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补足真阳百病消

——阳气是人体最好的治病良药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养生保健,以保住阳气。

第一节 万物生长靠太阳,长命百岁靠养阳

阳气像太阳,维持生命要用它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人体也是一样。《黄帝内经》中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阳气的功能

温养→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调节→开阖汗孔,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防御→抗御外邪入侵人体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总之,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失去阳气,万物便不能生存,而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

阳气何来: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就是指人体的阳气,也称为“正气”“元气”,即“真元之气”。我们知道,人体阳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那么,我们身体的阳气究竟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说,阳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阳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决定。也就是说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

阳气虽来自父母之精气,但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阳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影响。有的人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阳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阳气,也能长寿。

由此可见,阳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它的强弱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先天之本与后天之力。因此,养生就要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好好养护后天之正气,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肾为身之阳,养阳先养肾

中医所说的阳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涵养着人体的阳气。养好肾,才能保障人体气血畅通,阳气充足。因此,养阳一定要先养好肾。

1、节制性生活

在中医的抗衰老理论中,常保肾精为一项基本措施。对此,前人早有定论:“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当闭固而勿泄。”总的意思是对房事要有节制,既要节而少,又要宜而和。只要做到节欲保精,就会阴精盈满,肾气不伤,精力充沛,从而有利健康。

养肾要做到节欲保精

2、调畅情志

“恐则伤肾”。只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肾气不伤。肾气健旺,五脏六腑得以温煦,功能活动正常,身体才能健康。

3、爱护脾胃

养肾一定要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平时应当对食物合理调配,烹调有方,饮食有节,食宜清淡,荤素搭配,忌食秽物,食后调养。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肾法则。所以在春夏,应该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畅养阳气;在秋冬,应该是“早卧晚起,以待正光”,以收敛阴气。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肾气旺,达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起居有常

津为阳,液为阴,阻止外邪来入侵

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经络、脉管)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可转变为汗,可转变为小便,也可转变为唾液或泪液,如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便会感觉口干舌燥,此时就是津液已经大伤。

当人体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伤了津液所出现的现象。即使不在炎热的夏季,出汗过多,也很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这时,可以用玄麦桔甘汤(玄参、麦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饮用,可清热生津。

如果体内的津液亏耗过多,就会致使气血两损;气血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过,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的养生说。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张仲景就在《伤寒论》提出“保胃气,存津液”的养生原则,传统养生中还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养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就是说每天坚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颜润泽。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四季的津液养生之道:

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入。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很容易造成津液损耗过多,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分之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为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另外,秋季多喝粥也有助补益脾胃,生津液。秋燥时,不妨对症食用有助润燥生津的药膳粥方,如银耳枸杞粥、莲子糯米粥等。

冬季天气寒冷,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反而会损耗津液伤身。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

人体的一切正常的水液,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都属于津液,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

1、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主内

液为津的蓄积状态,蓄积的液在内藏而不出,为守家,所以液在内是津之守也,是谓养阴。

2、四季的津液养生之道

◎春季: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入。

◎夏季:夏季炎热出汗多,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葡萄等,以生津解渴、敛汗止泻祛湿,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秋季: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干燥,易耗损津液,此时宜吃核桃、莲子、牛奶、蜂蜜等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冬季:冬季天气寒冷,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但不可暴暖,以免损耗津液伤身。

脾胃运转情况,决定阳气是否充足

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因此,人是否懂得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下面四大保养脾胃的要诀要记牢:“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1、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2、素为常

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品,便清理肠胃。

脾胃不好者平时宜以素食为主

3、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4、莫愁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

思虑过度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衡

第二节 万病损于一元阳气

——80%的现代人阳气不足

生病是阳气在和邪气“打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肋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生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体内的阳气和邪气打架的过程,阳气打胜了,我们的病就好了,反之,我们的病就会日益加重。

这里所谓的“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瘀血、宿食、水湿等,具有伤害阳气、引起疾病的破坏作用,即所谓的“邪气发病”。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阳气与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即邪气增长而亢盛,经过斗争,邪胜阳虚,则阳气必然虚损而衰退;阳气增长而旺盛,经过斗争,阳胜邪退,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因此,正邪的斗争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症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阳气与邪气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事实上,阳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也像国家之间的打仗一样。一个国家要想抵御住外敌的入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国防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阳气充足,病邪是不可能侵犯你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邪斗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如果能充沛于内,外来的邪气就不能侵犯身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侵犯身体是因为正气先虚。

“过劳死”其实是阳气提前用完了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过劳死”现象在中国也越来越常见。“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事实上,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阳气提前消耗完了。

长期以来男人一向以强者硬汉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他们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可是繁重的家庭和事业负担却会渐渐磨损男人的体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人会逐步走向衰弱:腰酸膝痛,失眠多梦,体力不支,精神不振,这些警讯常常被自诩强壮的男人当成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

很多男性认为,疲劳只是体力消耗过度的结果,休息一下就万事大吉了。按中医的道理来说,男性疲劳的真正原因是阳气亏损。男子的阳气亏损除因先天不足者外,还有其他原因。这是因为:男性乃阳刚之体,脏腑功能强盛,消耗自然很大;男性,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脑子仍在运转,为了事业情愿付出一切;由于大气、水源、食物的污染形成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积累起来,易损伤肾之阳气;由于承受过重工作压力、家庭负担造成的阳气亏损,使得男性患某些疾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男性为了工作要四处奔忙,生活起居不规律;时常参加各种应酬,往往吸烟、酗酒、嗜饮浓茶过量。男子长期阳气亏损,意味着根基不固,会导致体质虚弱,周身血脉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削弱,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减弱,各种致病因素缓慢积累,必然引起体质进一步下降。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劳死”也不是突然之间就会出现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警惕、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闹死”的悲剧再次出现。面对日益加剧的“过劳死”危机,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呢?

首先,“过劳死”是猝不及防的,自己要对身体引起重视。事先谁都料想不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还谈笑风生的一个人,怎么会几小时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生命?死神的到来,既不事先通知,也没有多少征兆。应当说,这比任何疾病都可怕。就算是得癌症,也还有个过程,可以让亲人、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病人还来得及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出安排交代。“过劳死”却死不容情,让人如遭受晴天霹雳。因此,再健康的人也应对自己的身体引起重视,平时注意保健,有问题及时就医,这样才能预防悲剧的发生。

其次,预防“过劳死”的根本之道在于从源头上减负。避免在疲劳极限之下工作、学习、生活。也许有人会认为:“事情赶到那儿了,任务摆在那里了,你不拼行吗?还顾得了疲劳极限吗?”是的,责任在肩,不得不挑。但是,事业、任务、担子是无限的,你就是365天,天天不睡觉也干不完,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能力、体力是有限的,以有限去搏无限,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还是要量力而行。疲劳而死不光荣,量力而行也不可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自己都不珍惜,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过劳死”是猝不及防的,因此健康的人也应对自己的身体引起重视,平时注意保健,有问题及时就医,这样才能预防悲剧的发生。

◎过度的脑力劳动更易耗损阳气,从而造成“过劳死”。因此,要谨防超负荷用脑。

最后,要对脑力疲劳引起重视,它对人的伤害其实比体力疲劳大。人的大脑在思维、记忆、创作、想象的过程中,高速运转,紧张工作,其对氧气和多种营养物质的消耗是非常可观的。与体力疲劳不同的是,脑力疲劳不易察觉,也不容易控制。疲劳不疲劳只有自己知道,意志顽强的人,常常不在乎脑疲劳发出的信号,而把那些信号当成暂时的、偶然的不适。其实,因为超负荷用脑而导致的脑缺氧、脑缺血、脑缺营养,已经使人濒临死亡边缘。

“过劳死”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人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人们也高估了人的“强壮”,毕竟人的身体对于疲劳的承受能力也是有极限的,超越了极限,再强壮的身体,也抵抗不了死亡的威胁。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易损耗阳气

在现代社会,未老先衰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寿命的缩短。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阳气消耗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体就好比一个阳气库,里面的阳气支撑着生命的延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库里的阳气在不断地消耗、减少,等到阳气耗完,生命也就终结了。

事实上,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例如读书、走路等都在消耗阳气。如果是按正常的速度消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但是大多数人都在透支自己的阳气,比如吸烟、酗酒等,都是对阳气的过度消耗,正是这样的阳气消耗,缩短了人类的寿命。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看似多姿多彩,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忙碌。事实上,这种忙碌不仅包括工作,还包括娱乐。你也许会说,娱乐不就是放松吗,对身体应该有好处啊?确实,恰当的娱乐是一种对身体的调节,但不恰当的娱乐依然是一种阳气的消耗,比如白领对着电脑工作一天,晚上回去还要玩电脑游戏;本身就是运动员,经过一天的训练,晚上还要跑去跳舞等,都是一种阳气的消耗。

另外,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比如失望、消沉、沮丧、嫉妒、焦虑、忧愁、悲痛、烦躁、愤怒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阳气的自我损耗,因而也是寿命的损耗。还有各种慢性病,如肾炎、肝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既是阳气损耗的结果,也是损耗更多阳气的原因;再加上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长期纵欲,使肾精亏损、阳气虚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阳气库不只是往外输出阳气,还可以往里补充阳气,比如脑力劳动者工作累了,运动一下,补充一些身体缺少的营养;睡眠本身就是一种阳气的补充,等等。

总之,寿命的长短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除了先天禀赋的强弱之外,还与后天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个人要想活到天年,必须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加强注意,减少阳气损耗,增加阳气补充。

女性不孕,肾精不足是根源

中医认为,与怀孕息息相关的脏腑是肾脏。肾中储存有构成生命根源的基本物质,通常被称为精或者是肾精,相当于一般人认为的卵子及精子、遗传基因等。肾精不足的时候,就不容易怀孕。另外,如果月经不调或出现经前症候群的症状,也容易导致不孕。

◎命门穴、气海穴的位置

故而,中医将不孕症划分为肾阳虚所致的易受凉型不孕症、肾阴虚所致的易头晕型不孕症、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型不孕症。易受凉型不孕症是肾弱体质,不适当的性生活会让肾经和阳气不足,子宫不能得到足够的温暖。此类不孕症患者是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身体容易发冷,没有精神,夜里起床上厕所很多次,还会感到目眩、耳鸣、性欲减退等症状。月经周期往往有偏长的倾向,经血的量偏少,甚至有停经的可能。治疗此类不孕症应在注意身体保暖的同时,补充肾精,同时通过治疗恢复元气。

命门穴和气海穴是可温暖子宫的穴道,用灸罐加温刺激效果更佳。另可配合能促进肾功能的肾腧穴一起刺激。

此外,下面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种治疗不孕的食疗偏方,不妨一试。

治疗不孕的偏方

第三节 养阳有道,百病尽消

——最神奇的六大护阳、升阳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跟着太阳养阳气

世间万物都了离不开太阳,失去了太阳一切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一样。所以,养阳气对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仄仄的,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点,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的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我们建议大家可以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百会穴的位置

生命阳气勃发,重在养护脊椎与骨盆

从中医角度,阳气是推动整个人体运转的动力。阳气的活力很强,不停地运动着,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年人体内的气血往往开始不够用了,就像汽车快没油了、机器的燃料即将耗尽一样。虽然凭着残余的一点点动力还可以应付日常所需,但它已经带不动你跑步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对人而言,肾就是一身之阳,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暖、照耀着全身,使器官有足够的能量来运转。所以,人只有保住肾,才能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藏于骨骼之中,故肾精充足,才能使骨髓充盈及促进血的生化。而骨骼获得充足的骨髓营养,才能强壮坚固。所以说,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即肾主骨。那么,养骨与养肾也必须相辅相成,脊椎和骨盆健康,才能保证造血、造髓功能良好,从而使肾得到滋养。

中医指出,阳气不足、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者,最好进行“温阳”疗法,比如艾灸,从而保护阳气、补中益气、改善脏腑阳气不足的状况。有资料显示,艾灸法不仅可以补肾益精,而且能强骨固齿。具体方法就是:每晚临睡时,端坐凳上,将艾条点燃后,在下肢的绝骨、涌泉穴上悬灸,每穴2至3分钟,至局部红晕,再请家人帮助,施灸肾腧,大杼穴,每穴2~3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即可。

◎对穴位进行针对性艾灸,可有效激发阳气,补肾强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腰部按摩的方法,让肾气旺起来。

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进行一遍,每遍约200次,具有补肾纳气之功效。

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慢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

——梳头也是养生术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在《酒醒步月理发面寝》诗中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莲根。”享年86岁高龄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坚持“发宜常梳”,荣登百余岁寿域。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让太监为她边梳发边按摩,使她到了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老而不衰。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门、翳明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的形态规律。梳头时按摩这些穴位,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熄风的功效。《诸病源候论·寄生方》说:“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可见,经常梳理头发具有升发阳气、通畅百脉、袪病强身的作用。

实行梳头养生法,宜用牛角、桃木或铁制的梳子。梳理的方法应从前额开始向后梳,梳时要紧贴头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为宜。一般应在两分钟内大约梳100次为一回,每日早晨起床后应坚持梳2~5回,下午亦可再梳一次。当头皮有热胀、麻木的感觉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5~7天,洗头一次,坚持2~3个月即可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头皮瘙痒减轻,头屑减少,头发不再脱落,白发转黑,失眠症状相应改善,并有头脑清醒,耳聪目明之感。

无论男女

节能养阳

——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之法

我们都知道乌龟的寿命是很长的,俗话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为什么乌龟能活这么久呢?在中医看来,乌龟之所以长寿和它消耗能量慢有关,而人体的阳气即是人体的能量,所以节省身体的能量,其实就是在给我们的身体补充阳气。

可以说,生命不在于“更快、更高、更强”,而在于“更慢、更长、更柔”,乌龟喜静,而且行动缓慢,相应的,体能消耗就少,所以它长寿。人的生命储备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就好比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所以,要长寿就要慢慢地释放能量,注意节能养生。它主要包括慢养生、静养生和低温养生三个方面。

1、慢养生

慢养生是节能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绝招。慢养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有资料记载,古代的人一呼一吸所用时间为6~4秒,但是现在的人用时为3~3秒,或3~3.3秒,比古人快了一倍。可见,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呼吸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生命的长短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呼吸频率越快,寿命越短。那么,怎样做到慢养生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慢,心慢下来,呼吸心跳才能慢下来,这样才能减少阳气和阴精的损耗。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旦慢下来就可能遭到淘汰,所以不能慢。怎么办呢?下班以后转入慢节奏,我们可以慢慢地做家务,慢慢地洗澡,慢慢地带孩子,跟上班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节奏,先快后慢。总的原则是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忙有闲。

放慢生活节奏

2、静养生

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静养包括静坐、静立、各种静功。静养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静养生能够降低阳气和阴精的损耗,能保护人体的阳气不外泄,从而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延缓早衰,增长寿命。静养首先要先心静,因为只有心先静下来,生命才能静下来。《黄帝内经》中曾明确提出:一个人只要能怀着“恬淡虚无”的心态,就能维护好自己的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心静下来,呼吸、心跳、血压等都能够减慢,才能够降低。我们知道心静自然凉,心静下来以后,人体的生理代谢、阳气和阴精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静下来是一种定力

3、低温养生

低温养生是生命的涵藏。低温养生的含义是什么?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就是说在高山上的人寿命都比较长,为什么?因为高山上的温度比较低,这就引出了低温养生这个问题。低温养生可以降低代谢的速度,降低阳气和阴精的损耗。那么,我们怎样做到低温养生呢?在冬天,室温不能过高,暖气不要开得太大,这不利于低温养生。另外,我们要多接地气,多吸阴气,多饮地下水、井水、矿泉水。同时,低温养生还要多吃水生食物,比如说水稻;越冬食物,比如冬小麦、大白菜、冬梨、苹果、冬枣等。

总体来说,静养生、慢养生、低温养生互为因果关系,是生命节能的三大重要法宝,这就是节能养生。节能养生对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保护阴精和阳气不被损耗。

另外,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睡眠,一个是房事,这三个方面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首先,我们看饮食养生。饮食养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通过补和泄来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其次,就是睡眠。睡眠养生是对生命的充电,通过休息以达到生命能量的储备,所以我们提倡睡子午觉。最后,是房事养生。房事养生是对生命的协调,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减缓衰老,延长寿命。

所以,慢养生、静养生、低温养生是生命的节能养生,食养生、眠养生、性养生是生命的储备养生。它们互相结合,互相配合,维持人体的阴精和阳气的平衡。由此可见,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低温养生的目的在于让人体保持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

第四节 阳虚的年代寒湿在作祟

——祛除寒邪阳自隆

寒湿伤阳气,损阳易生病

《黄帝内经》认为,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所谓“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先养阳。但是,寒湿会阻滞阳气的运行,使血流不畅、肌肉疼痛、关节痉挛等。因为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时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所以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所以,寒湿是最损伤人体阳气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很多疾病都归因于寒邪入侵,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而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多是寒邪与湿邪交织,在人体形成一股浊重之气,阻碍人体气机,导致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注意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着凉感冒的人,反而是夏天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正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淤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而人体五脏之脾最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精微营养的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的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这种传输的作用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而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脾脏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生病。

由此可知,祛除寒湿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功课之一。那么,怎样判断身体内是否有湿呢?方法其实很简单,观察自己的大便情况,一看便知。如果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身体蕴含了太多的湿气。而长期便秘,则代表着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因为湿气有黏腻性,过多的湿气就容易把粪便困在肠道内。

事实上,祛除寒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因此,健康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而气血只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在全身顺畅地流通。如果温度降低、血流减慢,就会出现滞涩、淤堵,甚至血液会凝固,那么人就将面临死亡,而且人的体温上升,不仅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在正常细胞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量杀死癌细胞。此外,温度过低,会使体内的寒湿加重,外在表现就是上火。

所以,要涵养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在中医养生学中,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很多可以养阳的食物,如南瓜、枸杞、羊肉、牛肉、鸡肉、党参、韭菜子等,都是补益阳气的。另外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自己选择几项适合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这些方法也能让身体暖和起来,使人体阳气升发,免疫力提高。

寒湿伤阳气

南瓜

全球不断变暖,身体却在变寒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与之相反的是,人体却在变“寒”。

日本健康专家日原结实说,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的体温都普遍降低了。据研究表明,体温降低1度,免疫力会降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1度,免疫力会增强5~6倍。

那么全球在变暖,人体为什么会变寒呢?据专家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压力大,不注意休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为了生存或者寻找一席之地,很多人不注意休息,经常加班加点,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大自然的寒湿之气就会乘虚而入,体内寒湿之气也因此而加重。

经常加班加点

2、淋雨

这是许多浪漫的年轻人喜欢经历小说和电影中场景的行为,由于现代年轻人大多晚睡以致血气普遍不足,身体对于淋雨所侵入的寒气不容易立即将之驱出,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症状,大多数人也就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足以经受这么一点小雨。久而久之,面对这种小雨就完全不在意了。

其实这种淋雨会在头顶和身上其他受寒的部位留下寒气,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脂肪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累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由于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过敏性鼻炎。很可能由于年轻时贪图一时的浪漫,却要耗费许多年甚至大半生来承受过敏性鼻炎的痛苦,实在不明智。

淋雨易使寒气入体

3、游泳时不注意

游泳是现代人的一种运动和喜好,对身体也确实有好处,但是游泳也是寒气进入身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和淋雨相同的是这些寒气大多数不会实时反应,使多数人不认为游泳和寒气有什么关系。多数喜欢游泳的人经常从水中出来时,都会感觉特别冷,特别是一阵风吹来忍不住打一个寒战,这种感觉即是寒气侵入身体最具体的感受。

喜欢游泳的人最好选择没有风的室内温水游泳池,减少受寒的机会。同时在每次游泳的前后各喝一杯姜茶,加强身体对抗寒气的能力。

此外,交通工具发展,以车代步,使得人们体力劳动明显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活动;电扇、空调等先进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让人们没了四时的概念,夏天不热冬季不冷迟早要生病;吃反季节蔬菜,喝冷饮,光脚走路,湿着头发就睡觉……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带来了一个结果——体温降低,寒湿之气加重。

寒湿之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很多疾病都和寒气有关,所以要健康就要祛寒湿。

游泳最好选择室内游泳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属阴,寒邪入体则导致体内阴气过盛,即所谓的“阴盛阳衰”。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取出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伤。感受寒邪后,要及时采用祛除寒气的方法:

1.艾灸穴位。用艾条来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对祛除身体的虚寒也是很有效的,但不适用于体内有积热的人。此为补法,最适合在夏秋之交和冬天使用,夏天不适合经常使用。

2.背部刮痧或拔罐。后背的膀胱经是抵御外寒的屏障,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如果感觉后背发凉,就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同时配合热水泡脚,更易排出寒气。此为泻的手法,最适合在夏天做,不适合在冬天过多使用。

如何判断身体内有没有寒湿

寒湿之气是人生病的因子。有病之人的体内,肯定是顽固的寒邪和湿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寒邪与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寒湿呢?

1、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还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来判断。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说真的,现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还真不多见,多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便颜色成为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现在反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不舒服,荤素搭配极不合理,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大便不成形是体内有湿气的一大症状

2、看身体症状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3、早上总是犯困,头脑不清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总之,寒湿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寒湿之气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所以,对付寒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湿邪入体内后会致脾胃受损

自我辩识寒症的要素

a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

b常有头痛、脖子痛、肩背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c分泌物、排泄物清稀湿润

d面色、舌色和痰、白带等分泌物的颜色淡白

e自感头重如裹、四肢酸软

与其有寒再祛,不如阻之体外

寒气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它们通常会先寻找人体最容易入侵的部位,找到之后就大举进攻,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为非作歹。所以我们与其等寒气入侵到人体以后,再费尽心思地去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寒气进入我们体内的通道。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体的薄弱地带,都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1、头部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在严冬季节如果人们不重视头部的保暖,导致阳气散失,就会使寒邪入侵,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在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头位诸阳之会

2、颈前部

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男性的喉结,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女性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长时间这样受寒,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3、背部

为了加强背部保暖

背部在中医中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如果冬季里背部保暖不好,就会让风寒之邪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抗病能力也会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人们应该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4、脐腹部

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性穿着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在寒冷的天气里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的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久,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不管是穿衣还是夜晚睡觉,都要注意脐腹部的保暖。

脐腹部面积大

5、足部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足心涌泉穴5分钟。在夏季,要改掉贪图一时凉快而用凉水冲脚的不良习惯。

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心

让身体远离寒湿的养生要则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身体受到寒气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养生原则,尽量减少寒气的侵入。

1、洗头时不做按摩

许多人洗头时都喜欢按摩一下头部,但是这种按摩会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会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

2、顺天而行,不吃反季节食物

有的人爱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例如在冬季的时候吃西瓜,而中医认为,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保持阴阳平衡,不会生病。反之,则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疾病随之而来。

中医讲究顺时养生

3、家中常备暖饮

人们可以适当服用中药,加速寒气的驱出。如,当确定是肺里的寒气时,可以服用姜茶来协助身体祛除寒气。

4、好好休息

要排泄寒气,休息是最好的策略。休息可以省下身体的所有能量,让身体用来对付寒气。这时如果强迫身体进行其他运动,也能使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者排出了寒气,而是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驱赶寒气,反而会使寒气滞留体内。

5、睡觉时盖好被子

为了贪图凉快,有些人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寒气很容易从背部入侵,背部总是受凉的人,身体状态通常不好,所以在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

睡觉时盖好被子

第五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平衡才健康

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黄帝内经》中说: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之道,乃天地之常理,知道术数的人才能做到养生长寿,那么阴阳之间的术数是怎样的呢?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阴阳是对立制约的

对立,就是说两家性质相反,是死对头,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等。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制约,就是说由于两方对立,就可以牵制、约束对方。就像草原上的兔子,如果没有狼来制约,那么兔子无限繁殖下去,迟早要把草原给吃光的,没有兔子,狼也就不能活下来。

2、阴阳存在消长和平衡

阴阳双方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可能是双方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完全对等,会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

平衡,是说以上的这种你消我长,在全过程来看,总体上是力量平衡的。比如白天,是光明(阳)的成分多而黑暗(阴)的成分少的时候,到晚上,则是黑暗的成分多而光明的成分的时候,光明和黑暗就是在这样一种你消我长的过程中,但总体来看,二者的力量是基本相当的,也就是说是平衡的。

3、阴阳是“互根”和可以转化的

中医认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这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再黑的夜也有星光,太阳当空也会有阴影一样,阴阳是互根的,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由于阴阳互根,在条件转变时,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就可以互相转化。《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如夏天炎热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凉爽,向秋天过渡;冬天三九严寒之后,春天就将来到。可见,阴阳互根与转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平衡。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阴阳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正是由于阴阳的的这种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才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并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神秘的阴阳

1、阴阳是对立制约的

阴阳的对立制约,又称“阴阳相反”,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属性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且阴阳之间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是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是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温热而属阳温冷而属阴

高热而属阳温热而属阴

热水时为阳冷水时为阴

3、阴阳存在消长和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处于不断的相互消长运动之中,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白昼光明为阳,夜晚黑暗为阴。而白天的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为阳中之阴;晚上的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

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

“亚健康”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么,什么样的身体状态是亚健康呢?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诊断参数。

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亚健康状态下,人体虽然没有发病,但身体或器官中已经有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的存在,这些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就像是埋伏在人体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或是潜伏在身体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肌体,如不及时清除,就可导致发病。

其实,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只不过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而疾病是重度的阴阳失衡。但是,如果身体内的“阴阳”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也就是说身体就会从亚健康状态转化成生病状态,这时候再加以调治,就有一定难度了。

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如果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也不会得病。但如果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人体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这些伺机而动的致病因子就可能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能侵害人体健康了,而此时人体正处于亚健康状况,防御水平很低没办法抵抗,自然就生病了。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亚健康了,就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阴阳平衡,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果身体常处于失眠

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这是因为,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动养,就是现代人普遍意义上的运动。包括:跑、打球、游泳、骑车等。这些运动的特点是以锻炼肌肉和体力为主,在锻炼肌肉和体力的同时,人体内环境也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动养相对提升精力的效果比较大,经常做这些运动的人能让人感觉精力充沛、充满力量的感觉。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等。静养的目的在于通过精神、身体的休息,达到调节情绪、减低消耗、消除疲劳、增强自我控制的目的。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反之,有这方面遗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对老年人而言,静比动更重要,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比让自己真正动起来要难。很多老年人晨练时以为只要拼命跑跳,运动剧烈就是最好的锻炼。这样显然错了。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不可骤停。以浑身微汗为锻炼适度的标准,过汗易伤阳气。不过,静养并不意味着终日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更不是吃完饭就急着上床睡觉,而是要适当出去走走,多活动,以免器官组织都会衰退,抗病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要适当进行一些运动。比如在家弄弄花草、打扫打扫房间、搬花盆、换鱼缸水等活动,均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机能发生了退变 RI/W4T83HDBfhtMzdcqy7BXt1JkcoNExL1/w84WwltJnnbhaIyeKvkcGhpklR5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