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zhuangshi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原文】

持而盈之 [1] ,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 [3]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 。功成身退 [6] ,天之道。

【注释】

[1]持:把持,执有。盈:丰盈,满溢。

[2]已:罢休,结束。

[3]揣:锤炼。锐:尖锐,锋利。

[4]莫:不能。

[5]遗:招致。咎:灾祸。

[6]成:又作“遂”,成功的意思。

【今译】

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罢手。锤炼得很尖锐,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成功了就退下来,这才合乎天道。

【解析】

物极必反

老子在这一章集中阐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关于这一道理,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古籍中都有所表述,例如,《吕氏春秋·博志》篇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鶡祐冠子·环流》篇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易经·丰卦》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为什么说物极必反呢?难道就没有例外吗?答案是干脆的,物极,则必然会反,不会有任何例外,如果说某种事物已经相当好了,而还再继续变得更好,那只能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极”的状态,一旦达到了“极”的状态,一定是会走下坡路的。为何给出如此答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有限性。老子说过,不论是抽象的道理,还是具体的事物,只要它们能够被指认出来,也就不会是永恒的存在。而在现实世界中,凡是为我们的观感可知的事物,也就都是有限的存在,它们都有出生的那一天,而同样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不会一直没有终点地存在下去。既然如此,再来谈论物极必反也就很好理解了。所有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会有巅峰,会有低谷。走过了巅峰,必然就是低谷。那么,物极必反的道理对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也就是说,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罢手。按照物极必反的道理,自己的持有达到了丰盈之时,也就会走下坡路了,这个时候,最好自己罢手。既然丰盈必然走向削弱,又为什么还强调自己及时罢手呢?

我们前文讲过,平灭太平天国之后,如日中天的曾国藩却交出了兵权。他的行为虽不为世人理解,但却能持盈保泰。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在这里是锤炼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如果锤炼得很锐利,那么就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我们知道,一把刀最容易磨损的地方就是锋利的刀刃,一根针最容易受损伤的地方就是很锋锐的针尖,诸如此类,都说明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道理。

伯夷和叔齐被孟子称为“圣之清者”,就是说他们属于那种以清白为持身的最高标准的圣人,然而就因为保持这种清白,他们只能饿死在首阳山上,不仅于国家、人民无益,自己也是深受其害啊。西汉的辞赋家扬雄在《法官·渊骞》中写道:“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意即不学习伯夷、叔齐和柳下惠,而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的方法来行事。这与老子所说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道理有着相通之处。

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和玉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它们代指一切价值很高的财物以及为人所珍视和看重的地位、名声等等。旧时,人们在表达一种祝福或心愿的时候常常用到“金玉满堂”这句话,当然,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那样富有的程度,“金玉满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很飘渺的奢望。但是,老子在此提出了这样一种论断:即使你拥有了相当多的财富,你能够守得住吗?获得这样的财富是很艰难的,可是守住这样的财富,其难度又何曾亚于对它的获得呢?自古就有一句俗语,叫做“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个“三代”是一个大约的数字,概言时间短暂,而不是说没有一个富贵之家会传承三代以上的,也可能是传承了四代、五代,乃至更久,但是一定不会很长久,更不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题目叫做《乌衣巷》,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从前王、谢两大豪门贵族之家的燕子,现在都飞进普通的百姓家里了。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谢”,指的是谢安,他们都曾在东晋时担任宰相,是当时最为隆盛的望族。那么,这两句诗的潜在含义又是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燕子保持一种习性,就是不忘旧巢,每年从别的地方飞回来的时候,还会找到自己先前住的地方。燕子由贵族之家飞入寻常的百姓家里,不是燕子换了筑巢的地方,而是那里的人家改换了门庭。这两句诗表达的就是诗人对人世盛衰的感慨,想当年王、谢两家是多么的繁盛,可如今这里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昔日的辉煌哪里还有个影子在啊!

家族的显赫难以长久传承,那么,本人就一定能够守住已经得来的财富、地位、声名吗?这也是未必的。举一个例子,在人们的习惯印象中,纣王是一个极其昏庸而又极其残暴的君主,然而这只是他后期的表现,事实上,纣王在位的初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史书上记载,纣王自幼聪颖过人,而且相貌英俊,体格魁伟,所以非常受父亲的喜爱,而纣王在他统治的早年的确取得了了不起的文治武功。他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强大了军力;对外则通过一系列的征讨,统一了东南,把东夷与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得商王朝的版图大大地扩展了。纣王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可是人们更多地记住的却是他的过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他晚年的作为不仅未能守住自己早年励精图治创下的辉煌业绩,而且将祖先所建立的已传承了数百年的大好江山也都给丢失了。若以纣王的早年作为来看,堪称一个英明有为的君主,可是到了后来,他因为自己的功劳很大,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越来越贪图于享乐,最后甚至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荒淫程度,从而令自己沦落为一个世世代代给人们作为反面教材的亡国之君。由此观之,就是一个人本身,也未必能守得住他所亲手获得的这“满堂的金玉”。

【从政之道】

人人垂涎的帝位

自秦始皇称皇帝以来,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帝位就是天下之至尊,一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几乎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因此,对于帝位的争夺尤其激烈和残酷,一部两千年的帝王史,充满了血腥。在和平的年代,帝位尚可稳坐,然而这种和平是没有人签保票的,这种保票也是不可能签下来的,世道说变就变,也许昨天还风平浪静,明天就风起云涌了。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历史上极为人称道的“开元盛世”,而唐玄宗到了晚年,就沉醉于这种升平局面,耽溺于歌舞声色之中,用白居易的诗来说,就是“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然而,诗中紧承下来的句子是什么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指的事件就是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乱,而唐玄宗则仓皇出逃。由安禄山发起的这场叛乱在历史上称作“安史之乱”,后来,“安史之乱”虽然被平息了,但是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不复往日的辉煌。在平定叛乱中所崛起的各镇节度使,此后拥兵自重,各霸一方,相互征战,几成周室东迁后遍地诸侯的局面。唐僖宗年间,再经历了一次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更是名存实亡。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已经操控了唐朝中央的朱全忠(原名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归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废掉唐皇李柷,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从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

朱全忠(称帝后改名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称帝之后,皇位的继承人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这导致了他的几个儿子之间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后来,他的二儿子朱友珪干脆趁朱全忠生病期间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登上了他垂涎已久的帝位。然而,当皇帝的风光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在于朱友珪来说,通过非正当的手段夺取帝位,似乎还并非一件难事,可他未曾想到的是,保持住皇帝的位置比夺得这个位置要困难得多。在他称帝的第二年,更为准确地说,是他当上皇帝六个月之后,其三弟朱友贞即在洛阳发动兵变,朱友珪随即被迫自杀。

但是朱友贞的皇位也没有能够保到终老,923年,也就是朱友贞登上帝位的第十一年,以太原为据点的李存勖率兵攻破开封,朱有贞自杀,历史进入了后唐时期。灭梁三年之后,李存勖因为抢掠魏州军营妇女入宫而招致了魏州的兵变。在兵变中,李存勖父亲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乘机起兵。不久,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杀于乱军之中。而后,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李嗣源诛杀了为恶多端的大臣孔谦,同时废除苛敛,均减田税,从而促成了五代时期少有的安定繁荣的局面。933年,李嗣源病重,其子李从荣怀疑父亲已死,于是带兵入宫,企图及早夺取帝位,但是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令自己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李从荣被杀之后不多时间,李嗣源病故,继位的是李嗣源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李从厚继位的第二年,其父亲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即发动兵变,杀掉李从厚,自立为帝。

通过屠杀手段强行夺得帝位的李从珂,在皇帝的宝座上就会坐得很安稳吗?当然不是,仅仅时隔两年,其养父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即借助契丹的力量,率军攻入洛阳,李从珂无奈之下,如同殷纣王一样自焚而死。李从珂的死,标志着后唐的灭亡,而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出于当上皇帝的迫切愿望,石敬瑭不惜对契丹承诺了大量的优厚报酬,其中就包括赠予契丹统治者垂涎已久的非常富庶的幽云十六州,不仅如此,后晋还要年年向契丹纳贡,耗资甚巨。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石重贵并不像他的叔叔那样对契丹极尽献媚之能事,而是变了脸色,对契丹变得怠慢起来。而这恰好给契丹的出兵提供了很好的借口,经过五年的交战,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凭借自己惊人的意志和杰出的军事才能,终于攻克了开封,而石重贵作为俘虏被囚押到了北方。

在契丹与后晋的交战过程中,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此机会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于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刘知远称帝的第二年即病死,其次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刘承祐初立之时,大臣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专权跋扈,颇不把年幼的隐帝放在眼中,而且这几个大臣彼此之间又很不和气,弄得朝政乱作一团。隐帝出于愤恨和无奈,一举杀掉了几位权高势众的大臣。但是,留守邺都的枢密使郭威尚在,为了铲除这一心腹大患,隐帝又传达密令铲除郭威。然而,机密中道泄露,郭威立即起兵攻入开封,杀掉了将要加害于他的隐帝刘承祐。

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郭威是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革除了前朝的很多弊政,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很有起色。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皇后的侄子,也是郭威养子的柴荣继承了皇位,即后周世宗。世宗柴荣也是五代时期少见的好皇帝,在位六年,巩固和发展了郭威的事业,这为后来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959年,世宗病亡,年仅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立为帝。次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自立,改国号为宋,这宣告着五代十国的终结。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铲平了盘踞一隅的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的纷争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不过,重新统一后的宋王朝,其疆域远远不及盛唐时期的领土,特别是在辽阔的北方,先后有辽、金两个强大的政权与其相对峙,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宋朝所统一的只是半壁江山。

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前后相延53年,在此期间,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了奔向皇帝宝座的路途上,然而,对于少数成功抵达了目的地的人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这五个朝代共产生了14个皇帝,而在这14人之中,被杀掉或被迫自杀的皇帝就有7人之多。正所谓得江山易,而守江山难,老子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一旦当上了皇帝,自己所拥有的又何止是“金玉满堂”呢?但是,得到了之后,就能够长久地守住吗?老子的一句“莫之能守”,难道不是很值得深思的吗? 470h2F0lcULwK4WKQAOo81WC74MZ6jRVF5uhCa/rmmpfGVciKIL/4L0ygvfS73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