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囚徒困境”中的杰克和亚当在思考是否坦白的时候,都假设对方会出卖自己,那样自己就将陷入被动,因此抢在对方出卖自己之前先出卖对方。这样即使对方也出卖自己,大不了两人同时坐牢,谁也占不到谁的便宜。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两人最终共同坦白,每人被判刑8年。我们知道“囚徒困境”中最好的结局是两人同时不坦白,每人只需要坐1年牢,但是由于他们之间互相不信任,加上都想自保,便选择了出卖对方。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出卖,但是他们却抢着出卖别人,这是一种悖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两个犯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他们则会想,我自己不想被出卖,同时别人肯定也不想被出卖。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不出卖对方,便会得到每人坐1年牢的最优结局。

同样,我们上面说过的烟草公司之间做广告的博弈中,谁都不想承担巨额的广告费用开支,但是总担心停止投放广告之后自己的市场份额被侵占,或者总想着侵占别人的市场份额,这便是他们之间不能达成一个停止投放广告协议的原因。但是想让他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可能的,有机可乘,扩大市场,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理智的选择。商场如战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2500年前出自孔子口中的一句话,没想到与“囚徒困境”经典博弈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暗合。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我们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事情之前,要先想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自己接受不了别人这样对待自己,那么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先贤和故事的记载,“大禹治水”便是其中的典型。当年大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每当听说又有人因为发水灾而淹死或者流离失所,他心里都感到非常悲伤,仿佛被淹死的就是自己的亲人。他毅然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带领27万人疏通洪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努力,他们疏通了9条大江,终于将洪水全部导入了大海,拯救百姓的同时,也使自己千古留名。

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了“大禹治水”,他自傲地说:“我看大禹治水不过如此,如果让我来治理的话,用不了27万人,也用不了13年。”孟子问他有什么高明的办法,白圭说:“大禹治水是将所有洪水全部导入大海里,所以特别麻烦。如果让我去治水,我只需要将这些洪水疏导到邻国去就行了。”孟子听完后引用孔子的话对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喜欢洪水,就算是你将洪水导入到邻国,他们也会再疏导回来,来来回回更劳民伤财,这不是有德人的作为。”

大禹治水看似笨拙,却是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白圭所谈的治水方略急功近利,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和想法是不可取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呢?仅仅是出于友善和同情心吗?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付出会有回报。

这其中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自己希望能在社会上站得住,站得稳,就需要别人来帮助;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需要去帮助他人。这也是走出“囚徒困境”的途径之一:互相合作。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但是这个启示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原因是,并不是所有“囚徒困境”都是有害的,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将敌人置于“囚徒困境”之中,例如利用“囚徒困境”使罪犯招供,利用“囚徒困境”反垄断等,这也是我们下面几节要讲到的问题。 R70YCL9uw1/w0R/wcvCulFRd+DQuLY0w/tMJcX21lZcjl1F26IXyj0unkRyf3W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