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坤卦

坤为地

(下坤上坤)

【坤卦导读】

卦象:下坤上坤,为大地绵延伸展,无边无际之象。卦德:下卦为坤为顺,上卦为坤为顺。

全卦揭示此柔顺厚重的坤的发展规律。

卦辞

【经文+传文】

《坤》元亨 [1] ,利牝马之贞 [2] 。君子有攸往 [3] ,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4]

《彖》曰:至哉坤元 [5]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6] 。含弘光大 [7] ,品物咸亨。牝马地类 [8] ,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9]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10]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11]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12]

《象》曰:地势坤 [13] 。君子以厚德载物 [14]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 [15] ,至静而德方 [16] 。后得主而有常 [17] 。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注解】

[1]坤:卦名。

[2]牝马:母马。

[3]攸:所。

[4]安:平安。

[5]至:极致。

[6]合:配合。

[7]弘:大。光:光借为“广”。“光大”指地面广大。

[8]地类:与地同类。“牡马”属阴性,地也属阴性,所以说“牡马地类”。

[9]常:正路。

[10]类:朋友,即“西南得朋”中的“朋”。

[11]庆:福庆。

[12]应:适应。

[13]地势坤:《坤》卦下坤上坤,坤是地,其形虽曲,其义为顺,所以说“地势坤”。载物是厚重的大地的秉质。

[14]厚:增厚。

[15]动:指地生养万物的运动。

[16]德方:地道方正。古人见大地上的山川湖海等,都不移位,不能旋转,认为是由具有方正秉质的地道所致,所以说“德方”。(德:道。)

[17]后得主:地道是取法天道的,后天道而运动,以天道为主人,所以说“后得主”。常:规律。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

【译文】

《坤》元始,亨通,像雌马一样柔顺而守正道必然吉祥;安祥守正就会吉祥。

《彖传》说:真是达到了极致啊!坤的创始!万物都依赖它诞生长成,它是顺承着天道的。坤道的大地深厚,承载万物,坤德配合乾德,没有止境。大地涵容一切,广阔无垠,万物都亨通畅达。母马和地同类,在地上奔驰无疆,它性情柔顺,利于秉守正道。君子出行,起初因抢行而先迷失道路,后来随于人后顺利得回正路。往西南去得到朋友,于是伴友同行;往东北去失去朋友,却能终获福庆。安守正道是吉祥的,能适应大地的广大无边。

《象传》说:地势柔顺,君子取法大地厚德载物。

《文言》说:大地极其柔顺,但运动却是刚健的;大地极其宁静,但地道却是方正的。地道随天道之后,以天道为主人,有稳固的规律。地包容万物而化育广大。地道是柔顺的呵,顺承天道且按时运行。

爻辞

【经文+传文】

初六 [1] 履霜,坚冰至。

《象》曰:初六“履霜”,“坚冰” [2] ,阴始凝也;驯致其道 [3] ,至“坚冰”也。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4]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 [5] ,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6]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7]

【注解】

[1]初六:指倒数第一阴爻(“六”表示阴爻)。以下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分别指倒数第二、三、四、五阴爻,上六指最上阴爻。

[2]坚冰:“坚冰”两字当是衍文。

[3]驯:顺着。致:发展。道:指自然规律。

[4]余:多。

[5]弑:以下杀上叫做“弑”。

[6]辩:同“辨”,指察觉。

[7]盖:大概。顺:指趋势。

【译文】

初六 当脚踩到秋霜时,寒冬的坚冰也将来临。

《象传》说:“履霜”,是说阴气开始凝结了;顺着自然规律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坚冰”。

《文言》说:积善的人家,必然多福庆,积不善的人家,必然多灾殃。臣弑君,儿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它所以变成这样是渐成的,是由可以察觉却没有早点察觉造成的。《周易》说:“踩上霜,坚冰也将来临。”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踩着微霜,就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这正是坤

【爻意分析】

此爻处六爻阴气之极下,是阴气初生之象。阴气凝结,其始甚微,及其积增渐盛,以至为霜,所以要及时察觉征兆,早做预防。此爻以阴爻居阳位,不当位,故而此爻处境不利,要谨慎小心,见微知著,可预知坚冰将至。

【可断结果】

依此爻所处之位猜测坚冰将至,但应视此为自然规律,不可回避或畏惧,坚定信念,经受考验,则终会有寒冰融化、春暖花开之时。

【自取之道】

此爻处不利境地。若畏难不前甚或退却,则半途而废;然能正视天道规律,勇于面对,以备履冰之难,坚定信心,则会难中获益,取胜有望。

【经文+传文】

六二 直方大 [1] ,不习 [2] ,无不利。

《象》曰:六二 六二之动 [3] ,“直”以“方”也 [4]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5]

《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6]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注解】

[1]直方大:直,正直。方,端方。大,博大,指宽容。

[2]习:学习,熟习。

[3]动:指人的行动。

[4]以:且。

[5]地道光:本爻六二是阴爻,居第二爻位,是地位,所以说“地道光”。地道博大柔顺,人若博大柔顺,即使不熟悉环境也无不利,所以说“‘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6]孤:孤立。

【译文】

六二 正直、端方、博大,即使不修习也没有什么不利。

《象传》说:六二君子们的行为,趋于正直端方;“不习无不利”,这是因为地道广大。

坤卦六二正直端方,即使不修习也无所不利。

《文言》说:“直”,是指正直,“方”,是指行事合乎道义。君子通过诚敬成就内在的正直,通过道义成就外在的方正。诚敬、道义确立了,德行就不会孤立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那么人们就不会怀疑他所做的了。

【爻意分析】

此爻居地之上,地气蒸腾而旺盛;阴爻居阴位而当位,又居下卦之中位,有地之象(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可以说是纯正的坤道的体现者,中正纯粹,为本卦之主爻,居有利之势位。

【可断结果】

此爻居位中正,若又能以直、方、大、不习为修身之道,注重个人修养,简物修德,不重小利,则可“无不利”。否则则会功败垂成。

【自取之道】

处此位者,若能借其中正之位,心诚而意专(直),尊事物之道(方),以天下为公之德(大),以绝偏门邪道(不习),应其自然,顺承天道,摒却功利,则无往而不利。反之,则坐失其利,劳而无功。

【经文+传文】

六三 含章可贞 [1]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六三“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2]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3]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 [4] ,弗敢成也 [5]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6]

【注解】

[1]章:文采。

[2]以时:适时。发:使用。

[3]知:同“智”,智慧。

[4]含:内敛。

[5]成:以成功自居。

[6]代:代替。

【译文】

六三 内蕴文采,能守持正道,或从事辅佐君王的事业,不能成功也有好结果。

《象传》说:“含章可贞”,要适时使用;“或从王事”,是因为他智慧大。

《文言》说:臣子虽有美德,却能收敛着从事王事,不敢以成功自居。地道就是妻道、臣道。地道无所谓成功,它只是替天道成功罢了。

【爻意分析】

“含章可贞”指六三爻能含藏章采,谨言慎行。

六三爻位于下卦上方,是得位的人臣。其以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形势并不利。但六三能含蓄才能,不露锋芒,静待君王下令才依命而行。六三所行唯王命是从,等到事情成功之后,也不居功,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主上。其将功劳都视为自己的职分所在而已,一切事功都不过是依从王命而有所得。能持守这样的原则,必能避免招致不幸而无所悔恨。

此爻阴气脱地而腾空,又兼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却半刚半柔,动静双兼。故可见处此位者利弊兼收,其成败在两可之间。

【可断结果】

若此爻之主深涵美德而不露,依天道而行,恪守为臣之道,辅佐君王之业,能做到不居功自傲,行事谨慎,当能善始善终。反之,则致无终。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是指辅佐君王的事业

【自取之道】

此爻利弊兼具,其终极之果赖于人之作为。若消极等待而未竭力进取,终致无成。若能固守正道,示以柔顺,含章不露,不居功自傲才,不急于求成,谨小慎微,坚守阴柔之固有美德,必会善始善终。

【经文+传文】

六四 括囊 [1] :无咎无誉。

《象》曰:六四“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2] ;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注解】

[1]括:捆。

[2]蕃:茂盛。

【译文】

六四 捆紧囊袋(比喻遇事缄口,不理是非):无害也无赞誉。

《象传》说:“括囊无咎”,是说君子行事谨慎就会无害。

《文言》说:天地变化,草木就旺盛,天地闭塞,贤人就退隐。《周易》说:“括囊,无咎无誉。”大概说的就是谨慎处世的道理吧。

【爻意分析】

此爻居上卦之最下位,阴爻居阴位,而位居不中,而又乍离下体,位处上体之卑位,上下均不可即,处势尴尬,乃危惧之地。

“括囊无咎”是指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

【可断结果】

因此爻处境尴尬,无依无托,故应谨言慎行,既不为恶,亦不言他人之过;既不争誉,亦不赞誉他人,保持缄默,则可安然度过险地。否则,自处是非之地,极易惹祸上身。

【自取之道】

处此位者,誉咎皆可取祸。一则自己未能谨言慎行而得其咎,此祸自不可免;次则誉谤他人,因所处时位不利而引咎上身;再则居功自傲,功高震主,又惹争誉之嫌。投手措足艰难异常,动辄得咎,然能三缄其口,谨言慎行,不参毁誉,当可步过危地,否则,将祸至无日。

“括囊无咎”是说君子行事谨慎就会无害。

【经文+传文】

六五 黄裳 [1] :元吉。

《象》曰:六五“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2]

《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 [3] ,正位居体 [4]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5]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注解】

[1]黄裳:黄下衣。古人认为黄色是尊贵吉祥之色,故黄裳象征尊贵吉祥。

[2]文:指美德。中:心中。

[3]黄:指本爻六五中的“黄裳”。“黄裳”象征美德。中:内心。通理:通达事理。

[4]体:体借为“礼”,仪礼。

[5]畅:达,指外现。支:同“肢”。

【译文】

六五 黄下衣(象征富贵):大吉。

《象传》说:“黄裳元吉”,是因为君子心怀美德。

《文言》说:君子内怀美德,通达事理,端正位置,秉守仪礼,美德在心中,外现在四肢上,发扬在事业上,美德真是达到了极致呵。

【爻意分析】

黄居五色之中,裳为下体之衣,所以“黄裳

此爻居上卦之中位,然非本卦之正位;阴居阳位,故能刚柔相济,具柔顺之德。坤卦第五爻时,坤阴发展到鼎盛时期,升居卦中尊位,但仍能保持柔顺之德,谦恭而能居下,极尽辅佐之力,所以是大吉之兆。

【可断结果】

本卦本色为黄,为地之象征。又上为乾卦,古装上衣下裳,故本卦为“黄”为“裳”。此爻居坤卦之内,宜与本卦之色一致,以示柔顺之德,时刻持谦恭卑下之态,顺从天道,滋生并承载万物,籍本卦之大吉显现此爻之吉象;而若反道而行,则凶多吉少。

【自取之道】

此爻宜遵循本卦之谦恭美德及善之本性,谦逊柔和,慧于中而形于外,开阔心胸,海纳百川而甘居人下,自会大吉。

【经文+传文】

上六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上六“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1]

《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 [2] ,为其嫌于无阳也 [3] ,故称龙焉 [4] ,犹未离其类也 [5] ,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解】

[1]道穷:本爻上六居上卦上位,在一卦的尽头,是坤阴之道已发展至穷尽的象征。

[2]疑:疑读为“拟”,拟等。本爻上六是阴爻,居上卦上位,在一卦是尽头,达到了阴的极盛,可与阳势均力敌,所以说“阴疑于阳”。

[3]嫌:与上文的“疑”同义。无:“无”当为衍字。

[4]龙:本爻上六是阴属,龙是阳属,因上六可与阳势均力敌,所以上六也可称“龙”。

[5]类:指阴类。上六虽可与阳势均力敌,毕竟仍是阴属,“血”也是阴属,所以说“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

上六 二龙在野外搏斗,淌出黑黄色的血。

《象传》说:“龙战于野”,是说君子途穷了。

《文言》说:阴和阳势钧力敌时,一定起争斗,本是阴与阳战而说成“龙战”,是因为怕人们误以为无阳,但上六还没脱离它的阴类属性,不能离开阳,所以称“血”表示阴阳交合。所谓“玄黄”,这是天地杂合的颜色,天是玄色,地是黄色。

【爻意分析】

此爻居本卦之末极,又阴居阴位,故阴气凝重而向外逸散。物极而必反,势极而必衰,阴极而宣阳。本卦至此柔顺之德转为刚逆之势,大有与乾阳一决高下之态。

坤卦阴爻皆为太阴,则已柔顺至于极点,唯有变为阳刚,才能永久保持正固。

【可断结果】

此爻因阴极而阳,本性颠倒,先后不分,主从错乱。故居此位者若以前时柔顺之策以柔克刚,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若不择时机,不分情势,以阴极之阳逞刚于外,两相争斗,则会两败俱伤,或致不可收拾之境地。

【自取之道】

处此爻者宜顺从前之阴柔之气,潜以发展自身之力,图谋以柔克刚,则可不战而胜;如若阴极而逞刚勇之势,必与乾阳之势相互争斗,或可致两败俱伤之惨局。

【经文+传文】

用六 [1] 利永贞。

《象》曰:用六“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注解】

[1]用六:通六,指六爻都是“六”(阴爻)。用六是乾卦特有的爻题。

【译文】

用六 永远坚守正道就会有利。

《象传》说:用六说,永远正直,就会大有收获。

【爻意分析】

“用六”是指占筮时得到了六个“六”而不是六个“八”。六为变爻,所以六个阳爻要变为阴爻,坤卦将变为乾卦。

为什么六十四卦只有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

用九为乾卦最上的一个爻名。乾卦的卦象全部由阳爻组成,六爻都称“九”,是纯阳之卦,所以在六爻之外增加一个“用九”爻。用,是通的意思,“用九”是通观全卦之意。古人占筮时遇乾卦变坤卦就据用九爻辞占断。

用六为坤卦最上的一个爻名。坤卦是纯阴之卦,故多出一个“用六”爻,这是通观六爻皆阴的全卦之意。古人占筮时遇坤卦变乾卦,一般就用六爻辞占断吉凶。

用九、用六这两爻只有爻题和爻辞,而无相应的爻位爻象,所以所称为无位之爻。《周易》六十四卦中只乾、坤两卦有此无位之爻。 u8/TsbLKN7bsIxSy7lxZQ329BQDUwcGO+JOSgqXTQZgm/c5Z20JG4YccEPP/sN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