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沅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原文】

沅弟、季弟左右:

沅弟于人概天概 [1] 之说,不甚措意,而言及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自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余往年在京,好与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 [2] 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

【注释】

[1]人概天概:人定、天定。

[2]暴戾:粗暴、凶狠。

【译文】

沅弟、季弟:

沅弟对于人定、天定的说法,非常不以为然,而说现在是势利的天下、是以强凌弱的天下,这种状况又岂是现在才有的呢,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呀。

自古以来,凡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的,即使是取得成就,就是圣人和贤者,也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自我,而不必担心和恐惧自己会被别人替代。过去在京城的时候,我喜欢与名声大和官位高的人作对,以此来表示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及不畏权贵。但直到现在我才逐渐领悟到天地之道,其实在于刚柔相济,互相配合,是不能够偏废的。太过于柔,则容易靡烂,而太过于刚,则容易折断。这里的刚,并不是暴戾的意思,而是指刚强进取,柔也并不是软弱的意思,而是指谦虚退让。

办公事,则需要刚强进取,而对于争名逐利,则应当谦虚退让;在开创家业的时候,需要刚强进取,而在守护家族成就享受安逸的时候,应当谦虚退让一些。在外面待人接物,需要刚强进取,回到家里与妻儿一同享受天伦之乐,则要保持谦退的作风。如果一面建功立业,在外面享有很大的名声;一面又贪图财富,买田建屋,里里外外都要得到满盈,全无谦虚退让之意,那么这种局面必然是不会长久的。这是我深信不疑的道理,弟弟们慢慢地去体会吧。(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解析】

曾国藩在信中说道:“近来觉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并不是暴戾的意思,是指刚强进取,柔也并不是卑弱的称谓,而是指谦虚退让。”这与他在同年九月写给老九信中所说的:“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是同一个意思。从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把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揉合到一起,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天地之道,在于刚柔相济。太过于柔,则容易萎靡,而太过于刚,则容易被折断。其实,古代圣贤早就说过,“一阴一阳之为道”,天地之大道,本就包括了“阴”“阳”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道,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该偏重于那个方面。世上许多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片面强调哪个方面都不是很适宜的。世间有许多道理知道并不难,难就难在具体应用上,古人所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

一个人可以坚持他的柔软,那是最坚强的人!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柔弱”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克敌制胜、自我保全的策略艺术。在老子看来,既然“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那么刚强往往是败亡的象征,而柔弱却是新生的标志,由此老子坚信“柔弱胜刚强”。但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软弱和懦弱,而是外柔内刚、柔中带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此说明看似柔弱的事物其实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因此老子主张要“知其荣,守其辱”,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向刚强的转化,维持长久,从而避免败亡的结局,故此老子曰“守柔曰强”。

在这封家书里,主旨是要自立自强,古来圣贤都靠自立自强而成事的。自立自强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和学问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一个人的独立性,而独立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特别推崇“刚柔互济”,该进取的地方要进取,而该退让的地方则要退让,这是他深信不疑的道理。

楚汉相争时项强刘弱,而刘邦却最终得了天下,这就是以弱胜强。曾国藩曾说:“困心恒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夫尝谓余叹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这句话体现出了曾国藩在矛盾丛集、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下的一种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处世观,对于当时为官的他,可以说是无奈中的坚持。“见常日明,守柔日强”,也就是说,能看到平常的道理就是真正的聪明,能坚守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曾国藩欣赏提倡的道家“柔弱”精髓,正在于此。

国学大师季羡林,头顶着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以及著名作家等各种光环,是人尽皆知的学界泰斗。但德才兼备的他从来没被这些头衔影响,只潜心做学问,并说自己头上的三顶桂冠要摘掉,一是国学大师,二是学界泰斗,三是国宝。“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对这些虚名非但不在乎,反而认为没有才更自在。这与曾国藩“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可谓异曲同工。 1NohjRRhf0D8y9N+n2TJbBDhU2lmjUph42wf/NXUW+uc3uiTl5aeGkL2gdB05v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