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互相诋毁诽谤。力图有所作为、匡救时弊的韩愈更成了众矢之的,被流言飞语所包围,于是作此文以宣泄自己对这一恶习的不满。文章援古证今,指出“怠”与“忌”,即懒惰与嫉妒是毁谤产生的直接原因,而毁谤已形成一股习以为常的社会风气,积重难返。文末对“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沉的悲愤,同时也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
文章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一开一合,写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
从前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对待别人宽恕而且简约。严格且全面,所以就不会懒惰;宽恕而且简约,所以别人愿意做好事。听说古时有个名叫舜的人,他大仁大义。有人研究舜所以成为舜的原因,责问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为什么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他们日夜地思考,丢弃那些不像舜的品德,趋向那些近似舜的品德。闻知古代还有个名叫周公的人,他为人多才多艺。人们又研求周公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并责问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为什么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他们日日夜夜地思考,抛弃那些不像周公的地方,趋向那些类似周公的地方。舜是一位伟大的圣人,后代没有人赶得上他;周公也是一位大圣人,后代中也没有人赶得上他的。古时君子会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最大的缺陷。”这不正是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而且全面吗?对别人却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可以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人了。”
肯定别人的一个优点,不苛求其更多;看重一个人现在的表现,不追究他从前的表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善事的好处。一件善事是容易做得好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到手的。对别人说:“能够做这样的善事也就可以了。”又说:“能够擅长这样的技能,也可以了。”这不正是对待别人宽恕而且简约的表现吗?
当今的君子却并非如此。对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却要求不高。求全责备,所以别人就难于做善事;要求不高,所以自己的收获很少。自己没有长处,却说:“我擅长这样,也就可以了。”自己没有技能,却说:“我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对外拿这种话欺骗别人,内里拿这种话欺骗自己,还没有取得一点成绩就停止不前了。不是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吗?对别人,就说:“他虽然能够这样,但人品却是不值得称赞的;他虽然擅长这样,功用却是不值得称赞的。”举出别人的一个缺点,却不考虑其他优点;追究别人过去的表现,而不考虑现在的表现。还担心别人获得名誉。这不是对别人的要求太全面了吗?这就是不拿众人的标准对待自身,却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真的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啊。
如此这样表现的人是有根有源的,他们有着懒惰和妒忌的毛病。懒惰的人是不求上进的,妒忌别人的人是害怕别人上进的。我曾试着对大家说:“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好人。”那些附和的人,必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跟他疏远的人,或者是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否则,就是害怕他的人。若不是这样,性格粗暴的人一定会在说话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性格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显现出愤怒的神情。我又曾经告诉大家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必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同他疏远的人,或者是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否则,就是害怕他的人。若不是这样,性格粗暴的人一定会在说话中表现出高兴的神情,性格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显露出高兴的神色。因此,事情做好了,诋毁就产生;道德高尚了,诽谤就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种时代,希望名誉显著、道德流传,真是太难了!
朝中准备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且记住它,就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差不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