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了凡先生弃举业学医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 学医,谓可以养生 ,可以济人 ,且习一艺 以成名,尔父夙心 也。

【注释】

①举业:指应科举考试,明清时专指八股文,这里指学业。

②养生:养活生命,这里意为养活家人。

③济人:救济别人。

④艺:技艺,技能。

⑤夙心:这里意为早年的心愿。夙:早,素有的,旧有的。

【译文】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我放弃学业学习医术。她说,学医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救济别人。医术学得精湛,还可以凭借一身高超的医术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早年的心愿。

【解读】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本名袁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凡,后人便以“了凡”来称呼他。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梦想,了凡先生也是一样的,他的梦想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了凡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了凡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这样他们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因此,母亲命令了凡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梦想,改行去学医。在了凡先生的母亲看来,让了凡先生去学医有三个好处:

第一,养生。这里所说的养生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很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主要作用其实是保健。而在本文中,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养生其实是指养家糊口。这一点很好理解,无论在什么时候,吃饭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了凡先生自然要负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而学医恰恰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好方法。

相对学医而言,去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不能赚钱,反而要往里面搭钱。读书不会有任何收入,而且读书用的笔墨纸砚要花钱,进京或去外地考试的路费、食宿费也要花钱,这些花费对于生活已经陷入困境的了凡先生的家可谓是雪上加霜。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为了养家糊口,了凡先生的母亲不得不命令他放弃科举去学医。

第二,济人。济人,就是帮助别人。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伤病。一个人有了伤病,最需要的就是医生的帮助。“悬壶济世”就是这个道理,把别人的伤病治好,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是医生济世的途径。

或许有人会说,考中科举当上朝廷的官员之后不是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吗?没错,当官之后确实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能够帮助的人比医生能帮助的要多。古人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意思就是说如果做不了宰相,就去做医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医生和宰相都是救人的,医生在医院,宰相在政府部门,都是为了“济人”。

但是,想要考中科举走入仕途,比学医成为一名医生要难很多。明朝的科举制度层次结构森严,选拔制度非常严格。读书人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通过层层筛选,从平民到童生,从童生到举人,再考取进士,最终高中状元,获得入仕资格。但成功者可谓万里挑一,无数读书人为之耗尽一生心血,皓首穷经也难圆其仕进之梦。相比较而言,学医是养家糊口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学医是了凡父亲的夙心。也就是说,让了凡先生学医是他父亲的愿望。了凡先生的父亲其实就是一名医生,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将自己的家学医术传扬下去。现在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了,那么他的愿望就成为了遗愿。作为儿子去完成父亲的遗愿,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了凡能够成为名医,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他就会声名远扬。天下传,人人夸,自然就是光宗耀祖了。

了凡先生听从母亲的安排,打算去学医。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了凡的孝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意思是:要照顾父母的身体,顺从父母的心愿,完成父母的志向。了凡的母亲让他去学医,说这是他父亲的心愿,了凡先生答应并且去做,这便是做到了孝顺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养父母之志,便可称为大孝之人。百善孝为先,了凡先生的孝顺和善良,也为他后来的奇遇埋下了伏笔。 6nFP3/dbbNUlB1jx4oA6kkbYsFgE3Q5dqYfg++hMu/xmFTj49SANK0KA/v44Kg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