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处世

◎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后,便各自去游说诸侯,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先到楚国去,结果不仅没有游说成功,反而被楚相手下的人诬陷,说他偷了楚相的玉璧。他们把他捆起来痛打了一顿,然后驱逐出国。

张仪回到魏国后,妻子责怪他不该去游说,以致遭此侮辱。

他却伸出舌头问妻子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把妻子惹得笑了起来,告诉他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张仪这段坎坷的经历,最为人称道的也就是他的这句话“舌在也,足矣”。其实,人生在世,很少一帆风顺的,关键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你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信心和勇气,张仪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正因为他的这种信心不失,才为将来的东山再起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那时,苏秦经历一番磨难后已在赵国站稳了脚跟,正致力于联合纵向的六个诸侯国共同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希望有一个合适的人到秦国去掌握大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张仪。于是便派人到魏国去找到张仪,并叫这人怂恿张仪到赵国去求见苏秦、以便得到高升。

张仪正在家里闷闷不乐,听了来人的鼓吹后,心想也是:既然同窗好友已在赵国执掌大权,自己何不去拜访拜访?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呢?

张仪受辱后只是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

于是张仪便到赵国去拜见苏秦。殊不知苏秦命令手下人既不引见,又不许放他走了,就这样拖了好些天才接见他。接见时,苏秦只让他坐在堂下,到吃饭时竟然赏给他仆人们吃的东西。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作,苏秦却先斥责他说:“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己落得这样困辱。我难道不可以推荐你而使你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让我推荐罢了!”说完便叫人赶张仪出去。

张仪完全没想到过去的同窗好友竟然如此翻脸不认人,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找一个强大的能够战胜赵国的国家去立住脚,然后来报这奇耻大辱。

这个最强大的国家当然就是秦国了。

苏秦派自己的心腹跟随张仪并全力支持他游说秦国。

张仪一离开苏秦,苏秦马上就找来一个心腹,对他说:“张仪是当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就连我恐怕也不如他。我之所以羞辱他,是以此来激发他的心志,使他一怒之下到秦国去争取掌握大权,而不是沉溺于一些小的利益上。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的大权。事成之后再告诉他我的用意,这样,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不做对我们赵国不利的事。”

苏秦又向赵王报告了自己的计谋,请赵王拨出许多金银财宝供暗中支持张仪使用。

苏秦派去的人与张仪同住在一个旅馆里,慢慢接近他,尽全力支持他,二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张仪得到帮助,又竭尽自己的全力,终于得到秦惠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这时,苏秦派去的人向他告辞回国,他坚决不许,说是正要报恩,岂可离去。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原委,尤其说明了苏秦羞辱他的用意。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说:“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也没察觉,我不如苏君是很明显的了啊!请你为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有苏君在,我又凭什么去攻赵呢?”

人常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激将法就是用言语或者行为等刺激手段,让人心生怒气,从而按照挑逗人的意愿行事。“激将”的对象最好是性情暴躁、自尊心极强之人,对于那些老于世故之人则不易奏效。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苏秦激将请张仪的成功,首先是清楚张仪是自尊心极强、一心要建功立业之人。加之当时张仪之落魄的处境,与苏秦之得意相比较,苏秦的傲慢和羞辱最容易刺激到张仪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从而使他奋而离去,奋发图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作为鬼谷子的优秀的学生,苏秦把鬼谷子的“投石激浪”之术发挥得恰到好处。因为他的投石激浪,张仪怒火中烧,一气之下弃赵国而去。也正因此,张仪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成了战国首屈一指的辩士和说客。

◎请君入瓮——来俊臣的招数◎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就是说,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这种慕容家的传世武功,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招式,它还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处世之道和解局之道。

来俊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曾任司仆少卿、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因告密而得到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权力斗争中的爪牙。他利用请君入瓮之局还治周兴,可谓是局道中的一大经典。

武则天登基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反对她的人都躲在暗处,要如何知晓呢?于是,她在都门设立了“铜匦”,下令任何人都可以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将告密信扔进“铜匦”之中,由专人取出,由她直接阅读,以此来诛杀行为不轨或对她不服的大臣。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宫中,由她亲自召见。如果密奏确凿,告密之人马上即可封官;如经调查,与事实不符,也不追究责任。这样一来,告密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诬告之风。

一个将军索元礼,因告密而得了个官职,他是一个极其残忍的家伙,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酷刑,便会胡乱编一些假口供,从而,株连越来越广,案情越办越大,升官至推事一职。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赏识和重用,便纷纷效仿,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这两个酷吏。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负责告密之事。每次只要想陷害一个人,就会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并且捏造证据,混淆视听。两人因此而平步青云。其中,又以周兴最为机敏狡诈,故而很快便升任了刑部侍郎一职。他在审问犯人时,手段非常凶残,还专门制造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刑具,当时的人便以“牛头阿婆”作为他的别号。

武则天登基后任用酷吏,狱讼黑暗。

周兴因为害人太多,而激起了民愤。一天,武则天接到一封告密信,说他与人串通谋反。武则天听后,大吃一惊,即刻下密旨,命来俊臣逮捕和审讯此案。来俊臣深知周兴是办案的老手,要让他招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布下了一个局,请周兴到自己家里来饮酒,好让他自己招供。

席间,来俊臣不断地恭维周兴,称他是唐朝第一办案高手。之后,便十分诚恳地向他请教:“最近抓了一批犯人,种种刑具都已用过,可他们还是不肯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呢?”正被来俊臣夸得飘飘然的周兴,不假思索地说:“这还不好办。我最近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取一口大瓮,用炭火在它的四周烘烤,然后把不肯招认的囚犯放进瓮中,慢慢地烧烤,看他招不招!”

来俊臣听了,乐得拍手称妙,当即便命人搬来一只大瓮,并在四周架起了炭火。炭火熊熊地烧着,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周兴不明所以地问:“难道你要在这里审讯罪犯?”来俊臣站起身,拉长了脸说:“现有皇上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请您入瓮吧!”

这样一来,效果比预料的还要好,周兴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求饶,很快便把来俊臣所需要的口供详详细细地交代清楚了。来俊臣根据他的口供,定了死罪,随后便上报了武则天。

武则天念及周兴为她立下的汗马功劳,而且也不相信周兴是真的谋反,便赦免了他的死罪,下令将他流放到岭南。但因周兴干的坏事多,结下了许多的仇家,在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

来俊臣请周兴“入瓮”。

来俊臣本来也是一个酷吏,他非常了解周兴的办案风格和特点,知道用自己的方法未必可以解决武则天交给自己的任务,所以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局,让周兴自己布个局,然后再将他置于这个局之中。这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经典代表。

《鬼谷子》说过:“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说的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对方的意图,再采取措施。来俊臣则是把这种方法进行了反向延伸和应用,以周兴自己的伎俩来拷问他的罪状,以其之道还治其身,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请君入瓮”好戏。

卑鄙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遇见比他还卑鄙的人,无赖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遇见比他还无赖的人,就像乌龟怕铁锤,因为铁锤比龟壳硬。面对对手,我们首先要看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了解对手的特点和习性,然后,以比他更高一个级别的方式来面对他,这便是胜过对手的好方法之一。

◎欲张反敛——孟昶智斗朝中权臣◎

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纵敌人,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以等待最适宜的时机。说的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就是说遇到强大的对手,如果不能一招制胜,就要假装屈服,暗中积蓄力量,然后趁其不备,一举成功。

五代时期,有一个小国,史称后蜀,乃十国之一,其开创者为高祖孟知祥。高祖死后,其子孟昶继位,便是蜀后主。后来,蜀国被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所灭,孟昶也成为亡国之君。但是蜀地富庶,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却与孟氏父子的治理有着莫大的关系。

孟昶17岁继位,他在接受群臣朝拜之后,正准备退朝,突然有人高叫:“陛下,我是托孤之臣,为保国泰民安,臣提出要掌管六军,请陛下恩准!”

孟昶定睛一看,原来是李仁罕。他稍一思索,便答道:“朕准你掌管六军。还望你不负朕望,多为朝廷出力!”

退朝后,孟昶想:这老臣李仁罕多年来在朝中目无法纪,横行霸道,贪赃枉法,霸占民田,私建屋宇……今天,又要掌管六军,看来他是欺我年幼刚刚即位,在朝中立足未稳,想趁机揽权。有朝一日,他必有夺权之举,看来此人不可留!可他在朝多年,亲信多、势力大,弄不好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对,欲擒故纵,然后再突然袭击!

孟昶智斗朝中权臣李仁罕。

不久,孟昶又加拜李仁罕为中书令。李仁罕更加骄横无比,逢人便夸耀:“我是托孤之臣。圣上不仅让我掌管了六军,还加拜我为中书令,还打算过些天封我为公呢!”

李仁罕的私欲更重,言行也更加放肆,孟昶感到他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

两个月过去了,李仁罕焦急地等待孟昶封他为公。一天,孟昶传旨召他入宫。李仁罕高兴坏了:“准是要封我为公了!”他趾高气扬地入了宫。

“李仁罕听旨——”

“臣在。”

“朕今日赐你死!”

李仁罕一愣,马上大叫:“臣有何罪?”

“你图谋不轨,在禁军将领中宣称禁军只能听从你的指挥,其他无论何人的命令都不能听,你把朕置于何地位?你动用府库之银建私宅,你还……”

李仁罕当时就傻了,连声高叫:“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拉出去,斩!”

就这样,孟昶欲擒故纵,终于将李仁罕除掉,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后来,他勤于政事,拓展疆土,发展生产,境内日渐富饶,百姓生活安宁。

孟昶曾经得意地对群臣说:“自古以蜀地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孟昶以暂时的屈服,后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正是一种“欲取反与”的谋略。《鬼谷子》写道:“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这就是所谓的“反引法”。鬼谷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变通思想,也是以屈求伸的策略,即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纵敌人。“退一步是计策,进一步才是目的”。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这样才能等待最适宜的时机。

◎以退为进——武则天温顺退让◎

对于武则天,世人只知其为争权心性残忍之一面。殊不知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要想拥有至高的权位,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在这一历程中,要历尽多少艰难和挫折,要经受多少痛苦与失败,似乎只有武则天本人才能真正的体会。

武则天14岁时,已是艳名远播,她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十分宠爱她,称她为“媚娘”。

不久,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且公开言及这个女人姓武。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面谏唐太宗说:“帝星晦暗,女主环伺。这个女人看来已在宫中,陛下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应当查出此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温顺退让,为唐太宗所喜爱。

唐太宗心有震动,但并未深信,他对言事的大臣说:“此事非同小可,不能随便乱说。若有偏差,朕岂不遭人指责?”这个说法越来越盛,许多大臣纷纷上奏,有的竟出语尖刻道:“天象已显,此是上天示警,陛下怎能视而不见呢?此事关系大唐江山存亡,纵使牵扯无辜,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陛下绝不可掉以轻心,遗下大患。”

见群臣如此郑重其事,唐太宗也重视起来,不敢怠慢了。他命人暗中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不惜找借口或逐或废,一时搞得人心惶惶,武姓之人更是人人自危。武则天陪伴唐太宗左右,很会讨唐太宗的欢心。有人上奏唐太宗说:“武媚娘虽是年少性纯,但她终究是大嫌,陛下应当立即下决心,把她废除,宫中才可得保平安。”

唐太宗对他人的劝谏只是一笑,对武则天说道:“你娇媚单纯,若说你为女祸之主,谁会相信呢?”

武则天撒娇道:“陛下英明,自然会保全妾身了。妾永远忠于陛下,天日可表。”话虽这样说,但武则天暗感凶险,她处处讨好唐太宗,又私下和太子李治偷情,作为以后的依靠。

唐太宗将死之时,有的大臣重提旧事,进谏说:“女祸之事,不可不防。如今武媚娘年纪渐长,陛下百年之后,她贵为陛下的旧人,他人就难以治御了。”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也慎重起来,他开始打算除去这块心病了。

唐太宗病重,武则天请求在太宗死后出家为尼,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一日,唐太宗对武则天说:“朕之病甚重,料不久于人世了。你在朕身边多时,朕实不忍心弃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将如何自处呢?”武则天听出了唐太宗的话外之音,她为了保全性命,这时机智答道:“妾深受大恩,本该一死报答。不过圣上虽染疾患,但终有望痊愈,请让妾削发为尼,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求取上天赐福。”

唐太宗本想处死武则天,这时听她出家为尼,遂动了不忍之心。他自忖武则天当了尼姑,也就不能为患了。唐太宗答应了武则天的请求,和武则天相好的太子李治却痛惜不已,他私下对武则天埋怨说:“你我海誓山盟,难道你都忘了吗?父皇时日无多,我们不久就可长相厮守,你为何把这一切都轻轻放弃了呢?”

武则天垂泪道:“皇上对我疑心没有去除,我若不抛弃一切,自请归入佛门,那就必死无疑了。我虽然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可不这样做,命都不保,又拿什么来谈将来呢?只要太子对我仍有情意,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啊!”李治敬佩武则天的才智,他含泪点头,发誓说:“我若辜负了你,天地不容。”

武则天深谙以退为进之道,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武则天此番深情与机智打动了太子李治,因而李治在即位之后不久,就不顾朝中有违伦常等指责将武则天从感业寺迎回宫,并且宠爱无比,最后将其立为皇后。武则天从此开始干预朝政,走上了一代女皇之路。

人生中无端的陷害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永远躲避。在陷害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了。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进的处世之法。精明的武则天深谙此道,她是在察觉危机的同时,就率先想好了退路,同时又借助与太子李治的感情,为自己将来的卷土重来奠定了基础。最终,她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更开了中国历史上女性当皇帝的先河。

◎钓人之语——触龙巧说赵太后◎

触龙,也叫触詟。战国时赵国大臣。官左师。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在这种危机情形下,触龙进谏。最后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到底触龙是如何劝解盛怒中的太后,送子入齐的呢?这其中不仅仅有说话的技巧,也有丰富的做人哲学。

秦国发兵攻赵,赵国求救于齐国。

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孝成王继位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相救。但是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依旧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便不敢再多说什么。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知道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此事而来,于是她便摆开了吐唾沫的架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关心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玉体,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您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

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融洽地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你的小儿子多大了?”赵太后问。

“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轻些,但我希望趁我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

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请求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换齐国救兵,太后始终不允。

赵太后惊讶地问:“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

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更甚呢!”他接着把话题引申一步:“臣听说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疼爱小儿子长安君还要厉害呢!您送别燕后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哭泣,实在叫人感到哀痛。她走了以后,您常为她祷告,希望她子孙世代做燕国的王侯……”

“正是这样呢!”赵太后心里欢喜,脸上露出了笑容,“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嘛!”

这时候,触龙态度庄重地提醒赵太后说:“太后对长安君可没有作长远打算呀!您想一想,赵国建立以来,君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是国君的子孙都不成材吗?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贵而没有功劳,俸禄丰厚而没有政绩。所以是站不稳脚跟的。现在太后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分给他肥沃的土地,用不完的财宝……然而这些都不如早点叫他为赵国建立功劳,不然的话,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稳固自己的地位呢?为此老臣才说太后没有替长安君作长远打算,对他的疼爱也不如燕后……”

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赵太后。

“我真是一时糊涂呀……”赵太后老泪横流,泣不成声,“你说的才是真正疼爱孩子呀,我委托你去准备吧,早一点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请求援军要紧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触龙之所以能够说动赵太后,主要是能够“以情动人”。就像《鬼谷子》所说的“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最初见面,闭口不谈人质一事,而是问候太后饮食起居,这番嘘寒问暖让太后的心里稍微舒坦了些。联想那时赵太后的心情可以说是灰暗之极、沮丧之极,而一些大臣却于情不顾,进行强谏,更令人失望。作为一名忠心的老大臣,此刻触龙的问候,是关心君主,这实属常情,但此刻也能给赵太后些许的安慰。

其次,触龙现身说法,以自己疼爱少子的例子来说明,父子人伦,关怀有加,实是常理。“贫家有子贫亦娇,骨肉恩重哪能抛”,借此表示对太后母子情深的理解和体谅。这让赵太后面露喜色。这便为下面的“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说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在这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中,赵太后接受了触龙的建议,终于答应送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一事。触龙“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最终显赫一时,不仅表明了他的胆气,更显示出了他的智慧。 ZT0dwKE+xkW6KYp1gxCdS90S2BuqXnJMEnjTDyDpzUoEe/48aKmatoz4eW0Mt+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