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戳佑,得以速痊,烈游子闻之,尚转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寿诞,男不克在家庆祝,心犹依依。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来信即已知之。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里,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因散馆 [1] 去留未定,故此时未许。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来京读书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许,以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迫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惫,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园,时有耽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兼此数者,怫郁难伸 [2] ,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所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 [3] ,可怨一矣。云亥在家,未尝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择外专,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厄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伸,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情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拘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中人,亦当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伤哉?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

男自忆近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男谨禀。(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注释】

[1]散馆: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举行甄别考试之称。

[2]拂郁难伸:忧郁难言。

[3]威克厥爱:威严超过宠爱。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里第一封信,即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已得悉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肠风,依靠神灵的保佑,很快痊愈了。在外的儿子得知这一消息,直到现在尚心有余悸。得知六弟生了一个女儿,这自然是件大喜事。初八日恭逢寿诞,儿子无法回家参加庆祝,心里总是难以忘怀。

来信说,几位弟弟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导,学习很不勤奋,看来几位弟弟的意思,总不愿意在家塾学堂读书。儿子还在家里时,他们就有这个意思,而且很坚定。六弟有跟儿子进京之意,但儿子在庶常馆学习,去留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应允。庚子年接家眷进京,请弟弟们送,本来是想让弟弟们来京读书,因为祖父母、父母在上,儿子不敢自作主张,所以只写诸弟而没有指定六弟本人。九弟来京,算是遂了心愿,而四弟和六弟却没有。年年都守在家中,学问耽搁了,大人们又不能在家里教他们,附近也没有好点的朋友,加上考试失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觉得很受压抑而郁闷不乐,所以四弟和六弟难免抱怨,他们的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丁酉年在家教他们时,缺少爱抚而过于威严,是可以抱怨的第一点。已亥年在家,没有教弟弟一个字,是可以抱怨的第二点。临到进京了,却没能带上六弟,是可以抱怨的第三点。不为弟弟另外选择外面的老师,仅仅让丹阁叔教他们,没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是可以抱怨的第四点。明明知道四弟和六弟不愿意在家却屡次回信,反复劝他们在家读家塾,是可以抱怨的第五点。

正因为儿子有可抱怨的这五点,所以四弟和六弟心中难免怀着这些隐衷,之前一直藏在心里,没有倾诉的机会,所以从来不给我写信。去年腊月写了一封长信,才把这一肚子怨气都吐了出来。儿子接到信时,真是即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弟弟们志气蓬勃,不可阻挡。怕的是儿子如果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将会伤了兄弟的和气。兄弟和睦,即使是贫穷的小户人家也必然兴旺。兄弟不和,就算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败落,儿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禀告堂上大人,听从儿子等兄弟的情义,实在是把和睦摆在第一位。九弟前年就想回去,儿子百般挽留,直到去年才不再勉强,怕的也是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分别时彼此依依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儿子从九弟走后,非常想念他,而且也非常相信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场中人,也会是孝悌中人。兄弟们个个都这样,可以终身彼此依靠,即便没有得到禄位,也没有什么可伤感的。

恭读父母的谆谆教诲,虽说儿子教育弟弟应该以明明白白地责备为好,不适宜去反复教他们如何阅历。儿子回忆这么多年以来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数万字,不论是明显的责备,还是委婉的规劝,既有从大的方面进行广泛的论述,也有从小的方面细细的指点,可以说是知无不言,总之是竭尽全力。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平安,敬请放心。儿子谨禀。(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解析】

儒家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其中悌即是兄弟之间的互相敬重与爱护,它的排位仅次于“孝”,可见传统中对悌的重视。

曾国藩认为兄弟之间应以和睦为第一。的确,在一个家庭之中,兄弟姐妹若能和睦、没有争执,就不会让父母操心,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说,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顶撞,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明神宗的时候,有个叫陈世恩的进士,他的弟弟最喜欢游荡,天天早出晚归,陈世恩屡次规劝他,但他就是不肯改过,而且渐渐地有些不耐烦。陈世恩认为这样下去,会损伤兄弟间的友爱,而毫无益处。于是他不再劝弟弟了,只是每夜亲自守着大门,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来后,才亲手给门上锁,并且还问他的弟弟冷不冷、饿不饿、关心弟弟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一连数夜,他的弟弟终于悔悟,从此再也不晚归了,“世恩夜待”从此传为佳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为兄长的教育弟弟,不能一味地靠压服,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弟弟着想,关心他,呵护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兄友而弟恭。

深知兄弟和睦的重要性的曾国藩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面对诸弟的怨责,他既不摆兄长的架子加以呵斥,也不以自己地位的尊贵予以轻蔑,而是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予以理解,设身处地地予于宽谅,将诸弟怨责的根由归咎在自己头上。以兄弟和睦为第一,充分体现了他当兄长的大度和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胸怀,从而实现了他“兄弟和睦为第一”的理念,曾氏的家书也由此成为了后人治家的典范。

曾国藩曾说,他把教育兄弟作为自己尽孝的方式。他对弟弟们的教育不厌其烦、直言不讳、开诚布公,有时也很尖刻,以至于他的诸弟也有不耐烦的时候。尤其是曾老九后来战功显赫,官升脾气长,对曾国藩的“说教”亦时有微词。但总的来说,他们兄弟间这种互相砥砺,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最终使他们携手成就大业。 hmq+wMgV6O2HrsQ8FksQ7KaVJqkwh6eL0BLAxX+hSS6uWxk11PzG8X45PtCSbA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