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博弈论虽然被广泛应用,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领域。当面对多个对手的时候,“囚徒困境”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囚徒困境”会将对手置于一场博弈中,而你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本节主要通过一个“同几家供货商博弈争取最低进价”的案例,来说明一下“囚徒困境”在商战中的应用。
假设你是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产品所需要的大部分零配件需要购买,而不是自己生产。现在某一种零件主要由两家供货商供货,企业每周需要从他们那里各购进1万个零件,进价同为10元每个。这些零件的生产成本极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它们忽略不计。同时,你的企业是这两位供货商的主要客户,它们所产的零部件大部分供给你公司使用。
这样算来,两个供货商每人每周从你身上得到10万元的利润(我们假设生产这些零件的成本为0)。你觉得这种零件的进价过高,希望对方能够降价。这时采用什么手段呢?谈判?因为你们之间的供需是平衡的,所以谈判基本上不会起效,没人愿意主动让利。这个时候你可以设计一种“囚徒困境”,让对方(两家企业)陷入其中,相互博弈,来一场价格战,最终就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囚徒困境”中要有一定的赏罚,就像两个犯人的故事中,为了鼓励他们坦白,会允诺若是一方坦白,对方没有坦白,就将当庭释放坦白一方。正是因为有赏罚,才会令双方博弈。在这里,也要设计一种赏罚机制,使得两位供货方开始厮杀。
每家企业每周从你身上获利10万元,你的奖励机制是如果哪家企业选择降价,便将所有订单都给这一家企业,使得这一家企业每周的利润高于先前的10万元。这样两家企业便会展开一场博弈。我们假设,你的企业经过预算之后,给出了每个零件7元的价格,如果一方选择降价,便将所有订单给降价一方,他每周的利润则会达到14万元,高于之前的10万元,但是不降价的一方利润将为0,若是双方同时降价,两家的周利润则将都变为7万元。下面便是这场博弈情形的一张矩阵图: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选择降价,周利润可能会降到7万元,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升至14万元;但是如果选择不降价,周利润可能维持在原有的10万元水平上,也有可能利润为0。没有人能保证对方不降价,即使双方达成了协议,也不能保证对方不会暗地里降价。因为商家之间达成的价格协议是违反反托拉斯法,不受法律保护的;再者,商人逐利,每一个人都想得到14万元的周利润。这也是“囚徒困境”中设立奖励机制的原因所在。经过分析来看,如果对方选择不降价,你就应该选择降价;如果对方选择降价,你更应该选择降价。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选择降价都是一种优势策略。两家企业都选择这一策略的结果便是(7,7),每家企业的周利润降至7万元,你的采购成本一下子降低了30%。
在“囚徒困境”的模式中,每一位罪犯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这也叫一次性博弈;但是在这里,采购企业和供货商之间并非一次性博弈,不可能只打一次交道,这种多次博弈被称为重复性博弈。重复性博弈是我们在后面要讲的一个类型的博弈,在这里我们可以稍作了解。重复性博弈的特点便是博弈参与者在博弈后期做出策略调整。就本案例来说,两家供货商第一次博弈的结局是(7,7),也就是每一家的周利润从10万元变为了7万元。如果时间一长,两家企业便可能会不满,他们重新审视降价与不降价可能产生的4种结果以后,肯定会要求涨价,以重新达到(10,10)的水平。因为每月供货数量没变,利润被凭空减少了30%,哪个企业都不会甘心接受。
如果这场博弈会无限重复下去的话,(7,7)将不会是这场博弈的结局,因为这样两家企业都不满意;(14,0)和(0,14)也基本不可能出现,如果两位供货商都是理性人的话;最终结局还将会定格在(10,10)上。好比“囚徒困境”中,如果警方给两个罪犯无数个选择的机会,最终他们肯定会选择同时坦白,如果出现每人各坐1年牢的结局,这样“囚徒困境”将会失效。
上面分析的模型是现实情况的一个抽象表达,只能说明基本道理,但是实际情况远比这里要复杂得多。就本案例来说,如果这场博弈会无限重复下去的话,重复博弈中如果有时间限制,将无限重复变为有限重复,则“囚徒困境”依然有效。因为过期不候,假设采购方对两家供货方发出最后通告,若是一定时间内双方都不选择降价,公司将赴外地采购,不再采购这两家企业的零件。这个时候,“囚徒困境”将重新发挥效益,两家企业最终依然会选择降价。
声称不再采购两家企业的产品略微有点偏激,因为企业作决策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也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能把话说绝,把路堵死。这样的话,除了定下最后期限这一招之外还有一招:在第一次博弈结束,得到了(7,7)的结局之后,迅速与双方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不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用“囚徒困境”之外的其他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虽然手段不一样,但是基本思路是一样的,就是让两家供货商相互博弈,然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囚徒困境”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如果两家企业都选择不降价,坚持每个零件10元的价格,那么采购商可以选择将全部的订单都交到其中一家企业手中。这样一来,没有接到订单的一家企业心里就会怀疑,是不是对方暗地里降价了?就算是接到全部订单的企业再怎么解释,也不会打消同行的疑惑。这个时候,两家供货商之间便展开了博弈。没有接到订货单的一方无论对手降价与否,现在唯一的选择便是降价,因为降价或许会争取来一部分订单,不降价则什么也得不到。一旦一方降价,另一方的最优策略也是随之降价,不然市场份额就会被侵占。最终双方都选择降价,采购企业依然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