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伊尹放太甲

在伊尹的协助下,汤成功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汤又在伊尹的帮助下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使商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走上正轨。商汤在位三十年,临终时,因为特别信任伊尹,把辅佐继任帝王的重任嘱托于他。

商朝时,继承的法则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轮到儿子继承。商汤没有弟弟,因此应该是长子太丁继位。可是汤还在世时,太丁就死了,因此按照礼法,应该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于是伊尹便扶持外丙继承了王位。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体弱多病,注定也是个短命君王,在位四年就病亡了。这时能继承王位的只有商汤的孙子、太丁的儿子——太甲了。此时的太甲只有十岁,但伊尹还是毫不犹豫地扶持年幼的太甲登上了商朝君主的宝座。他自己则掌握大权,尽心尽职地从旁辅佐,教给太甲如何区分是非对错和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把太甲调教成一代贤君。

太甲年幼少不更事,开始还能听伊尹的教导,谨言慎行,恪守祖辈的礼法,认真对待政事。可是,他小小年纪就登上权力的顶峰,众星捧月般地长大,而且自幼丧父,没有受过严格的管教。没几年,他顽劣的性情就开始滋长,自认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没人能管得了自己,渐渐变得忘乎所以,对伊尹的教导也开始不耐烦起来。他觉得伊尹虽为宰相,却是奴隶出身,自己凭什么要听他的教训。因此,当伊尹给他讲祖宗的规矩,向他传授汤立下的法度,用历史上贤君的故事教育他时,根本听不进去,而且表现得很敌对。渐渐地,他变得恣意妄为,喜声乐,醉酒宴,一再地破坏礼法。更可怕的是,他竟越来越像夏桀,喜欢滥用民力,暴虐嗜杀,百姓苦不堪言,对他的不满越积越深。

对于太甲的无心长进,暴虐成性,伊尹和群臣都忧心忡忡,一再规劝,提醒太甲作为一代君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太甲根本听不进伊尹的规劝,不但一意孤行,甚至还变本加厉。伊尹非常忧虑,担心如果继续放纵太甲这样胡闹下去,汤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就会被他葬送。

为了商朝的天下,为了能把太甲调教成一代明君,伊尹决定对太甲下一剂猛药。正好快要到汤的忌日了,按规矩,君主要带领朝廷上下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太甲贪玩,根本不想主持这种规规矩矩、枯燥乏味的仪式,可是伊尹一再强调身为汤的子孙,继承了汤打下的天下,这件事他责无旁贷,除非他不想做这个君主了。太甲无奈,勉为其难主持祭奠,带领群臣来到了汤的墓地——桐宫。祭奠一开始,伊尹宣读祭文,向汤的亡灵宣告,为了商朝能千秋万代,要将幼主留在桐宫,让他反思自己的言行,帮他领悟治国的道理。太甲听完祭文,才知道自己要被囚于桐宫,接受训导,一下就慌了神,可是群臣百官都在场,显然大家都支持伊尹的决定,他已经骑虎难下,只能听从了。

太甲住进了桐宫,但国家大事不能无人管理,伊尹便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责。为了教导太甲上进,伊尹给他写了《伊训》、《肆命》、《祖后》三篇训词:《伊训》中说,腐败、淫荡、逆乱之风是丧家乱国的根本,身为君主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修身养性,多听贤臣的意见;《肆命》是讲分辨是非的方法,清楚地说明应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做什么样的事情;《祖后》则专门讲商汤时候的典法制度,教育太甲祖先的规矩不可破,不能为了贪一时之快,而背弃祖训,为所欲为。

桐宫远在商都郊外,虽是商朝开国之君汤的陵墓,却非常简陋,跟普通人的墓没什么两样,只有一座又低又矮的宫室,以便每年到此祭奠。太甲是享乐惯了的人,怎能甘心呆在这里受苦。为了能让太甲安心悔过,伊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年事已高,本没有争权夺位的野心,可是先王临终托孤,辅佐幼主,自己重任在身。为了不辜负先王的嘱托,不能对你放任不管。你还是商朝的国君,但是在执政之前要多学习、走正道,修身养性,提高治国安邦的能力。所以要趁着这次机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如何做一个英明的君王。”

太甲知道此事已经无可挽回,再加上伊尹的一番话也让他有些感触,便不再反抗,表示会老实地呆在桐宫学习。太甲在此,没有高床软卧,没有锦衣玉食,远离前呼后拥,远离奢华的享受,也远离各种诱惑,每天他早晚守候着祖父商汤的陵墓,读着伊尹写给他的训词,过着简朴的生活,心竟真的渐渐平静下来。

太甲逐渐了解到祖父历尽艰辛,打下商朝天下,还能俭以修身,仁以立德,由衷地崇拜起祖父来,再想想自己对国家没什么贡献,就登上王位,却不思治国,只贪图玩乐,还暴虐地对待百姓,真羞愧难当。同时,他想到伊尹对自己苦心教诲,自己却不能理解,懊悔不及。于是,太甲下定决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不负祖父亡灵的明君,学习为君为政所必需的德行与知识,掌握国家法度,以及如何应对国家的困境。

就这样,在不断地学习与悔过自新中,太甲在桐宫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间,太甲真的脱胎换骨了,他认真学习,以祖父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注重修炼自己的德行。伊尹也经常派德才兼备的人给他授课,同时了解他在桐宫的情况。经过一番了解,伊尹确定太甲已经改过向善,也具备了一定才识,可以回来当君主了。于是,伊尹带领文武大臣来到桐宫,用隆重的仪式把太甲接回了亳都,让太甲归位主政,自己只从旁辅佐。

经过三年的蜕变,太甲归位后,果然完全改掉了过去的顽劣性情。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成熟沉稳,对待国家大事从不懈怠,还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凡是为大局着想,从不做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在他和伊尹的统治下,商朝社会稳定,百姓安康,诸侯臣服,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鼎盛时期。《史记·殷本纪》中说太甲复位后,“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太甲因此赢得了群臣和百姓的尊敬,被称为“太宗”。伊尹又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的德政。

不过,太甲当政期间,对国家大事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伊尹,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继承王位八年后,伊尹才去世。据说,他去世的时候,天降大雾,三日不散。沃丁感念他对商朝鞠躬尽瘁的功德,亲自主持丧事,用天子之礼厚葬了他,将他安葬在亳都的郊区。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贤能相国圣人,史称“元圣”。在甲骨卜辞的记载中,伊尹不但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而且还与汤同祭,单独享祀。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从成汤建国到帝辛(纣王)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经600多年。这600多年的前300年当中,商五次迁都。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前八”是指商朝建立之前,商族就曾八次迁徙;而“后五”则是指到汤建立商朝以后,又经历了五次迁都。这五次迁都,在古书《竹书纪年》中均有记载,分别是: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数千年以前,生产力落后,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一旦有洪水泛滥、气候干旱等天灾袭来,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为了寻找适宜生存的地方,很多部落不得不四处迁移,这也是商族屡次迁徙的原因。但是到了商朝建立之后,人类已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大大发展,为什么还多次迁都呢?

纵观商都频繁迁徙的历史,时间主要集中在仲丁至盘庚九王期间,《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伊尹凭着自己的才能,辅佐了商朝五位君主,为商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然而正是因为国家稳定,百姓安居,天下太平了,君主们便觉得可以尽情享受了,于是滋生了贪图享乐,奢侈无度的作风。商朝的继承制度是兄弟享有优先继承权,没有兄弟才传位儿子,因此很多人对王位都虎视眈眈。从仲丁开始,王室子弟为了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政治动荡连绵不断,王室力量日衰,国力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趁机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天灾不断,商王室的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而对君王来说,这时迁都则是转嫁危机,摆脱困境的上上之选。商王朝建立后多次迁都,到阳甲即位时,都城已经迁到了奄,这时商王室奢侈无度,内部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日益升级;奴隶主们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奴隶却受着残酷的剥削,很多奴隶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相继叛乱,国家混乱不堪。就在这时,阳甲死了,他的弟弟盘庚继位,从仲丁到盘庚,历经“九世之乱”,商朝的统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名旬,祖丁子,阳甲弟,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277年,共28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盘庚乱世即位,富有忧患意识,他敏锐地看到了国家的混乱,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知道长此以往,商朝离灭亡就不远了。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挽救商王朝的衰亡,盘庚决定放弃已经很繁华的都城奄,选择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地方重振朝纲。

他派人四处考察,得知当时的北蒙(今河南安阳),虽人烟稀少未经开发,但那里水土丰美,山有野兽,水有鱼虾,自然条件比地势低洼的奄更适合做都城,而且迁都到此,还可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减轻自然灾害。于是,盘庚决定迁都到北蒙,借机将各种矛盾一次性肃清。

但盘庚迁都的决定一出,当即遭到大多数贵族的反对。王室和贵族们担心迁都以后,自己享受的特权就受到削弱,再加上奄热闹繁华,他们贪图安逸,不愿搬到荒无人烟的北蒙重头再来。有些贵族为了阻止盘庚,还煽动百姓起来反对,一时间盘庚周围充斥着反对的声音。尽管如此,盘庚坚定地相信迁都可以加强巩固统治地位,因此迁都的决心非常坚定。为了动员迁都,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做了一次重要的训话,向大家表明迁都的好处,征引“古我先王”、“恪谨天命”的例子,突出了天命的不可违抗,说明迁都合乎天命,以此来平息不满情绪。奴隶社会的人们很迷信神权,因此盘庚的天命说法是很能争取人心的。在讲话中,他斥责大臣们疏忽职守,没能使百姓了解迁都的深远用意,以至人心浮动,无端生事;严厉训斥了王室贵族们贪图安逸、不愿迁徙的行为,并强硬地表示,如果不服从迁都命令,就会严惩不贷。之后,盘庚的语气又缓和下来,征引古代君臣互相信任,通力合作,而使国富民强的例子,希望臣子们能和他一心,一起度过目前的难关,讲话都在情理之中,有很强的说服力,体现了一个有远见卓识、气魄十足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范。

安阳殷墟遗址分布示意图

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发掘,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已大体清楚。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地为商代宫殿、宗庙区,周围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及平民墓地;北岸分布有大面积的王陵区。殷墟周围可能是贫民居所。

后来,他的演讲辞被记录下来,收进了《尚书》中,至今人们常用的“星火燎原”、“有条不紊”等成语还是从他的讲话中凝练出来的。盘庚迁都的决心非常坚决,最终胜过了反对势力。在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298年,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西渡黄河,浩浩荡荡地往北蒙搬去,史称“盘庚迁都”。后来北蒙改名为殷,因此也称“盘庚迁殷”。

迁都以后,人民到了新地方有些不适应,贵族便利用这一点,通过百姓给盘庚压力,企图搬回旧都。盘庚强硬地制止了这种做法,并着手在新都整顿商朝的政治,他自觉吸收先王“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的治国经验,认为想要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懂得与人民同甘共苦,因此他很注重体恤民情,推行的政策都比较开明,选用官吏也从人民的角度考虑,只任用那些爱护民众之人,要求官吏们永怀一颗爱民之心,同时还要求贵戚亲族们摒弃私心,施惠于民。很快,殷就发展得十分繁荣,成了政治经济的中心。

《史记·殷本纪》记载,都城迁到殷之后,盘庚“行汤之政”,恢复了“百姓由宁”、“诸侯来朝”的盛况,彻底扭转了“九世之乱”造成的混乱,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足繁荣的局面,衰落的商朝从此复兴了。

盘庚作为一代商王,以其深谋远虑,完成了迁都的盛举,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被称为“中兴”之主。迁殷之前,商曾数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直到商朝灭亡的270多年里,商朝的都城一直在殷,因此商朝又称殷朝,或称殷商。由此可见,盘庚力排众议,迁都至殷的决策非常英明。

傅说拜相

盘庚迁殷以后,权贵和百姓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建设新都城上,因此阶级矛盾得到缓解,商朝的国势处于上升阶段。后来,盘庚去世,王位相继传给了弟弟小辛和小乙。小辛和小乙在位时间都不长,且没什么建树。小乙去世后,就由小乙的儿子,也就是盘庚的侄子——武丁继承了王位,成为商朝的第23个君王。

相传武丁还年幼时,父亲就让他到民间游历,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以便体察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武丁来到黄河两岸的百姓中间,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认识了很多平民和奴隶。他从不以王子的身份自居,非常谦虚好学,甚至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劳动。在民间生活了几年,武丁掌握了劳动的技能,重要的是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了解了很多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

小辛、小乙两代君王在位时,一直受着西戎的威胁,武丁即位时,朝政已衰。但武丁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即位后便决意振兴大业。《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为此,他下令群臣到各地去寻访、举荐贤能之士。

那时,在虞、虢两古国的交界处,有个叫傅岩的地方。贤人“说”不知怎么沦为奴隶,来到傅岩做苦役。傅岩是陆盐运销到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高山耸立,到了夏季,山顶的积雪融化,山涧水流暴涨,往往形成洪水淹没道路,中断交通。这里的奴隶们就用惯用的土石阻拦洪水的方式,收效甚微。说在和许多奴隶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针对洪水发明了版筑术,就是在两块木板间填满泥土,然后把泥土夯实,就筑成了厚实的土墙,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这种方法不但能很快建起堤坝,而且建出来的堤坝坚不可摧,后来,大家甚至用这种方法来筑路造房。说因此闻名遐迩,从此靠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却无从施展。

后来,武丁在全国范围内征选贤人,负责在傅岩筑防洪堤坝的百工就向武丁举荐了说。武丁听说了他的事迹,便亲自去面见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办法。说谈吐不凡,对答如流,分析问题极为深刻。武丁觉得说的确是经世济民的奇才,相信他就是那个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人,暗自下定决心要重用他。

但是,武丁也知道,要启用说必然会遭到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因为人们心里有很深的贵贱等级观念,而说恰巧就是个奴隶。怎样才能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呢?自己刚刚即位,政事还不是很熟悉,需要王公大臣们的支持,因此重用说的事情只能先缓一缓,想想办法。

为此,武丁三年来没有处理政事。每天上朝,他都一言不发,只听大臣们议论,自己则从旁观察,了解国事的同时,也可避免受奸佞小人的左右,还要寻找启用说的机会。大臣们不知武丁在想些什么,各个都谨言慎行。三年来,武丁发现群臣和百姓都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每次都盛大隆重,可见人们很迷信鬼神,武丁就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天,上朝时,武丁假意睡着,还轻轻地打着鼾,大臣们见此,没人敢叫醒他,也不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武丁醒来,揉揉眼睛说,他梦见先王汤告诉他上天要赐予他一个贤人,辅佐他处理政事。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是真是假。于是,武丁就说出自己梦中贤人的模样,并让画师画了下来,命人去寻找。

既然是天意,大臣们当然不敢怠慢。先是对照各级官员,没有找到和画像相符的,接着就开始到民间去找。终于在傅岩找到一个跟画像上一模一样的人,这个人就是说。大臣们把说带到武丁跟前。武丁笑道:“他正是我梦到的贤人。”这时,大臣们虽然知道说是奴隶,但因为是上天指派来的,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武丁任命说为大宰,说当即权倾朝野。

说当上大宰后,对武丁忠心耿耿,毫不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武丁。他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得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振兴,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商因此复兴起来。国力强大后,武丁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捉获了大量俘虏做奴隶。商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或是“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武丁在位59年,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商朝国君。他凭着雄才大略创造了商王朝的鼎盛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被称为高宗。而辅佐他成就大业的说,被武丁尊为圣人,后来因为他是在傅岩从事版筑时被武丁启用的,因此便称为“傅说”。

傅说品德高尚,才干超群,他提出的治国方略,挽救了商朝的没落,是殷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身为奴隶时,创造了“版筑术”,如今俗称打墙,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推进了人类建筑史的进步;为相后,成为著名的中兴之相,留下了《说命》三篇,收录在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里。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其中通过君臣间对话的方式,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上篇记录的是傅说与武丁初见的过程,和他谈论君王要虚心纳谏的主张;中篇记录傅说和武丁讨论治国方略的对话;下篇则是君臣互相勉励的言辞,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为千古不朽的名句。

后母戊鼎祭母

商被周灭掉,殷也遭到破坏,沦为废墟。过了三千多年,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其中有很多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就是甲骨文。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人们才知道那里当年曾经是盘庚迁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同时也证明了商朝的存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此推进到商朝。

殷墟出土的大量文物,使现代人对商朝中后期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各种生活器皿、祭器、兵器,种类很多,制作精巧。青铜冶铸业的发展,表明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地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用它制造工具,改造自然。这不仅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青铜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手工业的产生,使各个行业一起兴盛起来。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殷墟中,还出现了后母戊大方鼎这样的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说明中国青铜时代已进入繁荣时期。

在中国远古时代,鼎仅为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前身是原始社会黏土烧制的陶鼎,是日用的饮食容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青铜器了,不过直到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才真正发展到高峰,被制作成祭祀用的容器。后来,随着冶炼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合并战胜蚩尤后,曾铸三鼎,代表天地人鼎足而立;夏禹曾收集九牧的金属,在荆山之下铸九鼎,以此象征九州,鼎上饰有魑魅魍魉的图案,时刻警醒人们,防止受其伤害。后来,人们就认为鼎上的纹饰有镇邪的作用。为了显示律法的庄重严肃,有时还会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赋上了神秘而威严的色彩,从一般的炊器演变成祭祀用的“神器”,成为镇国之宝,传国重器。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改朝换代,新君王登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铸鼎,制定颁布律法,以祈求祥瑞,象征新的开始,所以,朝代更替也称鼎革,定都或建立王朝都被称为“定鼎”。《左传》中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国灭则鼎迁,夏朝被商朝所灭,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被周朝所灭,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在人们的心目中,鼎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古代典籍中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除此之外,鼎还是用来表彰功绩的礼器。周朝在重大庆典,或是王公大臣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来传扬功绩,记载盛况。

现代汉语中,“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据考证,商周时期,铜鼎是最为重要的礼器,后母戊大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商王室重器。

后母戊大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殷墟墓,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因为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故以此命名。

后母戊大鼎以其巨大精美,而被誉为“青铜器之冠”。此鼎是我国目前已出土的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它高大厚重,外观雄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总重量达 832.84公斤,鼎腹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四足中空,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除了高大厚重,大鼎上的饰纹美观华丽,精巧而不失庄重,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更增加了它的价值。鼎身四面的方形都是空白素面,除此之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的纹饰都各具特色。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创造出的一种动物形象。据说,饕餮是好吃的野兽,用它的形象来装饰青铜器,寓意吉祥丰收。鼎身四面交接的地方,以扉棱装饰,扉棱上面是牛首,下面是饕餮。鼎耳外廓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虎口大张,衔着一个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以这种吃人的形象做装饰,渲染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给人精神上的压迫感,从而显示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四只鼎足上铸有蝉纹,线条清晰,蝉纹之上施以兽面,匠心独具,同时增加了大鼎本身威武凝重的感觉。

一般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但“母戊”又是指谁呢?一般人们认为,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所以这座大鼎可能是祖庚或是祖甲铸造的,据此推测,母戊就是指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十分聪明,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虽身为女性,却能够率领军队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多次主持各种祭祀活动,为武丁的统治服务。武丁是个有壮志的君主,非常喜欢辅佐他成就事业的妇好。后来,妇好先于武丁去世,武丁悲痛不已,厚葬了自己的妻子。武丁的后继者,妇好的儿子就铸造了后母戊鼎纪念她。

后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帝乙归妹

商朝发展到后期,国势渐渐没落,就在商朝江河日下的时候,西方岐山下一个姬姓的部族周渐渐兴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为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还有少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传说,姬昌出生后有祥瑞之兆。古公亶父觉得姬昌将来必成大器,因此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将来昌可以继位。太伯和虞仲知道了父亲的心思,便跑到了荆蛮之地,并按照当地风俗,把头发剪短,将身上刺上花纹,表明要让位给弟弟季历的心迹。后来,太伯和虞仲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称公季。季历不但继承了古公的位置,还继承了他的治世策略,推行仁义,积极发展农业,周部族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商朝的国君为文丁,面对发展势头良好的周族,他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封季历为牧师,也就是地方伯长。季历也不断加强与商的政治联系。

此时,商朝国势衰微,不断受到周围戎狄部落的侵犯,但商却一再的容忍放纵。季历见商国君不采取反击,便毫不客气地对这些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他先征伐位于今天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降,季历将俘虏和战利品献给了商王文丁,受到文丁赞赏。文丁就把安定边陲的重任交给了季历。于是,季历接着又讨伐始呼戎,始呼戎也败降。没过几年,季历又打败翳徒戎,俘获翳徒戎的三个大头目,献给文丁。在不断征讨边陲部落的过程中,很多诸侯都归顺了周,周的军事实力不断扩张,势力越来越强大。

周族的日益强盛,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为了解除这个威胁,文丁突然下令把季历抓了起来,并很快就把他给杀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即位后,立志要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努力让周变得更加强大。他一面继续向祖父、父亲学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一面礼贤下士,广招贤才,重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同时,他还积极招兵买马,增强军事实力。

文丁杀了季历后,没过几年也去世了,帝乙即位,成为商朝的第三十任国君。帝乙初临天下,还没站稳脚跟,姬昌打算趁着这个机会攻打商朝,为父报仇。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先后联合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准备大举进攻商朝。

这样一来,帝乙可能面临东西两方同时受敌的局面。为了稳定全局,帝乙决定采取和亲的方式,在自己嫡系诸侯中选一女子嫁与姬昌,修补因其父杀季历而破裂的商周关系。周与商王之间本是一种隶属关系,结为姻亲后,就更加唇齿相依。帝乙希望由此商周之间能不记前嫌,亲如一家。姬昌审时度势,考虑到商朝根基深厚,目前两方的实力相差还较悬殊,认为灭商的时机还未成熟,与商联姻可以稳住商王,争取扩充实力的时间,最终答应和亲。

帝乙亲自去占卜,选定婚嫁日期,并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命姬昌继其父季历之后,继续担任西伯,统领西方诸侯。婚礼当天,西伯为了表示非常郑重,亲自去渭水北岸迎亲。

商周双方皆大欢喜,重归于好,这桩亲事一时传为美谈,史称“帝乙归妹”。《易》中还有《归妹》卦,辞曰“归妹:征凶,无攸利”。下兑上震相叠,“有婚姻之动,有嫁女之象,故称归妹”。

稳住了周后,帝乙便率领诸侯,集中精力讨伐东南夷族,很快就得胜而归,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帝乙和文王差不多同时即位,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帝乙在位约三十年,而文王却在位约五十年,崩于在位三十年的帝辛(商纣王)后期。帝乙在位近三十年间,这期间商周间未曾再兵戎相见,可见帝乙归妹的确促进了和平,起到了息兵的作用。

周文王求贤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也就是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他的长子叫微子启,由于其母地位低微,没能立为储君,但是他的小儿子辛是帝乙的正室所生,后来就由辛继承了王位。帝辛是商朝的末代君王,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纣王。其实,“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而是后人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是说这个人“残又损善”。

据史书所载,纣王是个聪明勇武之人,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可惜,他的英明神武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后来反而演变成残暴不仁,逐渐暴露贪财好色的本性。随着战功的增长,他荒淫之风日盛,越来越奢侈无度、暴虐无道。君王的昏愦,必然让小人有机可乘,一时间商朝上下奸臣当道,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百姓苦不堪言,殷商王朝进一步走向衰亡。

此时,远在岐山的周部族,在西伯姬昌的全心治理下,却蒸蒸日上。自从帝乙通过和亲缓和了商周关系后,姬昌就没有再向东进发,意图攻商,而是非常恭顺地每年朝贡。《吕氏春秋》中说姬昌“上贡必适,祭祀必敬”,使得纣王很高兴,“赐之千里之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姬昌就此消磨了意志,放弃了理想,只是他懂得要想灭掉基业深厚的商朝统治,要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表面上他恭顺事商,实际上却在积极发展周的实力,为灭商大计积蓄力量。他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敬老爱幼;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实行仁政,减轻刑罚,一人犯罪不会牵连家属;广招贤士,笼络人才,引来很多有识之士前来归顺。姬昌身为一国之君却勤俭立国,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到田间参加劳动。在他的治理下,周部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国势日强,成为人人向往的国度,四边诸侯也都甘愿归附。

西周国力的壮大还是引起了商朝的注意,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向纣王进言说,西伯故意德行天下,让百姓倾慕,是为了聚集人力、物力,密谋叛逆。纣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当即下令把姬昌抓了起来,囚禁在了羑里(今河南汤阴县)。西伯入狱后,每天都很平静,毫无怨言。纣王实在看不出他有谋逆之心。周人知道姬昌被捕后,非常惊慌,害怕他会像他的父亲季历那样被杀害,于是搜罗了众多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以表示周族是真心效忠于商朝的。纣王见到有美女进贡,喜笑颜开,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仪仗,授予文王自行征伐不听话的小国的权力。这就是历史上的文王“羑里之厄”。

羑里之厄让姬昌见识到了纣王的荒淫和昏庸,回到西周后,他便下定了灭商的决心。他知道西周已有足够的实力和商朝对抗,但是如果两国开战,他还需要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辅佐他指挥作战。于是,姬昌开始一面继续壮大实力,一面不遗余力地求访这样的贤才。

姬昌广求贤德的消息让一个白发老翁看到了希望。这个老翁就是姜尚,也是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姜太公。

姜尚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他的祖先是曾经帮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后被封在吕,因此子孙从其姓,姜是吕尚的族姓,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吕姓传到姜尚时,家道已经没落。姜子牙年轻时生活穷困,为生计所迫,曾贩卖过牛肉,也开过酒铺,但是无论生活怎样艰辛,他都没有放弃经世治国的高远志向,因此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不但通晓天文地理、军事谋略,而且深谙治国安邦之道的能人。可是,尽管他满腹韬略、才华出众,但是无法引起纣王的重视,不被重用。直到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他还在盼着能遇到明君,一展抱负。

当听说西方周的姬昌求贤若渴时,壮心不已的姜尚便离开朝歌,来到西周领地岐山西南的渭水河边。他在磻溪住下,每天在渭水的一条支流边上垂钓,一边观察世态的变化,一边等待出山的机会。

不过,姜尚钓鱼钓的可不是鱼,因此他没像一般人那样将弯钩上挂上鱼饵,投入水里,而是把鱼线悬在水面三尺高的地方,而且也不用鱼钩。有一次,一个樵夫路过,看到太公钓鱼,疑惑地说:“老先生,您这样鱼儿怎么可能上钩呢?”他则一动不动,举着钓竿自语道:“只要鱼儿愿意,它们自会上钩!”

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渭水河边有个奇怪的老头,钓鱼不用钩,终于姬昌也听到了传闻。他暗想,此人言行奇特,绝非等闲之辈,也许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姬昌以外出打猎为由,来到渭水边,看到岸边果然有一个奇怪的老者在垂钓。姬昌上前与之攀谈,发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谈吐不凡,见解深刻。两人相谈甚欢,接着姬昌问他天下的形势和治国安邦的策略。姜尚提出,要治国兴邦,必须任人唯贤,重视发掘、选用人才,这正与姬昌的看法不谋而合。姬昌大喜过望,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说,周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一直渴望有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降临周,您就是那位贤才了。后来,人们就称姜尚为“太公望”。

周文王访贤

姬昌确定他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贤才,便请姜尚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灭商大计。姜尚被封为太师,同时掌管军队和政事,满腹韬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为了感谢姬昌的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辅佐姬昌兴邦立国,建议姬昌内外兼修,毫不松懈地发展周内部的实力。同时,他加强了与周围各个小族的联系,一点一点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他还大举西征,平定了西面的一些少数民族,这样周后方的威胁就解除了。接着,他又向东扩展,东渡黄河,灭掉了商西部重要的同盟国——崇。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周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渐渐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其中多是姜尚计谋的功劳。

武王伐纣

西伯姬昌在位五十年,还没来得及完成灭商大计就溘然长逝。虽然直到去世,姬昌都没能真正向商发起进攻,但是在姜尚的辅佐下,他为子孙后代推翻商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姬昌去世后,谥号文王,他的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武王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积极为进攻商朝做准备。为了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他还将都城由丰迁至镐。

此时的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已十分腐败。为了试探商朝的实力和天下对攻打商朝的反应,武王在继位的第二年,以祭奠文王为名,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的文王陵墓,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武王自称太子发,在军中竖起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意在文王仍是大军统帅。闻讯赶来参加参加会盟的有八百多诸侯。在盟会上,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并发布誓词,众诸侯力劝武王立即攻向朝歌。但是武王和姜太公认为,商朝的军事实力仍不可小觑,攻打商朝还不是时候。于是,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要静待时机成熟,并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班师回西土,等待时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军队检阅,武王看出人心向周,商纣王已经众叛亲离。

商朝西面的危机刚缓解,东夷又乘机大规模攻商。纣王集结重兵朝东夷发起了进攻。在对东夷的作战中,双方战斗激烈。东夷人勇猛善射,可是商军配备精良,武器都是青铜打造,精巧锋利,杀伤力大。不仅如此,在战斗中,商军甚至组织象队参战,古书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商军在战斗中占尽优势,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众多夷人成了俘虏,沦为奴隶。

纣王指挥商军乘胜进军,势不可挡,一路冲杀,一直打到了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开通了一条大道,通往东夷,以便东夷起事时,可以迅速调兵镇压。自此,中原和东南一带得以互通,加强了中部和东南部的联系,使商朝的文化得以在东南地区的长江流域广泛传播。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当地人又吸收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发展非常迅速。

但这次征战旷日持久,不断发兵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灭亡,因此《左传》中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说法。

根据《左传》的记载,纣王很可能就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纣王有了妲己后,对她宠爱有加,虽然连年征战使得国力空虚,他却不思进取,反而更加骄奢淫逸,造鹿台,制炮烙之刑。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少师见纣王已不可救药,带着商朝宗庙祭器,逃离朝歌,商王朝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武王跟姜尚认为时机已到,是时候发兵了。于是,武王通告各诸侯国,果断决定向朝歌进军,进行灭殷的最后决战。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兵车300辆,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南),与周同盟的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的兵车4000乘会合。

战前,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向全军发表誓词,即《尚书·牧誓》。誓词中列举了纣王只唯妲己妇人之言是听,背弃祖先等罪状,说明伐纣是恭行“上天之意”,同时要求将士们在作战中要严明纪律、英勇杀敌。

周武王的大军都已兵临朝歌郊外,商纣王这才惊醒,赶紧停止歌舞宴乐,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此时,纣王的军队主力在外地,城内兵力空虚,不得已,纣王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仓促应战。

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军则人心涣散,毫无斗志。武王利用人们对商纣的怨恨不满,鼓动兵士起义。结果,商军临时组织的军队阵前倒戈,掉转矛头为武王的军队开道,杀入朝歌。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纣王见大势已去,连夜退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商朝就此灭亡,之后,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KWjhTaqGRcF/3YqKZBWOJZXxDp555Mawm3AxyF1h9EQWh32CmyjmKJA+OcOjwU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