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我反思不应得功名

【原文】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 ,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 ,不能容人;时或 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 科第哉!”

【注释】

①积功累行:长期行善,积累功德。

②烦剧:指繁重的事务。剧,复杂,繁难。

③时或:有时,偶尔。

④宜:应当。

【译文】

我反思了很久,说:“这些都是我不应该得到的。应该得到这些的人,大多都有福相。我的福气薄弱,也没有长期行善,积累深厚的功德。并且我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承担琐碎繁重的事情,不能容忍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有时候我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才智胜过别人。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直言不讳,言语轻狂从不收敛。凡此种种,都是薄福的相,怎么适合考取功名呢?”

【解读】

云谷禅师的第一个问题是问了凡先生是否应该考中科举,了凡先生思考之后得出的答案是不应该。他明明都已经是一个贡生了,怎么能说考中科举是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呢。在了凡先生看来,自己之所以认为考中科举不应该是他得到的东西,是因为他是“薄福之相”,而拥有一个好的福相的人才最应该考中科举。

了凡先生的回答是有他的依据的。在古人看来,凡是科第之人,从面相上来说,都会是福相,也就是说从政的人首先自己要有福相。只有一个有福相的人,才能给他自己统辖下的百姓们带来好的福气。当然了,官位越高,需要的福相越好、越大。“福相”究竟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相并不是一个人的长相,而福相也不是一个人长得看起来很有福气的样子。这里所谓的福相其实是指为官者要有一定的德行,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一颗积极为百姓谋福利的心。

当然,所谓的福相是可以通过一个人长期地积德行善和自我修行而改变出来的。佛教经典《无常经》中所记载的“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比如说唐朝的裴度,少年的时候是穷困不堪、一副因饥饿而死的凶相。可是后来他经过别人的劝说和鼓励,开始行善积德,自我改变,最终把凶相变成了福相,有了宰相之风。

了凡先生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应该考中科举,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福相。了凡先生认为他自己没有福相具体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就是“不耐烦剧”,也就是说了凡先生性情急躁;第二就是“不能容人”,这里是指了凡先生没有一颗宽容的心;第三就是“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也就是说了凡先生的性格刚烈,有时候会强词夺理,不能够以理服人,性情太过于耿直;第四就是“轻言妄谈”,这是说了凡先生不注重细节,言谈举止不谨慎。正是因为他性情急躁,说话做事经常没有耐心,自然没有容人之心。并且了凡先生言语过于耿直,往往不能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说话没有威信,所以无法领导别人,没有当父母官者的风范。

客观来讲,了凡先生对自己看得还是非常透彻的,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深刻的自我剖析,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一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了凡先生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对于自己的缺点毫不逃避隐瞒,开诚布公地说给云谷禅师听。

了凡先生这一点难能可贵,很多人都是把自己好的方面拿出来炫耀,而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深深地隐藏、掩盖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就像成语“讳疾忌医”所说的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给自己看出的病症,最后不治而亡。宋朝的周敦颐在《周子通书·过》引用过这样的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喻指那些害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了凡先生却有勇气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当着云谷禅师的面说出来,可见他非常率直,非常真实。但是,了凡先生做的还不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却又不愿意行善积德、积极地改变自己。这样一来,了凡先生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经过了凡先生开诚布公地介绍,云谷禅师就知道了他的问题,可以“对症下药”,为他指点迷津了。

这个道理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做人就不要害怕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有把缺点和不足展现出来才能充分地去改正,暴露得越早改正得也就越早。 xzHMiauo7a7GbEZDobPFFORzNjE0q4ktJjDtko18OLaA9kA+1SG9gM7eSQSCx1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