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外交一起搞】

思想要统一

公元前140年农历十月的一天,皇帝刘彻单独召见了董仲舒董大博士。刘彻自打坐上皇帝的宝座后就想着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这眼跟前还有一箩筐事没解决,尤其是这政治思想上的问题,已经让他头疼疯了。

都说汉承秦制,始皇帝虽然让大家伙儿用上了一样的文字和度量衡,可是没给咱们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后人的思想百花争鸣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毕竟对刘彻这样的小年轻皇帝治理国家来说不太容易。

董仲舒读书的时候就是个好学生,努力得紧,景帝的时候就考上了博士,在当时很是吃香。第一次近距离与新上任的年轻小皇帝聊天,小皇帝还让他别紧张,董仲舒感到温馨无比,就放开了嗓子扯了起来。

他说:“历代哪个皇帝不想实现普天下大一统?咱儒家就是大一统的思想。皇帝您看,如今这么多学派在江湖上胡扯,一不小心还弄得头破血流的,这样下去百姓怎么能够齐心协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呢?根本不是个事儿。我倒是觉得,那什么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凡是不是咱儒家的思想,通通把它们罢黜了,省事嘛!再把咱儒家尊为圣,那统一思想还有什么难的?”

董仲舒发了一篇感慨,人家就是会说,句句都说在了年轻小皇帝的心坎上。武帝刚继位的时候,文景两帝经过休养生息已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了,社会算是比较安定。

新上任的武帝就想趁着国力强盛把该办的事给办了,比如内外扩展事业之类的。此外,武帝发现地主们是越来越强大了,为了防止他们不听话,武帝还想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强调中央集权。这样看来,文景之治时奉行的清静无为之道就执行不下去了,而且这种思想也与汉武帝喜欢显摆的性情相抵触。

董仲舒提倡儒家的大一统文化,正合了武帝的胃口,也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相适应。于是,儒家思想呼啸而出,一跃成为强势,一不留神就成了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还在汉武帝当政之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只不过是各学派中的一种,而且也不被官方所看重。儒家学说能在中国文化中混出个老大哥的地位,董仲舒这一次可是功不可没。

过程很艰辛

董仲舒给年轻小皇帝建议了三条,也就是“天人三策”,其中之一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积极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修了学校,让儒学老大哥的形象稳固地树立在中国文化中。

“天人三策”的另外两策归纳概括还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强调集中皇权。而第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实行的专制。

不过儒学一开始的时候发展得也不是太顺畅,主要是因为有个窦太后在中间捣乱。这窦老太后信奉黄老无为之术,还尝到了不少甜头,所以就竭力阻止儒学的发展。

最初,武帝任命倾向儒学的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二人又各自推荐儒学门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一上任,就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他们事先得到风声说武帝准备大干一番,儒学的昌运已经来了,放开手脚干吧。二人一合计就是以厚礼请他们的老师一起制定明堂礼制。

可是他们却把窦太后给忘了。按照他们的意思,希望汉武帝不用再跟太皇太后打招呼,以便推行儒术。

谁知这事情不久就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窦太后大怒,加上太后周围也有一些不太同意行儒术、好黄老无为的人的帮忙,于是很快赵绾、王臧贪污的行为就被人揭发。武帝大怒,但是并未起杀心。

不过在窦太后的强压下,武帝只能将二人下狱,并迫令他们自杀谢罪。因为窦婴、田蚡也心向儒术,所以也都免职反省。赵、王二人的老师申公因年事已高,得以活命,所以又重归故里了。黄老无为在此次博弈中胜出。明堂之事也不了了之。

整个武帝建元时期,儒学还是展露不出头脚,武帝的抱负也有点施展不开。一直等到窦太后一命归天,儒学才迎来了新天地。田蚡复出为丞相,董仲舒也开始积极推广儒学。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落实,先秦时百花齐放、盛放似锦的局面彻底结束,文化开始变得单一,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延续千年。

虽然这么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还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却有利于国家统一昌盛。

西边溜达溜达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把自己的万丈雄心交到了张骞的手上,让他去打探大汉以外的疆土。杜甫写的“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说的就是张骞。

那时候匈奴还在西北嚣张,西面的几个国家关系乱成一片。

汉武帝脑瓜子好使,他觉得应该给大月氏人帮个小忙,一来逞个人情,救人于危难之中嘛,将来说不定还能帮自己的忙。二来汉武帝的外交方案就是远交近攻,所以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跟大月氏人结盟。

这要派人去,就得找个送信的。张骞被汉武帝看上了,于是就派他去找从河西逃到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人。

张骞不愧是个有胆魄的探险家,带着一百来号随从和忠心耿耿堂邑父就上路了。可是当双脚踏上匈奴的土地后才发现,匈奴的防线那也不是盖的,想要过去哪那么容易。

张骞一不小心就中了埋伏,被匈奴人监禁起来,这一过就是数十年,老婆也娶了,孩子也生了。不过张骞也是个靠谱的人,汉武帝看重的就是他这点,他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

没车没船没飞机,我们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探险家张骞就穿了个鞋走着万里路,翻过葱岭到大宛,通过康居至大夏,还途经了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等国。

张骞一路走还不忘给汉武帝办事,一路宣扬大汉王朝的地有多大,物质有多丰富,让西边的那些个国家的君主都听得目瞪口呆,什么丝绸啦,瓷器啦,听完之后这些小皇帝们就都想着跟大汉做个生意。

张骞的坚持终于是没有白费,他在大夏找到了那群躲避匈奴人的大月氏人。汉朝想着跟大月氏联合起来打匈奴,要是换了以前,大月氏人跟匈奴结下那么深的梁子,听到这个消息还不激动翻了。可是现在不同了,十多年过去了,大月氏人安于现在的安乐生活,哪里还想着回去打仗,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张骞苦口婆心地劝说大月氏人,可人家就是不动心,怎么说都不行。张骞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无功而返。在回去的路上,张骞不巧又被匈奴逮了个正着,一关又是一年多。

不过张骞此行也没有白搭,他凭借军人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控制的范围之后,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为日后追随大将卫青征战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126年,趁着匈奴内乱,张骞在妻子与堂邑父的帮助下乘机脱身回到长安。昔日浩浩荡荡的一百多人,如今只剩下了两个人,他和他的仆人堂邑父。

没完成政治使命,张骞一直很内疚,不过当他向汉武帝报上了自己一路来的研究成果以后,汉武帝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高兴坏了。张骞提供的资料可算是给汉朝打开了一张崭新的蓝图。

汉武帝又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派张骞再去西域那边溜一圈儿,这回他老人家慷慨,一派就是三百人的大团。张骞一行人也走得更远了,什么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他通通去过。

张骞两次去西域旅游让他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不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而且还沿途写了一些旅行日记,回来后与大家分享,让国内的人不再觉得西边太神秘。

张骞的旅行让汉武帝的梦想变成真的了,汉王朝终于在中亚那边也出了名,开始在西域设置校尉,屯田于渠犁,后来又在西域设置都护。

没那么幸运

比起张骞来,苏武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自从匈奴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匈奴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但是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有时候还是会被扣留下来。可怜的苏武就不幸地被扣留为人质了。

公元前100年,匈奴派使者又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原来,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后被单于封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恰巧这个人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又是朋友,于是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杀卫律,并劫持单于的母亲,想逃回中原。张胜许诺了他,并分一些财物送给了虞常。

结果由于细节问题,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所擒。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于是张胜就把事情原委和苏武说了。苏武知道这事情自己肯定要受牵连,因此想自杀以保全名节,张胜和常惠慌忙拦住。果然不久之后虞常把张胜供出去了。

卫律向单于报告审判结果。单于大怒,想把使节苏武杀死,被大臣劝阻了,于是单于让卫律去威逼利诱苏武投降匈奴。结果苏武不为所动,还跟卫律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完遂拔剑自刎。卫津感到羞愧,于是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听说了这件事更觉得苏武是个好汉,想说服他投降。在苏武伤好了之后,单于先是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就投降了。

苏武对这等贪生怕死之辈感到耻辱。当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时,苏武不动声色,看都不看他一眼。卫律一看硬的不行,只好来软的,于是劝苏武说:“你还是投降了匈奴吧,单于会对你好的,先生若能降我匈奴,定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

苏武很不屑和这些人为伍,再加上他又是个暴脾气,于是张嘴就骂上了,那话反正说得挺不好听的。单于就把他给关到了地窖里,不给吃不给喝,想让饿肚子的苏武反省反省。可没想到苏武越饿越精神,出来后照样不投降。

这下单于又想了个主意,他把苏武送到北海边去放羊,决定长期以这种方式监禁他,直到他屈服为止。苏武到了北海,周围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他在北海“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日子艰难极了。但是苏武仍不屈服,时间长了,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他的毛发也全白了。

苏武就这样过了好几年的日子,直到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上打猎。由于欣赏苏武的气节于是供给他衣服、食品,后来又赐给苏武很多吃的穿的,苏武的日子才好过了些。但是好景不长,于靬王死了,苏武又陷入了困境。

一直到汉昭帝登位后,苏武才被接回了汉朝,那个时候苏武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回国后的苏武被当作是大英雄一样供了起来,一直到他去世。

身残志坚

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也就是个文史类的编辑,在朝廷里写写史书,赚点稿费够养家。司马谈有个十岁的儿子叫司马迁,因为受着老爹的影响,司马迁从小也喜欢研究些历史问题,渐渐地也就爱上了老爹这一行当。

十岁的时候司马迁跟随老爹来到了长安,在京都的文化熏陶中有了不少的长进。不过司马迁是个比老爹还要要求进步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更加有见识,从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去旅游采风。

司马迁沿着老祖宗的足迹一路走下来,浙江、湖南、山东……大江南北走了个遍,视野一天比一天开阔,心胸一天比一天豁达,日记本也一天比一天厚重。这些都为他日后写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老爹抵不过岁月,终究还是离开他去了,司马迁接了老爹的班,继续在朝廷里当文史编辑。汉武帝经常让司马迁去外地出差,还去了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例如四川、云南等地。路途虽远,可是风光宜人,大家心情也还算舒畅。

历史上,李广一辈子都打败仗,就在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个年头,汉武帝就让李广带着三万兵马也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匈奴助阵,结果却一败涂地。大概嫌爷爷丢脸,李广的孙子李陵又带着五千步兵去跟匈奴人讨个说法,可是被单于的三万骑兵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除了投降无路可走。

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之后气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给自己宽心,他叫来满朝文武弹劾一下李陵,而且还把李陵的老婆孩子都关进了监狱。朝上,众人把李陵骂得一文不值,只有司马迁是个“糊涂蛋”,因为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被汉武帝也打发到牢里去住了几天。

司马迁最看不惯那些人云亦云的人,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将军手上只有五千名步兵,相较于单于那三万骑兵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可是李将军却带着手下的人杀进了匈奴的腹地,还杀了几万人,这难道不足以证明他的勇猛吗?至于李将军为什么投降,我想他是想将功补过吧,毕竟死了也没用,还不如等待时机伺机行动。”

李陵的上司李广利是汉武帝最爱的老婆的哥哥,汉武帝觉得司马迁的话是在故意讽刺李广利,于是他怒了:“投降的叛徒你都敢为他辩护,我看你也是活腻歪了!”话音还没落,司马迁就被送进了监狱。

因为没钱保释,走过了审判程序以后,司马迁将要受到酷刑。司马迁怎么也想不通汉武帝是怎么想的,差点一头撞到墙上去跟老爹相会,可是又突然想起自己的宏愿还没完成,这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坐牢当然很郁闷,不过司马迁懂得给自己宽心。想当年孔子、屈原这些个大名鼎鼎的人也是在相当郁闷的环境下写出了名垂千史的畅销书,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这样一想心情也似乎宽慰了许多,终于司马迁写了本《史记》,一举成名。 YueAIvRztPSSU5qEY+tkOxZvXy8Xwul417ykkcAvZ6U0/rMsiTIJ46AxSatrLn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