就会再严厉点儿,给你们添点儿堵。

这就是我的若即若离理论。

其实,我向来赞成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平易近人作风。因为这种作风对于形成一种清新、健康、充满朝气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我本人也是一直坚持与公司普通员工,哪怕是保洁员大姐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协助他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扰。

因为我一向认为,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如果心中积攒的郁闷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发泄与化解,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所以,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至关重要。

而且,一般来说,员工的要求也不高。他们并不总是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有时,只要有人愿意倾听一下他的倾诉(更别说是企业高层领导的倾听了),就会让他的心理得到极大的平衡。

但是,管理者的这种倾听,有时也会伴随着很大的弊端:既然是倾诉,而且对方又是企业的高管,难免会发牢骚,打小报告——张三怎么样了,李四又如何了。如果你的耳根子软,立马介入到这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务中去,你就有越描越黑,搅浑水的风险。公司领导主动把水搅浑,破坏企业的和谐气氛,这个罪名你可担当不起。

这时,就需要你有意识地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贴心。

比方说,如果某个员工向你反映他主管的问题,你一定要既表示理解“我能明白你现在的心情,将心比心嘛!”,又不要轻易许诺什么——“你说的事我会去了解一下。但也许他也有他的难处。希望你能想开点。”

做领导的最怕轻易许诺,轻易选边儿站。因为处理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你根本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你的草率言行只能把水搅得更浑,让事情变得更乱。所以,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高层领导,就越不应轻易表态。就算确实有情况,也要尽量通过你的中层主管去摆平,你只需在幕后操作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把握好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感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可不是件小事儿——太贴心就会添乱,太不贴心就会出局。

所以,何种距离才为最美,实在是一个需要耗费心机思考的大问题。 czjgU0/jp0s/mPEJmmz3pOf4QR/EBVOwmrg4SCQqwcnIT3PIytL7UEOtNadpRK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