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诸弟·宜力除牢骚

【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

湖南榜发,吾邑 [1] 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未来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遂为过时。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之患目疾,自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即心甚忧之。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2] ,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枟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直一哂 [3] 也。

王晓林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江苏引入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济才。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故遽卒。先夕与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之,则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竟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己有信言之。万不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半,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吃民,名为包片包解。其实当征之时,是以百姓为鱼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官索钱粮于书吏之手,犹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终不肯吐,所以积成巨亏。并非实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蚀也。

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之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之陋风,实为官民两利,所不利者,仅书吏耳。即见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诸弟皆宜极力助父大人办成此事。惟损银弥亏,则不宜操之太急,须人人愿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则好义之事,反为厉民之举,将来或翻为书吏所藉口,必且串通劣绅,仍还包征包解之故智,万不可不预防也。

梁侍御处银二百,月内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兑去。公车来,兑六七十金,为送亲族之用,亦必不可缓,但京寓近极艰窘,此外不可再兑也。邑令既与我家商办公事,自不能不往还,然诸弟苟可得已,即不宜常常入署。陶、李二处,容当为书。本邑亦难保无假名请托者,澄弟宜预告之。

书不详尽,余俟续写。国藩手草。(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注释】

[1]邑:县。

[2]抑塞:压抑。

[3]不直一哂:不值得一笑。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弟弟:

近来京城大小平安。我的癣疾又开始有些发作,好在不是很严重,就随它去了。

湖南的榜已经发了,我们县竟然没有一个人上榜。沅弟的来信中说温弟的文章典雅大气,也被压抑住,不知道各位弟弟里将来的科名究竟会怎样?以祖宗所积累的德行以及父亲叔父都居心立行,各位弟弟应该可以多承受一些磨难。各位弟弟还是年华正盛的时候,即使是稍迟一次科举,也不会太晚的。只是为兄近年以来,事务越来越多,精神也慢慢耗掉,常常希望各位弟弟中能够有继起之人,可以常住在京城里,为我助一臂之力;并且希望各位弟弟能分此重任,我也想稍微歇息歇息,但这个愿望却不能够及早实现,使我心里觉得没什么依靠。

植弟今年一病,什么事情都荒废了,加上又患上了眼疾,自然难以看到有什么长进。温弟的天分本是比其他各位弟弟要高的,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惰,之前在京时不喜欢看书,又不写文章,我心里特别为他着急。近来听说他回家以后,也还是像以前一样牢骚满腹,要么就是几个月不好好写文章。我们家里没有继起的人,各位弟弟都可以稍微免去一些责任,而温弟则实在是属于自己放弃,不能够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命运。我常常见到朋友里面牢骚比较多的人,他们后来必定会遇到很多坎坷,比如吴枟台、凌荻舟之类的,数都数不完。无缘无故就去怨天,则天也不允许;没什么缘故就怨人,那么人也是不服的。感应这回事,顺其自然就好。温弟所处的环境,是最适合读书人的环境,却动不动就满腹埋怨,这也不如意、那也不如意,我实在是不能够理解。以后务必要尽力克服这个毛病,以吴枟台、凌荻舟等人为戒。一旦遇到想要发牢骚的时候,就要自己反思一下,到底自己有哪些地方不足,才导致有这么多不平之气呢?猛然内省,坚决把那些不足去掉。心态平和谦抑,不仅可以早日取得科名,还可以用这种养气的方法消减病患。万分希望温弟再三仔细地想一想,不要认为我的话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听。

王晓林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天有旨,命他为江西巡抚。我主理刑部,恐怕要到明年才能交卸。袁漱六昨天又生了一个女儿,总共四个女儿中有两个已经去世了,哥哥和弟弟也相继去世了,并且一个差事都没有,真是穷翰林难当啊。黄麓西由江苏被引荐到京城,远远不像当初刚刚中进士的样子,居然很有经济才能。王衡臣在闰月初九被引荐,被任命为知县,之后在月底的时候搬家到下洼一个庙里,竟然在九月初二的夜里无缘无故死掉了。前一天晚上还与在同一个寓所里居住的文任吾谈话到二更的时候,第二天早饭的时候没见到他人,大家正惊讶他怎么还没起床,开门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死了。死生的道理,好人的这种报应,真是不可理解。

家乡县里劝捐以弥补亏空这件事,我之前也有信说到过,万万不可以强制勒令分派。我们县的亏空,一半是亏空在官员身上,一半是亏空在书吏的身上,而百姓则是无辜的。历来书吏们中饱私囊,都是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义上虽然是包征包解,但是实际在征缴之时,都是把百姓当作鱼肉来吃的;当解送的时候,又当官员们是野鸡而糊弄他们。官员从书吏手里要钱粮的时候,犹如在虎狼口里抢食一样,不管怎样求,他终究是不肯吐出来;所以才导致积成巨大的亏空,这亏空并不是由百姓造成的,也不是被官员们侵吞了。

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的事情,破除了从前包征包解的陋习,实在是官民两利,唯一没能惠及到的,只是那些书吏。就是见制台留朱公这件事,也为那个地方造福不小。各位弟弟都应当全力协助父亲大人把这件事顺利办成。只是捐银两弥补亏空这件事,不宜操之过急,需要每个人自愿认捐才行,如果稍微有些强行分派,则本来是好事反而会发展成为剥削百姓的事情,将来如果演变成为书吏们的借口,并且与一些恶劣的乡绅串通,结果还是回到了原来包征包解的旧路上去,千万不可不早为防备。

梁侍御那里的二百两银子,这个月之内必须送去。凌宅的二百两,也已经兑换去了。公车来,兑了六七十两金子,用来送亲族之用,也不能再延缓了。但是我们在京城这边已经很艰苦窘迫,除上述那些之外,再也不能兑了。

县令既然来到我家里商办公事,自然也不能不相互来往,然而各位弟弟若是得到了差事,也不适合经常在官署出入。陶、李两处,容我再写信过去。本县里也难免有假借他人之名来请托的,有这种事澄弟最好要事先告诉我。

信里面难以写得详尽,其他的事下次写信再说。兄国藩手书。(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解析】

在这年的科考中,全县居然没有一个人上榜,曾家老六的文章典雅大气,也被压住,他因没有考中而自暴自弃,牢骚满腹,责怪命运。为此,曾国藩劝诸弟要力除牢骚,静思己过,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他耐心地劝导说,“吾尝见朋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只知道发牢骚,到最后不但自己不会进步,往往在各方面都会受到压抑。

发牢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往往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为无论抱怨什么,它都传递着一种负面的情绪,这种情绪破坏了友情,破坏了周边的氛围。对于自身来说,经常发牢骚对身体的健康也是十分有害的,心中没有了和气,积压的全是怨气,心情自然不会舒畅,更不会把力量和精神用在反省和奋斗上面,学业和事业最终会因停滞而荒废。可以说,发牢骚这种恶习,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有害无益。

古代有个叫乔龟年的人,他很有孝心,尽量赡养他的老母亲,但是他们家很穷,他只能以替别人写字为生,收入微薄,不能够让老母亲吃得更好一些、穿得更好一些。他很难过,总是埋怨因为他太穷了,否则一定能够让母亲过得更好些。有一天他在井边打水,想起没有更多的钱让母亲吃得更好,不觉落下泪来。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让他从井里捞出一些银子,好好孝敬母亲。乔龟年捞出这些银子后,让母亲好吃好喝了几年。几年之后,他母亲去世了,银子也花完了,他又陷入了贫困之中。面对自己的窘境,乔龟年又到井边哭泣,抱怨家穷,这一次老天没有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因为他总是抱怨,决定以后再也不帮助他了。就这样,他下半辈子就在穷困中潦倒而死。

其实乔龟年那么一个断文识字的人,怎么至于连一个老母亲都不能养活呢?孝心是好,但孝心不仅仅是挂在嘴边,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可他除了给人写写字之外,从来没有想过尝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自己的贫穷,他所做的只是埋怨而已。在上天帮助他一次之后,他也只是坐吃山空,从没想过让自己有更多的谋生技能。钱花完之后,他仍然没有本领赚取更多的钱,还是只有埋怨的本领,最后因为埋怨,连老天也不肯再帮他了。这个故事印证了“自助者人助之,怨人者天亦怨之”的道理,也正如曾国藩所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所以,成大事者,切记务必要力除发牢骚的恶习。

鲁迅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与安于现状相比,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仅仅是情绪上的不满和埋怨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上进行升华,把牢骚中的不满转化为激励自己“向上的车轮”。曾国藩一生在官场上遇到的委屈和不平太多了,如果他以牢骚相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曾国藩了。为此他总结出了一套“悔字诀”,把“无论何时何事,决不怨天尤人”作为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一条修养准则。 VhUbh+uWOGCAdsykN4muQnL/h4cZ/SabMxS6OeGBIvnJ6qLQ0Oy9iSyAyR0Mtw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