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大雪已经落了好几天,把整座北京城都给笼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幕帏,千里冰封,连紫禁城金黄色的屋顶也都被雪白的雪给覆盖住了,宫殿变得像是雪塑冰雕一般,褪去了往日的巍峨雄伟,带上了一些别样的晶莹洁白。
覆雪的屋顶蜿蜒着,从紫禁城一直延伸到四周的寻常民居上、花木上,在寂静的夜里勾勒出连绵起伏的曲线。
在这些被大雪覆盖住的屋顶下面,有一处寻常的宅子,和其他官员的宅子相比,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一样的青砖青瓦,一样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
昨夜下了一夜的雪,雪珠儿拉拉扯扯连绵不断,直到快天亮的时候,才缓缓停了,雪光透了上来,乍一看,就像是已经天亮了一样。
天际开始有了一些光芒,蓝色琉璃般的曙色渐渐亮了起来,薄薄的,透明的,从雕花的窗棂间像是有生命似的钻到屋里,缝隙间隐隐有着一丝儿清冷之气,带着新雪的气息,缓缓飘散在屋内如春的暖意之中。
屋子里点着红泥火炉,炉中的红炭大部分都已被烧成了灰,只有些火星儿还间或一闪。绸帷低垂,把暖炉带来的暖意都给笼在了金装玉裹之中,一室皆春。
兴许是累了,仆役们要么斜靠在墙壁上,要么就低着头,都抵不住浓浓的睡意,在打着瞌睡。
描金绣纹的罗帐内,明珠夫人——英亲王第五女觉罗氏正沉沉地睡着,秀美的脸庞上还带着重重的憔悴之态,身旁,则躺着她刚出生还不满一天的孩子——纳兰容若。
对全家人来说,这个孩子的降生,代表着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的纳兰氏,有了正式的继承者!
而尚在沉睡中的孩子,完全不知自己已经降生到一个与皇室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天皇贵胄之家,从此富贵荣华,繁花似锦;更不知在今后的岁月中,他的名字,总会与“词”联系在一起,且被后人们赞为“清朝第一词人”。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在他短短的三十一年人生之中,他家世显赫,他仕途亨通,他名满天下;而他更有着爱他的妻子,仰慕他的小妾,还有才貌双全至死不渝的情人,心意相通的朋友。对历朝历代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亡的无数人来说,他已经算得十分的幸运,简直就像是上苍的宠儿,来到这人间,体验一番红尘颠倒、人世沧桑。
也许正因为是如此吧,上苍终究舍不得让自己的宠儿离开太久,只不过匆匆三十年,就再度把他召回到自己的身边,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传说,在风中耳语着,述说着他与那几位女子缠绵悱恻的爱情,与知己相濡以沫的友情,还有他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
不是人间富贵花,却奈何生在富贵家!
他流传至今的349首词,清丽哀婉,仿佛能挑动人心中最深处的那根弦,颤动不已。
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国维有评——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侧帽集》《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
其词哀婉清丽,颇有南唐后主遗风。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降生于京师明珠府邸。
第一次见到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偷偷看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时。那时年纪小,似是而非,也未必就能把小说给看懂了,可当眼中突然出现“纳兰容若”四个字的时候,不知为何,小小的心弦竟为之轻轻颤动了一下。
也许是因为那四个字组合起来,有种奇妙的、仿佛画一般意境的音节吧?
字简单,并不生僻,一旦组合在了一起,却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令人不禁心驰神往。
那有着这样一个美丽名字的少年公子,该是怎样的风度翩翩、宠辱不惊?该是怎样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几千年前那些善良的人们,在《卫风·淇奥》中赞道:“有匪君子,如琢如磨,如圭如璧”,便是对翩翩君子们最恰到好处的描写。
君子当如玉。
君子当翩翩。
君子当是浊世佳公子,来于世,却不被世俗所侵。
而千年前的人们又怎么会预料得到,在千年后,竟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纷飞之时的少年,仿佛是那传世的诗篇中走出来的一般,翩翩来到我们的眼前。
纳兰容若,自此,风容尽现,带着他与生俱来的绝世才华,仿佛天际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带着清新的气息,缓缓地、缓缓地坠入这尘世间。
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名“冬郎”的少年,浑然不知自己今后的命运,注定要在金装玉裹的锦绣堆中惶惶然荒芜了心境,纠缠在理想与现实的隔阂中来回地碰撞着,而与几位女子缠绵悱恻中,终是痛苦了自己的心,情深不寿。
而那时,他也只是像所有的年轻人那样,在暮春时节,看落花满阶,带着少年天真的眼波流转。
看天下风光,看烟雨江南,看塞外荒烟,夜深千帐灯。
那时,少年不羁。
那时,少年得志。
有这样一种人,他似乎生来就该被我们所钟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词汇去描述着他的形象,去赞美他无以伦比的才华。
仔细想来,纳兰容若不正是如此?
即使他早已辞世几百年,我们依旧乐于用这世上无数美好的形容词,去形容他,去想象着他那短暂的一生。
浊世翩翩佳公子,当是最恰当的描述了。
纳兰容若是满洲正黄旗人,父亲鼎鼎大名,正是康熙年间名噪一时的重臣明珠,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倒是完完全全当得上“权倾朝野”四个字,只可惜这么个长袖善舞的人物,在官场中也免不了经历荣辱兴衰、起起落落,在他晚年的时候,被康熙罢相,一下子从官界的顶峰狠狠摔了下来。
总之这一下摔得够惨,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就都因此湮没不详了,反正家破人亡那是免不了的。而和他同样鼎鼎大名,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范围有名的儿子纳兰容若,却因为过世得早,反而避过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在一夕之间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悲剧。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上面记载的,就是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明珠的仕途经历,从一开始的云麾使,逐步升到太子太傅、英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完全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飞黄腾达。这样一位在官场之中长袖善舞的人物,自然不可能是庸碌之辈。
根据记载,明珠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是相当关键的角色,若非最后跌了那狠狠的一跟头,未尝不会继续风光下去。
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演的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是,现实中的明珠,与阿济格的女儿成婚,倒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战功赫赫却没什么政治头脑,最后落得个被囚禁的下场,儿女们赐死的赐死,贬为庶人的贬为庶人,这样的姻亲关系,对明珠来说,肯定是不能帮助他在官场中步步高升、一路青云直上的。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当时明珠一介卑微的小侍卫来说,能“高攀”上阿济格的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只有明珠自己知道了。
反正在以后的岁月里,两口子还是把日子给过了下去。
在外,明珠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在内,觉罗氏把家操持得妥妥当当,让自己的丈夫毫无后顾之忧。
若是以政治婚姻来说,这样的相处也未尝不是一种美满。
而就在这样的“美满”之下,纳兰容若出生了。
对当时的明珠与觉罗氏来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料到,这个出生于寒冬腊月的孩子,未来将会被赞誉为“清朝第一词人”吧?
明珠与纳兰容若,一对父子,同样的大名鼎鼎,却又如此的不同。
一个在官场长袖善舞,一个在词坛游刃有余。
纳兰容若永远也不明白,父亲是怎么在无数人虎视眈眈中一步一步毫不犹豫而又铁腕地攀爬到顶点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百官之中呼风唤雨。
就像明珠永远也不可能明白,自己为儿子精心规划的,已经铺设好了的那条通往鲜花与荣誉的道路,为什么儿子却是如此的不情不愿以至于抗拒。
想来想去,只能说,因为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人吧?虽然有着最为亲近的血缘关系,但生长环境不同,成长之后自然也就不同。
这也是古往今来,天下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没有父母敢说自己百分之百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鲜有孩子会尝试着主动去了解父母。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能够不和父母处处对着干就已经很好了。
当然,要是假想一下纳兰也跳着脚和父母逆反的画面,我是想象不出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纳兰容若确确实实选择了一条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把他的才华、他的天分在诗词上尽情地发挥了出来,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