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必须仔细琢磨品味。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阅读“四书”时曾说,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次序,我们将逐一介绍“四书”,以便对“四书”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的把握。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

《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与“四书”相比,“五经”则是儒家学子最为重要的五本基础研究书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最古老且最深邃的哲学经典。《周易》在内容上特别强调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主张;又提出通变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还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书,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个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其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便为现实提供借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三百余首诗歌,根据音乐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诗中广泛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并开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现实主义之先河。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史料相当丰富。它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内容包括诸侯国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书中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四书的来源

《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

《大学》原是《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中庸》原是《礼记》中第三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即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而不是中间的那一个。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汉有鲁《论》《齐论》《古论》,今本以鲁《论》为主。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它是战国时期孟子言论的汇编,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仁政”的治国思想和“民本”的政治策略,同时它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的德治主张和用人原则。

五经的来源

“五经”是儒家学子最为重要的五本基础研究书籍。

先秦时孔门教材是“六经”:《诗》(《诗经》),《书》(《尚书》),《易》(《周易》),《礼》(“三礼”),《乐》(《乐经》),《春秋》。至汉代,《乐经》失传,成“五经”,即《诗经》《书经》《易经》《礼经》《春秋》。所谓的《礼经》,原本是以《仪礼》一书为经,后来《礼记》的地位提高,后人遂将立于学官的《周礼》一并合称为“三礼”,即《仪礼》《礼记》《周礼》。

经的意义和范围

“经”是纺织的时候织物组织中纵向的线,(横线叫做纬线)有经纬才能构成一个织物。(《说文解字》解释“经”:“织纵丝也”),由于“经”是构成织物的最基本的线,我们的先人就把那些构成我们文化的最基本最重的书称为“经”了。

中国最基本的经典,也就是经书,是“六经”,也称为“六艺”。最早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他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

庄子像

第二位是司马迁,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史记·滑稽列传》)。

“六经”的次序

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法:一、《易》《书》《诗》《礼》《乐》《春秋》;二、《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一种排列法是依著作的时代先后为序的,认为“六经”是周公的旧典。第二种排列法是依著作本身程度的深浅为序的,认为“六经”是孔子所作。这中间也反映了今文家和古文家对于经学见解的不同,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

司马迁像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始终没有见到《乐经》这部书。历代所说的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就是《诗》《书》《易》《礼》《春秋》。

从汉以后,又有过“七经”之说、“九经”之说、“十经”和“十二经”之说。至迟到宋代就已经有了“十三经”之说。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已有《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成为经部的一部丛书。其内容是: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汉书·武帝纪》记载说武帝置五经博士。又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之石碑,树之太学,蔡邕著名的隶书《熹平石经》即是指此。

2.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天运》)。

3.七经:其说有五,最早者为《后汉书·张纯传》李贤注,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

4.九经:其说有六,最早者为唐所立学官,以《易》《诗》《书》三《礼》三《传》为九经。唐玄宗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璀奏定以九经取士。

5.十三经:南宋时于十二经之外,又加《孟子》,合刻《十三经注疏》。

六经 cyELOFEYAoTacTGi/nV3Y5VNwaoA8zUEUw++P4R9Cj2eYySuclw0J3rE9aMEaK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