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日胡二等归,接弟十三夜书,具悉一切。所论兄之善处,虽未克当,然亦足以自怡 [1] 。兄之郁郁不自得者,以生平行事有初鲜终;此次又草草去职,致失物望,不无内疚。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2] ,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弟能惩此二者,而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故又在乎振刷精神,力求有恒,以改我之旧辙 [3] ,而振家之丕基。弟在外数月,声望颇隆,总须始终如一,毋怠毋荒,庶几子弟为初旭之升,而于兄亦代为桑榆之补,至嘱至嘱。
次青奏赴浙江,令人阅之气生。以次育之坚忍,固宜有出头之一日,而咏公亦可谓天下之快人快事矣。
弟劝我与左季高通书问,此次暂未暇作,准于下次寄弟处转递。此亦兄长傲之一端,弟既有言,不敢遂非也。(咸丰八年三月廿四日)
【注释】
[1]怡:开心。
[2]枢机:事务的关键。
[3]旧辙:旧毛病。
【译文】
沅甫九弟:
二十二号胡二等人回来,我收到弟弟十三日夜里写来的信,已经知道了各种具体的情况。你们所提到我的优点,虽然并不是完全得当,但是也足够让我觉得很开心。我之所以郁郁而不得志,主要是因为我生平做事总是有始无终的,这次又匆匆忙忙草率地辞去现在的职位,丧失威信,以至于让大家对我失望,心里很是内疚。
纵观前世历代卿大夫兴旺发达或者是衰落颓败,以及近些日子官场上各位官员所招致的祸与福,没有不是因为傲气渐长以及言语过多这两个弊端造成的,所以我愿意与各位弟弟一起对此引以为鉴。然而,如果弟弟能够避免这两个弊端,却不能够勤奋以图自立,则仍然是不能够兴家立业。所以一定要振作精神,凡事要力求做到有恒心,不要走我以前所走过的老路,才能振兴家族。弟弟在外面这几个月里,名望越来越高,一定要坚持始终如一,不可懈怠荒芜。或许对于弟弟来说,目前还是初升的太阳,但是对于我来说,等于你代我做到了先负而后胜。至嘱至嘱。
次青请奏赴任浙江,令人看了生气。按照次青的坚忍意志,应该会有一个出头之日的,而咏公也称得上是天底下快人快事的人。
弟弟劝我与左季高通通书信,相互沟通一下,只是现在暂时没有空闲,下次一定会写好信寄到弟弟那里,让你代为转交,这也是兄长我做出的一个表现。既然弟弟已经提出来了,我岂敢不改正么。(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解析】
这封信再次重复了上封信中所说的“长傲”和“多言”这两个弊端,说做人不可有傲气,也不能够太多话。强调如果想要成家立业,除了不能有这两个弊端之外,还必须发奋自强,且做事要有恒心。信中提到一件使曾国藩十分自责之事,就是“草率地辞去现在的职位,以至于让大家对我失望”。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擅离职守,从江西战场跑回湖南老家为父守丧,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朝廷上下众多的指责。政敌们希望朝廷能因此处分他,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朝廷不仅准了他三个月的假,还给他送去了一笔银子,责令他假满之后再赴前线。但曾国藩并不领情,要求在家守孝三年,朝廷不准。三个月后,他再次上表,大倒苦水,说自己虽身居高位,但无实权,军饷受制于地方,作战得不到支持,等等,希望朝廷能授以他督抚地方军政的实职。
曾国藩的本意是想借守孝为筹码,获得更大的权力,谁知弄巧成拙,朝廷对于授予他地方军政实权一事顾虑重重。当时是满族人的天下,要把实权授予汉人,这是咸丰皇帝和朝中权贵们所不愿意的,于是朝廷干脆顺水推舟,同意他在家守孝。哑巴吃黄莲的曾国藩在家一待就是一年多。在这一年中,江西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湘军在胡林翼的指挥下,获得了节节胜利。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军交由他人指挥,别人因此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后悔不迭的曾国藩不免“胸多抑郁,怨天尤人”,这个时期,也是他为人性格和脾气最不好的时候。
信的末尾提到老九劝曾国藩主动与左宗棠沟通一下之事,曾国藩与左宗棠感情向来不和,曾国藩也曾想与左宗棠和解,只是碍于面子,所以只是有一点小小的表示,可耿直如牛的左宗棠却是丝毫不给面子,结果又把曾国藩给气得半死。
说起来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同乡,当时曾国藩如日中天,督两江,领四省,有“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之说。而性格耿直的左宗棠因“直言无忌”而得罪朝廷,朝廷正要取他的脑袋,是曾国藩力保了他,才使他躲过一劫,并逢凶化吉,最终得以进入“大清三杰”。
但这两个人的处世方法和为人性格却是格格不入,《清代通史》中说:“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曾国藩讲究个人修养,是个理学家。而左宗棠则个性耿直果断,疾恶如仇。两人在许多事情上很不合拍,后来甚至发展到由于政见不合而互相上书指责。不过他们并没有因私废公。左宗棠平定新疆时,曾国藩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在听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喜讯后,曾国藩称赞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
左宗棠直到晚年还动不动就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但曾国藩去世时,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一句“自愧不如”,一句“相期无负”,过去的种种争斗、猜疑、怨恨,全一笔勾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