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作寿屏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六日廿日补请二席。又请人画椿重荫,观者无不叹羡!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读书。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读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柬修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

六弟实不羁 [1] 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即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许肆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什两,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 [2] 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之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弟,可喜也!谨述一二,余续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注释】

[1]不羁:比喻不拘小节,不受约束的性格。

[2]蒸蒸:像气一样向上升,比喻一团和气。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正月初八日,是祖父母双寿。为了庆贺,儿子去年冬天做了两架寿屏。今年同乡前来送寿对的有五人,拜寿的来宾有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没有吃到晚酒的,于十六日和二十日又补请两席。儿子还请来画师画父母亲两人的画像,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羡慕的。

由于新年应酬大多,几乎是一天到晚应接不暇,但儿子身体却一切如常。媳妇及孙儿孙女亦都平安健康。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和六弟的来信,四弟有意要跟季弟一起从师于汪觉庵老师,六弟欲跟九弟去省城读书。儿子想,父母大人由于家里的事情多而且杂乱,所以不能经常在家塾学堂照管几位弟弟。并且四弟并没有过人的天资,所以不可以一天没有老师讲解课文和修改诗文,更不能耽搁一课。请父母大人听从儿子的请求,让四弟季弟跟觉庵老师学习,他们的学费,儿子在八月汇款回来。两位弟弟自然会更加发奋向上。

六弟实际是一个喜欢自由、不愿受约束的人才,由于家乡条件差、见闻不广,不能更好地启迪他的见识,坚定他的志向。并且年轻人身上有一股锐气,不可以打击他、使多次受挫折。他未能入学,已是挫折,他想进京我又阻止他,已经使他再次受到挫折,如果再不准他去省城读书,必将会大大挫伤他的锐气了。希望父母大人能够听从儿子等人的请求,叫六弟九弟到省城读书,他们的学费儿子在二月间付银二十两到金竺虔家里。

家庭和睦,福泽自然会来。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了的话,弟弟没有不执行的;弟弟有请求,哥哥总是答应,家庭氛围充满和气,这样的家庭家运不兴旺的,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的。反过来说,家运不败的,也从来没有见过,恳求父母大人能够理解儿子们的志向。请父母大人帮助,通过此信代向叔父大人问候,请叔父大人原谅我不另外写信了。六弟将来必定是叔父家中能够承担和提升家事和祖业的人,也能为我们家族光大门第,可喜可贺。谨向父母大人禀告到此,其余的容以后再禀告。(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解析】

“夫家和则福自生”,中国是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家,中国人一向对“家”的观念非常重视,《大学》中就有“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说法,可见“家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一直讲究万事和为贵。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人和。“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家和才能万事兴。《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里的“和为贵”虽不是针对家庭而言,却是儒家提倡的一个处世原则,“小大由之”。所以,这种原则自然也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生活。

治家是门学问,家是需要经营的,维系家庭靠的是感情、亲情而不是利益。如果你用利益关系来管理家庭,家里就会钩心斗角。既不能管得太细,又不能太放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宽容变通。小事处理不当会积成大事,好事处理不好会变成坏事。

古人格外注重家庭关系,“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这种家庭和睦的思想,自古以来被人们所信奉。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非常重要,希望兄弟之间、妯娌这间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看,凡是孝友的,都能得到善报,反之就会得到殃祸。我早年在京为官,后又投身军旅,无暇顾及家事。家中侍奉长辈、处理田宅等事,全靠诸弟之助。我们彼此最终能够有所成就,兄弟和睦为第一要义。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家庭美德又是社会美德的组成部分,有关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所说的“家”与现在的家庭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指家族,还包括很多无血缘关系的人员,甚至包括左邻右舍。这种在家无怨、邻里和睦,强调的是一种团结的力量,小到治家,大到治国。

“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家庭,更在社会。“家和万事兴”这条治家格言所倡导的是团结,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团结都是至关重要的。战国时代有一则著名故事:赵武灵王时,邯郸有一个小胡同叫“回车巷”,宰相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几次忍辱在这条小街避让大将军廉颇的车马,后来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和”,秦国因此不敢相犯。这充分说明,和能立业,和能兴邦,和能增长国民志气,和能凝聚国家无坚不摧的力量。 0qbns2ZLw+9bDlaE7Re4C90oVbZuEdDydeJlehSJbo4qYi4Ucr8luzMI4WtLbA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