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工程师投资团队

与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时常进出CBD(中央商务区)的“高富帅”投资经理不同,小米生态链是一群“屌丝”工程师在做投资。就是这样一批完全不符合投资界“行规”的人,三年来打造出一批生猛的中型公司。

懂小米、懂产品的豪华团队

2013年德哥在接到雷总决定投资生态链的任务后,当时最大的难度是我们这些人都是工程师,没人干过投资。所以德哥从小米内部抽调了十几个早年的工程师,大家从头学起,这十几个人就拉起了小米生态链最初的投资团队。

为什么拉出一票在小米非常资深的工程师团队来做投资?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

1. 他们对小米的价值观、产品标准最了解,他们能够准确地输出小米的模块;

2. 新公司、新产品孵化出来,还要嫁接回小米,需要与小米的各种资源对接。这些人在小米公司里都有人脉、有资源,老员工“刷脸”,到哪个部门都会给些面子;

3. 他们都是老员工,深刻认同小米的价值观,对公司也非常忠诚。另外,投资这件事,“回水”是很多的,他们很多都是小米公司早期的股东,抗诱惑能力是比较强的。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投资,一直都坚持只占小股,一来是保证队伍的独立性和生猛性,二来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思路在于用小米成功的模式复制一批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环境里,资本只是建立关系的一个纽带,而价值观、产品观、方法论的传导,才是整个生态系统能够繁衍下去的根本。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懂小米、会做产品的人来做生态链的投资。

现在看来,我们最初的团队阵容真的很“豪华”。德哥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自不用说;刘新宇是小米的7号员工,孙鹏是13号员工,两人并称为MIUI(米柚)早期的三驾马车之二;李宁宁毕业于牛气万分的Art Center ,是小米手机最早的ID(工业设计)设计师之一;夏勇峰,前《商业价值》杂志主笔兼编委,并参与创办极客公园,加入小米后亲自操刀了路由器的产品定义,后来转至德哥麾下……这一群人,每一个都是产品领域高手中的高手。

这里有一个段子:从2013年有创业做扫地机器人的念头之后,昌敬做了大量关于机器人方面的功课。同时,因为自己做了多年的产品经理,有过创业成功的经验,他认为自己做产品的能力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他创办的魔图被百度收购之后,他加入了百度,他对产品的理解,得到公司极高的认可。

带着这份自信,2014年4月,昌敬见到小米生态链的产品经理夏勇峰。两个人聊了一下之后,昌敬被惊到了:“小米随便派个人来见我,这个人的产品格局怎么就这么高!我当时的感觉是,我练功练了很多年,才练到乾坤大挪移的第一层,结果对面随便来个人就已经是顶级高手了。”

当时,他还不知道,夏勇峰是小米生态链最厉害的几个产品经理之一,不是随便派来的一个人。生态链初期的几个人一边做投资人,一边做产品经理,集双重角色于一身,是他们奠定了小米生态链初期很多产品的成功。

只看产品和技术,不看BP

在生态链投资的初期,我们不拘泥于投资界的法则,我们重点看团队和产品的潜力,并不会像投资人那样重点看BP(商业计划书)。有的项目,在办公室里谈一个小时就投了。

为了抢项目,早期的项目,我们都不做详细的估值。我们一般都是问创业者:“未来一年你们在量产之前还需要多少钱?这个钱我们出,给我们15%~20%的股份。”这样做投资速度很快,是超现实主义的投资方式。

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挺不按规矩出牌?其实在创业公司的初期,真没必要估值,这没有意义。今天只是开始,“饼”还很小,讨价还价也没有依据。更何况本质上,小米生态链做的是孵化,而不是投资。我们是用小米的资源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当这些企业做大之后,原始估值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孵化成功就意味着投资的增值。而创业公司之所以要和其他的投资机构不停地在原始估值上纠结,讨价还价,其根本还是因为除了钱,创业公司能从投资机构获得的其他支持都非常有限。

但硬件创业这件事,真的不仅仅是需要钱那么简单,和懂产品的人合作,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批由工程师组成的投资团队,能够在硬件创业最热的阶段里,抢回了一批优质的公司。

Yeelight就是一个由一线工程师组成的优质创业团队,专攻智能照明硬件,我们对它们有投资意向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投资机构向它们伸出橄榄枝。

最早是孙鹏发现的Yeelight,他用了Yeelight最初的产品,感觉还不错,于是联络了Yeelight的老大姜兆宁。“孙鹏第一次来我们这儿,背个包,我以为他是来批发灯的。”第一次见面,姜兆宁和孙鹏聊了两三个小时,根本不知道他是小米的,也不知道他是有意要投资。

那次会面之后,孙鹏觉得这家公司值得抢一抢。一来,这个团队很有胆子,敢做敢拼;二来,它们产品做得不差,又自主地进行过一次众筹,十几个人的团队能够把东西做出来,有销售有服务,那么这家公司具备自己做生意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孙鹏拉着德哥一起,“游说”姜兆宁。

“最终为什么选小米呢?就是聊着聊着,感觉很不一样。”姜兆宁回忆说,“别的投资人都是来谈钱,谈估值,谈股份。和小米这帮工程师聊,我们就是在一起探讨,这个产品你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然后我们用哪些数据来佐证这个功能可以做,哪个功能不能做,做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技术。探讨谷歌、苹果的技术水平是在什么程度上,我们分析研究它们未来往哪走,而我们应该往哪走。我们都是在讨论这些事。这种沟通,就是感觉很对,感觉小米的工程师水平很高,我们就觉得跟着小米一定能干成。”

工程师更懂工程师。这是我们在硬件领域抢团队非常大的优势之一。

后来,我们总结了一下工程师做投资与专业投资人的差异:

投资人看重:团队、数字、回报。

工程师除此之外,更看重:产品、技术、趋势。

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

这批由工程师组成的投资团队成员,在生态链内部被称为产品经理。他们主要肩负向生态链企业输出小米的理念,必须严格地按照小米的产品标准画线,产品经理在生态链企业发展初期,话语权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第一款标志性产品打造出来的时候,他们会代表小米来判定这款产品是否能够搭上小米的“大船”,几乎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

产品经理的特点就是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我们比较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先定战略,我们就是做“好产品”的。战略容易让人走火入魔,不可强求。只要有耐心做出一个个“好产品”,其他的自然而然就来了。

在小米生态链上,我们有一些公司是从零孵化,有一些是与其他企业合资,也有已经创业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是由我们投资占股。无论哪种形式,只要上了小米的这艘大船,每一件产品都不容闪失。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影响100个行业,进入一个行业就要用最好的产品搅动一个行业,起到“鲇鱼效应”,真正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产品定义,对产业链进行重构。

作为鲇鱼,我们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当你要打破一个行业原有平衡的时候,自然就会受到传统力量的抵制。

很多传统行业都已经固化了,大局已定,大家相安无事,竞争非常不充分。但当小米这样的新生力量杀进来,变化就出现了,它是用全新的逻辑,全新的队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更苛刻的产品标准来做事。比如小米用3C的标准来做白电,用做软件的思维来做硬件就是例子。

虽然孵化的都是创业公司,但我们面对的都是正面战场攻击,而不是侧翼攻击。这就要求我们首战即决战,每一战都要把小米的全部资源押上,确保一战成功。当然,很多产品在内测阶段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有些产品甚至是在上市前被毙掉,几百万的损失在这个生态链上并不罕见。

一边抢团队做投资,一边做产品、铺市场,当初这几位工程师出身的产品经理,在三年期间经历了高密度的作战,每天都在总结经验,也因此才成长为今天物联网领域和投资领域的高端人才。

讲真

Peaceful风

孙鹏 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

看过米家发布会的人,都会被德哥的演讲所感染,他自信、轻松、幽默,还会讲各种让人发笑的小段子。

我们整个团队,跟德哥的风格很贴近,要么是小米的早期员工,已经小有成就,要追求内心的超越,要么是外面招来的大咖,总之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风格。所以米家的产品也是这种风格,也就是德哥说的“peaceful”。 XatsOwZWnKkAT9BgBePywlJeFQBfkHISDHFSfu+PQqAxAKA7sZqaD9a/QAE5eb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