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华夏源头

第一节 远古文明

远古人类

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这种认识可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证明。

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出的猿人遗骨和遗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另外,还有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地带是一片宽广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沉积而形成的地层里,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经过考古学家们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原始人,男性,大约30岁左右。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在发现这两枚牙齿化石的同时,从褐色粘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与脉石英石核。从这一古迹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萌芽。

又过了几十万年,也就是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他们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脊骨。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后来出现的北京人,他们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残存着某些猿类的性质。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约1.435米。他们和现代人相比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看不见下颌,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的脑壳比现代人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头盖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缩。平均脑容量是1075毫升,仅仅是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75%,但是,他们比现代类人猿的平均脑容量大一倍以上,类人猿的脑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还是石器。考古学家们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为依据,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还有一个更为进步的举措是已经会人工取火,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久,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需要火时用灰土盖上,使火阴燃,到下次要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经风一吹便能引燃。灰烬中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朴树籽,则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火烧熟食物。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进化了。我们从遗迹中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活动的原始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我们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于是产生了原始人群。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

原始文明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仰韶文化遗址则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仰韶文化的主要区域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非常广阔,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东到山东省。这些地方分散着母系氏族时的很多村落遗址,而且在某些地区,村落分布十分密集。

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发现了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埋葬习俗。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村,发现了很多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这一发现更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妇女的重要地位。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全部是迁移而来合葬的,人数并不是十分统一,男女老少都有,迁移合葬整个程序比较复杂。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体进行临时处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先直接把她的尸体仰卧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时将和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同墓合葬。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葬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从半坡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墓葬的随葬品推测,女性一般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很高。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都经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得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

花瓣纹钵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红陶彩绘 江苏省邳县大墩子出土

大汶口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陶色多样化。彩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由挺拔、尖锐的直线组成的几何纹样颇具特色。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蚩尤也称得上一代枭雄,自不甘示弱。他集结所属81个支族,又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在兵数上已占据优势,又挟战胜炎帝之余威,并依仗精良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扑来。黄帝临危不乱,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部众迎击蚩尤。黄帝还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条件,令大将应龙“高水”,在河上筑土坝蓄水,以抵御蚩尤的攻势。

当时正值浓雾弥漫,大雨倾盆,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开展军事行动。蚩尤适时利用天气变化不断偷袭黄帝军得手,于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认为不多时黄帝就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黄帝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知道恶劣气候不是己方进攻时机,就主动避敌锋芒,井然有序地组织后撤,因而保存了实力。不多久,风云突变,雨过天晴,黄炎联军反败为胜的契机来了。黄帝当机立断,一声令下,大将常先、大鸿从正面开始了反攻。

黄帝又利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天时,命风后、王亥把经过训练的300匹火畜组成一支“骑兵”,朝蚩尤军心脏长驱直入。

黄帝还准备了80面夔牛大鼓,趁风沙弥漫之时擂鼓吹号以震慑敌人。

突如其来的反攻让蚩尤猝不及防,其军队开始自相践踏、慌不择路,终于陷入崩溃,节节败退。蚩尤无心恋战,向南逃跑;而粗犷骄横的夸父不承认失败,率本部奔大鸿军杀来。忽然一阵狂风,夸父眼着沙子,大鸿自不肯放过制敌机会,拦腰砍伤夸父,夸父军四散奔逃。

黄帝身边众多谋臣一再进言不可放走蚩尤,黄帝采纳群臣意见,联合炎帝族和玄女族紧追蚩尤,在冀州之野将之包围。轩辕命令擂鼓击钟,蚩尤军被钟鼓声震得耳聋眼花、溃不成军。

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国难日。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两乳变成双目,肚脐变成了嘴巴,继续舞动兵器战斗。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利,九黎族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黄族中。

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战于阪泉,即阪泉大战。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北高、东南低。这次战争后,黄帝向南发展,经过52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车、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个带头人罢了。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最初人们不知道蚕的作用,那时候只有野生的蚕,嫘祖就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我国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树成林,郁郁苍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与苍劲。

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当成自己的祖先,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

尧舜禅让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选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的贤君。据说他当上部落首领后,处处想着人民,对荣华富贵十分淡薄,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过着粗茶淡饭、勤俭朴素的生活。尧为了人民尽心尽责,但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不愿意传位给儿子,就时常留心天下贤人,准备将帝位禅让给他。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

尧听说舜这个人很好,便让大家详细说说舜的事迹。

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尧听:舜有个糊涂透顶的父亲,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肠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而瞽叟却很宠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以堵为主改为以疏为主。他偕同益、稷二人带领工人四处考察,立了许多标记,最终得出治水方案。他认为黄河水患最严重,其次是济水、淮水和长江。于是,他从壶口起把龙门山开了一条大路,又把砥柱山挖出一条深坑,从孟津往北连开九条大河,使黄河水患平了下去。然后又疏通济水的源头,使济水一面通黄河,一面通山东的汶水,治平了济水之患。他又从河南桐柏山起,把淮水分为两路,一路通山东泗水,一路通山东沂水,把淮河水患平下去了。疏导长江的工程则从四川的岷山做起,也以疏浚河道、加速行洪为主,把长江水引到东海去了。

传说在禹治水的13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对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禹虽然只是一个封国国君,却很受舜的宠信,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每逢舜当众表扬他的功绩,他总说是舜领导得好,指挥得好,运筹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风范感动了民众,民众拥戴舜的结果。或者说舜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把功劳都记在其他几位大臣的账上。舜于是越发觉得禹仁厚可靠。后来,干脆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禹,让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国家政事。

通过了16年的观察,舜觉得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就当着众位大臣说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禹多次推辞,并竭力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为了避免与舜的儿子商均发生冲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死后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伯益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启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

第二节 夏“家天下”

天下为家

公天下制度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后,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夏启很有心计,没有急于镇压那些反对他的人,他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收买人心,让民众心服口服地拥护自己。于是夏启在迁都到山西安邑后,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的每顿饭只吃一份普通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不许演奏音乐来娱乐;他尊敬老人,爱护小孩;谁有本领,他就亲自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他就让谁带兵打仗。

夏启这样收买人心,才过了一年,他的声誉就大大提高了。大家一致认为夏启理所当然地是夏禹的继承人了,对于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人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但后来启还是过上了荒淫的生活,喜欢饮酒、打猎、歌舞。他的儿子们也开始了权力之争,他的小儿子武观因此被放逐到黄河西岸,并试图反叛自己的父亲。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个不管政事,昏庸无能的人。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一去竟然100天没回家。

这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夷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众,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有一个关于后羿的神话,说古时候天空中原有10个太阳,把地面烤得像焦炭似的,致使庄稼颗粒无收。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搭弓射箭,“嗖嗖”地几下,将天空中的9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后羿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这是个夺取夏王权力的机会,就亲自带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归来时,发现洛水北岸排满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无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当时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而他自己却操纵了国家的权力。

仲康死后,后羿赶走了仲康的儿子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后羿和太康一样,整天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处理。寒浞瞒着后羿,笼络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夺了王位,他担心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便杀死了被后羿赶走的相。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了孕,为了保住自己和胎儿的命,她迫不得已,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很小就十分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希望恢复夏王朝,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把先辈创建夏王朝的故事讲给他听,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报仇雪恨。

少康从小受到这种报仇雪恨的教育,果然发愤图强,为夏朝复兴做准备,先在外祖父有仍氏的部落担任管理畜牧的官。浇(寒浞长子)知道少康长大后,便又派人来杀害他。少康逃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虞思觉得少康很有出息,就任命他为部落里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后来,虞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少康,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有5公里大小,有很好的田地,并有500名士兵。这样,少康就建立起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

少康宣扬他的祖先夏禹的丰功伟绩,以此来号召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少康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吏召集到纶地,叫他们跟着自己重建夏朝。他先派一个名叫艾的大将去刺探浇的实力,又派自己的儿子季予攻打浇的儿子戈豷的领地,削弱浇的力量。艾和季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浇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趁势消灭了浇的儿子戈豷,这样一来使得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一切都准备就绪,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向夏朝的旧都城安邑杀去。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浇虽然想抵抗,怎奈力量过弱,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大约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长期的战乱使生产荒废,民不聊生。少康执政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农业。少康深知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少康即位后,恢复了夏王朝稷官管理农业生产的制度。同时,他又恢复的水正的官职,重新整治黄河、管理水利工程。

除此之外,少康还分封他的小儿子去越国世代祭祀祖先大禹的陵墓。

还有一件事常常使少康感到心中不安,那就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为了杜绝这种祸患再次发生,少康决定征战夷族,以显示夏王朝的实力和威风。可惜,少康很早就过世了,征服东夷成了他的未竟之业。

后来,少康的儿子杼即位。他继承了少康的遗志,积极地准备征服东夷。传说为了战争的需要,杼制造了许多进攻武器,还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

帝杼终于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

第三节 殷商盛象

伊尹辅政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叫桀,是个暴君。约公元前1551年,汤的军队占领了夏朝的首都斟郇(今洛阳地区),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朝。汤,又叫成汤或成唐,有时候,后人也叫他商汤。甲骨文记载他名叫大乙,就是这个人把夏桀消灭掉的。

四羊方尊 商代

巨大的方形口,长颈,折肩,浅腰腹,高足,四面和每面中都有脊。它将器物的造型设计与艺术装饰高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灭夏的战斗胜利后,成汤在三千诸侯的拥立下称帝,宣告商王朝的建立。成汤从残暴的夏桀身上吸取了教训,总结出夏桀是因为老百姓的反对才灭亡的。于是,他便以身作则,为老百姓做好事,整饬朝纲,将阿谀奉承的奸臣赶走,重用忠心为国的大臣。商汤这一系列的举动深受各地诸侯的欢迎。商朝的建立和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使中国成为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

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阳附近),在他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了有莘国(今开封陈留一带)做奴隶。

有一回,商汤的左相仲虺去给夏桀送贡品,途中在有莘国停留了几天。无意中,他发现送饭菜的奴隶伊尹才智出众,交谈之下,发现伊尹果然是个贤人。

回国后,仲虺就向商汤举荐了伊尹。求贤若渴的商汤,立即派了一名使臣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使臣到了有莘国后,明察暗访,费了很大劲儿,才在野外的一间小茅草屋里找到了伊尹。使臣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又黑又矮、蓬头垢面的伊尹,实在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出众之处,不由得显出一副傲慢无礼的神情来,他对伊尹说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商王想见你,赶快收拾东西跟我走吧!”伊尹被使臣傲慢无礼的言行激怒了,立即以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度,从容地回答说:“我伊尹虽然贫寒,但我有田种,有饭吃,过得像尧舜一样痛快,为什么要去见你们商王呢?”商国的使臣讨了个没趣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商国了。

有莘国的国君听说商汤派使臣来请伊尹,他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后来仲虺亲自来请时,伊尹已失去了人身自由。

仲虺回商国后,把伊尹面临的处境向商汤汇报了一遍,商汤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出了一个主意,便对商汤建议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这样,不仅可以请来伊尹,而且可以使有莘国免除疑虑。商汤表示赞同,马上派人到有莘国去求婚。使臣到了有莘国,向有莘国求婚,有莘国的国君答应了商汤的要求,于是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了商国。

伊尹来到了商国后,经过交谈,商汤感到伊尹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就任命伊尹为商国右相,和仲虺共同策划处理各种国事。就这样,伊尹由一个奴隶一跃成为了商国的宰相。

在伊尹的辅助下,商国的势力更加强大,最后终于灭掉了摇摇欲坠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商汤死后,伊尹成为商国的重要辅臣。商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死得早,于是汤死后,伊尹扶持商汤二儿子外丙继位做了商王,但是外丙不久也死了,于是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仲壬为王。过了不久,仲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商汤的长孙太甲为王。

太甲从小生长在帝王之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他即位后,政务民事从不过问,整天只知寻欢作乐。

对于太甲能否做好国王,伊尹很是担心,因此伊尹辅太甲,用力最勤。太甲刚一即位,伊尹就在祭祀先生的典礼上作了长篇训话(后题为《伊训》),教导太甲要继承先主遗志,勤于政事,努力修身治德,以使商朝的江山能够永不消逝。还作了《肆命》,陈述天命之无常,劝诫太甲。不久后,再作《徂后》,以远古君主兴亡之事劝谏太甲以史为鉴,避免亡国厄运……

伊尹一再教导太甲要勤政爱民,不能耽于游乐,但太甲根本听不进去。伊尹看到太甲执迷不悟,心想:太甲这样放纵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夏桀一样的人。由于劝诫毫无结果,伊尹在和其他大臣商议后,把太甲软禁在汤墓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让他静心思过。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看到太甲稚气脱尽,行为简朴,与三年前相比判若两人,伊尹非常高兴,便亲自携带商王的冠冕衣服到桐宫,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把国政交还太甲。

桐宫三年,太甲好像变了个人。他早起晚睡,关心百姓疾苦。诸侯见太甲宽厚仁德,待人诚恳,因而都来归附;百姓见君王和蔼可亲,关心人民,因而都同心爱戴……

太甲复位后,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政策,诸侯归顺,百姓安居乐业,商朝仿佛又回到了商汤当政的时候。传说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称颂太甲,并尊他为太宗。太甲死后,沃丁即位,伊尹自觉年老,不再参与朝政。伊尹于沃丁八年病死,相传他活了一百多岁。沃丁以天子之礼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亲自为伊尹戴孝三年,报答他对商王朝的贡献。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这是一首颂扬商朝开国历史的乐歌中的歌词,是歌颂伊尹担任“阿衡”官职辅佐商王的功绩的。伊尹辅佐了汤、太甲、沃丁等五位商王,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像伊尹这样的辅佐大臣,在商朝还有很多,他们在维护商朝的长治久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尹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时,将国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后来300年当中,前后五次搬迁都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的缘故;还有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的缘故。有一次洪水泛滥,把都城全淹了,商朝就不得不迁都。

从汤到盘庚,商王朝经历了18个国王。前九王统治时期,基本上能继承商汤开创的事业,统治也比较稳定,因此都城一直在亳。可是从汤的五世孙仲丁到九世孙阳甲,商统治集团开始腐朽起来。在王室贵族当中,争夺王位的斗争越演越烈,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甚至父子之间,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动乱的结果,致使王位更替频繁,这就是所谓的“九世之乱”,商朝王权的势力逐渐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加紧了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阶级矛盾也尖锐起来,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商朝很快地衰落下去。原来臣服于商朝的一些少数民族和诸侯国也都纷纷反叛。为了摆脱这种困难的局面,商王曾采取了迁都的办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盘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他的哥哥阳甲死后做了商王。

庚在诸商王中,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王。他既通晓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有一套现实的统治办法;他能很好地笼络、使用商朝功勋旧臣,又能不被这些人左右、利用。因此,在盘庚继承王位的时候,尽管他还很年轻,却能率领商朝的臣民摆脱困境。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迁都的想法遭到大多数贵族的反对,他们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些有势力的贵族煽动平民起来反对,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盘庚丝毫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迁都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定。你们要理解我的苦心,不要产生无谓的惊慌。我的主意已定,不容更改。”

迁都于殷,盘庚是经过了周密考虑的。新都殷地处黄河以北,洹河之滨,不仅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还有着可控四方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区各方国少数民族的侵扰。另外,殷还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动的地方,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为目标,有利于号召人民。从政治上来说,迁殷之后远离了旧都奄(今山东曲阜),可以摆脱王族在旧都发展起来的各种势力,避开其锋芒,摆脱其牵制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从经济上看,避开因年久失修而水涝不止的泗水流域,迁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仅仅迁都,并不能彻底改变朝政混乱的局面。盘庚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一扫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风习,一切从简,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安于质朴。紧张的营建开垦、艰苦奋斗的建设改变了商人的精神面貌,昔日贪污腐化、争权夺利的内耗得到抑制。盘庚选贤任能,惩恶扬善,论功行赏,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整顿朝政。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注意团结民心,减轻剥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同时打击了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安定了边疆。这样,商的势力才渐渐强盛起来,王权得到巩固。以后200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做殷商。

从那以后,又经过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的国都就变为废墟。到了近代,人们在殷地旧址上已发掘五六十座宏大宫殿宗庙基址,发现大中型夯土基址和小型房子百余座,发掘铸铜作坊等手工作坊10多处,还有上千座的祭祀坑、殉葬坑、车马坑。因为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把那里命名为“殷墟”。殷墟遗址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中心区域是宫殿区和王陵区,其外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再外则是墓葬区。宫殿区和王陵区均处在洹河南北两块高地上。王室作坊分布于宗庙区周围,呈卫星状分布着家族墓地以及其他邑落。整个国都布局合理,沿洹河而建。在宫殿区的西、南边都发现了相当宽阔的壕沟,均是人工挖的,起着城墙护卫的作用。

司母戊大方鼎 商

全鼎呈深腹平底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千克。大鼎口沿两侧一对立耳,四足柱状,中空,四角及四面中部有扉棱,四面周边分饰兽面、夔龙、云纹等纹样,中央素底无纹,四足上部浮雕兽面纹样。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10多万片,上面都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明白。当时,商朝的统治阶级很迷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时,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现在,我们把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上发掘出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皿、兵器,工艺制作都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为875公斤,高130多厘米,上面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从这件青铜器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超的。

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11个王,最后王位传给了纣。

纣天资聪敏,身体魁伟,勇力超人,能赤手与猛兽搏斗,能说会道,恃才傲物。纣王即位后,喜淫乐,好酒色,修建了许多苑囿台榭。纣王宠爱美女妲己,妲己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高筑“鹿台”,命乐师师涓作“兆里之舞”、“靡靡之乐”等淫声怪舞;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不祭鬼神,成为一个罕见的无道昏君。

纣王荒淫无道,引起百姓怨恨、诸侯离异。为重振自己天子威风,纣王作“炮烙之法”:用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燃烧木炭,将铜柱烧红,但凡有人敢于议论他的是非的,全部绑在铜柱上,活活烙死。

纣的凶残暴虐,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周部落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后来,为了躲避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周部落首领传至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的时候,部落已经很强大了。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纣王派人把周文王拿住,关在叫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的地方。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又给纣王的亲信大臣送了许多礼物,才把姬昌赎了回来。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民心失尽,就决定讨伐商朝。但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带兵打仗。他便开始留心物色这样的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丝毫不为所动,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惊奇,就下了车,走到老头身边,跟他交谈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于是,周文王恳请姜尚同他一起回宫。

因为文王的祖父曾经盼望得到一位帮助周族兴盛起来的人,而姜尚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后来人们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又称他为姜太公。

太公望做了周文王的助手后,一面发展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商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正当周文王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却害了一场病死去了。

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让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做太公望的助手,继续整顿政治,训练兵士,准备讨伐商纣王。

这时,纣的暴政已经达到了极点。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十分担忧,苦苦地劝说他改邪归正。纣不但不听,反而将比干杀了,还残忍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说要看看比干的心长什么样子。迫于无奈,箕子装疯卖傻总算免了一死,被罚做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便离开了国都朝歌。

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得知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武王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领5万精兵,渡过黄河东进。八百诸侯在孟津会师。周武王在孟津举行誓师大会,历数了纣昏庸无道、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讨伐纣王。

公元前1027年(一说公元前1057年)一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及甲士4.5万人,声势浩大地东进伐纣。

一天,在周武王进军时,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军队的去路,要见武王。原来,这两人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得知父王的心意后,便主动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也不愿接受王位,也躲了起来。他们两人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一起投奔周国,并定居下来。他俩听到武王要去讨伐纣王,就赶来阻止,并说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太公望知道这两人是一对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走就是了。后来这两个人拒食周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了。

一月下旬,周军抵孟津关隘,会合了庸、卢、彭、濮、羌、蜀、髳、微等反商各国,短暂休整后,于一月二十八日继续挥戈东进,从汜地渡过黄河后进入中原,旋北上百泉,折而东行,直抵朝歌近郊牧野。

二月四日拂晓周军在牧野安营扎寨,周武王召集群臣进行战略部署。

周军日夜兼程到达牧野的消息传入朝歌,商廷上下惊恐万分。商纣王大骂群臣尸位素餐,办事不力。无奈之下纣王只得征兵组织抵御,但东夷人的叛乱牵制了商朝主力军队,远在山东平叛的闻仲军这时已无时间赶回朝歌应战周军。纣王就把大批奴隶临时武装起来,与国都守军整编成一支17万人的军队,自己亲自统率,开赴牧野周军屯地。

二月五日,周军庄严誓师。阵前武王义正辞严地声讨商纣王听信谗言诛杀肱股重臣、宠信妲己,不理朝政等累累罪行,周军深受激励,斗志昂扬,皆愿在伐纣战争中赴汤蹈火,誓死效命。武王又郑重宣读了纪律条文并布置了作战阵形,求整忌乱来提高战斗力。

战前充分动员后,武王命令周军对纣王军发起总攻。武王决定先发制人,他让太公望率2万精锐突击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商军,纣王还未部署周密,商军就被周军冲击,阵脚顿时大乱。而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之前从未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意志和纪律性都很差,再加上内心憎恨纣王从前对他们的虐待,并不乐意为之拼命;现在遭治军严谨、训兵有素的周精兵疾攻,根本就难以抵挡,遂纷纷掉转戈矛攻向商正规军。商纣尽管体魄健硕,能以一当十,无奈己军起义反戈,又收不住阵脚,只能尽力招架。

周军元帅太公望深通谋略,运筹帷幄,即调骁将南宫适、洪锦各统5000人马从左右两面夹击商军。商军哪能经得住这两支生力军的猛攻?终于开始溃退。纣王知大势已去,拼命向东杀开一条血路逃回朝歌,商军17万人众瞬时土崩瓦解。

太公望下令乘胜攻打商都,武王又亲领1.5万精锐加入总攻,其中有兵车300乘。周军将士个个奋不顾身,猛冲商军,逃回朝歌后,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就于当夜躲进鹿台,烧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焚了。武王率大军进入朝歌,百姓们列队欢迎仁义之师。从汤到纣,商王朝历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丁),共496年,商王朝至此告亡。

周武王把国都从丰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第四节 西周灭亡

周公辅政

把商纣王彻底消灭后,武王进入商都,将商的畿内分为邶、 、卫三个国家,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 、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制,合称三监,另外还有一说是管叔监卫、蔡叔监 、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安排好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大型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规模的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诸侯叛乱的局事。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理顺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首先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周朝仍然应用商的分封制方法,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受封的有鲁、齐、燕、卫、晋、宋、虢等71个诸侯国。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仅仅两年就生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就是周成王。那时,周成王只有13岁,不能处理政务。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行使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直接称呼周公旦的名字,只称周公。

周公尽心尽力辅助成王,管理政事,但还是遭到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猜忌,他们在外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

这时,纣王的儿子武庚不满足于周朝封给他的殷侯地位,想重新恢复殷商的王位。武庚一听说周朝内部动荡不安,就和管叔、蔡叔串通起来,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起兵叛乱。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很快传到镐京,一时谣言四起,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更分不清事实真伪,所以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不太信任了。

周公内心很痛苦,他首先向召公奭推心置腹地表明心意,告诉召公奭,他绝没有野心,让召公奭顾全大局,不要听信谣言。他的诚恳感动了召公奭,消除了大家对周公的误会。周公在调和了内部的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东征武庚。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都与武庚串通一气,蠢蠢欲动。周公授权给太公望: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东方,周公自己全力讨伐武庚。

周公花了3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杀了武庚。周公平定了叛乱,把管叔革了职,将蔡叔充军。管叔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去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便上吊自杀了。

周公东征结束时,抓获了一大批商朝的贵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容易滋生事端;同时,又觉得镐京远离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控制起来很不方便,他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这样一来,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都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7年,不仅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而且还为周朝制订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

周成王死后,他的儿子康王即位,这段时间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成康之治”。

周厉王毁国

成王、康王之后,周朝逐渐加重了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与剥削,刑罚也变得更严酷。周厉王是周王朝第十代国君,是个十分残暴的君主,他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加严酷了。

周国形成以后,渐渐破坏了原始部落公有制的土地制度。周朝初年,周天子又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把土地山林赏赐给各级贵族,国人可以进山采集果实、砍柴、打猎,在江河湖泊捕鱼。人们利用这些收入来添补生活上的不足。

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荣夷公唆使他改变了原有制度,把原来公有的山林江河湖泊和贵族占有的山林土地收为国有,不准国人使用。荣夷公派兵在道路上设关立卡,盘查来往行人,不许人们上山打猎、下水捕鱼,把人们采集来的果实、山珍统统没收。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这样一来,上至贵族、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毫无例外地蒙受了经济损失。周厉王的暴虐措施,激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厉王对大臣芮良夫的忠告拒绝接受,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推行专利。于是全国民众怨怒,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咒骂这种政策。后来,大臣召公虎进宫奏报厉王,外面的百姓对朝政不满,到处都在议论国事,并劝说厉王即早改变做法,免得出乱子。周厉王不仅不听劝说,还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不同意见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卫巫在厉王的纵容下,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还说这是神灵的意愿。于是,人们不敢再在公开场合说话,路途相逢也只能以目示意。

这样到了第四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人们终于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残暴,掀起一次大规模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参加暴动的人有平民,也有贵族,开始仅几十人,后来迅速发展到几万人,整个镐京成了沸腾的海洋。国人拿起武器、农具,像洪水一样向王宫冲去。王宫卫士看到愤怒的人群,吓得纷纷躲避起来。周厉王顾不得体面,慌里慌张带了一批人逃命。他一直逃到彘地才停了下来,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国人冲进王宫烧毁了宫殿,搜遍了各个角落也没有找到周厉王,听说他的儿子静躲在召公虎家里,于是又围住召公虎家。召公虎无法控制住人们愤怒的情绪,出于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儿子冒充静交给人们处死,这样才平息了这场规模巨大的暴动。

周厉王被赶下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国内人民拥戴大臣周公和召公主持国政,替天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周厉王从这一年一直到共和十四年,一直呆在彘地没敢回来,最后死在那里。这次起义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在起义者的打击下,周室王权大大削弱了,诸侯对王室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大。后来周厉王的儿子静即位,就是周宣王。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在公元前781年死了,太子宫湦即位,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又是一个昏君,只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

幽王继位的第二年,泾、渭、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动荡不安的政局日益加剧。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耽迷女色。他整日派人四处寻找美女。有一个叫褒珦的大臣,劝谏幽王节制享受,幽王不仅不听,反而把褒珦判了罪。

褒珦被关入监狱3年,褒族人十分焦急,他们想了各种办法,解救褒珦。有人说,用珍宝赎罪;也有人说,找个美女送去,替褒珦赎罪。

后来,褒珦家人将褒姒进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见褒姒貌若天仙,马上就把褒珦释放了。从此,幽王整天与褒姒在后宫饮酒作乐,将朝政抛在脑后。

然而,幽王虽然宠爱褒姒,但褒姒性格内向,不喜笑颜,任凭幽王想尽一切办法讨她欢心,褒姒都笑不出来。

有一天,幽王忽然心血来潮,让人在宫外贴一个布告:有谁能逗王妃娘娘笑一次,就赏他1000两金子。

奸臣虢石父得知后,马上向幽王献计,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周王朝在骊山上建有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便有一座,专门用来防备西戎的进攻。一旦西戎来犯,烽火台上的烽火会像接力棒一样点燃,一个地点一个地点传下去,附近的诸侯远远见了就会发兵来救援。

第二天,幽王兴致勃勃携爱妃褒姒上了骊山,他们白天在骊山吃喝玩乐,到了晚上,让士兵把烽火台的烽火点了起来。附近的诸侯一见黑烟滚滚的烽火狼烟,以为西戎兵打来了,立即率兵来援。赶到时,却不见西戎兵的影子,只听见山上丝竹管弦之声。这时虢石父从山上下来说,大家辛苦了,这里没有什么事,大王和王妃放烟火不过想取个乐,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从老远跑来,却被幽王耍乐一番,一个个气得肺都要炸了,掉转马头就走。褒姒在山上,借着火光看到诸侯们气愤、狼狈的样子,真的笑了一下。幽王瞧见了她这一笑,不由得心花怒放,马上赏给虢石父1000两金子。

幽王自宠幸褒姒以后,被她迷得神魂颠倒。竟然想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在幽王五年废申后及其太子宜臼的时候,遭到大臣卿士极力反对,但周幽王一意孤行。宜臼被废后,逃难到其母家申国。这时候周王朝的力量十分衰微,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齐、鲁、晋、卫已不听从周王朝的命令而独立。申侯虽不满姬宫湦,但还没有公然叛周。幽王八年,周幽王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遂使周、申之间矛盾趋于表面化。幽王九年,申侯与西戎及郐侯联合,准备反周。第二年,周幽王针锋相对,与诸侯结盟于太室山,并派兵讨伐申国以示威。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与郐国、犬戎举兵讨伐镐京,幽王下令点起烽火求援,结果各路诸侯对上次的羞辱记忆犹新,加上对幽王昏庸乱政的不满,连一个救兵也没有派。西戎兵很快攻破周都镐京,把逃到骊山脚下的幽王和伯服杀了,又把美貌的褒姒抢走了。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在申国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平王后来回到镐京,看到镐京已被蛮族犬戎人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称为东周。 vUcbV77Ncu7W55ROx7G/CyyVpLenUwFyeBbglGK2TfV/XbUREvEwzPOtytDhEQ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