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雄轮番上场】

三晋乱周礼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都被大国给吞并了,势力逐渐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这一变局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也使得当时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分封制本来是周朝统治者想出来帮自己排忧解难的办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办法的弊病越来越显露了出来。当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让诸侯帮他管理的时候,诸侯为了省事,又分封给了大夫,而大夫则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

所以,当春秋初期,周天子开始被诸侯架空时,就已经预示了诸侯也会逐渐被大夫架空,这是个不可避免的规律,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关系也得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内部就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了,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他们原先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那个时候称霸中原的晋国也早已经衰落得外强中干了,君主成了可有可无的傀儡,国家的实权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武器装备和人马,经常为了扩大地盘,打得不亦乐乎。

打着打着,有的大夫家族就被打弱了,然后被其他家吞并。后来,晋国就剩下了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大夫。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其他三家也不是傻子,不能等着智家来欺负他们,但是这三家的心也不齐,彼此之间都留着一手。四家人混战,耍心眼,玩暗杀,搞暴动,把晋国折腾了个底朝天,不得安生。

最后本来势力最大的智家反而在争斗中处于了下风,被赵、韩、魏三家给灭了,三位大夫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家产,又一起把晋国其他的土地分了分。然后想自己已经这么有权有势了,还当个大夫,太不够档次了,就一起去找周天子商量,看能不能给他们分个诸侯当当。

周天子哪敢说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自此,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这是后话了,总之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天子被三晋威胁着封他们为诸侯,这种窝囊事让周朝天子的职能彻底消失殆尽了,周朝的末日指日可待了。

玩的就是毅力

比起晋国的那摊子事儿来,齐国的这事儿就更不好说清楚了。

齐国的君主本来一直是姓姜的,比如齐桓公,名字就叫姜小白,后来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谁也没换过姓。可是凡事总有个例外,齐国后来有一个大夫田氏强行把齐国君主废掉,让周天子把自己封为了诸侯,从那以后,齐国的君主就改姓田了。

这个田大夫的祖宗原本是陈国公子完,公子完为了逃避陈国的内战,逃了出来,躲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还在,收留了他,公子完就改姓了田,担任了齐国的工正。从此田氏一代一代的都是侍奉着齐国君主,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也还算混了个安稳,一直到田桓子侍齐庄公而得宠,这段时间约计122年。

这一百多年里,田氏一家人一直都是中层领导干部,说话没什么分量。后来田氏家族慢慢发达起来了,野心也渐渐大了。这期间又经历了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田氏比较会做人,不显山不露水地将民心收买了。

他们的办法主要是武装积蓄,掌握实力。田氏很会收买人心,他们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这招很高明,用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大家都很拥护他。后来在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后,贵族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儿子公子荼(音tú)为国君。田氏看到新国君登基,位子还很不稳定,是夺取政权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就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了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阳生为国君(齐悼公),田乞为相。这一步,完成了田氏的很大一个飞跃。

田乞当相之后,实力增强了,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田成子)继续为相。公元前481年,田常又发动武装政变,把几家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鹜(音ào)为国君(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是经历了好几百年,田家人也真是够有毅力的,居然能好几辈的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在反复的斗争中,田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缩影,不断地争斗,失败,胜利,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割据局面。

田氏代齐,再加上一开始的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局面开始形成,战国一开始并不是就是只有这七个国家,当时一共有二十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二十多个国家就倒的倒,散的散,最后留下了毅力与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

这七个国家还没完,他们还要继续死磕,为最后的霸主地位而奋斗。

免费午餐真好吃

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国都城南大门旁边的人多得跟逛街的蚂蚁一样,数也数不清。平日里也不见这里这般热闹的场景,不知今日又有什么热闹可以看。

仔细一瞧,老百姓都对着一根木头指指点点,这时候一个穿着体面的人指着木头发话了:“无论是谁,只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我就赏他十两黄金。”

这话发得可够豪气的,可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却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领这十两黄金。大家都嘟囔着:“木头又不是金箍棒搬不动,稍微有点力气的人就扛过去了,干吗要赏十两黄金?”

还有人嘴里骂着:“又不知是哪个骗子来骗人!”

时间刷刷地往前跑,眼看天就要黑了,可还是没人响应,于是穿着体面的人又提高了奖赏的力度,这一次可是二十两黄金。

大家还在犹豫着,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义无反顾地扛着木头朝北门去了。穿着体面的人一激动,用高八度的音调大喊:“二十两黄金,一个子儿也不会少!”

“左庶长可真是言出必行啊!”事后老百姓都这么赞赏着,原来那个穿着体面的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原来还有个名叫公孙鞅,他是魏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摆弄一些赏罚的玩意儿,给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当侍从,也就是中庶子。

公叔痤不愧是相国,见这小子有些才学,在临死的时候就千叮咛万嘱咐魏惠王,让他提拔商鞅做宰相。可是魏惠王大概是以为老相国病糊涂了,也就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没抓住商鞅这个人才。

过了些日子,听闻秦孝公那边要招纳贤士,商鞅也耐不住寂寞,于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魏国这伤心之地,投奔到了秦孝公的门下,并且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下开始了他的变法。等到变法的章程都制定出来之后,商鞅又担心百姓们不听话造反,所以才导演了迁木为信这么一出戏。

那时候奴隶制已经顾不住自己的尾巴了,封建制正雄赳赳气昂昂地往中华的大地上驰骋而来,颁布一些新的政令法令那是理所当然的。各个诸侯国都想弄个“霸王”来当当,于是争先恐后地进行改革。

变法的春风最早吹在了魏国的大地上,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就任命李悝为变法的负责人;楚国也不甘示弱,楚昭王起用的则是因在魏国待不下去而来投奔楚国的吴起;在赵国,也有牛畜、徐越和荀欣等人天天吵着要变法;韩国的改革则是由申不害主持的。

还在魏国的时候,商鞅就跟李悝学了个一招半式,带着《法经》就来秦国施展才华了。可变法是那么容易的事吗?旧贵族们一个个地挡在门口,愣是不让变法的春风吹进门。

变法还没开始的时候,商鞅就吃了大大的闭门羹。秦国大臣甘龙气呼呼地说:“大圣人在教育人的时候从来都不敢跟老祖宗的传统犯嘀咕,想要不费劲地成功,那就要顺着老祖宗的意愿,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都能相安无事。”

商鞅也不是吃干饭的,他顺势反驳说:“夏商周三代霸主,各个都有个性的治国法宝,没有一个与前代走雷同路线的。聪明人制法,蠢人只能乖乖地就法,有才能的人敢于挑战旧制度,无能的人总是一味地接受。”

杜挚也唯恐天下不乱,嚷嚷说:“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不能变的,还是祖宗的话放心。”商鞅才不是被吓大的,毫不留情地反击说:“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利民强国,方法有千万种,单仿效无创新根本不是办法。”

商鞅的胆识得到了秦孝公的青睐,他很快就升官了,成了左庶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商鞅这三把火可是要好好地放上一放。

不信治不了你

贵族们财大气粗,想要严格按照法令行事当然没有迁木为信来得容易。第一次变法还算顺利,商鞅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那些贵族叫苦连天,可是商鞅是个铁面无私的人,谁跟他求情也没用。商鞅非常严厉地执行着自己的法令,贵族如果没有贡献功劳,那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这些法令简直是要了平日里好吃懒做的贵族们的命了,他们哪经历过这架势,挨罚的挨罚,被没收的被没收。这日子从来就没过得这么惨过。

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时就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以身试法的可是万人之上的堂堂太子,执法官员在办案的过程中打了哆嗦。

就在其他人都犯难的时候,商鞅心中却窃喜着,这不正是杀鸡给猴看的好时机吗!假如真的不能在太子头上动土,那么不如拿他的老师开刀,公子虔的鼻子被割,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这一事件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影响极大,新法也很顺利地贯彻了下去。

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甜头,国力噌噌地往上蹿。商鞅改革的内容主要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土地私有的状态。

二、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网,他连他,他连着他,大家都有牵连,一个人犯错了,其他人就要跟着遭殃。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视农民,看不起商人,主要鼓励大家多下乡种地,给国家多支援粮食,要是人都跑大街上卖布去,那君王就要饿死了。

四、奖励军功,按功受爵。之前的爵位授予者是世袭制度,那些人一生下来就有工资领,有饭吃。商鞅认为这个很不公平,他坚决提倡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燔诗书而明法令。就是让大家都服从命令。

六、统一度量衡。规定一米是多长,一毫米是多长,这样避免好多误会。

七、废分封,行县制。这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让以前诸侯作乱的现象再度发生。

商鞅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小心眼的下场

当年那位不听公叔痤教诲的魏惠王可倒了霉,因为商鞅大哥在公元前340年率领秦军报了当年不被重用的仇,魏国被逼得迁了民,魏惠王想买后悔药都难。

其实魏惠王还犯了一个大错,当年公叔痤曾警告过他,说如果不能重用商鞅,那么就一定要杀了这小子。公叔痤不愧是忠心耿耿的老大臣,他不愿意看到商鞅这么好的人才流入他国。

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商鞅现在在秦国,事业发展得很好。魏惠王眼红得不得了,他也想在找一个像商鞅那样的人才,来给自己的国家变变法,让自己的国家也强大起来。于是他花了好多钱招揽天下豪杰,魏惠王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许多人前来应征。

其中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不是个只会说嘴的假把式,他肚子里还是真有些学识的。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看到庞涓这么有本事,魏惠王更觉得他是个人才,非常重视他。

但庞涓却是个小心眼,他有个同学叫孙膑(音bìn),齐国人,比他还有能耐,是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后人。孙膑手里有本祖传的《孙子兵法》,非常厉害。魏惠王也听说了孙膑的名气,就把孙膑请来了,本想让庞涓和孙膑两人好好工作,可是没想到庞涓嫉妒孙膑,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就说孙膑的坏话。

魏惠王也是个软耳根,真信了,把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要不是被齐国一个使臣救出,孙膑就死定了。魏惠王伤害了孙膑,但齐国大将田忌却温暖了孙膑那颗受伤的心。

田忌对孙膑十分器重,后来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也不露面,就是负责给田忌出主意,就把这仗打赢了。

后来,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

孙膑又使出智慧,把魏国打得落花流水,这次他还报了仇,把害他的仇人庞涓杀死了。孙膑带领齐国军队大破魏国军队,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这场仗为孙膑在军事界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后来,孙膑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而他写的《孙膑兵法》也流传后世,为后人所仰慕。 4h4Jod+BUoTr9itSTJQsU7iWzYnwmTE3tdh2d3JIAZD6U1nPL8QIX3X5/BdcSi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