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楚辞

楚辞的本义是指战国时期“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的楚地歌词。“楚辞”这一诗体产生于战国时代末期,由屈原开创。当时,在江汉流域的楚国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巫风盛行;中原地区百家争鸣,散文流行,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发展,这一切都为楚辞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有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刘向编纂为一部总集——《楚辞》。

《楚辞》的编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辞》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屈原、宋玉等人用“楚辞”诗体创作的作品汇集编纂而成的。东汉王逸在刘向《楚辞》的基础上编订成《楚辞章句》。后刘向编定的《楚辞》十六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刘向编订的《楚辞》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十六卷。王逸又增加了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七卷,且为之做注。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几篇主要作品。

《离骚》是战国末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自叙身世、品德、理想,斥责楚王无能、奸臣当道与朝政昏乱,寄托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之情,表现了作者“存君兴国”的政治理想、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和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离骚》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他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九歌》的精神实质继承《离骚》,艺术上却独具特色,塑造的形象较《离骚》更为人格化,意境优美壮阔,抒情委婉而含蓄。

《天问》的写作年代无从确考,一般认为屈原作于被放逐之时。“天问”,就是对天问难。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篇奇文,全文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作者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屈原大胆怀疑、敢于向传统思想挑战、探求真理的精神。可以说,这种精神是屈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所作的篇章。它们寄托了屈原忧国忧民、壮志为国的思想、精神与情感,这种思想、精神与情感不断哺育并激励着后世之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在诗坛上大放光彩。它与《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出现的两朵奇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P8AF/rpWLxKKVE3oRHEPEMc69fV8u2XAaHhgNjXQTlBwoDXG+gLuTO2qIOczjx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