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山还比一山高】

混的是张嘴

孙膑打败了魏军,魏国就一蹶不振了,但秦国却在改革的力量中,势力越来越强大了。当时秦孝公已经死了,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惠文王当了一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商鞅干掉。

是啊,惠文王坐上宝座之后怎么能饶过商鞅呢?他正是当年被商鞅杀鸡儆猴的太子啊。惠文王对商鞅表面上恭敬,然而暗地里却在使坏,发动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联合起来陷害商鞅。商鞅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逃亡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惠文王的追兵抓了个正着,就地正法。说起来这惠文王也是够狠的,人死了也就算了,他倒好,还来个车裂之刑。

商鞅不仅给自己引来了血案,还给后人提供了评头论足的好素材。有人觉得商鞅是个不厚道的人,比如司马迁,他就不欣赏商鞅推行的酷刑。

不过也有像王安石这样的名人来给商鞅助阵,他觉得他那个时代的人根本不能跟人家商鞅比,个个儿言而无信。刘向也说商鞅是秦国后来能够独傲天下的开山鼻祖。

生前身后事还得留给后人品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商鞅也算运气不错,不仅逢上了变法的好时机,而且还遇到了识才的主子,这才得以声名赫赫,被推到了中华变法始祖的位置上。

不管怎么评述商鞅,他的确给秦国带来了很大的生机。惠文王干掉了商鞅,依然利用商鞅留下的大好资源不断去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

这个时候的秦国就像一匹饿狼,看着就让人害怕,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作“合纵”。

还有一些政客主张帮助秦国,以秦国的立场向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作“连横”。

不管是主张“合纵”,还是主张“连横”,这些政客们就是在靠一张嘴,把君主们说高兴了,然后赏他们一碗饭吃。

在这些多嘴的政客中间,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但是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做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怀疑是出了家贼,而他的门客里张仪最穷,他就把张仪打了个半死,丢出去了,浑身是伤的张仪回到家,妻子看到他哭了起来,张仪突然问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我的舌头还在吗?”看到妻子点头,他就放心了:“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倡议者是一个叫苏秦的家伙。

闭关修炼有进步

周王姬扁手里拿着扫把在大街上扫过来扫过去,看他手上直哆嗦就知道心里一定是担心着什么。原来是苏秦从楚国来,正要到赵国去,途中要路过洛阳,周王唯恐招待不周而掉了脑袋。

说起来也是笑话,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害怕起苏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了呢?原来苏秦这小子也真不赖,居然弄到了六国宰相的相印,一路走来咣当咣当地在腰间晃悠着,所到之处掌声如雷鸣一般,花团锦簇的,苏秦可算是风光了一回。

老婆在一旁伺候着,丝毫不敢怠慢,还有那位嫂嫂,之前还让苏秦挨了饿,这下可惨了,哭得稀里哗啦,拜天拜地拜苏秦,求他饶了自己的无知。苏秦抚摸着腰间的六国相印,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激动万分。

想当年,苏秦刚刚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卖了所有家产到各国去游说晃荡,结果成了旁人眼中的败家子,就连老婆和嫂嫂也觉得他丢人。苏秦受了刺激,不过这一激可了不得了,击出了一个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

闭关发奋了一年,苏秦觉得自己对天下大势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其中奥妙也了如指掌,这才决定出关。这是苏秦第二次出山,他先是昂首阔步地来到了周宣王这里,可是宣王身边的人都了解苏秦的老底,觉得他就是个市井流氓,死活不肯引荐。

苏秦经过了一年的修炼,对于这些个不识货的人根本就不会动怒,他无暇理会这群有眼不识泰山的人,坚持四处奔走,终于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在赵国被赵肃侯看上了。

苏秦跟打机关枪一样将他的治世之道说给了赵肃侯:“邦交很重要很重要,赵国千万不能与大猫树敌,例如齐国和秦国,这是安民之本。假如赵国选择与秦国结盟,那么秦大猫就一定会去啃韩国和魏国这两根鱼骨头。如果赵国与齐国联合,齐国就要吃楚国和魏国的肉。韩、楚、魏这三国一旦被抽了筋拔了皮,那可了不得了呀,赵国从此就失去了外援!国与国相处,不外乎一个合纵,一个连横,那些嚷嚷着要连横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群败类,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却是牺牲了国家的利益。赵王您想想,六国的疆土加在一起可比秦国大了去了,兵力更是不在话下,还怕什么啊!”

赵肃侯被苏秦的好口才说得晕头转向的,不过人家苏秦也确实对六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也看得一清二楚,怎由得他不信。赵肃侯言听计从,还有点低三下四的感觉:“您看我这还没长大,涉世不深,这治国的长远之计还不曾想过,想也想不来,还要有劳先生为我国奔忙啊!”

苏秦一听大喜,又快马加鞭地把剩下的五国说服了,各国的头头在苏秦的撮合之下都纷纷抛开了先前的恩恩怨怨,组成了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国。苏秦自然而然地成了六国联盟的总代表,这也是他生命和事业最巅峰的时刻。

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相会,要商量怎么对付秦国。苏秦在会上被推举为六国相,并且佩戴了六国的相印,这一下可了不得,一下子把秦国出函谷关的时间推后了至少十五年。

洹水之盟后,苏秦要回赵国给赵肃侯报喜,身后跟着一大帮保镖,周显王心里直打哆嗦,对苏秦嘘寒问暖,可见当时苏秦的力量之强大,一个喷嚏都能让天下人泪流满面。

无奈赵王胆小得连老鼠都不如,后来秦国骗齐国和魏国,说让两国与他联合一起攻赵,赵王得到此消息之后就把责任通通赖到了苏秦头上,苏秦一气之下离开了赵国,六国曾经的山盟海誓也付之东流了。

苏秦戴着草民的帽子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尽情地跳着踢踏舞,左踢踢右踢踢,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魅力,还为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哪来的力量呢?

其实,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群体,就是人们口中的纵横家,说白了就是搞外交工作的,苏秦就是其中名声响亮的一位。这群人出身往往卑微,可是天生却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拼了命地想要出人头地。等到修炼到家之后,就凭着自己的才识和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间游说,说上两句就能获得胜利,走哪儿都牛气冲天的。

当时齐国国力强盛,吓得燕国大气不敢出一个,苏秦愿意给燕国当间谍,佯装是燕国的罪犯而逃到了齐国。齐宣王没心没肺地信任着苏秦,他一命呜呼之后,苏秦又劝说刚上任的湣王厚葬宣王,大兴土木,以此来分齐国的心。

苏秦的死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当时他被敌家派兵暗杀,为了抓到凶手,他居然让齐王把他车裂于市,还要故意说他是为了燕国在齐国捣乱。真真假假弄得世人一头雾水,不过苏秦的伎俩还真的让齐国找到了真凶。

苏秦死了以后,他是燕国间谍的事情也就随之败露了,齐国人民恨他恨得牙痒痒,不过司马迁却对苏秦大加表扬,说他是燕国的大忠臣。

见招拆招才是高手

作为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和苏秦在毕业后的事业都发展得很成功。一个合纵,一个连横,虽然对着干,但也算是战国时期,那个年代里一出好戏的主角了。

苏秦忙着张罗六个国家彼此联合,他终于成功了,在公元前318年的时候,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但因为这五个国家彼此之间不肯坦诚合作,相互之间都不能互相信任,这次的出征很快以失败告终。

这次的行动,给张仪敲了个警钟,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秦惠文王派到楚国去了。

到了楚国后,张仪先拿出一份贵重的礼物来贿赂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音jìn)尚,果然靳尚在楚怀王耳边说了张仪不少好话。

所以,楚怀王见到张仪的时候,显得和颜悦色的,两人坐一起讨论了当下的局势,张仪跟楚怀王说,“秦王这次派我来,是要和贵国交朋友的,如果大王能够和齐国决裂,那秦王就能跟贵国永远友好相处,还能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贵国很是划算啊。”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一听有便宜占,立刻高兴地答应了,张仪这次游说成功。楚国的一帮大臣听怀王说了这好事,也纷纷表示祝贺,但是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那就是陈轸,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但是楚怀王一心想早点把便宜占到手,就不听劝,赶紧就和齐国断了关系,又派人去跟张仪到秦国要那个便宜去了。但是没想到张仪不肯承认了,死活说自己没说过要给楚国六百里地。

这下可把楚怀王气坏了,当下就调动了十万人去打秦国,秦国也不示弱,也发动了十万人应战,而且还约上了齐国。齐国君主正因为楚国跟他断交生闷气呢,一听有报复的机会,赶紧就派人出来了。

楚国打不过齐国和秦国,十万人被杀得就剩两三万了,吃了闷亏的楚怀王只得投降,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就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

张仪哄了楚国之后,又陆续到了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试试新衣服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却在发奋图强,力争上游。赵国的老大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大臣楼缓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咱们要是还这么混吃过日子,早晚得等死。所以,咱们要先发奋起来才行啊。”

楼缓问:“怎么发奋啊?”

“改革啊,依我看,咱们要先从这衣服改起来,你看咱们穿的,多麻烦啊,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这衣服穿上才利索呢。咱们学人家那样,把衣服改一改怎么样?然后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赵武灵王说。

楼缓听了很赞成,但是别人不答应了,好多大臣都反对,他们认为这事儿太不靠谱了。于是,赵武灵王又去找另一个大臣肥义讨主意,肥义无私地鼓励了他,说做大事就要不拘小节,怕这个怕那个什么也干不成。

赵武灵王听了很受鼓舞,于是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穿着胡人的衣服走了出来。底下大臣跟看时装秀似的,个个都傻了眼。这哪是国王上朝开会啊,简直是耍猴嘛。

赵武灵王把让大家都穿胡人衣服的事情跟大臣说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看到大家都不支持自己,赵武灵王也没灰心,他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非要把这事给办了不可。他知道要想让大臣们都照办,肯定得先从老臣子那里打开缺口,于是他带了礼物,亲自去看望了他那位装病的叔叔。

赵武灵王磨破了嘴皮子,就是死活缠着他叔叔,讲改革的好处。他叔叔被磨得没办法了,最后觉着换换衣服样式也没坏处,反正也少不了一块肉,就答应了。大家一看,既然君主和他叔叔都穿胡服了,那自己还撑个什么劲呢?

就这样,在穿什么款式衣服这个问题上,大家得到了统一。随后就是要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在赵武灵王的积极督促下,不到一年,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带着这支队伍,赵武灵王收复了很多土地和部落,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了。

于是他打算亲自到秦国去摸摸底,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到了咸阳,他以赵国使臣的身份拜见了秦昭襄王,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给儿子,自己当起了主父的事情。(这就是说的他自己)

随后他就在秦国考察了一番,等到秦昭襄王觉出不对劲的时候,他已经跑出函谷关三天了,早跑没影了。秦国就这样吃了一闷棍,好歹也没什么损失,秦王也就没怎么再追究了。 7TUWox+ugKEWoi3AMpCXwgPGuZxjHq0fT0r0MfHLtEDg6w+gk8/jJSjOw5bYD3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