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古代历史演义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经天纬地之才,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与说书关系密切。宋代时,民间说书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古代人物故事无疑成为说书人的重要题材,而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涉及人物繁多,事件复杂,因此三国故事又成为他们的绝佳选择。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武勇智术、瑰伟动人”的时代。有关三国的故事早在三国后期就开始流传,之后又有说书人长期敷演,内容越来越全面,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隋唐时代传播益盛,到宋代更是喧腾众口、深入民间。最后,罗贯中在吸取前代丰富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将历代口耳相传的各自孤立的故事集合成了“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这是一次了不起的集体创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三国演义》的问世,开创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里面的许多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被众多文人和民间艺人用于再创作,为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养料。全书共120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其间共96年。

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败袁绍、北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然后进兵江南。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三国战争不断,各有胜负,最后归于西晋。

从思想内容上看,《三国演义》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和暴虐,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分裂的思想;反映了动乱时代百姓的疾苦表达了百姓对清明盛世、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同时也宣扬了“忠义”观念。

从艺术成就上看,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丰满的人物,比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诸葛亮“智绝”,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他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的雄心壮志,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被后世视为智慧的化身;曹操“奸绝”,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关羽“义绝”,他“威猛刚毅”、“义重如山”,留下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温酒斩华雄”等佳话,死后更是备受民间推崇,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刘备则被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

除了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战争描写上。罗贯中非常擅长描写战争,《三国演义》中涉及到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作者着意展示不同条件下各种战略战术的运用,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写战争的同时不忘提及其他细节,以使战争场面更加惊心动魄、有张有弛、缓急相间。宏伟的构思、多样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绝佳的艺术功力。其中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仿佛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总之,《三国演义》以宏伟的结构、统揽全局的眼界,将近百年错综复杂、支离破碎的众多人物和事件组织得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因而显得魅力四射、光彩夺目,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永恒的光芒。 659fN+mp8Phx17+Jk0xO7T1WW8iCj+F3pjzzRVgz9DcBzS6xfLuj9QrCfHx8kd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