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20篇508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论语》

作者 孔门弟子

《论语》一书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的对话,这应该是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就开始了记录。孔子逝世以后,弟子们继续追忆编纂成书。

时代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至于最后由谁来最终编撰在一起的,已经无可考证了。最后编订当在战国初期。今天的《论语》版本,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郑玄根据几个古本作的《论语注》。今注本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内容 孔门言行录

为最早的语录体书籍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谈话的约有444章。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言论的有48章。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对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与《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间,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此书共20篇,492章,总约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何以书名《论语》,诸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因此,“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各篇都以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为篇名。如第一篇的第一章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首句,于是第一篇便定名为“学而篇”;第二十篇以“尧曰”开头,因此第二十篇便称为“尧曰篇”。

《论语》的编纂,约始于春秋末年,而成书于战国初年。

孔子像

孔子其人

孔子生平大略

少年贫贱,勤奋好学。

青年时已博学多艺,开始授徒。

中年时入朝为官,鲁国因此大治。

其道不行,周游列国,历经坎坷。

回到鲁国,整理遗产,聚徒授业。

圣人离世,光照千古。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历史上对孔子的生卒年月一直争论不休,但意见相差也不过一两年。大多学者认为是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殷商后,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祖先便是宋国的宗室。后来家世衰微,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鄹地(今山东曲阜县境内)的地方长官,在孔子3岁那年就去世了。孔子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

30岁前后,孔子开始收徒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50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但时间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因。此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尊重人爱护人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68岁,孔子又返回鲁国,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化的工作。中华上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流传下来、普及开来,前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光辉永远不会熄灭。

《论语》的内容

《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并不为过。《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由此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

“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次,讲到“礼”75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守。 o6DiFNVLaSNObQstPN3AJ4AdSRmQ+DLO6c01k6B293e2RMlLzdiMkwZIClDUT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