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儒教祖师,因为儒教是从他那里发端而来的,然而这绝对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因为孔子登上祖师的位子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生前的不得志,到死后不久的被抬高,再到后世的被神化,最终才被奉为祖师。
孔子出生图
鲁哀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之时,传说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据考证,孔子的祖上原是宋国人,做到过大司马的职位,后来避乱逃到鲁国的陬邑,并在此定居。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能征善战,是鲁国当时的名将,官至陬邑大夫。66岁那年娶了不足20岁的颜征在,后在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生下孔子。据说,夫妻二人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孔子为丘,又因孔子排行老二,故字仲尼。孔子很命苦,3岁时父亲亡故,其母颜征在不得不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艰难度日。孔子17岁的时候,母亲颜征在又去世了。
孔子少年就勤于读书,并精通礼、乐、射、御、书、数之术。他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学无常师,既请教过郯子,又问礼于老聃,还向苌弘、师襄学习过音律,30岁时就以博学而闻名,开始讲学。后从政,曾任鲁国的司空、大司寇等。54岁时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年老后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及文化典籍的编纂。晚年的孔子被尊为“国老”,受到尊重。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首创私人讲学,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学习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俗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过的文献典藉有《诗》、《书》、《礼》、《乐》、《春秋》等。他提出“仁”的主张,反对苛政,倡导周礼。他的主张还包括遵“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同时孔子也倡导“尊天命”、“知天命”、“畏天命”的思想。
尽管孔子生前其这些思想没有受到重用,但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从争鸣的百家中脱颖而出,陡然上升到统治地位,孔子也随之被不断抬高、神化。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其为“文宣王”;元代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明朝又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清朝统治者又别出心裁地封孔子的先世五代为王。在追封的同时,历代帝王还不忘亲自到曲阜拜谒孔庙。
孔子在国内不断被加封的同时,在国外也享受着“至圣先师”、“万世之表”的尊号。他开创的儒教文化,西汉之后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直至封建社会终结,而且早已超越国界,在亚洲东部一带广为传播,甚至一度受到西方思想家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