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一个是最神奇的医典,一个是最伟大的药典;一个阐释了深刻的医道和养生之道,是后世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一个汇集了千余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数以万计的药方,堪称后世中医识药用药参照的最权威标准。二者在中医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后人谈中医时言必称内经和本草,学习中医,更是不可不读,整个中医的精华皆在于此。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全面的阐释。它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及“养生学”等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历代医家视为圣典。
《本草纲目》是明代名医、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前人的经验上编写而成,是中华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本草学著作,西方科技史家称此书代表了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在许多方面远超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本草学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收录了药方10000多剂,这使得《本草纲目》成为集古代医方之大成者,使用价值非常高。
这两部著作性质不一,其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黄帝内经》作为医典,注重的是各种医学理论的总结,注重讲的是病从何来,很少涉及治病的方药和技术,整本《黄帝内经》里面一共只有13个药方。其次是讲如何不生病,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理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这样便无须求医问药。而《本草纲目》是部药典,注重的自然就是对症下药,介绍了中医用药原则诸如五味宜忌、升降浮沉、五腑六脏用药、补泻等,百病主治药,以及1892种药物的药物说明,收录了10000多条历代经验证的药方,是对症下药的指南。简而言之,《黄帝内经》是治未病的智慧,是讲如何养生防病,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洞悉养生精妙。《本草纲目》是治已病的智慧,是讲如何祛病延年,帮助读者从本草中汲取生命力量。尽管两部书的性质不一,但最终目标却都是庇佑天下苍生,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病痛,延年益寿。无论是《黄帝内经》中的深奥富含哲学意味的养生理论还是《本草纲目》中治病、强身、增寿的各种有效的药方,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仁术和大爱。
这部《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告诉读者中医经典不仅要读,而且要懂,更要会用,一手掌握《黄帝内经》中的医道和养生之道,一手掌握《本草纲目》中疗疾养生良方和识药用药之道,将传统中医医道、药理、诊疗技术、养生秘法融会贯通,不论祛病强身,还是养生增寿,运用起来均能得心应手。
编写中,我们从百姓日用的文化现象入手,让读者认识到《黄帝内经》的无穷魅力和养生大智慧,对成为后代中医养生最基本理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合一”、“因人施养”等养生原则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同时,结合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介绍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医养生实用方法,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补足阳气的方法、不同体质的养生法、十二时辰养生法、四季养生法等;从最平常的生活细节入手,辑录了《本草纲目》大量诸如补气血,调节身体平衡,美容、增白、瘦身,补心、补脑、健脾胃,延年增寿等养生食养妙方和治疗各类疾病的食疗方,以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同时,介绍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当今生活中仍常见的各类食物的功效;此外,为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本书还旁征博引,融合了历代中医养生理论和中医养生、祛病的方法。
一部书,解读两部经典,承载千年智慧,帮助读者读懂中医,掌握技能,终生受益,且惠及全家,福泽亲友四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