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收录了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十四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收录了作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和《离婚》。《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的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件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彷徨。
《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创作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此书主要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其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虽然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在这些小说中,鲁迅把目光集中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经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