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前言

《失踪者》(《Der Verschollene》,一译《生死不明的人》),又名《美国》(《Amerika》),是卡夫卡在创作上进入旺盛期后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12年至1914年。这期间,作者的艺术个性似还未完全定型,所以打算写一部狄更斯式的小说(“对狄更斯不加掩饰的模仿”)。的确,就作品的内容看,或者就作品所描述的现象看,比如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党派斗争等,颇像狄更斯的小说。但这时的卡夫卡已是写出了《判决》、《变形记》等作品的作家,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已经显露出来的艺术特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亦已无从“掩饰”,例如,主人公的被抛弃与被损害的境遇,他的孤独感与陌生感以及环境描写中的怪诞情趣等等。因此,这部作品在卡夫卡创作整体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书中的第一章即《司炉》,作者曾将其抽出单独成篇,作为短篇小说发表,可见作者对其珍视。关于这一点,还可参阅马克斯·勃罗德写的本书后记。

像卡夫卡后来的两部长篇小说一样,《失踪者》也没有写完,是出于作者的一种美学主张,还是出于对自己努力的一种否定?这始终是个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者晚期在给其挚友马克斯·勃罗德遗嘱中,这部作品亦是无例外地要予以“付之一炬”的文稿之一。幸亏这位朋友是一位有眼力的作家,他毫不犹豫地违背了卡夫卡的“最后的请求”,将他的遗稿——加以整理发表。继《诉讼》和《城堡》后,这部《失踪者》于1927年作为单行本顺利出版。无疑,作为原始资料的整理者和编纂者,其中也难免渗入少量的主观意图,比如根据自己对朋友的深切了解,尽可能使作品符合朋友的“可能的意图”,恢复那些被作者自己删除的部分。

本书存在两个书名。卡夫卡生前没有去过美国,但他对那里的民主制度很感兴趣,也经常提到他的“美国小说”。勃罗德根据这个理由把这部小说题为《美国》。但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提到它时又称《失踪者》。1994年11月由德国费歇尔出版社出版的此书即以后者为书名。这个译本亦照此起名。

《诉讼》(《Der Prozess》)是卡夫卡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于1914至1918年,是断断续续写成的,说明作者对这部作品构思时间不短。《失踪者》完成的这一年,正好是《诉讼》写作起始的一年。但这一年恰恰是卡夫卡长篇小说创作划时期的分界线。如果说,从“模仿”狄更斯出发的《失踪者》尽管已经初露了某些属于卡夫卡的艺术个性特征,但总体上讲它仍未脱离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模式,人们仍然可以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来理解它、解读它,在传统现实主义美学范畴内来分析它,欣赏它。而《诉讼》则不然,在这里,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体验已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拷问,从而从人文思维到审美意识都具有了“现代”特征。

翻译本书的书名《Der Prozess》是颇费斟酌的。起初人们从英文转译时译为《审判》,德文原名也是有这个意思的。但《Der Prozess》还有一个常见的意思,即“诉讼”。诉讼是一场“官司”的过程,而审判则是它的结果。从书的内容看,两种情况都存在。但作者要强调的,或者说他所着力表现的显然不是有结果的审判,而是无结果的诉讼过程,是这个过程消耗了人的毕生精力!在他看来,这也是人的根本处境:一个人自懂事起,只要你介入了社会生活,无不卷入不知不觉的、无休止的、而且是无望的诉讼过程中。基于这样的理解,编者和译者经过共同讨论,认为译为《诉讼》似乎更恰切些。

和其他两部长篇小说一样,这一部也是未打“句号”的。这个谜留给读者去解。无疑,在卡夫卡给马克斯·勃罗德的遗嘱中,此书也在被焚之列。早就洞见卡夫卡作品价值的勃罗德当然不会执行朋友的这一决绝的遗嘱。卡夫卡死后,勃罗德首先于1925年整理出版了这部杰作。

《失踪者》、《诉讼》两书的译者张荣昌先生、章国锋先生生专攻德语,造诣很深,并且有了大量的翻译经验,他们的译文在原意表达的准确性上是靠得住的。

叶廷芳
1995年春 DeuE0ONUqDRm3y1+DgUK3k9SqbnD4iv63B4K9umTAD3bNp/el1q//CL3YdEg6o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