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思玲珑——叔孙通是个好员工

叔孙通一生先事秦而后辅汉,两代为官,都曾红极一时。最初,叔孙通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后来,秦朝灭亡,叔孙通又曾协助汉高祖制定汉朝的宫廷礼仪,成为西汉开国之初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但人们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司马迁誉之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其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责之制定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是是非非,真相如何呢?这只能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去体察、去感悟。

叔孙通是秦二世时的儒士,被任命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秦二世听说后,也很是忧虑,便召集待诏博士和儒生询问方略。

秦二世问:“由楚地来的戍卒攻占了城池,先生们认为该当如何?”三十多名博士和儒生异口同声地说:“百姓造反,这是不能赦免的死罪,希望陛下赶快发兵讨伐。”二世听后,勃然大怒,脸上的神色都变了。

叔孙通上前说:“如今天下合为一家,先帝毁掉郡、县的城墙,销天下的兵器,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打仗了。况且上有圣明天子,下有完善的法律,人人尽职守法,四海安宁,哪里有人想造反呢?这不过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贼罢了,何足挂齿。”

二世转怒为喜,笑道:“先生说得很对。”博士儒生们见此情状,脑筋灵活的很快来个急转弯,附和叔孙通,说起义者不过是盗贼。脑筋僵硬的便依然坚持说是百姓造反。于是秦二世便把说是造反的都关进监狱,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件衣服。

当时那些人都骂叔孙通是“阿二世”,就是阿谀奉承秦二世的意思。叔孙通面对责问,只是说“不如此,几不脱虎口矣”。叔孙通讲完这些话就匆匆走了,因为他是个聪明人,知道秦二世这个政权已经没有希望了,没必要严肃对待。所以说点让主子开心的话,自己溜之大吉。

后来,秦朝败亡,叔孙通便带着儒生们逃出咸阳。他先是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侍奉楚怀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最讨厌儒生,所以见到儒生,便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便溺,以羞辱儒生。

叔孙通知道刘邦的脾性,便脱掉儒装,改穿短小贴身的衣服,刘邦很是高兴。叔孙通既不向刘邦宣讲儒家学说,更不向人推荐自己的学生,而是向刘邦推荐那些盗贼出身的壮士,刘邦更是高兴,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叔孙通的学生们饱受冷落,都暗地里骂叔孙通:“我们跟随先生多年了,如今不推荐我们做官,反倒天天推荐那些狡猾的盗贼,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后,便对学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刀林箭雨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能上阵杀敌吗?你们跟着我,我并没忘记你们。”

刘邦平定天下,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没有知识的武夫,更不懂什么规矩,在朝堂上喝酒争功,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剑砍殿上的柱子。刘邦看着乱糟糟的景象,也很头痛。

叔孙通猜到了刘邦的心思,知道时机已到,便对刘邦说:“儒家虽不能争夺天下,却善于守成。臣愿招集鲁国的儒生,和臣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同意后,叔孙通便与鲁国的儒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斟酌古代和秦朝的礼仪制度,因时制宜,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礼仪制度。

从此,大臣们上朝,都严格遵循礼仪,稍有越轨便被一旁监视的御史拉下惩治,人人心中畏惧,朝中气象大为改观。刘邦看着驯服的臣民,慨叹道:“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天子的尊贵啊!”

他迁升叔孙通为太常,又赐金五百。叔孙通这时才提出:“臣的学生们跟随臣多年了,又和臣一起制定礼仪,希望陛下给他们封官。”刘邦此时已从心里喜欢儒生了,便把叔孙通的学生们都封为郎官,叔孙通又把刘邦所赐的五百金都分给学生们,学生们这才明白叔孙通的用意,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先生堪称圣人,懂得这个世界的事情和规律。”

《鬼谷子》有云:“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适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是阴阳之道的关键。灵活变通,把握那人的内心思想,也把握住事物的关键。人们用“圣人”来形容叔孙通可能有些过,但是叔孙通的确通晓权变之奥秘。叔孙通一人之身,能够适应秦二世之昏、项羽之威、刘邦之薄……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很好地把握住了“变与不变”的尺度。

所谓“变”,就是要在摸透君王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言行与对策。叔孙通对秦二世是“瞒”,对刘邦是“捧”,这些手段都屡屡奏效。所谓的“不变”是阿谀奉承的媚态要始终如一。只有让侍奉的君王感到身心愉悦、通体舒服,才能为自己谋得名利,这就是叔孙通“代代红”的诀窍所在。 tEBBb7HEJn7Tmwii9MRftn86KdkOUY1lLqzpy42gy3ryjs1WsGtYXXXANP9BMH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