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后的狂欢】

你有我有全都有

虽然何进耳根子软下来了,但是袁绍认识到宦官不除的严重危害。病根不除,过段时间还会复发。他继续在何进耳旁进言:“留着宦官,后患无穷啊,将军!”他还建议何进招来武猛都尉丁原假装造反,在洛阳附近放火,以此吓唬吓唬何太后。谁知道何太后居然毫不畏惧,也许她知道这只是吓唬自己,而不敢动真格的。这时袁绍出了另外一个主意,招外兵!只要外地的军队进入京城,他们与京中宦官没有瓜葛,肯定会把宦官剁成肉泥。

袁绍话音刚落,曹操又笑着站出来反对,说:“宦官之祸自东汉以来一直就是有的,只是皇帝不该把权力交给他们。要摆平他们,只要将他们的头头一个个杀掉就好。做这件事情,一个狱卒就能解决,何必在把外地的大将都请来呢?请回来他们还会离开吗?自找麻烦!”

曹操这句可以说是点出了把宦官扳倒的重点。行动巨人袁绍的主意确实都不怎么样,可惜何进就是听他的,白着眼瞪了曹操一番,硬是要把强兵董卓搬来。

搞这么大的动静,谁都知道了,更别说耳聪目明的宦官们,吓得他们到处乱窜。而“九常侍”这次镇静了,他们明白的一点是,要等董卓进了京,他们就别想活了。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但是走到哪儿呢?离开皇宫之后自己能干点什么呢?何进既然不放过我们,想把我们放在火上烤,好!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张让他们坐下来一合计,那就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控制皇帝,在朝中扶起自己的独立势力,那不就谁也不怕了嘛。

说干咱就干,你有我有全都有啊。于是,先假传何太后旨意召何进进宫,在何进入宫那一瞬间割下他的头最好不过了。结果也如这群太监所愿,何进傻乎乎真的进宫了,没有丝毫防备就失去了自己的脑袋,“九常侍”恶狠狠地把何进的头颅抛到宫外,同时劫持了三个天价级别的人物做人质:少帝刘辩、何太后以及陈留王刘协,在宫殿之上与闻风而来的军士、大臣对峙。宫中大乱。

还好,人质之一何太后在大臣卢植与“九常侍”之一段珪对峙之际跳下楼来,也没有摔死。张让连忙挟持两个小孩子逃走,而赵忠则因缓了一步被杀掉。曹操、袁绍,还有何进的一位部下吴匡开始大肆杀戮太监。这次杀得比较狠,三个将领都放开了手脚,太监作恶多端,这次竟然还杀了大将军,以至于有很多没有长胡子或者刮过胡子的并且手脚不麻利没来得及验明正身的倒霉蛋也被错杀掉。其中吴匡还嫌杀得不过瘾,看见何进的弟弟何苗从屋中睡眼蒙眬地探出头来,想到大将军的死也有何苗的一份责任,于是呼吁了军士把何苗也杀死。何苗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去阴间追随哥哥了。

宫中的大火还没有熄灭,曹操吩咐兵士救火,火光照在众人的脸上一片灼热,大家都不知道天子被劫向何方。

直到这年九月二十三日,少帝、陈留王才又回到洛阳。当曹操、袁绍将宦官势力铲除后,洛阳各派势力完成了第一次大洗牌。

董卓摇身一变

董卓,陇西临洮人。长得膀大腰圆,不爱读书爱打架。少年时代,他不思进取,跟一群古惑仔胡混在一起,一起遛狗看鸟,为非作歹。这一点和唐朝的安禄山很像。但是董卓的父母和天下父母一样觉得十几岁改变男人一生,一直胡混下去肯定会成为一个老痞子,应该给他找份活儿干忙碌起来。于是买了头牛让他在家耕田。可是在一个宁静的夏天他以前的古惑仔兄弟们来看他的时候,董卓把耕牛杀掉招待大家,吃了个痛快。临走董卓还热情地说下次还来吃啊。看看,青少年时期的董卓待人还是不错的。

家人一看,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等他能当兵的时候就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把他送军队去了,还花了很多钱让他当了个皇家的近卫军军官。在军队生涯中,董卓的长处也发挥出来了,他也确实比较了得,打架积累出来的力量到此时能左右开弓骑马射箭,于是跟着当时的名将张奂出去打仗,因为军功,步步高升,郎中、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官职他都做过,好运一发不可收拾。看来他父母最初的担忧是多余的。

东汉末年的政府面临着足以影响国运的几个问题:第一个便是黄巾军,以及由此带动起来的各地民变;第二个是西北的割据势力韩遂,时不时地会冒险打到长安边上,吓唬一下皇帝。

在这几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董卓同学也为政府的存亡奔波了一阵子:他在东边配合卢植打过黄巾,在西边又先后在皇甫嵩、司空张温的手下打过韩遂。他在东边并不如意,被皇甫嵩替代,在西边却打得非常顺手,积功更多。自己就有些腾云驾雾,不知东西,说话也就肆无忌惮起来。

与此相对,皇甫嵩在东边打着顺手在西边却不如意,被撤换成了张温;张温不肯听参军事的孙坚杀掉董卓的建议。为什么孙坚建议杀掉董卓呢?因为董卓不听张温政令,还出言不逊。张温考虑着董卓这么大块头,万一遇到莽将,还可以用他在抵挡一会儿,他还听了董卓的建议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董卓又升官,做前将军。

前将军的官已经很大了,前边说过,再高一级就位列三公了。随着官级的增高,董卓的心眼也在长大。在他的整个军事生涯中,估计他前后官职变动的次数连他自己都记不全,还被免过两次官。东汉政府烦琐而多变的政策早已在董卓心目中失去了公信力。董卓早年也曾傻乎乎地为朝廷四处奔波卖命,打东边,平西边,时光穿梭,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自己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于是开始对人生进行系统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使董卓如梦初醒,而后眯起眼睛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个乱世,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自己为何不多为自己打算些呢?人生几何,匆匆流失,说不定明天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了。

讨价还价

董卓蓄养起一支独属于自己的军队,从而拥有了和汉朝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董卓只是其中之一,当时各地军阀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董卓就更加飞扬跋扈,更不把皇甫嵩、张温等老将放在眼里了,有时候碰见这个老上级连个招呼都不打。看不惯的人将这些汇总了一下上报朝廷,朝廷呢?朝廷自有朝廷的办法,他们打算用明升暗降的手段,这是政府惯用的伎俩。汉灵帝中平五年,也就是188年,朝廷让董卓当九卿之一的内务大总管(少府),内务大总管手下可谓太监如云。可是,董卓这个西北粗犷汉子是绝对不可能脱下明晃晃的盔甲换上围裙高帽子去做大厨的,更何况董卓已经在心底有了全盘的打算。他反叛朝廷是早晚的事情,要是现在朝廷强行收他的军队,他现在就敢起兵。

朝廷明升自己的官,又没有闹翻,董卓当然不会起兵反抗,他动了动脑子,就给朝廷回了一封信,中心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凉州还很乱,我不该走;一个是我的部下们也都拦着我的马车,哭着闹着不让我走啊。你看你看,我走不开啊。信的结尾处又重重地下了个结论:我看我暂时还是在这前将军的位子上待着吧,那个大总管看看谁合适先让他代我干着,我能过去了他再把那个高官让给我。朝廷想不出其他办法,也拿他没有办法,现在地方上作乱的小撮百姓政府都几乎治不住了,何况拥兵自重的军阀。董卓势力继续膨胀,灵帝死前一个月还不得已让他当并州刺史。先拉拢住他再说,省得自己一咽气就造反。

并州占今天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外带内蒙古和河北的一大块。凛冽的北风从西伯利亚呼啸而来,漫漫的黄沙从高原漫天掠过,总之这里也是民风剽烈。而且并州左接京畿地区(三辅),右挨中原入口(司隶),背靠大漠,属于凉州和都城洛阳之间的战略缓冲,实在是块好地方。对于这样一块好地方,董卓自然是巴不得去的。

但这道委任状还有个附带条件:让董卓把自己的兵转交给皇甫嵩。这其实是朝廷的第二个手段,也是退让得不能再退让了,明显是和董卓做交易嘛,和臣子商量着做买卖,只能是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无能的表现。但就是这个交易董卓却还不想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董卓却有办法兼得。他的办法依然是给朝廷回信,这是他写的第二封信:我愿意去并州,那里不好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但是我在甘肃混了十年了,这边的兄弟们都熟得很,大家只认我做老大,只有跟着我才肯好好打仗。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要是不跟了我他们造反了怎么办?所以我请求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去并州,去那儿干的可是捍卫边疆为国出力的事啊。

在这封上书中,董卓的骄横口气表露无遗,并且也充分显现了他的私兵与他之间的依附关系。奇怪的是,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让他带着原班人马上任。这在汉朝历史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估计,朝廷是拿董卓真没有办法。莽人董卓竟然多次以写信的方法解决掉自己用武力都不好解决的问题,这多么值得大家好好地学习。董卓得了这个便宜,自然更加大胆,开始一步步试探朝廷容忍的底线。

如果早知道董卓后来会祸害社会并且会杀掉自己,张温肯定会听从孙坚的建议杀掉董卓。

赶跑袁绍

要想活得好,万事前头跑。乱世从来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大胆的董卓兵驻并州,窥望洛阳已经不是一段时间了。当洛阳的当家人何进向他伸出友好的橄榄枝时,董卓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自己多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快马加鞭进京,苍天有眼,路上还巧遇天子,那就护送天子回京吧。董卓进京不久就以武力控制了京城的众多大人物。如今皇帝都掌控在董卓手里,大家谁不是噤若寒蝉。即使有不服董卓的,也只好在自家屋里不服了。

有没有人把不服拿到台面上的?有。谁?丁原。丁原仗着义子吕布的勇猛是唯一敢和董卓抗衡的人,结果董卓又差人引诱吕布杀了丁原。这件事说明董卓还是有些手段的,还说明吕布之前从来没有见识过都市繁华,虽然勇猛,但是不谙世事。这样的少年最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也最容易被他人利用,吕布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投靠了董卓,并做了他的义子。

大家一看,董卓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丁原,还化劣势为优势拥有了吕布,这还了得!本来不想为官的,在董卓的征召之下也不得不入朝。这时董卓的想法就更多了,于是在朝堂之上,他兴致勃勃地说:“我看着咱们皇帝年幼无知,体态多病,这样怎么能做好我们的皇帝呢?陈留王比他聪明伶俐,大家觉得改立陈留王为皇帝如何?”

改立皇帝?朝堂下炸开了锅,你一句我一句交头接耳,嗡嗡一片。董卓的意思很明显,他要立一个皇帝,那个皇帝是自己立的,那还不全部听自己使唤?

袁绍在大家嗡嗡时跳了出来,这一跳和他日后领导一场全国性质的革命有了必然的联系。此刻他咽了口唾沫说:“皇上岁数还小,还是很有前途的,而且没做过什么坏事,一切体态也符合天子的标准,没有什么罪状可以向天下公布的,您废了他,怕天下都不服吧。”

董卓就不乐意了,他想到会有人跳出来阻止,但最多也只是一些愚忠的小角色吧,他本打算等那人跳出来的时候把他抓起来砍了,但没有想到会是袁绍。袁绍家族人多势众,不能立刻捕杀啊。不过董卓的脸是立刻冷硬下来,他抓起案上的宝剑,一把抽掉鞘,剑鞘掉落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朝堂下的嗡嗡声立刻销声匿迹,众人知道董卓要发飙了,所有人都如履薄冰。只听董卓叱道:“你小子胆敢胡言乱语!太看轻我董卓了。剑在我手,潇洒神州!你就不怕我杀了你?天下之事,全都在我,我想怎样就怎样,谁敢不从!”

袁绍也一下子被气急了,自己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从政之后大将军何进也是温文尔雅地对自己讲话,如今野外来的一个莽夫敢这样训斥自己,于是勃然变色:“天下的牛人,难道只有你董卓吗?天下的刀,难道只有你董卓的锋利吗?袁绍告辞!”

说完这番话,袁绍挥挥衣袖,提着佩刀便步出京门,董卓的将士竟然都不敢拦截,袁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对抗的姿势,实在是非常潇洒。

可朝堂之上空气仍然是静止到了易碎的地步。望着袁绍离去的身影,董卓恶狠狠地一甩手:“袁绍如此无礼,凡是附和他的,就是老夫的仇人。”然后一甩衣袖回自己宫殿去了。他心里想着,袁绍小儿,想和我斗,你嫩着呢。我得赶紧想个法子治治他。

朝中一些跟袁绍暗中相好的,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赶紧跑到董卓那里替他求情:“袁氏一家,四世三公,受他们恩惠的人遍布天下,门生故吏在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里都可以找得到,倘若您把他逼急了,他吆喝一声起来造反,那局势就危险啦。那是您想看到的吗?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您不如安抚他,给他个郡守什么的官员当当,他一领情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吗?”

这几个人轮流给董卓这么一说,董卓也觉得是这个理,自己要做大事,不能树敌太多,就顺水推舟让袁绍去做渤海郡太守,让他滚得远远的,先稳住他再说。

反了,都反了

袁绍这个问题摆平了,董卓在朝廷上再提起废立之事,就没有人敢反对了,谁也没有袁绍的实力了啊。然后,董卓废了少帝,立陈留王为新帝,那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把朝中大小权力全部揽到自己怀中,连睡觉的时候都不放一下。

董卓自顾乐呢,他没有想到,他给袁绍的那一个封官接着将要坏事了。袁绍出来以后,立刻带着家眷,连夜奔回老家,一路上他都在想,董卓敢无端废立天子,如此不义,看天下豪杰怎么收拾你。

曹操、袁绍二人忙活了半天,把宦官都杀掉,董卓不费一刀一枪入朝掌握了政权,得到了全部的好处。二人心里愤愤不已。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袁绍先行逃出,袁术一看哥哥逃了,董卓会不会拿我开刀啊?我也走!袁术也跑到河南南边的南阳。

曹操不肯轻言放弃,他想把董卓拉下马,正巧那时汉朝的大臣王允也有这个想法。王允,太原祁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为人愚忠,心随天子,对董卓的暴行忧愤愤怒。但董卓手中握有重兵,保住小命要紧,不得不曲意逢迎,佯装忠诚,但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曹操就和王允联手,希望能够杀掉董卓。

王允送给曹操一把好刀,希望曹操能够用这把刀把董卓正法。曹操怀揣着刀就去找董卓了。董卓正好在午休,曹操看着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董卓,偷偷从袖子里把刀拿出来,正准备刺向董卓,董卓居然醒了。曹操也反应够快的,他立刻跪下说是要献宝刀给董卓,蒙混过关后,曹操立刻出逃,这个狼狈啊。

他知道董卓一旦醒过神来,肯定会通缉他的。他路过中牟县时在县令陈宫的帮助下跑到老家陈留。他就和父亲商量着打算变卖家产,招募义兵举事,讨伐董卓那个老贼。

曹嵩也比较支持儿子的打算,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治世之能臣”的,如今看到儿子的志气,怎能不欣慰:“阿瞒啊,就是本钱还是太少了,不过没关系,我以前认识一位巨富卫弘,要是能得到他的帮忙,做什么大事都没有问题了。”

曹操大摆筵席请卫弘喝酒,酒桌之上卫弘听了曹操的大志之后答应投资入股,出尽家财,连看门的几只狼狗都卖了,很有几分英雄气概。

在曹操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其他人也纷纷走出了汉朝末年的阴影,开始开拓自己的好时光。他们走出了汉朝,迎来了三国那个纷乱的时代。 YabXq9GG/tWiGklPdR5AAtZMQnb9ltWU3CqPFyw3xFGWfjLuPYzNNvWXJFcNPM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