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处世

◎三思而行——别让愤怒之火毁了自己◎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这样的聪明人懂得“捭阖”之道,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不断改变自己,调整自我状态的人。而蠢人则会在关键时刻暴露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留下进攻的机会。

1809年1月,拿破仑从西班牙战事中抽出身来匆忙赶回巴黎。他的下属告诉他外交大臣塔里兰密谋造反。一抵达巴黎,他就立刻召集所有大臣开会。他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点明塔里兰的密谋,但塔里兰没有丝毫反应,这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忽然逼近塔里兰说:“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里兰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拿破仑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对着塔里兰粗鲁地喊道:“我赏赐你无数的财富,给你最高的荣誉,而你竟然如此伤害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穿着丝袜的一只狗。”说完他转身离去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拿破仑如此失态。塔里兰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过身对其他大臣说:“真遗憾,各位绅士,如此伟大的人物竟然这样没礼貌。”

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自若迅速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拿破仑的威望降低了。伟大的皇帝在压力下失去理智,人们甚至感到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如同塔里兰事后预言:“这是结束的开端。”塔里兰激起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的情绪失控,这正是他的目的。人人都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领导的权威,这影响了人民对他的支持。

拿破仑当然不是蠢人,但在这件事上他实在不够聪明。他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塔里兰抓住了自己的弱点。而塔里兰则是很好地运用了“捭阖”之道,面对拿破仑的指责,他假装糊涂,是“阖”。在拿破仑气急败坏而离去时,则把拿破仑的弱点公之于众,是“捭”。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如果采用不同的做法,结果会大不一样。要是他首先能够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反对自己?再私下探听,从手下那里了解自己的缺陷,就可以试着争取他们回心转意支持自己,甚至干脆除掉他们,将他们下狱或处死,杀一儆百。所有这些策略中,最不应该的就是激烈的攻击和孩子气的愤怒。愤怒起不到威吓效果,只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种狂风暴雨式的爆发,往往是崩溃的前奏。

拿破仑愤怒失态,塔里兰镇静自若。

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是不懂得“阖”,不懂得隐藏,它往往成为崩溃的前兆。谋略和战斗力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消散,因为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自己的优势自然降低。所以,保持冷静至关重要。

保持冷静就是要懂得“捭阖”,该捭则捭,该阖则阖。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他们把一点小事看得像天一样大,过于认真让他们夸大了自身受到的伤害。他们以为愤怒可以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更具有权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不会被认为拥有权力,反而会暴露更多的缺点,会被认为缺乏理智,难成大气候。怒气还会让你失去别人对你的敬意,他们会认为你缺乏自制力而更加轻视你。抑制自己的愤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的能量会在这一过程中消耗殆尽,你的心理也会严重受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适时闭藏。面对别人的愤怒不要多想,更不要被他们的愤怒感染,学会隐忍,降低姿态,就能让自己的心情轻松一些。

职场中,面对别人的情绪圈套,你应该保持头脑冷静,适时“捭阖”,这样才能够在权力的争夺战中取得主动权。如果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就应该学会控制和压抑,“守司其门户”,运用“捭阖术”,分析形势,找到恰当的时机解决问题。

◎闭在及时——识时务者为俊杰◎

《鬼谷子》曰:“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鬼谷子认为,口是心的门户,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分寸,懂得“捭阖”之道。生活中,漂亮的说话艺术能及时化解矛盾,帮助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你给对方提建议而陷入困境时,切记不要死撑,应该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及时转变思路跟方法。运用“捭阖”之道,充分发挥言语的作用,见机行事,巧妙的回环,用只言片语化解纷争,可谓是最好的策略。

1909年德皇威廉二世执政,他目空一切,发表了一篇荒诞绝伦的演说,他说德国是世界和平的主宰,只有使德国建立强大的陆海军才能稳定欧洲,并且维护英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自己是英国友人,他曾使英国不受俄法两国的压力在非洲获得胜利。

这篇演说在《每日新闻》上刊登,举世震惊,并把整个局势搅得越发混乱。世人都对这篇骄横狂妄的演说加以攻击评论,尤其是在英国最为激烈,连德国的政客亦不胜惊惶,德皇至此也后悔不该说那么露骨的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德皇就把责任推到总理大臣布洛克亲王身上,叫他来声明那篇演说是出自亲王的建议。

布洛克与德皇对话懂得及时闭口。

布洛克得知此事后就对德皇说:“陛下,恐怕世人不会相信它是事实。”德皇闻之大怒,便说:“你以为我是笨蛋,能犯你永不犯的错误?”布洛克立即发现自己的错误,于是连忙改正说:“陛下,我说的话绝无这个意思,实际上陛下各方面的学识都远胜过我,我所懂的只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些粗浅知识,而陛下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得多,并且精通一切自然科学。陛下每次谈及各种科学原理时,我都深感佩服,因为我完全是个外行,一点儿都不懂。”

德皇经过他这样一补充,心中的不快顿时全消,因为他相信布洛克没有鄙视之意,并且敬佩自己的才能,于是很高兴地握着布洛克的手说:“我们继续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有人说布洛克不好,我将对他的鼻子猛击一拳!”

在与德皇产生冲突的时候,布洛克及时住口,是“阖”,继而改变策略,投其所好,大发言论,不仅化险为夷,还为德皇铺好了退路,让他风风光光地退场。德皇也心知肚明自己的不足,故重新考虑了布洛克所说的话,顺水推舟了。

古人云:“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意思是说,在我方处于不利地位时,有降、和、走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只有主动地、有计划地撤出,才是最上策。谈话的时候,无论我们多么小心,也有失策的时候,何况在许多时候大家又都是有口无心。如果不懂“捭阖”,口无遮拦,该闭嘴时不闭嘴,就会造成更大的失误。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纠缠不休,就会越陷越深,无法挽回。适时“捭阖”,闭在及时,言于关键,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权衡形势——曾国藩如此变通◎

善于捭阖的人,当自己的主张与别人产生分歧时,能够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更懂得灵活变通。这样,既能办好自己的事,又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可谓两全其美。

文学家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通,就是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晚清大臣曾国藩就是一位善于变通又不失自己原则的人。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实力的大臣。他一方面靠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朝廷的顾忌,使其敢于向自己放权。另一方面,他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权势,即使朝廷对他有所顾忌,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清朝毕竟是满族贵族的天下,为了防止曾国藩离心离德,朝廷在重用曾国藩、胡林翼等汉人的同时,也安插了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贵族钳制他们。对此,曾国藩心知肚明。为了消除朝廷的疑忌,太平天国刚刚被镇压下去,他就下令将湘军大部分裁撤。

同治三年(1864年),正当曾国藩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僧格林沁及其马队被太平军在湖北牵着鼻子走,接连损兵折将。清廷万般无奈,命令曾国藩率军增援湖北。朝廷的这次调遣,对湘军非常不利,所以曾国藩的态度也十分消极。其一,攻陷天京(南京)以后,清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杀驴之势,曾国藩不得不避其锋芒,自剪羽翼,以释清廷之忌,为此曾国藩也满腹愁怨。其二,僧格林沁骄横刚愎、不谙韬略,向来轻视湘军。此时,曾国藩正处在十分无奈的两难之中,他只好采取拖延之法。

曾国藩十分清楚,僧格林沁大军对起义军穷追不舍,失败是注定的,只是早晚的事。因此,曾国藩按兵不动,静坐江宁,观其成败。

果然,高楼寨(东高庄集)一战,僧格林沁全军覆没,这位皇亲国戚竟然被一个无名小辈杀死。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咄咄逼人。朝廷不得不再次请出曾国藩,命他督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三省八旗、绿营、地方文武官员均归其节制。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为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淮军筹办粮饷。这本是曾国藩预料中的事,当接到再次让他披挂出征,以解清廷于倒悬的命令时,他却十分惆怅。在这瞬息万变的官场中,他很难预料此行的吉凶祸福。因此,他还是采用拖延之法。

当曾国藩接到“赴山东剿捻”的旨令时,他明白清廷的着眼点是在于解燃眉之急,确保京津安全。这是清廷的一厢情愿,此时曾国藩所面临的出征困难却很大。湘军经过裁减后,曾国藩北上围剿起义军就不得不仰仗淮军。曾国藩心里也清楚,淮军出自李鸿章门下,要像湘军一样,做到指挥上随心所欲,是很难的。另外,在匆忙之间难以将大队人马集结起来,而且军饷供应也不能迅速筹集。

曾国藩善于权衡形势、适时变通。

湘军北上围剿太平军。

通过拖延的办法,曾国藩赢得了应付事态的时机,也避免了与朝廷上司的直接冲突,能够在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之际,促使或者等待事态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于万难之间做到了游刃有余。在人生路上,当自己的主张与别人产生分歧时,就应该及时捭阖,适时变通,更应该兼顾灵活性和原则性。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在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更兼顾处理好别人的关系。关系融洽了,就会事事顺心,一举两得。

曾国藩做事向来能未雨绸缪,对于清廷只顾解燃眉之急的做法,实在难以从命。况且,朝廷处处防范,自己若继续带兵出征,不知还将惹出多少麻烦。因此,他向朝廷推辞缓行。尽管他向清廷一一陈述了不能迅速启程的原因,但又无法忽视起义军步步北进而不顾。正在其左右为难之际,李鸿章派潘鼎新率鼎军十营包括开花炮一营从海上开赴天津,然后转道赴景州、德州,堵住起义军北上之路,以护卫京师,给曾国藩的准备和出征创造了条件。这样,经过二十几天的拖延后,曾国藩才于六月十八日登舟启行,北上围剿起义军。

◎开合自如——刘秀的“苦口婆心”◎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用人方面,皇帝身上肩负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对于那些良臣名将,帮助自己打江山的功臣,不仅要重视,更要把握分寸,在放权的时候要懂得掌握火候,该放则放,该收还得收。

《鬼谷子》曰:“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意思是说:“古代那些大智大勇的圣者生活在人世间,之所以能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对世界上万事万物阴阳、分合变化的观测,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而给它们立一个确定的名号,并洞晓其生成、发展、灭亡的关键,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预测其结局,还能洞察世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其关键所在。”

说到驭人方面,就是要懂得收放的分寸,要把握事态的关键。采用“捭阖阴阳术”,阴阳结合,才能将主动权稳固地把握于己身,达到事不躬亲也能运筹帷幄的效果。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有一段时间很忧心。群臣见皇帝不开心,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一日,刘秀的宠妃见他有忧,怯生生地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能为陛下分忧吗?”刘秀苦笑一声,惆怅道:“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治天下匠,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行呢?”

宠妃于是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察问、寻访,终有所获的。”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侯,食二千户的租税。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对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于陛下不利。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刘秀让他们放心任事,但一些功臣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并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

刘秀宠妃向刘秀建议征聘文士之事。

针对武将多、文儒少的状况,刘秀重礼征聘文儒,卓茂、伏湛等名儒相继入朝。

刘秀于是把功臣召集到一处,耐心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在此,朕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望你们三思。”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侯爵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他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

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皇上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驭人非常注重把握分寸,阴阳结合,重大的人事调整做得滴水不漏,不着痕迹。

刘秀嘉勉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

作为一个明智的皇帝,刘秀“一张一弛,开合有道”,不仅统领全局,更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面临权利施放的问题,他懂得“阴阳结合”,用文官来约束武官,刚柔相济,把本来棘手的问题解决得完美绝伦。

刘秀是一个高明的统治者,他懂得将权力下放,懂得将具体工作交给下属去办,懂得自己应站在一个高度上统筹全局,但是又懂得收放结合,不事事躬亲。事不躬亲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而事必躬亲却是使用力气,任力而治。前者是使用人才,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而后者则不然,敝生事端,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

◎心思玲珑——叔孙通是个好员工◎

叔孙通一生先事秦而后辅汉,两代为官,都曾红极一时。最初,叔孙通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后来,秦朝灭亡,叔孙通又曾协助汉高祖制定汉朝的宫廷礼仪,成为西汉开国之初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但人们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司马迁誉之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其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责之制定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是是非非,真相如何呢?这只能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去体察、去感悟。

叔孙通是秦二世时的儒士,被任命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秦二世听说后,也很是忧虑,便召集待诏博士和儒生询问方略。

叔孙通是秦二世时的儒士,被任命为待诏博士。

秦二世问:“由楚地来的戍卒攻占了城池,先生们认为该当如何?”三十多名博士和儒生异口同声地说:“百姓造反,这是不能赦免的死罪,希望陛下赶快发兵讨伐。”二世听后,勃然大怒,脸上的神色都变了。

叔孙通上前说:“如今天下合为一家,先帝毁掉郡、县的城墙,销天下的兵器,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打仗了。况且上有圣明天子,下有完善的法律,人人尽职守法,四海安宁,哪里有人想造反呢?这不过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贼罢了,何足挂齿。”

二世转怒为喜,笑道:“先生说得很对。”博士儒生们见此情状,脑筋灵活的很快来个急转弯,附和叔孙通,说起义者不过是盗贼。脑筋僵硬的便依然坚持说是百姓造反。于是秦二世便把说是造反的都关进监狱,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件衣服。

叔孙通向刘邦建议制定朝廷礼仪。

当时那些人都骂叔孙通是“阿二世”,就是阿谀奉承秦二世的意思。叔孙通面对责问,只是说“不如此,几不脱虎口矣”。叔孙通讲完这些话就匆匆走了,因为他是个聪明人,知道秦二世这个政权已经没有希望了,没必要严肃对待。

后来,秦朝败亡,叔孙通便带着儒生们逃出咸阳。他先是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侍奉楚怀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最讨厌儒生,所以见到儒生,便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便溺,以羞辱儒生。

叔孙通知道刘邦的脾性,便脱掉儒装,改穿短小贴身的衣服,刘邦很是高兴。叔孙通既不向刘邦宣讲儒家学说,更不向人推荐自己的学生,而是向刘邦推荐那些盗贼出身的壮士,刘邦更是高兴,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叔孙通的学生们饱受冷落,都暗地里骂叔孙通:“我们跟随先生多年了,如今不推荐我们做官,反倒天天推荐那些狡猾的盗贼,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后,便对学生们说:“汉王正冒着枪林箭雨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能上阵杀敌吗?你们跟着我,我并没忘记你们。”

刘邦平定天下,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没有知识的武夫,更不懂什么规矩,在朝堂上喝酒争功,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剑砍殿上的柱子。刘邦看着乱糟糟的景象,也很头痛。

叔孙通猜到了刘邦的心思,知道时机已到,便对刘邦说:“儒家虽不能争夺天下,却善于守成。臣愿招集鲁国的儒生,和臣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同意后,叔孙通便与鲁国的儒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斟酌古代和秦朝的礼仪制度,因时制宜,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礼仪制度。

从此,大臣们上朝,都严格遵循礼仪,稍有越轨便被一旁监视的御史拉下惩治,人人心中畏惧,朝中气象大为改观。刘邦看着驯服的臣民,慨叹道:“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天子的尊贵啊!”

他迁升叔孙通为太常,又赐金五百。叔孙通这时才提出:“臣的学生们跟随臣多年了,又和臣一起制定礼仪,希望陛下给他们封官。”刘邦此时已从心里喜欢儒生了,便把叔孙通的学生们都封为郎官,叔孙通又把刘邦所赐的五百金都分给学生们,学生们这才明白叔孙通的用意,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先生堪称圣人,懂得这个世界的事情和规律。”

《鬼谷子》有云:“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适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是阴阳之道的关键。灵活变通,把握那人的内心思想,也把握住事物的关键。人们用“圣人”来形容叔孙通可能有些过,但是叔孙通的确通晓权变之奥秘。叔孙通一人之身,能够适应秦二世之昏、项羽之威、刘邦之薄……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很好地把握住了“变与不变”的尺度。

所谓“变”,就是要在摸透君王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言行与对策。

◎擒贼擒王——征服鸡群的规则◎

俗语常说“偷鸡摸狗”,最早就是从狐狸开始的。狐狸在偷鸡时,如果遇到了狗在看家门,会主动诱惑狗追他,然后让狗落入自己所铺设的陷阱,而此时它同伴就会趁机捉到鸡,逃之夭夭。打击一个群体,首先要把群体中最强者除掉,方予自己可乘之机,这就是所谓的“擒贼先擒王”了。

要征服整个羊群,必须先打击领头羊,而羊群一旦失去核心点,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四处奔逃。狐狸除掉了看门狗,鸡则任它予取予求,正是运用这个道理。

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中有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都是一个意思。“打蛇打七寸”,就是说打蛇要命中要害。蛇的三寸,是蛇的脊椎骨上最脆弱、最容易打断的地方,使它的神经中枢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通道被破坏;而蛇的七寸,是其心脏所在,所以必死无疑。而这种打击事物关键之策略,也是三十六计其中一计。世间无论任何事物,只要失去了核心,都将四分五裂。对准核心人物,将他击垮,这是控制整个局面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则。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便是利用这种方法来维护统治的,他手段强硬,为人机敏。上任后不久欧洲强权纷纷妥协,德意志和奥地利甚至割让领土以求生存。在这种大势所归的情景下,意大利最富饶的地区多斯加尼却拒不臣服,这让他感到恼火。

多斯加尼最强大的城市是佛罗伦萨。如果卜尼法斯八世能够征服佛罗伦萨,就能够让多斯加尼臣服。佛罗伦萨的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成立了“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立了“黑党”。两派长期争斗,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

1300年,但丁成为城市6名执政官中的一员,掌控了实际权力。他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揭露教皇的阴谋,号召人民组织起来抵抗教皇,在教皇的强权下竭力维持着佛罗伦萨的独立。第二年,教皇亲自请法国国王的弟弟亲王查理·德·瓦卢斯协助他维持欧洲的秩序。查理的军队让佛罗伦萨人紧张不安,佛罗伦萨的妥协派推选但丁作为代表前去罗马求和。万般无奈之下,但丁去了罗马。

教皇温和地对城市代表团说:“在我面前跪下来,我告诉你们,说真的,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要促进和平。”最后教皇指名要但丁留下,其他人都回去了。查理用钱贿赂某些官员瓦解了白党,黑党巩固了权力。这个时候教皇才放势单力薄的但丁离开。黑党宣布:只要但丁踏入佛罗伦萨一步,就要将他处以极刑。但丁被放逐了。他所热爱的国家,被教皇控制了。最后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教皇将矛盾重点缩小在反对派但丁一人身上,从而控制了局面。

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没有但丁的白党,就等于失去了核心支柱。所以教皇将矛头指向了但丁,打击了白党之中的“王者”,其他人自然不足为虑,多斯加尼被迫臣服。试想如果教皇以强取豪夺的方式硬侵占多斯加尼,必然会引起它的国民反弹,人们奋起抗击。这样即使教皇得到了多斯加尼,这个国家也必定变成一片废墟,再也不是他心中理想的梦幻国度。所以教皇选择以软禁但丁的方式,叫多斯加尼不战而亡,的确是一个高明的计策。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看事物的关键之处,认清控制整个事件的核心处,然后对其发动全面而迅捷的攻击,便能令其整体迅速折服。

鬼谷子在《捭阖第一》篇讲:“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圣智之人在处理世间事物时,都会根据事物的规律来考察其发展变化的关键,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参考。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才会扬长避短,就虚避实,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问题。可见,看事物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认清控制整个事件的核心点。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进行把控,才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决策。 U7rqCsY6HUU82DY7HDqIS1POtj3jcTGb5n0iFYBFxDDPb9tcsz110U8gCCyrJ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