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 [1] 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 [2] ,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 [3] ,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神,而刻刻警醒。

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释】

[1]韩昌黎:即韩愈。苏黄:即苏轼和黄庭坚。

[2]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3]受黜:受到罢免或者遭到降职。

【译文】

四位老弟:

昨天(即二十七日)接到来信,感觉非常畅快,因为你们的来信很多,且个个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四弟七夕的诗写得很好,详细的评注已经写在诗的后面了。此后多作诗是很好的,但必须有恒心,一直坚持,才能够有所成就。

我在诗这一方面也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只可惜当今世上已经没有韩愈和苏轼以及黄庭坚等诗作大家和文豪,如果有这样的人,就能引起我发表狂言了。因为我这边应酬太多,所以也不常作诗,但是要用心思索,这一点是时刻都不敢忘的。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只有进德、修业这两件事是靠得住的。进德,是指对父母等长辈要有孝敬之心,对兄弟手足要有友爱之心,对朋友他人要有仁义之心;修业,就是指读书、作诗、写文章的本领。这两者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的。得到一尺,这一尺就属于我们自己;得到一寸,则这一寸属于我们自己。今天在德行上提高了一分,就相当于积了一升谷子;明天在学业上进了一步,则又算多剩下了一文钱;德和业一起进步了,则家业也就慢慢兴旺起来了。至于功名富贵之类的,那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东西,是丝毫不由我们自己做主的。曾经有一位官员,他有一个门生为本省学政,就把自己的两个孙子托付给他,当面拜为门生。但他的两个孙子却在临近岁考的时候大病一场,科考的时候又遇到父母去世,这样一耽搁,竟然不能入学。几年以后,两个孙子才都入了学,大点的孙子仍旧中了两榜。这个事例可以说明,入学早一点或者迟一点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努力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能不能成则要看老天的安排,千万不能自己妄想。六弟的天分要比其他几位弟弟更高一些,今年考试没有考取,难免会产生气愤和埋怨的心理,然而既然情况已经这样了,则要更加仔细地去衡量一下自己,要以卧薪尝胆的精神继续加深功力,千万不能因为气愤就荒废了学业。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非常有道理,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欣慰!自从荆七被派遣出去以后,家里的一切都很好,待率五回去你们就知道详细情况了。《尚书》说,“知道一个道理不难,但是将知道的道理真正实践起来就比较难了”。九弟说的道理,我也是早就深深知道的,但是做人不能过于严肃,让人看见就像对着神明一样。今后一定把九弟的批评当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自己。

季弟天性笃厚,正像四弟说他“整天都乐呵呵的”。让我指示读书的方法和加深德行修养的途径,我再另外写出来,其他的暂时不多说,国藩手书。(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解析】

曾国藩虽然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位而得以升迁的,但他却对压制心智、残害性情的科举制度大加贬损,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进德与修业。《周易·乾》中讲:“君子进德修业。”进德就是提升德行修养,修业就是提升才能事业,也就是说君子要有德有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二者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曾国藩认为,修身立德的学问都在孔、孟的书中,而经世济人、治理国家的才能则在《史记》、《资治通鉴》这一类史书中,说到底,进德修业的办法只能通过努力学习。

即使是帝王将相,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是首先重视教其如何做人。明太祖朱元璋在教育子女时,就特别注重品德的教育,他经常训诫儿子进德修业的道理。他说:“进德,即进益道德;修业,即修营功业。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见于外,故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于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必治,否则必败。”为了使诸子做到“进德修业”,朱元璋聘请各地名师,精选经典著作,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德行”教育。他要求这些老师:“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以德教人。我的儿子将来是要治理国事的,教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会趁虚而入。”

清朝康熙帝对于子女的“德业”教育也是十分地严格。康熙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孙子辈则有97个。除了言传身教外,他聘请老师,让子女们学习各种儒家经典。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每天要从早上3点到5点,皇子皇孙就要到书房复习头一天的功课,5点到7点,老师们教授新课。此后,康熙如有时间,就会来看看皇子皇孙的背书情况。之后,皇子们还要学习书法、练习武艺等。不论寒暑,皆是如此。在如此严格的教育下,康熙的皇子皇孙礼敬老师,为人谦和有礼,分别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显出了才能,当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曾国藩把读书看作提高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将“敬德修业”作为自己进步的基础。对于读书的目的,曾国藩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读书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理的君子,从而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以至达到“圣人”的境界。同时他又推崇陈亮“经世致用”的治学观点,认为读书也要讲求实际,大则可以报国为民,小则可修身谋生。正是凭着“敬德修业”的自我勉励,曾国藩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使他从湘军首领成为了“中兴名臣”。 UwX87TWv7lb7v0MlKf+Vnb58kLEzuKsl11rXF8cct/UQjCiv+Du6hjc0GQKH3C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