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

两宋时期,儒教正处于形成和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儒教思想在封建社会内部处于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和朱熹将儒教学说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那么,何为“天理”、“人欲”呢?所谓“天理”、“人欲”是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从“道”、“气”、“理”与“器”中演绎出来的。在他们看来,“理”就是“天”,即“天者理也”,简而言之就是“天理”。二程认为是“天理”生化的“气”,创造了世间万物。朱熹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基本同意二程的观点,但又吸收了“太极”的概念。他说,“太极乃天地万物之理,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继而“气之轻者便为天,地处中而不动,非为下也”,然后,“天地生,五行独先,继生万物”。经过一番周折,天地万物终于生化出来。

程颢像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这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人的生化。二程以为“人生于气”,人自始至终受“气”的规定和制约。朱熹则说,“人生于二气五行运行之际”。同时,朱熹还指出,“理一分殊”,万物由“太极”生化而来,是为“理一”;“太极”又生化出万物常理,即所谓“分殊”。在这个问题上,二程提出,天理“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这就是“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思想。朱熹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天地之性”体现于“理”,是善的;而当“理”赋予每个人身上时,要与这个人初生时的“气”相交融,才生成“气质之性”。所以“气质之性”有善和不善之分。

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那么,这二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他认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都体现在人心,“心,主宰之谓也”,“无心则无以见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只一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朱熹还说,“道心者,天理也”,“人心者,人欲也”。有鉴于此,为了使人树“道心”,去“人心”,就不得不“存天理,灭人欲”,或者说“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使得“三纲五常”神秘化,并成为儒教的正统思想和儒家学者的修炼方法。这是封建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因为他们用这种方法达到了蒙蔽民众的目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后世社会贻害无穷。 fGFOE24jlLZdnhWzjwf00u/acXa0Kfrin/IjpPEWiAW6VlpDKZIjYJ601TlrSx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