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明朝后期是一个色彩鲜明的时代,逾越礼制、张扬个性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这种世风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文学创作,于是描写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及人情世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便横空出世了。“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并称为“三言二拍”。

“三言”的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出生于苏州的书香门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三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荟萃了宋、元、明三代流行于民间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的精华,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都或多或少地做了增删和润饰,还有的作品是根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等再创作而成,因此可以看做是古代文人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从整理加工到独立创作白话短篇小说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言”中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驳杂,大多描写市井百姓的平凡生活。故事完整且精妙绝伦,情节曲折且细节丰富,人物刻画细腻且入木三分,语言生动且自然流畅,或讲世人间的恩怨纠葛,或讲男女间的婚恋故事,或讲黑暗官场的尔虞我诈。其中有对爱情和友谊的赞颂,也有对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等行为的痛斥,有对丑恶的封建官僚的批判,也有对正直无私的官员的赞扬,亦不乏离奇浪漫的神鬼之事。总之,冯梦龙以最通俗的语言,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以婚恋为主题的作品是“三言”中不可不提的亮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崔待诏生死冤家》、《唐解元一笑姻缘》、《张舜美灯宵得丽女》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讲述一则则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辛辣地讽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冯梦龙曾在《情史·序》中写道:“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所以他强调尊重人的感情和价值,鼓励人们冲破封建的道德准则、婚姻观念,去追求美好的爱情。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是明末杰出的小说家,乌程仁舍(今浙江湖州市仁舍乡)人。乌程凌氏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书刻家族,凌濛初祖上世代为官,其父凌迪知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大名府通判,后来辞官归家,与弟弟凌稚隆一起以刻书为业。凌濛初生长在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中,周围浸染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和文化氛围,因此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拍”每部四十篇,共八十篇,刊行的时间稍晚于“三言”。据说凌濛初就是看到“三言”极为畅销,才在书商的怂恿下创作了“二拍”。他曾自述,所见的宋元旧本,已被冯梦龙“搜括殆尽”,余下的只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所以“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这表明“二拍”其实是个人白话小说的创作专集,它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史上的里程碑。

“二拍”与“三言”一样,主要内容都是描写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反映人情百态。晚明时,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重商主义大抬头,在“三言二拍”中,许多商人以主人公的身份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创作史上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再加上家庭原因,凌濛初非常关注商人、商业活动,也以肯定的态度称赞了商人的发财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一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可见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很高。

总而言之,“三言二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话本小说叙事活泼生动的传统,又发扬了文人善于锤炼语言的长处,在组织情节、运用语言方面都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才华,是全面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巨幅风俗画卷,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需要指出的是,“三言二拍”总计四百万字、二百篇,这两个数字十分惊人,因此各个篇章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的篇章中还有较多的秽语,在阅读时应正确把握。本书共选取了七十一篇流传最广、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提炼精华、去粗取精。由于时代差异,原书中有字或词语与现代语言规范不符的现象,如“他”、“她”不分,“那”、“哪”不分,“到”、“倒”不分,本书均未更改,力求保存原作风貌。 d60E0HRzf51z52yB85UY++MPYcqJV+4/sXRgUYn+VLJhArOvnq2++5lVeDNWdm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