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次回信内有四弟诗,想已收到。九月家信有送率五诗五首,想已阅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 [1] 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 [2] ,惟小考七次始售 [3] 。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弟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

【注释】

[1]美材:有才华。

[2]顺遂:顺利。

[3]售:考试得中。

【译文】

四位老弟:

上一次的回信里面有四弟的诗,想必已经收到了。九月的家信里有五首诗送给率五的,应该也已经看过了。我们为学之人,最需要虚心。常常看见朋友中一些天资很不错的人,却往往仗着自己有才能而看不起别人。见到乡墨就骂乡墨不通,见了会墨又骂会墨不通,骂完了房官骂主考,没有进入学院的人则骂学院。平心而论,他们所作的诗文,实在是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都是因为这些人不肯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所在,所以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既怪罪考官,又怪罪那些一同考试而被先录取的人。傲气一旦生成,最终就很难长进,所以造成了一生潦倒,再也没有一寸长进了。

我生平考科名的时候很是顺利,只有小考的时候是考了七次才考上。然而每次没有考中名次,从不敢说一句怨言,只是深深为自己考场上写的诗文太差劲而感到惭愧,到现在想起来还如芒刺在背。当时连句怨言都不敢说的详细情形,各位弟弟问问父亲、叔父以及朱尧阶就知道了。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只有文章写得不好但是被侥幸录取的人,绝对不会有文章写得非常好却被埋没的人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房的十四叔并不是读书不够勤奋,只是因为太傲气,自满自足,所以不能够有所成就。

在京城里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见了他们,只是发一声冷笑而已。也有一些当今名士,他们看不起科举,视科举为粪土,要么喜欢作古诗文,要么喜欢作考据,又或者喜欢谈论理学,嚣张地叫嚣着,以为自己可以压倒一切。但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所成就的也没多少东西,也只是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做学问,要努力克服傲气,不能自满,不要成为别人的笑柄,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

各位弟弟平常为人谦虚谨慎,却多年小试不能够考中,我担心因为激愤比较久,会导致骄惰之气,产生懈怠情绪,所以特别写信告诫你们,一定要仔细思索我所说的话而进行一些反省,那就非常庆幸了。国藩手书。(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解析】

南北朝时,南朝梁国有个吏部尚书叫萧子显,他的学问很好,然而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平常见到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可皇上却非常敬重他。萧子显四十九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将要入葬了,萧家请求谥号,简文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恃才傲物”这四个字就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主要是赞美他才学之高尚。不过后来这个成语已成了贬义词,用于指自负其才而傲慢。曾国藩这封家书,主要是劝诸弟做学问务必要谦虚谨慎,不能过于自满,万万不可自高自大,恃才傲物,妄加评价和嘲笑别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了使弟弟们明白这个道理,曾国藩在信中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弟弟们要力除傲气,虚心进学。他说,我们研究学问最要虚心。我常看见朋友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倚仗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平心而论,他们自己所做的诗或文,实在也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只是因为他不肯反过来检点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进步,所以只能是潦倒一生。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得益于他虚心求学的态度,刚进入翰林院时,他结识了一位人生中的贵人唐鉴。唐鉴是曾国藩的湖南同乡,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唐鉴在从江宁藩司调京任太常寺卿的时候,道光皇帝曾经在乾清门接见他,当时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就侍奉在道光皇帝的旁边。道光皇帝对唐鉴治朱子之学的成就极为赞赏,对他能按“圣学”的教导努力躬行尤其称道,说他是朝廷官员的楷模。因此,曾国藩对唐鉴非常羡慕和敬佩,于是以弟子的身份主动到唐鉴家拜访,恭恭敬敬地当面向他请教读书修身之道。当时的唐鉴已经年过花甲,看到曾国藩这位同乡后辈能够如此谦恭好学,很是高兴。他对曾国藩更是一见如故,悉心指教,曾国藩因此受益匪浅。

历史上大多博学之士都是十分谦虚的,齐白石在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巴金也曾经说过“我不会写作”这类的话。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就像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知识较多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所以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也就越虚心。

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白地去理解就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身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儒家创始人,尚且如此虚心好学,正是拥有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拥有了无人企及的智慧,也才拥有了后世对他的异常尊敬。 pKQHkbzn3irHtamDhza3qHYDRlnZMNSw/4wg7ZUg0PDs0ko3fqwYeD8PPgVYET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