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工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快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有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随之,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1.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0万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当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时氏族共有财产,实行原始共产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发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昂昂溪遗址、林西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

早期原始农业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从攫取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早期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出现,扩大了食物来源,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最迟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种植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已种植稻。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们开始饲养一些比较温驯的动物,使之成为家畜。北方以饲养猪、狗、鸡为主,南方以饲养猪、狗、水牛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渔猎和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重要补充手段,渔猎工具和技术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农作物的食用及对炊器的需要促使制陶技术产生。人们开始用纺织物来改善自身的穿着。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且越海东抵舟山群岛,年代大致是公元前5000~前3300年。普遍发现谷物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与茎叶相互混杂。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稻谷遗存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河姆渡稻谷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公元前5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证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当时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在一件方口陶钵上,刻画有猪的纹样。有一件陶盆上,还同时刻画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反映当时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情形。生产工具有石斧、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工制作。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木作工艺也相当进步。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虽剥落较甚,仍微显光泽,经鉴定而知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遗址第二层还发现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古老的遗存。据井内发现的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分析,推想井上当初还有类似井亭的建筑。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这证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骨哨 河姆渡文化

狩猎工具,长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里边还可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肋骨,用以调节声调。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以吸引异性鹿,伺机诱杀。

半坡村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其中一间可能是氏族酋长的居室或议事场所。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造陶器、石器、骨器和纺织、木工等。陶器系手制,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有的陶器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今人称这类陶器为彩陶。

2.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社会是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与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这时,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取代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退居次要地位,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这时的婚姻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社会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步被奴隶制所代替。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很多,主要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磁山文化

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石器中的石镰不带锯齿刃,而且数量较少,石铲多呈扁平,石磨盘则呈柳叶形。骨器较多,有锥、铲、镞、网梭等。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泥质红陶较少,都是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其次为绳纹,也有篦点纹和个别的彩陶。农业发达,有一些窖穴里发现成堆的小米,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可能还饲养了鸡。采集、渔猎也占很大比例。碳-14法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与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同,文化性质也比较接近。

裴李岗文化

199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豫北、豫南也有发现。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作精致,其中带锯齿刃石镰、长条形扁平的双弧刃石铲和鞋底形四足石磨盘(附磨棒)最为典型,也有打制的刮削器等。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均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有少量磨光或饰以篦点纹,典型的器形是三足钵和半月形双耳壶。当时已形成定居的聚落。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并以采集渔猎为辅。碳-14法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600~前4900年,可能是仰韶文化的先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得名于浙江杭州附近的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竹木制品、养蚕、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发现了以琮、璧、钺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余杭的反山和瑶山、江苏武进的寺墩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工艺精湛,器形和纹饰多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陶器制作繁多,以泥质灰胎黑皮陶居多。良渚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一些大型墓葬的墓主属于当时的显贵阶层。

仰韶文化

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它西可到达甘肃洮河流域,东到河北中部,北到内蒙古南端,南到汉水上游。

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铲,有收割谷物的长方形石刀或陶刀,还有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家畜主要是猪和狗。狩猎、捕鱼仍是重要的生存方式。狩猎工具为弓箭和长矛,鹿、獐是当时人的主要猎物。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已较普遍。

彩陶人面鱼纹盆

鱼纹盆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表现了人类早期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陶器是当时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可做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陶器的颜色以红色或红褐色为主,在红陶器物上施以黑色、赭红色或白色的彩绘,这就是彩陶。彩陶上常见花纹有几何纹、涡纹、方格纹等,也有的绘上人面形图案或鱼、鹿、鸟、蛙等动物形象。

大溪文化

因1959年发掘的四川巫山县(今属重庆)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鄂西、渝东山地丘陵地区、洞庭湖周围和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年代约在公元前4400~前3300年。

营造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在居住面下往往铺有较厚的红烧土块垫层,有的房子墙外铺设红烧土渣、地面散水或有专门的檐廊,以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环境。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石器工具有磨制的斧、锛、圭形凿和打制石锄等。陶器多呈红色,普遍以炭化稻壳末为羼和料,代表当时较高制陶工艺水平的产品是篦点戳印纹白陶和薄胎彩陶。流行璜、玦等玉装饰品。死者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以及很特殊的仰身跪屈葬和仰身蹲屈葬。随葬品除陶器、石器外,还有放置鱼和龟的,有的把整鱼规则地摆放在死者身上、口边或臂下,这些罕见的葬俗当与人们的现实经济活动和原始信仰有关。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饲养牛、羊、猪、狗和鸡等家畜家禽,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制陶业相当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规模相当大,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基本上具备制陶、彩绘、烧窑等程序,并由专业工匠完成。制石、制骨、制玉、纺织、冶炼及木制品等原始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石器磨制技术,石、陶制作的纺轮、串珠等装饰品,在当时已比较普遍。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铜碎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制品。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情况,即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红山文化

1935年首次发现于辽宁赤峰县红山(今属内蒙古),故名。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一带。生产工具中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陶器中有细泥的彩陶和带篦纹、划纹的粗陶。玉器有玉龟、兽形玉等。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也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狩猎。年代约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区域在仰韶文化以东,得名于山东泰安和宁阳交界处的大汶口遗址。该遗址发掘了133座墓葬,出土陶器1000多件,有1/3以上的墓葬用完整的猪头骨随葬。其早期陶器系手工制作,多为红陶;中期以后灰陶、黑陶增加;晚期则采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器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等都有猪头、下颌骨甚至半只或整头猪随葬现象,这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发达。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的中、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以及江苏淮北一带,距今6300年至4600年之间。其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其陶器制作普遍采用快轮,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泥质黑陶更具特色。当时制玉工艺已专业化,能生产精美的玉质礼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成组玉器和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刻花玉斧,都是典型器物。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遗址,面积达5.7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中城堡之最。龙山文化的建筑普遍采用挖槽筑墙和原始夯筑技术,多为长方形土台建筑,居室地面分层筑就。农业成为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的主要经济部门,渔猎经济的比重较仰韶文化显著下降。龙山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一些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新型农具,如半月形双孔石刀,有柄的石镰、蚌镰和双齿木耒等。这充分说明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准。龙山文化又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类型,以山东龙山文化最为典型。

卡若遗址

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的西藏卡若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昌都城东南卡若村西,遗迹范围约1万平方米。卡若遗址的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房屋以半地穴式或地面营建的草拌泥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圆形、方形或长方形。炉灶一般设在房子中部,屋顶和墙壁的内面都经过烧烤。晚期房屋以半地穴式石墙建筑为代表。墙壁是用砾石贴靠坑壁垒砌而成,石墙周围及屋内均有柱洞。遗址中出土遗物有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及骨刀、骨锥、骨针、骨饰。陶器多数为夹砂陶器。还发现有粟和猪、牛等家畜骨骼,以及各类兽骨和鸟骨。与生产工具相印证,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作物粟为主,狩猎也较重要。

陶器文化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形制变化往往反映文化类型的不同和发展。已由手工制陶发展到快轮制陶。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漆黑光亮、壁薄如蛋壳的高柄杯,反映了史前制陶术的最高水平。泥质陶主要用来制作致密度较高的一些器物,如碗、瓶、甑等。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多是细泥质的。尤其是黄河流域发明了高铝质白陶,长江流域发明了高铝质和高镁质两种类型的白陶,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白陶的国家。制陶术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知识、高温技术上,为制瓷术、冶金术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乎是当时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等彩陶的纹饰来看,那些流畅而又挺健的线条长达周圈,没有能够蓄色的工具来进行描绘,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必定有陶工和画工的分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文化,为青铜时代的来临,准备好了造型的场所。

双耳壶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阶级出现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财产私有从占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等开始,继而占有奴隶和房屋。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原来的血亲复仇演变成了为获得财产而进行掠夺的战争。出于防御和作战的需要,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和宗教的首领。他们对内保护贵族和本氏族的利益,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在频繁的战争中,一些首领变成了世袭贵族。

部落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在原始社会里,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了部落。在这个阶段,区域划分、宗教、行政事务已开始萌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活动地域,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相通的方言。

从一开始部落便形成了跨氏族的调解、管理机制,并渐渐在氏族大会之上形成单独的部落大会、氏族酋长议事会和首领掌权机构,甚至出现部落所拥有的财产,如公共活动用地等。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组织所形成的最高形式,通常由若干有亲属联系、操共同方言、居住地相邻的部落组成,存在于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往往是战争的产物。为了共同防御外敌和对外侵夺,具有相同利益的部落便结合为一个更大的组织,订立各加盟部落必须遵守的章程,主要是统一军事行动的某些规则。入盟部落对内仍享有自主权,在联盟内部地位平等,重大决定必须通过各部落酋长组成的联盟议事会做出。但并不是所有氏族部落都能发展到这一阶段。 g/rp1ScxrixyRdjrw3CBGhAZFHOWV1YHpMbu8XT6HQLXm5f+deAX1o6UVKyUtU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