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早的绘画
西方绘画虽然具有其独特的形态,但也一样经历了从原始壁画到现代艺术的漫长岁月。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在艺术上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折。
欧洲迄今发现的史前壁画,最早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这些原始绘画中,动物形象多少都有点儿客观写实的意味。
说起西方史前社会的艺术我们就要提到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画面就是被人们称为《野牛》的原始人的作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绘画。这幅壁画的制作者显然是在描绘自己实际看到的景象:野牛身躯庞大而健壮,是用红色、褐色和黑色画成的。看上去十分逼真而且极有气势,充满了野性的力量。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发现于1879年,是发现最早的一处史前壁画。洞窟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附近。这一发现对考古学和艺术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阿尔塔米拉洞窟 野牛
古典时期的希腊绘画
在欧洲的爱琴时期,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出现了装饰壁画,这些壁画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
古希腊文明自公元前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起来。它创造出了焕发着自由、民主精神的美术,其艺术魅力可谓无穷无尽。古希腊绘画对“人”这一主题非常关注,对人体的构造把握得很好,画面叙事性很强,这都对后来的西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亚力山大镶嵌画
古罗马绘画
公元1世纪前后,盛极一时的古罗马美术在传统上承继了古希腊美术的作风,但有着比较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没有希腊人那样的浪漫情怀。古罗马绘画与古希腊美术相比,有着更加浓重的写实色彩,画家都热衷于表现出逼真的三维空间。事实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绘画,已经显现出了许多基本的艺术元素,因此,古希腊和古罗马绘画常被当作西方绘画艺术的源头看待。
古罗马壁画受到古希腊绘画的影响。古罗马艺术家对表现空间有特殊的兴趣,这一点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成功的范例。无论是风景画还是肖像画,古罗马的艺术水平都是令后人敬仰的。被后人称作《面包师夫妇》的庞培壁画,表现了罗马绘画的艺术特色。在古罗马文明消亡之后,其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向后人显示了古罗马艺术的辉煌,比绘画更能长久保存的雕塑完全能够真实地表现出当时的绘画水平。
古罗马 面包师夫妇
基督教和中世纪绘画
在基督教徒遭受了数百年的迫害之后,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欧洲的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密不可分。早期基督教绘画的内容以宗教礼仪活动为主,其表现形式也比较简单,构图都遵守对称的法则,在色彩上往往要加上金色的背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之后,基督教艺术演化为拜占庭艺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开始的,一共经历了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基督教、拜占庭艺术与传统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逐渐融合,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常常称这个时期为“黑暗时代”,这是指基督教在这期间施行了严酷的统治。与基督教义不相符合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似乎不被重视了,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再专注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开始注意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了。于是,中世纪绘画实际上成了基督教绘画。
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
到了12—15世纪,由建筑艺术兴起的“哥特式”绘画创造了中世纪绘画的辉煌。
意大利人最早使用了“哥特式”一词,“哥特式”是时代的划分,而不是对特点的描述。哥特人是指古代北方日耳曼人的一支。这个词是指“野蛮的过去”,即是他们的军队曾经入侵意大利,并做了将罗马洗劫一空的野蛮行为。后来,“哥特式”这个词失去了它暗含的贬义,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艺术术语,用来形容罗马式之后、文艺复兴之前这段时期建筑与艺术的新风格。“哥特式”艺术影响遍及整个欧洲,长达200多年,在此期间其艺术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了。
哥特式教堂内部
哥特式时期的教堂与罗马式建筑的主要区别在于穹顶结构的新式样——带肋拱顶。这种有强化功用的结构使得支撑墙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厚重。很多人误以为那种直指苍穹的尖拱是哥特式建筑的独有特征,事实上,尖拱并不是“哥特式”独有的造型,只不过在哥特式设计中用得更普遍罢了。早期的“哥特式”绘画多为华美的玻璃画,主要用于装饰建筑。另外抄本绘画在哥特式时期也很发达。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希腊、罗马艺术中美丽的维纳斯成了“异教的女妖”而被焚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回到古典文化的源头,让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长河冲破思想禁锢的堤坝,他们把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当成新时代的信使看待,认为是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14—16世纪,欧洲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艺术家们以在表现方法上尊崇写实主义,力求体现一种人文主义思想,以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为名,忠实于现实人性,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这次文艺复兴以意大利为中心,出现了马萨乔、山德罗·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美术巨匠,他们的画作是这一时期西方绘画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绘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乔托(约1267—1337)被人们称为西方绘画之父和西方美术史上的但丁。他是第一位脱离了中世纪艺术风格的人,同时开始了新的艺术风格的探索。艺术史家论述文艺复兴总由乔托开始,是有道理的,乔托是一位跨越两个时代的人物。以后的艺术家,包括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也只是沿着乔托开辟的道路前进。
乔托的著名作品《犹大之吻》,把加略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
马萨乔(1401—1428)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他的壁画是人文主义的里程碑,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视法的画家,1428年秋卒于罗马,仅仅享有寿命27年。他的性格放荡不羁,但在艺术上却极为严谨。
乔托 犹大之吻
“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既是三位独立的存在,又是一个实体的上帝,是基督教“奇迹”的核心。图中留着长胡须的长者是圣父,立于圣子后面,直视着我们的,立于圣子身旁的就是基督的母亲,圣母马利亚。穿着红衣服的是捐助人,从画面上看,他既在情景之中,又在情景之外,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
马萨乔 圣三位一体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1445—1510)于1478年所画的《维纳斯的诞生》,似乎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时代感”:维纳斯从贝壳中站起,全身赤裸,升上了海面;风神们在天空中翱翔,把她从左方吹向右边的岸旁——据说维纳斯最初降世于东方的塞浦路斯岛;画的右方,山林女神(一说是春之女神)从林中走出迎接她,展开手中用来覆盖她的裸体的长衫。19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拉斯金说,波提切利的老师腓力波·利彼是一位善画百合的人,“可是要画玫瑰那还是要找他的学生”。波堤切利这幅画中,确实有许多玫瑰,被轻风吹起,在维纳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周围飘舞。画中的人物裸体洋溢着青春生命,鲜花美丽娇艳,在当时有着挑战宗教禁欲主义的意义;它们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为不少画家所钟爱。更重要的是,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并不像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少妇一般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反而显得纤长而略显柔弱,已经成熟的身体配上脸上无邪的稚气,散发着一种极其特殊的风致,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引人入胜的是她的一双出神的大眼,看上去单纯无邪,却又带着某种迷惘和哀伤。她就像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因为惊讶而发呆,又似乎对某些未知的苦难和不幸早有预感。在另一幅名作——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的人物眼睛里,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迷惘而略带忧伤的神色,但那显然不及波提切利的画中那么明显,那么突出地反映着画家的思想和信念。
15—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一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传记作家叫瓦萨里(151l—1574),曾这样赞美他:“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寰,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达·芬奇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伟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超致使一切难题无不迎刃而解。”瓦萨里这段话,带有对达·芬奇这位长辈的崇拜,未免夸张,不过达·芬奇本人确实是位天才。他在1483年曾给米兰大公致书自荐,说自己战争时可以发明武器,筑垒攻城;和平时可以兴修水利,建筑宫殿;还集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于一身。这绝不是自夸,跟他同时代的人也都说他道德高尚,举止文雅,且体格强健,气力过人,据说他可以单手将马蹄铁折断。
达·芬奇 岩间圣母
达·芬奇对自然的观察的深入,在《岩间圣母》的局部人物——小约翰的形象上,以及他身边那些细腻逼真的花草中都有所表现。
达·芬奇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来源。他认为绘画最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说“绘画是自然的女儿”。他一生探索不止,直到67岁逝世时,也没有多少真正完成了的作品,因为他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解决了一个问题,马上就又探索新的问题。迄今只有《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几件作品是公认属于他的完整的画作。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经常变换颜料进行试验,这使得这幅作品还没完工便已经开始变色、剥落了,但这幅作品仍然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说的是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指出这十二人中有人出卖了他,翌日即被捕杀了。这段故事出自《圣经》,中世纪以来有不少人以其入画。达·芬奇之前的卡斯塔诺(1390—1437)画的《最后的晚餐》,早已在佛罗伦萨获得盛名,而达·芬奇的作品不仅取得了高于其前辈的成就,至今也还没有被任何人以这一题材所作的绘画或雕塑超越。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之前出现的《最后的晚餐》画作,人物多是围桌而坐,或是基督与使徒们对坐(如卡斯塔诺的画)。达·芬奇的这幅画,却让人物全都面向观众。基督坐在正中,在中间窗户亮光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达·芬奇是在米兰圣马丽亚教堂餐厅的正面墙壁上创作这幅作品的,从一定的距离看,达·芬奇的这幅画,却让人物全都面向观众。
达·芬奇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巨匠,兼具哲人头脑和诗人情感,比其他人文主义画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实践(当然他还不能归结为阶级的关系)中形成的各种人性,是有美有丑的;艺术不仅要颂扬人性之美(如他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中的那种家族间的亲爱感情),还要揭露人性的丑(如在他未完成的《安加利之战》中的狂暴的兽性)。他说:“美和丑因互相对照而显著。”他在《最后的晚餐》中,不仅表现了集中在基督身上的美和善,也表现了集中在叛徒犹大身上的丑与恶,对其他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物在这场冲突中的不同情感和思想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达·芬奇 蒙娜丽莎
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她的永恒的微笑上,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完美绘画技法的产物。达·芬奇在画中运用了“薄雾法”和“晕涂法”:柔和的光线和自然的色彩过渡,使人物的逆光轮廓协调而自然地衬托在较为明亮的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联系。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却如此不真实,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忽不定的氛围里出现,画家仿佛以此表现蒙娜丽莎的思绪正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蒙娜丽莎》是西方绘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达·芬奇死后半个世纪,艺术史家瓦萨里对他作了这样的赞美:
“有时候,上帝赋予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是毫无限制地集美丽、优雅、才能于一身。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行为总是值得人家的赞赏,人家觉得这是上帝在他灵魂中活动,他的艺术已不是人间的艺术了。列昂纳多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达·芬奇不但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与艺术在他的身上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他观察天体,也观察大气,发现了空气有可见的厚度。他绘画中的“空气远近法”就是据此创造出来的。在他的画作中,愈远的物体,愈隐没在淡蓝的雾气中。他对鸟的飞翔的思考深入到了空气浮力的层次,人类史上的第一个飞行机就是他设计出来的,只是因为缺少轻燃料(如汽油)作为动力,人们并未在那时早早飞上天空。他观察光与色,对阴影中有色彩的发现比印象派画家早了400年;并且指出了在相互反射的作用下,“没有一件物体能够完全显出原来的颜色”。他观察山石树林,并画出了图解,这些图解既像地质学家分析岩层和植物学家记录标本一样精密,又有很强的艺术性。他无视宗教禁律,对三十多具尸体进行过亲手解剖,达·芬奇曾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即使你对这学科有兴趣,你也可能会被那天然的臭气弄得退避三舍,或许也会害怕在晚上摆弄这被肢解的剥了皮的死尸……你还可能缺乏耐心而不够勤奋,在这些方面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碍,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是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13岁时在基尔兰达约门下学画,后来成了美第奇艺苑的一员。他创作了许多宏伟、壮观、有气势、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米开朗琪罗极富创造力的创作,使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才华卓著,在雕刻、绘画、建筑、诗歌等方面的成就都可谓旷世不朽。他也精细解剖过人体,对人体的结构和运动作了深入研究,这使他得以对人体的表现力进行充分发挥。
米开朗琪罗活了89岁,堪称长寿。他的创作生涯长达近75年。他在雕塑、绘画、建筑方面的成就,无论是同代人,还是后人,都难以逾越。他的作品以人体和人体造型为主题,风景画和肖像画极少。他在人体上表现出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自身思想感情的丰富性。
米开朗琪罗 圣家族
在各种造型艺术中,米开朗琪罗最擅长的是雕塑。他一次又一次地说过自己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而不是画家米开朗琪罗。事实上,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确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手下的人物雕像魁伟健壮,气魄逼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他的绘画作品也显示出高度的造型表现力,但可以看得出,那种表现力显然得益于他在雕塑上的成就。
被誉为世界美术史奇迹的巨型壁画作品《创世纪》,是米开朗琪罗应教皇尤利二世之约,历时4年之久,苦心孤诣、完全独立完成的。他每天要仰面朝天地躺在架板上进行创作,日以继夜。这一极其宏伟的作品是由9幅取材自《圣经》的宗教壁画构成的,其中画有343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体貌健伟、精神饱满的,表现了米开朗琪罗对于人的身体之美和精神之美的由衷颂扬。米开朗琪罗不仅描绘了男性的壮美,而且还出色地描绘了女性的柔美。壁画中的女先知德尔菲,是西方古典绘画中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美丽的双眼,深情地注视着前方,她身材高大而婀娜,看上去性格纯真而温婉,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
米开朗琪罗 创世纪·先知德尔菲
拉斐尔 雅典学派
人们一直认为,拉斐尔(1483—1520)的作品最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精神。它们兼有众家之长,在风格上非常独特,显露出来的审美趣味是当时人们崇尚的典范,也是后世古典主义者所无法比拟的。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著名的壁画《雅典学院》表达了他对希腊精神的崇拜,而这幅作品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杰作。
拉斐尔出生于翁布里亚。他对绘画以外的艺术领域也曾涉猎,这一点与前面两位文艺复兴大师是一样的。他于1514年成为了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但在这之后6年便与世长辞了。拉斐尔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建筑作品,但凡是他留下来的,都成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
拉斐尔早年学画于画家佩鲁吉诺,深受其宁静柔和画风的影响。他早期的圣母像就很像是自己老师的作品。后来,拉斐尔精心研究前人的绘画,尤其是达·芬奇在构图方面的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其雄劲风格,认真领悟,吸收创新,最后形成了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显露出一种古典的精神。他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拉斐尔 阿尔巴圣母
拉斐尔的绘画不像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塑造刚强有力的人物形象,而是表现圣母的温柔美貌,他笔下的圣母形象显得十分的温文尔雅。他的作品在画面构图上有着均衡的比例,色彩柔和圆润。他并不表现冲突,而追求自然地表现人物和创造一种画面构成的形式美。他的绘画生动而优美,在深入加工方面比较理想化,成为了西方近代绘画的典范,他本人也被称为“画圣”。
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圣母像的优点,似乎都可以在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找到。他所画的圣母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圣像画,充满母性的温情和青春的健美,是人文主义理想的完美表现,代表了世俗理想战胜宗教理想的时代精神。他那一系列的圣母像,和谐无间地融合了感性美与精神美,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也表露无遗了。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他将深刻的思想和精心的安排同轻松自如的流畅线条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流露出一种天性的自然。他的《草地上的圣母》(1505)、《花园中的圣母》(1506—1507)、《西斯廷圣母》、《阿尔巴圣母》(1511)等作品,集中体现了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清晰明快、和谐简洁等古典美的高贵品质。
拉斐尔创作绘画的黄金期在32岁左右。这一时期,他绘制出了自己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西斯廷圣母》(1515)。这是一幅大型油画,在同类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
这幅油画表现的是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抱着拯救人类的想法,圣母把自己的儿子送给了人间。画面构图方式为稳定的金字塔式,人物形象大小跟真人差不多,均衡庄重,画面背景中全是小天使的头像,构思新颖独特。圣母柔美圣洁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幸福而伟大的母爱。绿色帷幕向画面敞开,圣洁美丽的圣母双脚赤裸,怀抱基督,从云端缓缓走下来,目光晶莹,凝视着充满苦难的人间。基督被母亲搂得紧紧的,双眼宁静地睁开,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从云中走下来的圣母头上并没有属于神的光环,也没有宝冠,只是披着的绿色斗篷,穿着红色上衣,裹着褐色头巾,毫无华贵之气,而充满了人世间的温馨。
有迷人的色彩大师之誉的提香(1478—1576)是威尼斯画派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他作画爱用金黄色,因而有“金色的提香”之称,他的创作代表了威尼斯画派的最高成就。
提香非常崇拜比他大一岁的乔尔乔内。乔尔乔内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熟练的绘画技巧以及对色彩超乎常人的敏感和表现力都令他如痴如醉。乔尔乔内收到订单后,总是让提香去完成,自己则纵情玩乐。后来提香在绘画上超过了乔尔乔内,于是被乔尔乔内疏远了。提香作画最初模仿乔尔乔内,以至于两人的作品很难区分开来。不过,细看之后,还是能看出两人的差异的:乔尔乔内的作品典雅而考究,颜色在丰富之余有一定的节制感,而提香的画风则热烈奔放,毫不掩饰世俗的肉感和情欲。
提香 乌尔宾诺的维纳斯
提香曾画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1538),乔尔乔内也画过沉睡的维纳斯。两者有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的画作中,维纳斯一改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形象,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丽女子。他们笔下的维纳斯都神态宁静,肌肤光洁,整个画面也都色彩明亮。不过,乔尔乔内总是把维纳斯放在美丽的自然中,而提香将她放在华丽的贵族卧室里,还画有伴随她的小犬,以及备衣侍候她的女仆。这使得提香的作品充满家庭情趣,很对上层阶级的艺术品味。维纳斯身上的人性,在周围的生活细节中显得更加突出了,她的眼神中甚至也有了挑逗的意味。在她身后,左边是一大面黑色布幕,右半边则画的是卧室。背景中的两个女人和那条小狗似乎并与主人公并没有多大关系,也与主人公的“挑逗”毫不相干。这幅作品在形式美上做得非常好,使画作有了装饰性。画面的构图也深具吸引力,对后世影响很大。
提香 拉努乔·法尔内塞
在西方艺术史上,提香一直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油画的色彩变成了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和媒介,油画技法的一切潜力似乎都被他挖掘和发挥出来了:他用粗糙的画布作画,笔触奔放有力,画面富有生机;他的作品色调深暗而透明,以上光油调画而出,细腻非常,又涂上厚厚的高光,如奶油般柔滑。前辈的绘画中有许多笔触都被隐去了,而提香则使它们变得更加自由奔放而富于表现力。
委罗内塞 利未家的宴会
提香的学生委罗内塞(1528—1588),是威尼斯画派后期杰出的画家,他在色彩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给画面一种具有魅力的银灰色调,因而被后人誉为“银色的委罗内塞”。
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诞生了16世纪第一位真正有思想的艺术大师丢勒(1473—1528)。丢勒的父亲是一个金属工匠。他早年学艺于父亲,此时就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天赋。他13岁所画的自画像已十分逼真,23岁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以首饰匠兼画家的身份开始独立工作。丢勒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大成就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不远千里,三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去访学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们,钻研他们的构图、透视和技巧。在这期间,他曾一丝不苟地对许多风景和生物的形态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记录,在西方绘画史上最先把大自然当成了直接写生的对象。丢勒让欧洲北部的人们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势与理论,并成功地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了哥特式的个人主义风格中。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祷告的手
他的作品非常善于表达深厚而细腻的情感,以《祷告的手》为代表。据说丢勒有一位学艺术的好友,两人都很穷,于是商定由一个人先工作,供另一个人读书和绘画,过几年再换过来。丢勒提出了先工作的意愿,但朋友认为丢勒的才华超过了自己,于是坚持自己先工作。丢勒学了四年画,有了一定成就,于是准备与朋友更换角色,却发现好友的双手在过度的劳累之下已经发炎变形,无法执笔了。一天晚上,朋友合手祷告时,丢勒有感于那双过度劳累的手,立刻把它画了下来,一幅不朽的名画诞生了。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四使徒
他晚年所作的油画《四使徒》,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四使徒形成一个整体,这四个人代表了四种性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乐观的约翰充满希望,心平气和,身披大红斗篷,易冲动的彼得隐于这种位置肯定有点讽剌的意味,暴躁的马可怒目圆睁,向右望去,似乎要吓退危险,忧郁的保罗身材高大,深藏不露。四个人站在黑色的背景之前,各自的个性与协作的关系显示出一种静穆而高大的气象。
丢勒是欧洲自画像之父,也是首位被自己的容貌和身份吸引的欧洲艺术家。16世纪时,欧洲并不流行自画像,丢勒却创作了一系列自画像,从自画像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性情高傲、颇有贵族气派的艺术家,显示了艺术家的尊严。
丢勒兼画家、雕刻家、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于一身。他曾创立了筑城学理论,著有《绘画概论》、《筑城原理》、《人体解剖学原理》等。他的创作涉及版画、油画、水彩风景画和素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版画。他的木版组画《启示录》完成于1498年,共有15幅,使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的肖像画和铜版画,严谨、缜密、深刻,无不个性独特,画技精美绝伦。丢勒在水彩风景画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自画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有一位和丢勒齐名的伟大画家荷尔拜因(1494—1543),他的肖像画是非常杰出的。
《艺术家之妻与凯瑟琳和菲利普》是荷尔拜因肖像画的代表作。由于政治的、宗教的、经济上的各种原因,他很少和妻儿一起待在巴塞尔,他的妻子是一位好母亲、好妻子,而且身体很弱,经常分居使得养育子女的重担主要落在了妻子身上。从这幅悲情的三人像中不难看出妻儿那种无人关爱的所有令人难堪的特征。画家妻子的脸上有贤妻良母的温驯,艰苦而又寂寞的生活留下的痕迹,下垂的眼角、黯淡的眼神还流露出忧伤,两个孩子不仅缺乏儿童应有的欢乐,而且还有点病容,可怜巴巴的好像在乞望着什么。他为妻子儿女画的这幅肖像,也许是出于艺术家本人的负疚感——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荷尔拜因 艺术家之妻与凯瑟琳和菲利普
文艺复兴影响到法国的时间比较晚,而且皇权的影响一直存在。代表16世纪法国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是画家让·克鲁埃(1485—1540)和弗朗索瓦·克鲁埃(约1516—1572)父子二人。
让·克鲁埃所作的肖像画严谨而优雅,作为一个宫廷画师,他所画的帝王形象威严而完美。弗朗索瓦·克鲁埃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和职位,先后为四朝君主和众多的宫廷贵妇创作肖像画,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让·克鲁埃 弗朗西斯一世像
弗朗索瓦·克鲁埃 奥地利的伊丽莎白
17世纪的西方绘画
文艺复兴把西方绘画从描写上帝的天堂拉回到了描写丰富多彩的人间。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成长,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整个欧洲的绘画出现了繁荣的局面。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风格风行一时,古典主义也大放异彩,现实主义的潮流也开始涌动。
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是绘画的主流。这里的君王拥有超越教会的权力,文艺被贵族们用作夸耀自己的荣誉和权力的工具,其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爱好和兴趣。因此,法国的美术学院受到了君王和贵族的支持和庇护,成了法国官方的美术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为皇家服务。法国美术学院以古典主义为规范,奉行院长勒布伦所提倡的“伟大的风格”。当时的法国画坛盛行对路易十四时代王权的歌颂和美化,风格上也以古典主义为主流。尼古拉·普桑、克洛德·洛兰和勒布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普桑(1594—1665)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鼻祖,有法国绘画之父之誉。他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精华与法国民族艺术的传统融合起来,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崇高的风格”,认为画家应以“高贵庄严的行为”为描写对象。他并不崇拜君王,而崇拜人类与大自然,对世界怀有和平幸福的希望,反对压制、暴力和狡诈。在他看来,艺术是理智的产物,绘画以普遍和典型的东西为表现对象,要注重影响人的心智,而不是感官。
尼古拉·普桑 自画像
尼古拉·普桑 台阶上的圣家族
普桑的作品题材以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为主,配以自然景物,构图严谨,气氛宁静,像田园诗般充满抒情味道。普桑的绘画有一种类似文学的效果,气度宏大,显出一种端庄之美。他的风景画为法国民族风景画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景画。《阿尔卡迪的牧人》、《诗人的灵感》、《台阶上的圣家族》和《四季》等是其代表作。
《台阶上的圣家族》画面中心的五个人物,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马利亚自己则是神圣“基座”,抱在圣母马利亚怀里的是耶稣,圣母同时又是他在尘世的卫士。台阶下面放着三样东西:一篮水果,象征这个家族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富有——精神上的富足;约瑟身边放着两样似乎属他照看的物品——一个精美的花瓶(象征着西方的财富)和一个盒子(象征着东方的财富)。
意大利是巴洛克美术兴起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1577—1640)。他既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17世纪整个西欧绘画的代表。
鲁本斯 自画像
鲁本斯 抢夺留希帕斯的女儿们
鲁本斯的作品主要以宗教神话为题材。他创作基督教题材的作品时,常常受到教会的制约,因而只能在创作神话题材时纵情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在色彩造型方面受到了威尼斯大师的启发,能够尽善尽美地发挥色彩的艺术,取得了比前辈更高的成就。鲁本斯在画面结构上注意创造一种旋转的运动感,用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长于色调的对比,画面明暗强烈,线条流动,从而使运动感得到了加强。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太大变化。
他在画中运用了十分丰富的笔触,多种多样的用笔方法使他得以创造出非常逼真的反光效果,女性的裸体和马的皮毛都既生动又有质感。另外,他还应用补色对比法来增强色彩效果——鲜红的大氅和绿地、金黄的披布与蓝天,使画面既明亮又鲜艳。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是米开朗琪罗·达·卡拉瓦乔(1573—1610),他17岁就到罗马学习绘画,与当时主流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不同,他大胆地表现现实生活,用生活底层的人们作模特来画画。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真实性”,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世俗社会的冲突等,都被他采用作了绘画的主题。他画的静物画很有名。例如他画的《水果篮》,造型极为严谨,刻画入微。水果鲜明而充满质感,叶子的荣枯、向背,以至于虫子眼,都作了如实的刻画。作品不仅表明静物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也表明了卡拉瓦乔在艺术的追求上的一种崇高的现实主义精神。
卡拉瓦乔 水果篮
17世纪西班牙绘画最杰出的代表是里贝拉和委拉斯贵支。
何塞·德·里贝拉(1591—1652)继承了卡瓦拉乔的现实主义精神,真诚地面向生活、表现生活。他的名作《跛足的孩子》描写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儿,面带微笑地走在乞食的路上,令人震撼的是他手中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看在上帝的份上,可怜可怜我吧!”。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动容。
委拉斯贵支(1599—1660)是西班牙最著名的绘画大师。他身为宫廷画家,却始终保有平民本色。委拉斯贵支将普通人民看作真正的美和健康的力量的来源。塞维利亚画派的民主思想和世俗美术的传统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
里贝拉 跛足的孩子
委拉斯贵支色彩表现的造型观念来自威尼斯画派,其在用色上甚至比前辈大师更为出色。他的作品色彩缤纷,色彩表现技巧极其复杂,是自然美的完美再现。他有时直接将颜色堆涂到画布上,然后再用画笔来描画,从而使得他所描绘的对象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他非常重视暗部色彩的表现,任何物体的暗部和阴影都融合了许多色彩,而不是单纯地以棕色或黑色来表现。他本人代表了17世纪西班牙绘画的最高成就。
委拉斯贵支画了许多宫廷肖像画,其中还有很多作品非常著名,比如《腓力四世全身像》、《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腓力四世骑马像》等。他虽然画的是上层人物,但并不进行粉饰和美化,全无阿谀奉承之态,对这些上层人物的内心和个性的表现毫无掩饰之处。
这幅《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体现了画家卓越的写实功力。画家抓住了教皇瞬间的复杂精神状态,一个阴险、凶狠而又狡猾的意大利统治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委拉斯贵支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年逾古稀的教皇希望艺术家画出自己像是仁慈上帝的样子,为自己树碑立传。可是委拉斯贵支看到了教皇虚伪的外表后面隐藏着的凶狠、无情、冷酷的本质。画家在构图和安排人物动作时,紧紧扣住了人物精神的传达:教皇正襟危坐,身子微微倾向左边,眼睛斜视,目光冷峻逼人,给人一种望而生畏之感。画家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再现了教皇的个性和权威:火红的上衣显得热烈非常,白色的长袍又代表了纯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物面部与手部的光彩也被衬托出来了。教皇身上华贵的服饰,质感柔软,在光的照射下光芒夺目。
委拉斯贵支 镜前的维纳斯
委拉斯贵支的《镜前的维纳斯》,画家笔下的线条充满流动的节奏感,体现了女性的人体美。如果环视一遍维纳斯的身体,我们就会发现,她身体的曲线就像曼妙的乐曲一般起伏变化,有激越的高潮,有平缓的慢板。大师在描绘复杂的肌肤变化时,出色地运用了透明凝练的色彩和精到的笔触:肉体细嫩而富有生机,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为繁荣的国家。描写现实的画家和作品表现了荷兰画派在新的时代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伦勃朗(1606—1669)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画作有着非常广泛的体裁,几乎涵盖了绘画艺术的一切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油画、版画和素描。伦勃朗在欧洲绘画史上占据着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相当的地位。
伦勃朗画中所使用的明暗,有着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所用的明暗绝然不同的含义。这种明暗使他被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为“夜光虫”。有人还说他用黑暗绘出了光明。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与众不同。他用亮色时非常谨慎,运用明暗也很独到。他对复杂画面中明暗光线的处理显得自由而有戏剧性,画中的主要部分通过光线得到了强化,次要的因素通过暗部被弱化和消融了。在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之下,他的情节性绘画戏剧性色彩异常强烈,这也是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伦勃朗的这种用光方式在今天的现代人像摄影技术常被借用,并被人们称为“伦勃朗式用光”。
伦勃朗的绘画情感色彩极其丰富。他作画总是用深沉、厚重的色彩,在一片深棕色的基调中,亮色的使用都很谨慎、稀少。通过利用织物华贵的闪光,并点缀上明亮的金黄、朱红,构成了一片漂亮的暖调,鲜明的蓝、绿等冷色不时穿插其中,使这些色彩闪耀其间,犹如宝石一般。
伦勃朗画中的人物总是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他在所有的荷兰绘画类别中,都是最重要的人物,无疑也是对世界绘画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影响的大师之一。在他之后的荷兰伟大画家梵·高,面对伦勃朗的画曾说:“我只要能啃着硬面包坐在这幅画的前面过上两个星期,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这是伟大艺术的不朽魅力。
西方画家大多喜欢以希腊神话中“达那厄”的故事为题材作画。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被囚禁在铜塔中的达那厄与化作金雨的神王宙斯结为了情侣。伦勃朗笔下的《达那厄》(1636)不同于其他同题材的画作,主人公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还是画家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不像提香作画一样把达那厄画成年轻少女,而把她画成了一位成熟的荷兰妇人。伦勃朗为了更好地塑造了一个期待情人到来的妩媚女性形象,让自己的妻子做了模特。这样的一个形象,兼具真实性和美学意义。
伦勃朗 达那厄
维米尔 小街
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他的生命短暂,还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一生的作品不多,大多是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的风俗题材绘画。他的画充满了温馨、优美、宁静的意境,给人以温厚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的热爱。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造型严谨、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还包含了精神上的充实。
维米尔的《小街》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感,画中人物动作一刹那摄入了画家的眼睛,表现在纸上。画家以温暖的色调,描绘了17世纪荷兰小镇街道的风俗民情,产生了一种恬静怡然的感觉。门内的主妇在缝制衣物,宁静的小街简朴整洁,荷兰人民自然而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已经同画中的人物和故事完全分开,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了富有表现力的绘画体裁。它们乡土气息浓厚,构图朴素率真,色彩细腻丰富,体现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时的画家常画水和天空,天空辽远,水平线低;或以海湾一角入画,多用柔和的棕色或灰色色调。人物形象成了风景的点缀,或者根本就没有了。
雅各布·凡·鲁伊斯达尔 森林中的小溪
雅各布·凡·鲁伊斯达尔(1628—1682)是荷兰最有成就的风景画画家。他的画作构图宏伟,常有大量的景物,细部的描绘常带有抒情色彩,如汹涌的急流、茂密的森林、低洼的沼泽、彩云变幻的天空,甚至田舍与水车等。他以坚实的笔法,淳朴和谐的色彩,甚至偶尔还有伦勃朗的明暗法,使得自然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加强。这种风景极具内涵,具有古典主义的深沉和悲剧性的激情。鲁伊斯达尔的很多作品都称得上代表作,而最出色的当属《埃克河边的磨坊》(1665)。
鲁伊斯达尔的学生霍贝玛(1638—1709)也是荷兰风景画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少而精,情调明朗、宁静。他的每一幅画都散发着淡雅的泥土气息,像一首牧歌一样,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霍贝玛 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18世纪的西方绘画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是西方绘画的两个高峰,那么18世纪的西方绘画就是高峰之间的平缓发展期。
在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下,欧洲的18世纪有“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之称。在这期间,许多思想家开始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寻找道路,以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他们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和生活,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出来。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兴起;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此时,王公贵族们虽然日益腐朽堕落,但他们的审美趣味仍然深刻影响着西方美术。因此,18世纪的欧洲美术,就是在传统王公贵族的艺术理念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相互对峙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于是,整个18世纪的西方美术,包括绘画,一直存在着洛可可艺术和平民写实主义美术这两种不同的潮流。
18世纪的法国绘画开始走在欧洲美术的前列,作为洛可可绘画的奠基人,华托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画家。18世纪20—70年代,法国的洛可可绘画与获得充分发展的平民写实美术彼此对峙,前者的代表是布歇和弗拉戈纳尔,后者的代表是夏尔丹和格瑞兹。18世纪70年代以后,洛可可绘画风格在法国逐渐衰落,继之而起的是新古典主义美术。
让·安托万·华托 发舟西苔岛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从少年时代受到精于艺术的父亲的教育,是个极其早熟的人,20岁时就获得美术院展览会的一等奖。此后,在意大利留学四年多,回到巴黎后,受到贵妇人们的沙龙的接待。路易王朝的贵妇人的沙龙是有名的学者、政治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聚会的场所,布歇由于这种关系结识了各方面的人士。他既画歌剧院的布景,也画壁挂织物图样。
布歇 浴后的狄安娜
因此,不久他的才能被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所赏识,画了几幅她的肖像画。蓬帕杜夫人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布歇又为这个奢侈享乐的美女设计女服和装饰品,布歇设计的图案成为当时出入宫廷的贵妇人们所效法的榜样。
由此可知,布歇富有装饰的手腕和才能,他的绘画也都具有装饰的要素,但是,他的作品,全都是冷淡的银色调子,高尚优雅。
弗拉戈纳尔(1732—1806)是布歇的学生。他的绘画继续描绘无忧无虑的爱情和赏心悦目的社会风俗,他以描绘女性美而成为时代宠儿,是一位为洛可可全盛期揭开序幕的画家。他所创作的《读书的少女》描绘了一位健康、美丽、安静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和求知热情的女孩,美好的体貌和心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弗拉戈纳尔 读书的少女
以布歇和弗拉戈纳尔为代表的洛可可艺术完全属于上流社会,这个时期王公贵族们爱好艳丽色彩和精致装饰风潮。在洛可可艺术中装饰反客为主,成了艺术的主体。这是因为,巴洛克艺术经过17世纪的发展,已经无法再依靠其庞大、震撼的审美效果来满足君主贵族的胃口了,他们开始看重艺术能在细节方面有更丰富、更精美的表现。与之对应的平民写实主义美术也不像古典主义一样远离生活,但它并不像洛可可艺术一样只面向社会上层,在审美情趣上带有封建贵族追求浮华享乐的特征,而是面向社会的中下层,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在审美情趣上显得自然、亲切、朴实,显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化了的艺术。因此,我们可以说,以法国为发源地的18世纪平民写实主义美术,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的反映。
18世纪,法国成为了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一时期,英国和西班牙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18世纪是英国绘画的成熟期,英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还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画家。
肖像画与风俗画的繁荣——英国18世纪绘画
18世纪以前的英国绘画带有浓重的外来影响印记,民族传统特征并不明显,更没有对整个欧洲产生影响的艺术大师出现。18世纪时,英国人开始创造出了自己的美术。这时的英国绘画很少以现实社会和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描绘对象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尤其是肖像画和风景画。
英国18世纪的风俗画中,社会政治内容并不多,但道德伦理说教色彩浓重。它们在造型上不像意大利绘画那样厚重严格,而比较注重实际效果,以荷加斯为代表。而这时的肖像画的特色则更突出,以活跃于18世纪中叶以后的雷诺兹、庚斯博罗汀等人为代表。
英国风俗画的奠基人威廉·荷加斯(1697—1764)是在整个欧洲都享有声誉的、富于民族特色的美术家。他的作品民主意识鲜明,多讽刺中产阶级的生活,表现社会丑恶,宣扬伦理道德意识。
荷加斯善于运用粗犷的笔触和富于表现力的色彩,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卖虾女》和《洛瓦特爵士》。荷加斯经常用连续性的组画来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刺。这些作品有着新颖的色调,娴熟的技巧,常常被复制成版画流传开来。
荷加斯还研究过艺术理论。他于1753年发表了欧洲第一篇建立于形式分析基础上的美学论著《美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荷加斯 卖虾女
欧洲大陆的各种优秀的绘画方式,都在荷加斯身上得到了继承,而他的艺术风格却非常具有独立性。他以富有强烈张力的色彩,泼辣大胆的用笔,在英国画坛创“写意”之先河。《卖虾女》这幅充满气势的画作,用的就是这种粗放的笔触。在这幅画中,渔家少女目光炯炯,凝视着远方,好像被什么东西吸引了似的。这个贫苦的姑娘脸颊通红,双唇微张,在性格上显得健康而活泼。在构图上,荷加斯在创作这幅肖像画时,并没有事先勾画人物的轮廓,而是用淡淡的笔触直接把人物形象描绘在画布上。这使得这幅画不像别的已完成的油画作品一样,没有了清新和自然之气,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这幅画代表了荷加斯肖像画的最高成就。
《时髦婚姻》组画的第二幅《结婚过后》,描绘的是家庭内部的生活情节:丈夫在外面荒唐了一夜,精疲力竭,中午刚走进家门就歪躺在椅子上。画上的壁炉架一侧的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下午一点多钟。客厅里椅倒桌歪,纸牌与乐谱散落一地,两把提琴也弃置于地,女主人公伸起胳臂,打着哈欠,并斜眼打量着她的丈夫。伯爵儿子——女主人丈夫的天鹅绒上衣和背心都敞开着,假发披散在脑后,缎带已经掉落,一把佩剑因断了扣子而掉在地板上。他两手插在衣袋内,口袋里露出了一件女人的内衫,这引起巴儿狗攀上去不断嗅闻。地上躺着已经折断的佩剑。男人只顾遐想,根本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妻子,仆人在另一个客厅里扶着椅子打哈欠,画面近处的管家表情显得很不屑,似乎看穿了这个婚姻终将走向尽头。
在委拉斯贵支和里维拉之后,西班牙绘画艺术开始走向低迷,作品大多平庸陈腐,可谓万马齐喑。直到18世纪末,这种局面才被戈雅真正打破,西班牙艺术才重新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来。戈雅这位世界级的大画家,让整个西班牙为之骄傲。
西班牙异军突起的大师戈雅(1746—1828)活跃于18世纪至19世纪,是西班牙画坛上一颗极其独特的,孤独而灿烂的巨星。他极其多产,风格多变,对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都有影响。在近代欧洲绘画史上,戈雅是位伟大的先驱者。他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浪漫主义的战斗激情,欧洲后来的一大批画家都曾受其影响。他的绘画滋养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们的创作。
荷加斯 时髦婚姻
戈雅有着惊人的绘画才能,其卓越成就几乎涉及所有的绘画领域。他的作品触及了19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其中的艺术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其艺术语言也新颖、尖锐,富有表现力。
《伊莎贝尔·科包斯·德·波塞尔肖像》(1804—1805)画的是画家的一位朋友,其丈夫是一位翻译家。作品的笔触奔放而不乏细腻,色彩单纯而富有光彩,作者塑造了一个美丽的西班牙年轻妇女的形象。挺直而圆润的鼻子,丰满而小巧的嘴。画中人身体微侧,头向左转,满怀深情地望着前方,整个姿势显露出一种动态美。画面中,人物的面部刻画极其精细,双眼明亮,神情自信而坚定,光芒诱人。少妇身上的披纱为黑色,胸前露出一片白皙的皮肤,映衬效果非常强烈。她不像宫廷贵妇一样娇媚矜持,或珠光宝气,整个形象显得朴实无华,但是光彩照人,这是画家审美理想的表现。
戈雅 伊莎贝尔·科包斯·德·波塞尔肖像
19世纪的西方绘画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整个西方世界的美术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次艺术高潮中,各种艺术流派或思潮虽各自有其特点,但它们有时又相互交织,带上一些新时代的共同特点。比如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它们互相影响,共同繁荣。
19世纪西方绘画的大趋势是从反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变革到反映市民的世俗趣味,从崇高走向平常,从严肃走向轻松。艺术家们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关注夸张、变形美和装饰性效果。
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与其他众多艺术样式共同组成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它兴起的时代,是法国大革命正在酝酿的时候。其艺术主张和实际创作,正与革命者所呼吁的英雄主义精神相应。它的倡导者以复兴古代趣味,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艺术的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为口号,而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又极力反对。他们主张依托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对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进行直接描绘,与现实斗争紧密配合,直接服务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因而有“革命古典主义”之称。
从兴起到达到顶峰的半个多世纪里,新古典主义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音乐和舞蹈诸方面都比较活跃。雅克·路易·大卫为新古典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领袖,他的弟子安格尔等则使得这种绘画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不仅是位卓越的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代表了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高成就。他早期作品中美的源泉和理想来自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认为审美的最高标准是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他的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5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等作品。
大卫的艺术直接服务于法国大革命。他密切结合现实,不断探索艺术创作,摒弃了古典主义的因袭成规,对现实的描绘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了一步。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这是拿破仑做了皇帝之后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的历史场景。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被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大卫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有使教皇难堪。画面中充满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作品从整体构思上把握色彩,使得整个画面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都极富质感,像古典主义绘画一样严整。
大卫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大卫的学生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一生创作颇丰。他多以古代神话和宗教故事入画,既画历史画,也画肖像画,素描也很精彩。19世纪中期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已经不像大革命时期一样富于创新与现实精神了,而安格尔这位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大师,则成了保守的学院派代表,与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尖锐地对立起来。
安格尔的绘画继承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的遗风,工整细致,线条造型讲究,最好的是肖像画。他“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的创作要求贯穿他几乎所有的绘画创作,这些特点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作为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流画家,安格尔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们的写实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日益炉火纯青。与马萨乔、米开朗琪罗、乔尔乔内等前辈不同的是,安格尔并不满足于在裸女身上寄予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将“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寄托在了自己的画作中。
《泉》是安格尔画得最好的描绘女子裸体的油画。《泉》是作者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就开始创作,26年后才告完成的一幅传世杰作。
安格尔一生追求和表现理想美,特别注重描绘女性的人体之美。《泉》中的少女造型遵循了古希腊雕刻的审美原则,而且更为细腻微妙。少女的美妙体态展现了古希腊比例对称的原则,真实诠释了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的S形曲线美。
《泉》中的少女可以说是安格尔一生追求的美神,也是他一贯倡导的“要拜倒在美前去研究美”的典范。安格尔把他一生中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青春的活力。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品质都自然地体现在了这位少女的身上。西方一位评论家说:“这位少女是画家晚年艺术的精华,她的美姿却超过了所有女子,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富有生气和更理想化了。”这幅作品证实了画家自己曾说过的话:“要把美藏在真实之中,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决不是创造什么,不是制作什么,应该说,他们是看见了什么,并且探悉什么。”
安格尔 泉
1830年至1848年,法国绘画处于浪漫主义阶段。
19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大革命洗礼的法国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人权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上形成了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的新风尚。这时的新古典主义虽然仍在艺术界占据优势,但对不变的美的模式的崇尚和对客观对象的执着研究,已经背离了时代精神,开始束缚艺术的发展了。于是,画坛上兴起了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力求表现“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19世纪出现的浪漫主义,与艺术家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要求是相合的。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和学院派的古典艺术,在他们看来都是精神上的重压,必须摆脱。
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第一个特征。古典主义艺术,注重的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有其一整套方法和规范。浪漫主义艺术则与此不同,它不注重表现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追求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转而追寻每个人内心的理想美,认为人的心灵和自我都是独特的,并全力去揭示它。在浪漫主义画家那里,自然不再是创作的原型,而是用以寄托个人情感的东西,浪漫主义画作也因此富有诗意的想象和热情。浪漫主义艺术家充满了热情,其作品激情洋溢,与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截然不同。浪漫主义绘画的丰富想象力,还体现在构图、光线、色彩和人的动态表情等诸多方面。
追求新奇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第二个特征。它以一切能够激发人的热情和想象的事物为创作对象。浪漫主义画家钟爱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所有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乃至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都是他们力求表现出来的。而这些浪漫的想象和幻想,又有对现实的深入认识为基础;它激情奔放,但并不脱离积极的人生理想,因而深入人心,艺术感染力极其强大。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并行,成为了欧洲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最初由席里柯开创,主要代表人物是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他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德拉克洛瓦 自画像
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又名《1830年7月27日》,以1830年的七月革命,即法国人民给封建王朝以最后一击的“光荣的三天”为题材。画家将一位丰硕半裸的女神形象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表现手法极具象征性。她左手的步枪带着刺刀,右手的三色旗高高飘扬,象征着共和。整个画面以女神的形象象征自由,人们正在她的领导下,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勇敢前进。画面构图的视觉冲击力极大,画面气势不可阻挡。女神处于画面金字塔构图的顶端,成为了其他人物注意的焦点。画面除女神之外画的都是现实的法兰西群众,背景中有巴黎圣母院,环境真实,女神充满人性,联合了各阶层的战士,是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中巴黎街垒战场面的真实再现。整幅画面着力描绘的人物不过五六个,却势如千军万马,显示出了画家高度的概括和夸张的能力。德拉克洛瓦并不是1830年革命运动的参与者,但他是国民卫队的成员,因此他把自己的形象画在了女神的右侧,头戴高帽,手持长枪,俨然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含有政治意义是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它不仅是政治宣传性作品,还是继戈雅之后第一幅与近代政治相关的画作。
德拉克洛瓦 自由领导着人民
据说这幅著名画作与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互为呼应,后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都曾使用这幅画。
1832年,德拉克洛瓦随法国驻苏丹大使去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他深深着迷于东方灿烂的异国情调,因而走上了唯美主义道路。《阿尔及尔的女人》(1834)就代表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这幅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画的作品,就是他回到巴黎后凭速写和记忆画出来的。画面优美温馨的情调,显示出浓厚的阿拉伯民族色彩。画中的瓷砖、窗帘、绢、宝石等物体描写得非常细致,且彼此互补,画中的人物形态也十分自由。三位阿尔及尔妇女衣着华丽,懒散地坐在地上,显出悠闲自得之态。
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辉煌的阶段。当时,英国城市逐步拓展,森林、农田却逐渐减少,人们对自然不再盲目追求征服与控制,而开始追求理解与认同,社会意识整体上开始留恋乡居风情,并开始尊重自然环境。英国风景画摒弃了工业革命前考古学式的理性崇拜,开始对自然进行抒情主义的感性认识,并以新的感觉和丰富的视觉语言,对辽阔的天空和大地、优美的花园和湖泊、朴素的村舍和乡民进行诗意的描绘,表达了时代精神。于是,在人们的艺术及观念之中,风景开始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其社会、政治、文化、美学、道德方面的价值或意义也日益突出。
18世纪的庚斯博罗等艺术家奠定了英国风景画的基础。他们使得不受人重视的风景画有了可与肖像画和历史画比肩的地位,为欧洲和世界美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而在19世纪,英国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景画画家,当属透纳和康斯泰布尔。
在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界,透纳(1775—1851)是一位杰出的大师。他感觉敏锐,想象丰富,对大自然观察精确,诗情画意领悟深刻,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喜欢表现光、大气、细雨、云雾等形象,并使它们主导了自己的作品。他的画作不像英国传统绘画一般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画面抒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他的作品构图大胆独特,色彩缤纷,如梦如幻。
透纳比当时另一位风景画大家康斯泰布尔更像是一名“自然的感受者”。他的画处于自然而超乎自然,通过提炼和加工,进行了一种“透纳式”的描绘,以更凝练、更奇妙的光和色,将自然景色的瞬息万变、绚丽多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船抵威尼斯》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令人迷醉的彩雾,几缕亮色让我们看清近处的船和远处的桅杆。金色的太阳,彩色的云彩,远处梦幻一样的城市让我们以为是到了天堂。这是作者创作出的光的盛筳。
透纳 船抵威尼斯
在风景画方面,康斯泰布尔(1776—1837)有“现代风景画之父”之誉,与透纳同为英国绘画史上的风景画“双雄”之一。他们俩虽然同时,但画风、个性及生活却截然不同。康斯泰布尔扎根于故乡萨福克,一生都在英格兰。康斯泰布尔在创作风格上极力追求真实。他一方面将自我情感的抒发放在了绘画的最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又认为绘画应该直接学习自然,使人的精神与自然达到统一。
康斯泰布尔 威文侯庄园,埃塞克斯
康斯泰布尔不仅注重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还发展了油画技法,完整地领会了油画的造型语言。他的画作色调不像传统油画一样呈棕褐色,画出了自然界草木本来的色彩。他的作品真实、淳朴,明白易懂,生气盎然,质朴而令人感到愉快。他笔下恬静的农村景色,色彩绚丽,笔触细致,描绘得十分真切、自然。
康斯泰布尔是位注重实地写生的画家,爱好描绘真实的大自然。他以潮湿的雾气渲染光线和大气,效果达到了极致。在他的努力下,英国风景画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前进了一大步。他对于光和色彩变化都很敏感,19世纪末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家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对英国的乡村景色和田园风光进行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激发起了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后来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都借鉴吸收了康斯泰布尔的艺术。康斯泰布尔还受到了德拉克洛瓦的推崇,被他尊称为“现代风景画之父”。
《威文侯庄园,埃塞克斯》是应庄园主的要求而作的,画家把庄园的宏阔场景尽收于画幅之内:威文侯的佃户在湖面上拉网捕鱼,水中天鹅自由自在地游着,农场里的奶牛在悠闲地吃草,远方乘坐双轮马车的人是庄园主的家人,在画面的深处则是静谧的房舍。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下,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整个庄园是祥和的、宁静的,呈现出一派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的景象。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开端的,而巴比松画派又得名于库尔贝画展。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堂堂,虽高傲自负,但为人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他在中学时代就成了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在1841年被父亲送到巴黎念大学时,他便立下了做一名画家的志向,求学于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
23岁时,库尔贝所掌握的绘画知识已经足够他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了。他在1849年创作的《石工》,曾引起了针对其主题的激烈争论。库尔贝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偶然遇到的两个凿石工人。他们终日劳苦,境况悲惨,使他印象深刻。他认为艺术应该以描写这种真实图景为尚,不应该创作那种“矫揉造作的艺术”。
库尔贝 你好,库尔贝先生
他的代表作《你好,库尔贝先生》中的库尔贝先生正是画家眼中自己的形象,阳刚俊朗,整洁干练。他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带着仆从旅行在风景优美的乡间,正向一位当地人询问路况。画面色彩亮丽和谐,用笔轻松优美,充满了友好的气氛。
巴比松画派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中十分著名的一个画派。巴比松是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的一个风景优美的村落。19世纪30至40年代,这里来了一些写生的青年画家,有的还在此定居了。他们没有组织或者宣言,但都信奉“回到自然”的理想,在描绘法国美丽的风景时显示出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其中,米勒和柯罗是最突出的代表。
法国早在17世纪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景画传统,当时比较出色的画家是克洛德·路兰和普桑。在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和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的启发下,巴比松画派以面对自然写生为其主张。他们不仅在表现自然的外貌时运用写实的手法,而且表现出了对自然界内在生命的浓厚兴趣,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自然的真诚感受。他们的这种创作风气最终使法国风景画摆脱了新古典主义的束缚,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1814—1875)是巴比松画派卓越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农民家庭,很小就跟父亲在乡间劳动,深刻感受过农民生活。1849年之后,他在巴比松村居住了长达27年,直到去世都一直同底层农民生活在一起。米勒对农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倾心表现农民,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把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通过独到的艺术语言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表现。米勒画风质朴,作品总是以简洁的构图,朴拙的线条,调和浑厚的色调,形成一种庄严的气氛,在意境上也显得苍茫沉寂。他常画夕阳或逆光之中的人物,形象平实,面目模糊,表面并不华美,深沉而凝重。他每一幅画中的情景都没有虚构的成分,都是认真观察农民真实生活的结果。他画中的农民多有简朴的衣着,粗壮的手脚,但其魅力都很独特。
米勒 拾穗
卡米耶·柯罗 宾维纳河的船夫
热爱大自然的柯罗(1796—1875)是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和肖像画家。他用抒情诗一般的笔调一生歌颂自然。柯罗的风景画大致可分为意大利风景和法兰西风景两类。后者创作于画家1835年来到巴比松村之后,抒情气息更为浓厚,突出代表了柯罗的绘画风格。
他的人生态度十分乐观豁达,孜孜不倦地投入创作。他亲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他爱画朦胧的暮色与晨光中的森林、明洁的湖水、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用笔灵动而富有韵致,虚实相生而见妙理,画面有诗一样的美。
柯罗的风景画最常使用的是银灰色和褐色的色调。这类色彩能给人一种宁静感,在展现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时显得更有诗意。柯罗善于描绘光和空气,他的画作显示出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倾向。他不像过去的画家一样把暗部画得很暗,而是尽力使其变得透明、鲜艳,大大提高了整个画面的亮度,尽显田园之美。柯罗的画作是其温柔多情的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的体现。他是19世纪法国风景画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德国崇尚理性和科学。德国人缺少法国人那样的浪漫,也没有英国人那样的矜持,也不像意大利人那样注重形式感。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中,他们是最具备现实主义品质的,而且意志坚定,个性顽强。他们的艺术和生活一样,都是严谨的。
19世纪40年代是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时期。在丢勒之后的德国画家中,阿道夫·冯·门采尔(1815—1905)是最伟大的一位。他90岁去世时,享受了皇室为他举行的与元帅相当的盛大葬礼。门采尔的作品对德国社会生活风俗的表现广泛而深刻,对他所处的时代也有真实而深刻的表现。他对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描绘,在同时代的欧洲画坛上是非常罕见的。
德国的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门采尔于1875年创作了世界上第一幅以现代工业为题材的大型油画《轧铁工厂》。作品描绘的是轧铁工厂工人在车间劳动的画面,画面中心的工人正在炼铁炉前用长钳将烧红的铁块取出来,铁花四溅,他们的脸膛被火光映得通红。车间的一角被破旧的铁皮隔开,供工人们临时休息,画中还有一些正在吃饭的工人,还有一些工人在远处忙碌。厂房又高又大,铁架纵横交错,机器飞速转动,充满时代气息。画家最初为这幅杰作取的名字为《当代巨人》,它是产业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智慧与力量的展现。
印象主义是法国画坛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运动。它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得名于1874年此派画家的第一次联展。
爱德华·马奈(1832—1883)严格来说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的画展他一次也没有参加过。但是,他同印象派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们的崇敬对象。所以,人们都说是他奠定了印象派的基础。
门采尔 轧铁工厂
马奈的艺术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热情,开辟了欧洲绘画的新时代。他的画显示出了古典造型基础,在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上明亮而鲜艳,形象上很有真实感。他不像传统画家一样创造柔和的色调、光润的画面。他用色彩表现出来的物体之间的对比鲜明而真实。尽管马奈作画多是在画室里,古典主义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为他所用,并且,他并不关注复杂光线下瞬息即逝的色彩变化,画作也以人体肖像画居多,但他的作品平涂色彩鲜明,笔法分列简约,自然光非常耀眼,且不加润饰、充满活力,让人感到无比清新、明快和新颖。
《短笛手》这幅画中人物用右脚站稳,左腿伸展,达到完美的平衡,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使人物的外形轮廓在单纯的背景上面显得更加鲜明。双臂弯曲而短笛放在嘴上,曲线与直线达到了很好的结合。
这幅画共使用了三种基本色调:裤子的红色被偏冷色的背景所烘托出來,使其更加突出;紧身上衣和帽子的黑色连成一块,而不去讲究突出手臂的外形,使得上半身成为一个整体,而又用白色衬托出空间,在画的边线逐渐加深,形成主角生活和演奏的空间;红色和黑色这种基本色调间的主要关系,被衣扣和布景的金黄色,以及托住乐器的白色披带所突显出来;最强烈的黑色,是小音乐家的眼睛,眉毛的清晰线条,加强了眼部的表情。这个脸看起来虽然如此简单,却展现了马奈高超的绘画手法。
爱德华·马奈 短笛手
在众多的印象主义画家中,埃德加·德加(1834—1917)最善于博采众长,且能够坚持自己的见解和艺术方法。他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21岁时的绘画水平已经很高了。之后,他又进入了美术学院,在学院中受到了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
德加的绘画无论艺术风格还是题材内容,都有别于其他印象派画家的特色。
德加受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影响较深,素描基础非常坚实,作品构图和造型都很出色,其运用色彩时有很明显的印象派特征,但不在外光下作画。他表现运动的瞬间功夫独到,但不喜欢画户外风景。德加自称“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将古典造型与印象派的色彩结合起来,作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颇具写实性,故有“古典的印象主义”之称。
德加既是一位伟大的实验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改革者。他的作品长于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和心理活动的细节。1873年前后,芭蕾舞女郎、女工、着衣的模特、沐浴的模特以及酒馆艺人等成为了他画作的主要主题。他审视周围的环境,立场超然,宛如站在另外一个世界,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衣食住行。
德加爱好芭蕾舞艺术,精通芭蕾舞步,并且像研究骑手们的动作一般努力研究舞女的动态。那些舞姿优美、化妆华丽的女演员台前幕后的生活,都被他用画笔记录了下来,这使他获得了“舞女画家”之称。德加的名作《舞蹈课》(1873—1875),画的是教练在敞亮的排练大厅里指导芭蕾演员们练功。教练站在画面中央,拄着拐杖,满脸威严。而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学员们或抓痒痒,或打哈欠,或整理衣服,让人感到亲切而真实。近处的两个女孩背对观众,全神贯注地望着教练,对身边的小狗毫不关心。画面的远处还画了三个前来照顾女儿的母亲。这幅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将排练场里人们各不相同的神情和姿态汇聚在了一起。
德加除了长于油画之外,色粉笔画也画得很好。他试图使自己的色粉笔画具有油画的效果,且对其轻柔明媚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舞者》采用了鸟瞰式的构图方式,这在传统绘画中是极其罕见的。画面中心是一位正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女演员。她双臂舒展,身体旋转,舞姿优雅,让人觉得飘飘欲仙。德加被人们称为画舞女的大师,而他自己却说:“人们把我称作画舞女的画家,他们要知道,对我来说,舞女只是描绘美丽的纺织品和表现运动的媒介罢了。”这种艺术观念,所有的印象派画家都有,他们把光与色当成了绘画的根本。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舞女在舞台灯光下飞动裙子的色彩和急速转动的舞姿,别的全都不重要。
德加 舞台上的舞者
莫奈 莲池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1840—1926)。他是唯一终生都坚持印象主义的原则和目标的画家,在众多印象派画家中,也只有他在生前就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印象派绘画虽然始于马奈,但是直到莫奈出现之后,印象派绘画才得以发扬光大,因为描绘风景中的光影变化,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印象派大师中,莫奈第一个在绘画过程中采用了外光技法,他比对物体的形象更关注光色,以致能用光色将物体消弭于画布之上。他使世人对光与自然的结构有了新的体悟。
1883年,莫奈迁入法国西北部吉沃尼的一处寓所。在这段岁月里,花园成了他创作的主要主题。1893年,他买下与花园相邻的一片有水塘的土地,扩大了花园的面积,建造了颇有名气的水上花园。《莲池》是莫奈后期创作的18幅组画中的一幅。他在睡莲池上建造的那座日式拱挢在这幅画里成为中心内容。
莫奈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作画时便已经开始使用印象主义绘画特有的细碎笔触,并努力寻找方法来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尤其是瞬间的感觉印象以及那些富于生命力和运动的事物。1872年,他创作出了《日出·印象》,其后对外光、水波和雾气中的色彩感与自然美的观察研究更加细微,其作品很快便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在印象派中,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是色彩方面的大师。他的早期作品记录的是真实的生活,已经有了典型的印象派特征,个个光彩夺目。然而,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他便脱离了印象派运动,开始画人体画及肖像画了。
雷诺阿终生贫困,却画出了很多甜美、明快的作品。他毕生以丰富华美的色彩将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弹奏成美妙的乐章。他笔下的人物,儿童天真、纯洁,女人虽然性格深度有所欠缺,但是外表优美,仍显得高贵雅致。他所描摹的青年女性,肌肤柔润而又富有弹性,身躯丰满,充满欢乐与青春活力,极具魅力。在描绘过程中,他用的是特殊的传统手法,含情脉脉。
《两姐妹》是雷诺阿绘于1881年的作品。画中的姐姐正值青春妙龄,明眸善睐,娴静优雅,含胸而坐若有所思地遥望前方。身旁的妹妹是黄发垂髫,天真烂漫的孩童模样,双手扶着茶几上的篮筐,身靠着姊姊,头上还有趣地插满了鲜花,姐姐的宝石蓝的衣衫和妹妹雪白的裙装相互衬托,显得庄重而又纯洁。姐妹俩一长一幼,一坐一立,眼神各望一方,整个画面散发着清新和纯真的气息。
雷诺阿 两姐妹(阳台上)
19世纪末的一些画家,虽受印象主义的影响,但又反对印象主义,因为印象主义有限的光色表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艺术的探索了。这些画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画派,也不共同举行画展,更不存在集体的宣言,但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在创作倾向上也趋同。
保罗·塞尚 黑色别墅
后印象主义画家中塞尚、梵·高和高更三人开始与印象主义相抗衡,在他们的艺术理念中,画家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从此,后印象主义开始从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一种全新的绘画观念由此产生,现代艺术也由此诞生。
保罗·塞尚(1839—1906)所处的时代,印象派仍然占据着绘画的主流地位。在毕沙罗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印象派,并且是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参加者。但是,他对物体的结构和实体感的关注,最终使他于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
塞尚否定了绘画中的线和明暗,他认为色彩之间的对比才是真实的,画家应该用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来表现物象的体积。他的作品大都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思想。他描绘物象的体积和深度时,用的是色的团块,造型则用的是色彩的冷暖关系。他作品中的物象有着结实的几何感、质感,而造型的准确性并不强,注重厚重、沉稳的体积和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
在大自然面前,塞尚感到世界有一种令人震摄的神秘感,他以自己的理解对自然界做了深刻的艺术表述。他让我们看见了,万物皆有颜色与重量,它们的颜色与体积影响着其他物体的重量。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塞尚用尽了一生的心血。他的代表作《黑色别墅》强调了绘画本身物理的与可塑的特性。
塞尚一生创作颇丰,早期所作多为写实性较强的作品,画的是真实的情景;晚年作品则多为温和、光明而富含古典气息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他的画作令人感觉沉重,但满是结构、色彩的美和力量。他作画重视形式美,对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非常讲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和造型,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现代绘画之父”之称。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的一位巨匠。梵·高在生命中最后的6年完成了自己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他以大量鲜亮而明朗的作品,像欢快的歌声一样慰藉着人世的苦难,表达了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将大量鲜艳的色彩放在阳光之下,以向日葵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作品,表现其永远朝向阳光的精神。
梵·高生性善良,很容易激动。他生活贫困,又忘我地钻研艺术,在现实的冷酷和污浊之中往往无法自控,最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分裂。不时发作的精神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只能靠画画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后来,他被弟弟接到巴黎瓦慈河畔的安威尔医院进行治疗。为了减少身边人的负担,并防止疾病再次发作造成恶果,1890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他面向太阳,在一片成熟的麦田里以手枪自尽,年仅37岁。
梵·高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但生前并不为人们所认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狂热地表现自我精神,凭着精神的力量使得一切形式都激烈地扭动和跳跃了起来。他的画作是画家个性的强烈表现。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画家,在全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他生前卖出去的画作却只有一幅。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以一种极大的激情创作了《向日葵》,向日葵的花蕊画得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像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厚重的笔触增加了画面的雕塑感,富有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生动而有力量,而在这种单纯和厚重的画面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使每一个观赏者在观看此画时,都会感到心灵为之震撼。
梵·高 向日葵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保罗·高更(1848—1903)曾参加了印象派的两届画展。于1886年,离开了巴黎,来到了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有一种荒野和原始的景象”的布列塔尼,使他感受到一种天堂一般的感觉。在这以后,他开始与印象派分道扬镳,创作出来的作品线条明晰、体积硕大、色彩对比生硬。1888年,他的画风又有所改变,变得偏重主观幻想,有了更强的装饰意味。1891年,高更离开欧洲,独自一人来到了远在赤道以南的塔希提岛,此后便终生与当地的毛利族人一同生活,并在此期间完成了一生中的主要作品。他热情洋溢地对当地土著民族及其生活进行了真诚的描绘,在这些土著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真正源泉。高更的艺术深刻影响了现代绘画,他本人也有象征派的创始人之称。
这幅《布列塔尼的猪倌》是画家对一种所谓“景泰蓝画法”进行尝试的结果。这种画法就是先用黑线条勾出一个个封闭的轮廓,然后将颜色平涂在里面。这是对印象派理念根本的背离。高更通过这些彼此对立的平涂面,不用中间调子便表现出了空间感。有些随便涂抹的色彩并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虽然这些色彩彼此之间缺少过渡,整幅画还是在整体上达到了形和色的统一。
高更 布列塔尼的猪倌
19世纪的俄罗斯美术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是俄罗斯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创作民族色彩浓厚,独创性强,思想内容也很深刻。
《无名女郎》(1883)是一幅性格肖像画,很有美学价值。人物的精神气质都被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来了。画面以著名的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为背景。女郎挺直身板,表情含蓄,头略转向右边看着观众,显出高傲而自尊的样子。
克拉姆斯柯依 无名女郎
在俄罗斯绘画史上,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对生活有着充分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所创作的历史画、肖像画都有着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
列宾笔下的众多历史画,场面都紧张而充满戏剧性,表现出了历史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列宾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在他看来,肖像画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很多同时代的名人都成了他刻画肖像的对象。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泰斗,也成了巡回展览画派的一面旗帜。列宾一生勤于创作,每创作一幅画都精益求精。他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
列宾的成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现实主义绘画中颇具代表性。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不仅表现了这条河的壮丽景色,更表现了俄罗斯群众艰难的民生,是列宾不朽的史诗性杰作。列宾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进行构图,将11个纤夫塑造成了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的一组雕刻群像。这11个纤夫每个人的年龄和个性都不同,但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苦难的折磨。画面对伏尔加河景色的布置也很好,使得这幅画虽然尺寸不大,给人的感觉却是宏伟深远的。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这幅画画面单纯,揭示出的社会本质却非常深刻。画家非常注意描绘人物形象的细节,以具体形象来展现一切思想,甚至河滩上的脚印和别的纤夫遗弃下来的杂物,都蕴含着过去和未来的某些含义,文学性十分深刻。
20世纪的西方绘画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被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美术变成了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商品。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跟以前一样了,人类的眼睛看到了更加宽广的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的艺术家们,创造和选择了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个全新的世界。
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西方艺术自古就有注重写实的传统,是物质性的再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已达到高峰。19世纪出现了照相术,使得写实主义绘画再现生活的功能黯然失色,绘画必须另找出路,由“再现”走向“表现”,放弃描绘客观物质的形态,努力表现画家自我的内在精神,才能继续发展。
对西方艺术来说,后印象派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塞尚、高更和梵·高堪称西方现代绘画的先驱。许多现代艺术流派都是从他们那里派生出来的。其中,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奉塞尚为祖师,认为画家的能力和权利体现在画面的经营构造上,是画创造了画面,画面的安排应该像出自上帝之手一样随意;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认为,绘画不是自然对象的奴隶,精心构造画面也不是绘画的全部,画家的心情和意志,乃至内在情感都应该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抽象绘画的创始人——俄国人康定斯基从画坛的变化中发现,物象已经不够支持绘画的全部了,色彩、线条、形状这些形式因素主宰了一幅真正的绘画,画面的生命与美也是从这些因素中来的。
有的艺术家认为,传统已经过时了,而现代也不是完整的现代。他们否定一切,并进而主张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文明,最终形成了达达派。有的艺术家们发现,过多的概念已经使现代人的意识失去了真实,最真实的领域存在于潜意识中,而过去的艺术从来没有表现过这个领域,于是他们开始试图表现它,超现实主义绘画便是这样出现的。
法国巴黎是20世纪上半叶现代派艺术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的地位被美国纽约取代了。现代艺术在纽约开始了新的一轮探索和创造,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人极富自由创造的活力,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以绘画行为过程而非画面结果为目的的行为绘画,就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盛行波普艺术,这促进了艺术与现代文明的互相渗透,使艺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交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绘画艺术日趋多元化。艺术家们对艺术和艺术表现的探索延伸到了更广泛的层面,风格流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形成了一人一派的局面,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这样,西方美术变得越来越丰富繁杂、变化多端了。
在西方20世纪的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派别是野兽主义。当时,法国的一群年轻画家组成了一个松散的美术社团,以马蒂斯为首,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什么宣言和理论主张,因为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上展出的作品被艺术批评家沃克塞尔比作“野兽”而得名野兽派。野兽派社团只存在了两三年时间,社团成员们后来的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后世西方绘画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发起了野兽派绘画,也成为了野兽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并不在作品中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在对富于装饰性的形式感的研究方面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马蒂斯尝试使用对比强烈的纯色作画是在1905年夏天。这一尝试当时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画面冲击力很强。此后,马蒂斯一直深入研究形式感。前期的野兽派在表现方式上显得过分狂野,在他的手下,野兽派绘画有了庄重宁静之感。他的作品色彩大胆、造型简练、构图和谐一致以及装饰性强,是野兽派美学观念的体现。这也体现了他画面简洁、清晰,摒弃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的风格,他的绘画总是在视觉上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马蒂斯 舞蹈
《舞蹈》是马蒂斯代表性的作品。这幅画中没有任何繁冗累赘的东西,点、线、面、块被最大限度地简略了。单纯、简洁、清晰的画面,纯净、灿烂的色彩,使得整幅画有着鲜明的对比,又显得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律动感非常强烈。马蒂斯自称作画时没想过形象的含义,只关心色彩、线条和构图在美学上的意义,但这幅画对人生欢乐的赞颂还是在对人体动势的描绘中显露出来了。
野兽派没有存在多久,但马蒂斯对艺术的探索却一直在继续。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并借以研究人体。晚年时,他还为了试验色彩之间的关系研究起了彩色剪纸。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平面装饰性,是一种极其简练的艺术。
评论家沃克塞尔曾用“立方体”一词来评论画家布拉克画展上的作品,因而“立体主义”就成了人们对毕加索、布拉克、莱热等人在1907年到1914年期间所做的艺术探索的称呼。1914年后,立体主义运动逐渐式微。
立体主义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传统绘画描绘画家所看到的事物的客观面貌,只能表现出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节奏也日益变化多端,生活的复杂性必须在绘画中得到表现。立体主义的产生,有赖于前辈大师的探索和非洲雕刻的启迪。
现代艺术大师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是立体派的鼻祖,而且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出生于西班牙,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时年仅16岁,曾接受过美术学院严格的绘画训练,造型基础坚实。毕加索勤于创作,因而也很多产,传世画作多达近3万件。
毕加索一生的绘画创作在画法和风格上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其中又分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多个阶段。他不断变化艺术手法,不断探索,广泛吸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并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过,他虽然风格多变,但一直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在使用各种手法时,都达到了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毕加索 自画像
毕加索 在海滩上奔跑的女人们
《在海滩上奔跑的女人们》似乎又使我们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但画面还是呈现出一种古怪的风格。这幅画创作于画家的“古典主义时期”。画中壮硕健康的人物,饱含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毕加索并不是单纯地回归古典风格,而是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绘画元素掺杂在了古典主义风格之中。首先,高度的简洁性使它有了原始和象征的意味;其次,运动和速度在这里得到了突显,显露出了同时期未来主义绘画风格的印记。
毕加索这位天才的产生,与女人不无关系,他一生有过无数情人。毕加索在47岁的时候,结识了有着北欧人特有的丰满和白皙的17岁金发女郎玛丽·泰莱斯。这位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异性深深地征服了他,玛丽刚过完18岁生日,他开始背着妻子与玛丽秘密交往起来。这段生活在他的一生中是最无节制、最无顾忌的。她绝对地服从于他,成了他独占的一件物品。画家为玛丽画了众多画像,其中最著名的《梦》画于画家64岁时。毕加索曾给玛丽写过这样的话:“虽然你度过了相当于你当年年龄一倍的时间,但在我心中依然留着你17岁时的样子,那一头美丽的金发。”
毕加索 梦
表现主义也是一个涉及各个文艺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它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其艺术理念则在北欧各国也有所流行。
蒙克 青春期
表现主义画派的第一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由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几位青年学生发起,精神领袖是蒙克(Edvard Munch)。第二个社团是青骑士社(1911年形成),它最杰出的画家是康定斯基、克利(Paul Klee)和马尔克(Franz Marc)。第三个社团是新客观社,出现于1923年。在艺术理论上,表现主义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向,反对机械地模仿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表现主义美术风格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叛逆。它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其作品融合了新印象派的色彩构成,常以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作者内心的激烈情感。他们用画笔表现社会的黑暗面,作品带有悲观色彩。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出生于挪威,是表现主义画派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他一生作品很多,题材大多与爱情、疾病和死亡有关,这都是他的亲身遭遇和内心感受。这些作品中常呈现出不安、颓唐、悲观和绝望的色彩,因而成了传达人们内心痛苦的典型范例。
蒙克的代表作是组画《生命》,它包含22幅作品,画家称它们是“生命、爱与死的诗歌”。组画中画家最得意的一幅,是用油画和版画都表现过的《呐喊》(1898)。这是表现主义的名作。
组画的另一幅《青春期》(1894),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画中是一位未成熟的少女,她直挺挺地裸体坐在一张简易的小床上,披着头发,双眼空洞而茫然,惊恐不安地注视着渺茫的前方。她的身体和床板形成一个大大的十字,这昭示着她命中注定要受疾病的折磨,然后被死神接走。
此时的另一名家——用动物的眼睛观察世界,马尔克(1880—1916)是青骑士社的创始人,但艺术生涯极为短暂。马尔克非常喜欢动物,尤其是马。他声称,他的绘画是在用动物的眼睛观察世界,因而排除人的理性与逻辑,描绘的是纯粹的感觉。他试图把形的结构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有机地结合于形象的塑造,以加强艺术表现力。
马尔克善于画马,《蓝马》(1911)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鲜艳明确的色彩和起伏有致的曲线营造出一个宁静感人的动物世界。画面中,以大片蓝色构成的三匹马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它们低着头,闭着眼,从温暖绚丽的背景中突起,安详而温和地吸引着观众的视线。马尔克的色彩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蓝色传达了男性的气概,坚强而充满活力;黄色意味着女性的气质,宁静而温和性感;绿色表示这二者间的协调一致;而红色则是沉重和暴力的象征。这四种颜色在《蓝马》中有机地分布着,折射出画家对世界的某种感悟和理解。
抽象主义与20世纪的其他流派都不同,它不是一个社团,没有宣言,没有纲领,在20世纪的主流美术中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抽象主义绘画使用的是表现主义的表现方法,是各种反传统的艺术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的结果。
马尔克 蓝马
抽象艺术是区别于具象艺术而言的,因而又叫非具象艺术。它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化或抽取自然现象中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而具概括性的形象;另一种是纯粹的几何构成,并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传统的观察方式和构形用色方式,在立体主义画家那里都被打破了,抽象主义画家则更进而提出了彻底解放造型语言的主张,不再描绘客观对象,将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当成了唯一的表现对象,力图通过抽象的线、色、点、面等来表现“纯精神世界”。
康定斯基 构成第四号
俄国人康定斯基和荷兰人蒙德里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最有代表性的抽象主义画家。前者的抒情比较抽象,后者则是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驱。
康定斯基 第一幅水彩抽象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在1911—1912年推出了最早的抽象绘画,开了抽象主义艺术先河。康定斯基早年曾非常喜欢新印象派的点彩画法,并将其与自己对俄罗斯民间艺术的爱好与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色彩强烈、粗犷淳朴的民间画风,古典主义的传统在他这里逐渐边缘化了,但这时他个人的风格并不稳定。
康定斯基的绘画在气质上与音乐有一种相通性。他感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无法用现有的绘画方式来表达的,他需要一种像音乐一样具流动性的纯绘画。画家在显示自己的潜在意图如“构图”“即兴”“抒情”等时,开始尝试借用音乐标题的方法。将自己的感性意识以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进行传达,自然物退出了参照系。
波普艺术中的“波普”,是英文“POP”的音译,是流行、时髦之意。波普艺术,包括波普绘画,就是流行的、通俗的、大众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时,它在英国萌发;60年代时,它在美国发展到了鼎盛,并深深融入了美国的商业文明。
波普艺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映,也表现了他们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根据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归纳,波普艺术有以下特点:普及(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短期方案)、易忘、低廉、高产、年轻化(对象是青年)、浮滑、性感、有欺骗性、有魅力、大企业式的形式。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发起了美国波普艺术运动,也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在他的绘画中采用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图式,即重复排列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等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画面给人一种特别的呆板效果。不仅如此,沃霍尔还尝试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完全去除,用丝网印刷技术来制作绘画作品。他希望以无数的复制品将原作的地位取代。总之,沃霍尔有意使绘画失去个性与感情色彩。他的作品单调、无聊、重复,传达出一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是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感情的表现。
安迪·沃霍尔 玛丽莲·梦露
沃霍尔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是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玛丽莲·梦露》作于1967年作,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看上去像广告,缺乏感情,但装饰性却很强。它既为年轻人所喜爱,也是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的空虚与迷惘的反映。
罗伯特·纳特金农场街
西方绘画经历了一段浩瀚的发展史,只有全方位地了解和把握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全球性诸多方面的问题,才能深入地了解它。
人类社会在20世纪即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新的观念被无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激发出来,强烈冲击着社会观念和文化。各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20世纪西方绘画中各式各样的“主义”和“运动”。首先,绘画在借鉴传统的过程中已不再受民族、地区、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束缚,成了一种世界性的东西;第二,各门类艺术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绘画也有了广泛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之经验,如摄影的手法和理念、文学中的意识流等的条件,音乐的抽象性和节奏也被移植到了绘画中。在绘画领域内部,也出现了各种形式和方法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一些传统的分类和观念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摄影和影像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摄影所具有的实录现场的能力,极大地挑战了绘画的纪实功能,是引起现代绘画变革的重要因素。现代绘画不得不舍弃对真实事物的还原,转而表现心灵,并注重画家自身的本体价值。西方人的观念越来越个性化,艺术上也形成了“反传统”的潮流。这个时代的画家年轻而前卫,其创作努力朝着个人世界深入,自我个性的表现也更加强烈了。画家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绘画手段,产生新的绘画理念。有些杰出的画家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资深的艺术家和卓越的色彩画家罗伯特·纳特金的作品。既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巧,又传达出一种新的绘画思想。总之,西方绘画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异常多变而随意。要欣赏现代主义绘画,弄明白画家描绘的是一件什么具象的东西便不再重要了,我们应该尝试体会画家在绘画中所倾注的情感、观念和思想以及画家的内心感受。
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绘画在未来还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