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庸》

宋代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的内容,论述了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

【原文】

天命之谓性 [1] ,率性之谓道 [2] ,修道之谓教 [3]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4] ,莫显乎微 [5]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6] ;发而皆中节 [7]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解】

[1]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赐予的。命,令也。性,指天赋予人的本性。

[2]率:循,遵循。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3]教:教化,政教。

[4]见:通“现”,表现。隐:隐蔽,暗处。

[5]微:细事。

[6]中:指不偏不倚,不过与不及。

[7]发:表露。中(zhònɡ):合乎,符合。节:法度。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众就是教化。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居的时候。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 [1]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2]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解】

[1]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2]时中:做事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 。”

【注解】

[1]鲜: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吧!可是人民已经长时间不能做到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 [1] ,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2]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3]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解】

[1]道:中庸之道。

[2]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通“智”,智慧,聪明。

[3]不肖者:柔懦的庸人,与贤者相对。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因而把它庸俗化了。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1] !”

【注解】

[1]其:助词,表示推测。矣夫:感叹语,意犹未尽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实行了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1]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解】

[1]迩言:浅近的话。《诗经·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算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吧!他乐于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他替别人包涵缺点而表扬优点,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偏向,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1] ,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2] 。”

【注解】

[1]罟(ɡǔ):网的总称。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罟擭陷阱,这里比喻利的圈套。

[2]期(jī)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都却都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的陷阱中,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 [1]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2] ,而弗失之矣。”

【注解】

[1]回: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2]拳拳:奉持之貌,牢握不舍的意思。服膺:谨记在心。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这一善道,就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中,丝毫不敢忘却。”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1] ,爵禄可辞也 [2] ,白刃可蹈也 [3] ,中庸不可能也。”

【注解】

[1]均:平治。

[2]爵禄:爵位俸禄。辞:辞掉。

[3]蹈:踩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傣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1]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2] ,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 [3] ,死而不厌 [4] ,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 。故君子和而不流 [6] ,强哉矫 [7]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 [8] ,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注解】

[1]抑:抑或,表示选择。而:同“尔”“汝”,指子路。

[2]报:报复。无道:横暴无礼。

[3]衽金革:枕着武器、盔甲睡觉。衽,卧席,这里作动词用。金,指刀枪剑戟之类。革,指盔甲之类。

[4]厌:悔恨。

[5]居之:属这一类。

[6]流:随波逐流,无原则地迁就。

[7]矫:强盛的样子。

[8]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塞,原指堵塞,这里指穷困。

【译文】

子路问孔子要怎样才算得刚强。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像你这样的刚强呢?用宽容温和的态度去教化别人,即便别人对我蛮横无礼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刚强,君子就属于这一类。经常枕着刀枪、穿着盔甲睡觉,在战场上拼杀,战死而不悔,这是北方人的刚强,性格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所以,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 [1] ,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2] ,唯圣者能之。”

【注解】

[1]素:据《汉书》,应为“索”,寻求。

[2]遁世:避世。

【译文】

孔子说:“世上有些人总爱去追求那些隐僻的道理,去做那些怪异荒诞的事情,虽然后代有人称道他们,但是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却往往半途而废,但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依着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为人们所了解,他们也不悔恨,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1] ,及其至也 [2] ,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3]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4]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5]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1]夫妇:非指夫妻之夫妇,而是指匹夫匹妇。

[2]至:最,指最精微之处。

[3]撼:不满意。

[4]“鸢飞”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旱麓》。《旱麓》是一首赞扬有道德修养的人,求福得福,能培养人才的诗。戾:到达。

[5]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作用非常广泛而且本体非常精微。

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可以知道的,若要论及这些道理的精微之处,那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知道的奥秘。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能够实行的,若是达到这些道理的最高标准,那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天地可以说是十分辽阔广大的了,但仍然不能使人一切都感到满意。因此,君子所持的道,就大处来讲,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的;就小处来讲,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诗经》中说:“老鹰高飞上青天,鱼儿跳跃在深渊。”这两句诗是比喻持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对上对下进行详细审察。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开始于匹夫匹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妇之间,达到最高境界,便彰明于天地之间,到处存在。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1]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 [2] ,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3]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 [4] ,丘未能一焉 [5]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 [6] ,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7] !”

【注解】

[1]“伐柯”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是一首描写关于婚姻的诗。伐:砍。柯:斧柄。

[2]睨:斜视。

[3]忠恕:儒家伦理思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4]君子之道四:即孝、悌、忠、信。

[5]丘:孔子自称其名。

[6]庸德:平常的道德。

[7]胡:何。慥慥(zào):笃厚真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们的,假若有的人在行道时使它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叫作中庸之道了。

“《诗经》中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在眼前。’拿着斧柄作样子来砍制斧柄,斜着眼睛瞧瞧就看得见,但对砍制斧柄的人来说,还算是离得远的。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到他们改了为止。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何为忠恕?心中不乐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道有四种,我孔丘一种也不能做到。做儿子的道理在于孝,我常要求做儿子的必须孝顺父母,但我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臣子的道理在于忠,我常要求臣子必须忠于国君,但我自己却不能对国君尽忠;做弟弟的道理在于尊敬兄长,我常要求做弟弟的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朋友的道理在讲信用,我常要求别人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首先这样做。在平常道德的实行上,在日常语言的谨慎上,我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这使我不敢不努力去加以弥补,有做得较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全部说尽。言语要照顾到行动,行动也要照顾到言语。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君子的心中还有什么不笃实的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 [1] ,不愿乎其外 [2]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3] 。在下位,不援上 [4]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5] ,小人行险以徼幸 [6]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7] ,失诸正鹄 [8] ,反求诸其身。”

【注解】

[1]素:处在。位:地位。

[2]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

[3]陵:同“凌”,凌虐,欺压。

[4]援:攀附,巴结。

[5]居易:处在平易而不危险的境地。俟:等候。命:天命。

[6]行险:即冒险。徼:“侥”的异形字。

[7]射有似乎君子:这句是以射箭的道理来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

[8]失诸正鹄:指未射中靶子。失,这里指没有射中。正鹄,箭靶。

【译文】

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处于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富贵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的地位上,就做在贫贱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中,就做处在患难中应该做的事情。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适的。

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按照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来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则企图以冒险的行为来求得偶然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处。比如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君子之道 [1] ,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孥 [2]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注解】

[1]君子之道:指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

[2]“妻子”六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棠棣》。《棠棣》是一首称述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诗。鼓:弹奏。琴瑟:是古代两种拨弦乐器的名称,比喻夫妻感情和谐。翕:聚合。耽:久。原诗为“湛”字。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儿子。

【译文】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诗经》中说:“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声调妙;兄弟相处极和睦。团聚快乐实在好。组织一个好家庭,你和妻儿感情深。”孔子赞叹说:“像这样,父母就能安乐无忧、心情舒畅啊!”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 [1] ,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 [2] ,以承祭祀 [3] ,洋洋乎如在其上 [4] ,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 。’夫微之显 [6] ,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注解】

[1]鬼:古代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神:宗教及古代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超乎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精灵。

[2]齐明:在祭祀之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齐(zhāi),同“斋”。盛服:衣冠穿戴整齐华美。

[3]承:奉。祭祀:指祭鬼祀神。

[4]洋洋:舒缓漂浮的样子。

[5]“神之”四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抑》主要写的是规劝周朝统治者修德守礼,指责某些执政者的昏庸。格:至,来。思:语助词,无意义。矧(shěn):况且。射(yì):厌弃。

[6]微:这里指鬼神的事情隐匿虚无。显:指鬼神可将祸福显现于人间,所以又是明显的。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1]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2] 。’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解】

[1]宗庙飨之:指在宗庙里受祭献。飨,祭献。

[2]“嘉乐”六句:这是《诗经·大雅·假乐》中的第一章。《假乐》是一首为周成王歌功颂德的诗。嘉乐:喜欢,快乐。嘉,原诗为“假”字。宪宪:原诗为“显显”,意同,即盛明的样子。令德:美德。令,善,美。民:泛指庶人。人:不包括庶人的“民”在内,一般指士大夫以上的人,即在位的人。这句意为,周成王既能与在下之民相处得好,又能与在位之人相处得好。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以说是个大孝子吧!他有圣人的崇高品德,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所以,像舜这样有大德大仁的人,必然会获得天下至尊的地位,必然会获得厚禄,必然会获得美好的名声,而且必然会获得高寿。所以,天生万物,必定要由各自资质的本身来决定是否给予厚施,能够栽培的就一定会去栽培它,而要倾覆的也就只能让它倾覆。

“《诗经》中说:‘欢喜快乐周成王,美德盛明放光芒。善处庶人百官中,获得天赐厚禄长。上帝保佑周成王,使他福禄能长享。’所以说,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一定会受到上天的命令而成为天下的君主。”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1] !以王季为父 [2] ,以武王为子 [3] ,父作之 [4] ,子述之 [5]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 [6] ,壹戎衣而有天下 [7]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8] ,追王大王、王季 [9]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 [10] ,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解】

[1]文王:指周文王。

[2]王季:名季烈,周太王子,周文王之父。

[3]武王: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4]父作之:指父亲王季为文王开创了基业。作,开创,创始。

[5]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述,循、继承。

[6]缵:继承。大王:“大”古读“太”。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绪:事业,这里指前人未竟的功业。

[7]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壹,同“殪”,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

[8]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周地,又称“周公”。

[9]王:第一个“王”为动词,即尊……为王。

[10]丧:丧礼。

【译文】

孔子说:“自古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显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业,灭掉了殷朝,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也有许多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节来追祭祖先,并且把这种礼节一直用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只能用士的礼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能在大夫中使用;为期三年的丧礼,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之分,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 [1] ,修其祖庙,陈其宗器 [2]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3]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4]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 [5] ,所以逮贱也 [6] ;燕毛 [7] ,所以序齿也 [8]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 [9] ,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 [10]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11] !”

【注解】

[1]春秋: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时节。

[2]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

[3]荐:进献。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进献的时鲜食品。

[4]昭穆: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始祖庙居中,以下是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昭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

[5]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

[6]逮:及。

[7]燕毛: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座次。燕,同“宴”,宴会。毛,头发。

[8]序齿:即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席次或饮酒的次序。齿,年龄。

[9]郊社:周代于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称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进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

[10]禘尝:在此应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夏季举行。尝,也是四时祭祀之一,在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11]示:同“视”。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吧!所谓孝的标准,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样,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祭祀的时节,及时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要用的祭器,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

“按照宗庙的礼节,就能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秩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排列祭祀时各执事的秩序,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的高低;在众人劝酒时,晚辈必须为长辈举杯,这样就能使爱抚之情延伸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以毛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的座次,就能使老老少少秩序井然。

“站立在先前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尊敬那些理应尊敬的人;爱护那些理应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上天;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

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和夏祭秋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啊!”

【原文】

哀公问政 [1]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2]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 [3] ,地道敏树 [4] 。夫政也者,蒲卢也 [5]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6] ,亲亲为大 [7]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8]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9]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10]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11]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 [12] ,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13]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 [14] 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15]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 [16] ;来百工也 [17] ;柔远人也 [18] ;怀诸侯也 [19]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 [20]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21]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 [22]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 [23] ,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 [24] ,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25] ,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 [26] ,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27]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 [28] ,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29]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0]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解】

[1]哀公:即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哀公。

[2]布: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板。策,同“册”,竹简。

[3]人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

[4]地道:谓以沃土种植的道理。

[5]蒲卢:即芦苇。

[6]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民之间相亲相爱。

[7]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人们虽然相互亲爱,但都是以爱自己的亲属为主要方面。亲亲,前一个“亲”为动词,意为“爱”。后一个“亲”指亲属。

[8]杀(shài):降等。

[9]礼所生也:这句是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都是从礼仪中产生。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10]此句疑误印,与下文重复。

[11]昆弟:兄弟。昆,兄长。

[12]知、仁、勇:这三种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13]一:专一,诚实。

[14]所以:怎样。

[15]经:常规。

[16]子:动词,即爱……如子。庶民:众民,指一般的人民。

[17]来:招来,招集。百工:西周时对工奴的总称,春秋时沿用此称,并作为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

[18]柔:安抚,怀柔,引申为优待。远人:这里指远方的来客,即外族人。

[19]怀:安抚。

[20]眩:眼花,引申为迷惑。

[21]报:报答。礼:这里是敬意。重:深厚。

[22]齐明:这里专指内心虔诚。盛服:衣冠穿戴整齐,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

[23]去谗: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去,摒弃。谗,谗佞小人的坏话。远色:远离女色。

[24]官盛:官属众多。任使:听任差使。

[25]时使:使用百姓要适时。薄敛:减轻赋税的征收。

[26]既禀:与“饩廪”同。饩廪,古代指月给的薪资粮米。称:相称。事:工效。

[27]绝世:指卿大夫子孙中已经失去世禄的人。

[28]朝聘: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29]跲(jiá):窒碍。

[30]从容:举止行动。

[31]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理论都记载在典籍上。如果今天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便能实施;如果今天没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也就也就废弛了。以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肥沃土地种植树木的道理在于使树木迅速生长。以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种植蒲苇那样容易生长。

“所以国君处理政事的方法就在于获得贤才,而获得贤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到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自己的亲属有等级,尊敬贤人有级别,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够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他就不可能管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

“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种,而实行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就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朋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共行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实行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诚实专一。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掌握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们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却又都是一样了。”

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

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儿子那样去爱人民,招集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能够做到爱民如子,百姓们就会更加勤奋努力;能够招集各种工匠,就可以使国家财务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都会自然敬畏。

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即诚实专一。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能预先确立一种诚实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这样,就不能成功。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在交朋友时要讲信用,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那就不要停止实践。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原文】

自诚明 [1] ,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解】

[1]自:由于。

【译文】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1]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

自诚明,谓之性。

【注解】

[1]尽其性:即尽量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

[2]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为三。参,并立。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能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 [1]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解】

[1]致曲:推究出细微事物的道理。致,推致。曲,郑玄注:“犹小小之事也。”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如果能通过学习而推究一切细微事物的道理,那么由此也能达到诚;内心诚实了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更加光明,更加光明而后能使人心感动,就会使人发生转变,使人发生了转变,就可以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 [1] ,动乎四体 [2]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解】

[1]见乎蓍(shī)龟: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蓍龟,即蓍草和龟甲,古代用来占卦。

[2]动乎四体:即从人们的仪表、行动中察觉。四体,四肢。

【译文】

掌握了至诚之道,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会有妖孽出来作祟。这些或呈现在蓍草龟甲上,或表现在人的仪表上。祸福即将要来临时,是吉兆,是一定可以预先知道的;是凶兆,也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说掌握了至诚之道的人就像神灵一样。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 [1] ,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解】

[1]诚:此处的诚,是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中的实理,即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译文】

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所应该走的道路。诚,是天地自然之力,它贯穿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所谓诚,并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算到头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们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它们内外结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经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1]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2] ,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3] ,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 [4] ,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 [5] ,振河海而不洩 [6] ,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 [7] ,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 [8] ,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9]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10] 。“于乎不显 [11] ,文王之德之纯 [12]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解】

[1]征:验证,证明。

[2]不贰:无二心。

[3]斯昭昭之多:这句是指天由小小的明亮所积累。昭昭,小小的光明。

[4]星辰:星系的总称。系:悬系。

[5]华岳:即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

[6]振:郑玄注“振,犹收也。”此处引申为“收容”的意思。洩:同“泄”,泄露。

[7]一卷石之多:山由小小石堆积累而成。

[8]勺:古代舀酒用的器具。

[9]“维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文王的乐歌。于:叹词。穆:庄严,肃穆。不已:不止。

[10]盖:推原之词。

[11]于乎:与“呜呼”同。显:光明。

[12]纯:纯洁无瑕。

【译文】

所以,至诚的道理是从来不会止息的。不止息就会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得以验证,得以验证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精明高妙。广博深厚,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精明高妙,所以能覆盖天下万物;悠远长久,所以能生成天下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精明高妙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像这样,虽然不加以表现,却自然彰明;虽然不去行动,却自然可以感人化物;虽然无所作为,却自然会获得成功。

天地的道理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天地的道理还在于,广博,深厚,高妙,精明,悠远,长久。现在就拿天来说吧,它只不过是由点点光明所积累,可是论到天的整体,那真是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现在拿地来说吧,地,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是论及地的全部,那真是广博深厚,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再说山吧,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再说水吧,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中说:“只有那天命啊,肃穆庄严,运转不停!”这大概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之德大而且纯!”这大概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就是因为它纯洁无瑕的品德常行不止。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1] 。优优大哉 [2] ,礼仪三百 [3] ,威仪三千 [4] 。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5]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6]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7] 。”其此之谓与!

【注解】

[1]峻极:极其高峻。于:至[2]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

[3]礼仪:经礼,典礼制度。

[4]威仪:曲礼,指礼的细节。

[5]倍:同“悖”,违背。

[6]其默足以容:谓缄默不语,足以为执政者所容,因而也就可以远避灾祸。

[7]“既明”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烝民》是一首歌颂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的诗。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德!充满于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它高及苍天,无所不包。真是充裕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多到三百天,礼的细节有三千多条。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来才能够实行。所以说,假如不是像伟大的圣人那样具有最高的德行,那么伟大的道理就不会凝聚在他心中。因此君子一定要恭敬奉持天生的德行,广泛学习,探究事理,使学问和天赋德行日臻广大,达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在学习方面,要做到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使专诚之心更加充实,用以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 [1] ;贱而好自专 [2]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3]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 [4] ,不考文 [5] 。今天下,车同轨 [6] ,书同文 [7] ,行同伦 [8]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 [9]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 [10] ,杞不足征也 [11] ;吾学殷礼 [12] ,有宋存焉 [13]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解】

[1]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2]自专:按自己的主观意志独断专行。

[3]反:同“返”,引申为恢复,[4]制:制定。度:法度。

[5]考:考订。文:指文字的笔画和形体。

[6]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古代制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都有定制。

[7]书同文:书写的是同样的文字。

[8]伦:指伦理道德。

[9]乐:音乐。古代天子治理作乐,以治天下。

[10]说:解说。一说为“悦”,喜爱。夏礼:夏代的礼法。

[11]杞:古国名。

[12]殷礼:殷代礼法。

[13]宋:古国名,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庶兄微子启。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

不是天子,不敢议论礼制,不敢制订法度,不敢考订文字的笔画形体。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实行的伦理道德相同。虽然处在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美德,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解说夏朝的礼制,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败,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存在,所以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制,现在还有它的后代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它正是当今所使用的,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 [1] ,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 [2] ,虽善不尊 [3] ;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 [4] ,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5]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6]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7]

【注解】

[1]上焉者:指远于当今之世的礼仪制度,如前文所说的夏礼、商礼。

[2]下焉者:指虽为圣人,而地位在下,他主张的礼仪制度虽善却不能实施。

[3]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

[4]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

[5]质:证实,保证。一说为质问。

[6]“在彼”四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侯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在彼无恶:彼,诸侯所在国。无恶,无人憎恨。这句是说,诸侯勤于政事,本国无人憎恨。在此无射:此,指周王所在地,即朝廷。无射,不厌恨。这句是说,诸侯来到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以永终誉:永,长。终,“众”的假借字。誉,赞誉。这句是说,各诸侯能长受众人的称赞。

[7]蚤:通“早”。

【译文】

君王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他的过失就会减少了。离当今社会很远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就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身为圣人而身处下位的人,他所主张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应该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和信任,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来考察而没有谬误,建立于天地自然之间而没有违背之处,得到了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问,这样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得到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误不明的地方,这是因为了解和掌握了天理;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这是因为知道了人的情理。

君王治理天下要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大事。

所以君王的言语行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共行的道理,君王的所作所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遵循的法度,君王言谈话语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必守的准则。隔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诗经》说:“诸侯在国没有人憎恶,在朝同样没有人厌烦,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王中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 [1] ,宪章文武 [2] ,上律天时 [3] ,下袭水土 [4]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 [5] ,无不覆帱 [6]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7]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8] ,道并行而不相悖 [9]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解】

[1]祖述:遵循前任的行为或学说。这句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

[2]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

[3]上律天时:律,效法。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言节气、气候或言阴晴寒暑的变化。“天时”在古时用意很广。

[4]袭:合符。水土:犹言地理环境。

[5]“辟如”句:这句是说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

[6]无不覆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覆帱,覆盖的意思。

[7]代:交替的意思。

[8]并育:即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害。

[9]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据天时变化规律,下符合地理环境。譬如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譬如四季的更迭运行,日月的交替照耀。天地间万物同时生长而互不妨害,天地之道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淳朴,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1]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2]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3] ;齐庄中正 [4] ,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 [5] ,足以有别也 [6]

溥博渊泉 [7] ,而时出之 [8]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9]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10]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11]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12] ,故曰配天。

【注解】

[1]临:本指高出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

[2]容:包容,容纳。

[3]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4]齐庄:庄重恭敬。中正:不偏不倚。

[5]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6]别:分别是是非邪正。

[7]溥博渊泉:溥博,普遍广博。溥,普遍。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

[8]而时出之:出,溢出。这句是说,至圣的人的美德就像渊泉外溢一样,常常表现出来。

[9]说:同“悦”,喜悦。

[10]施:传播。及:到。蛮貊:谓南蛮北狄等边远少数民族。

[11]队:同“坠”,坠落。

[12]尊亲:尊重亲近。“尊、亲”二字后面省略了宾语。

【译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伟大的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足以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博优裕,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的人和事;奋发图强,刚强坚毅。足以操持决断天下大事;庄重恭敬。处事中正,足以获得人民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足以分辨是非邪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

圣明伟大的人,他们的美德广博而深厚,并常常会表露出来。他们的美德就像天空一样广阔,就像潭水一样幽深。这种美德表现在仪容上,老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老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老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因此,他们美好的名声充满了整个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的,人所能通行的,苍天所能覆盖的,大地所能承载的,天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着的,霜露所能坠落到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生命的人,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1] ,立天下之大本 [2] ,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3] ,渊渊其渊 [4] ,浩浩其天 [5] 。苟不固聪明圣知 [6] ,达天德者 [7] ,其孰能知之?

【注解】

[1]经纶:原指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创制天下的法规。大经:指常道,法规。

[2]大本:根本大德。

[3]肫肫:诚挚,与“忳忳”同。忳,恳诚貌也。

[4]渊渊其渊:意思是说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

[5]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

[6]固:实。

[7]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

【译文】

只有天下达到诚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创制天下的法规,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怎么会有偏向呢?他的仁心是那样的真诚,他的思虑像潭水般幽深,他伟大的美德像苍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具有真正聪明智慧而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谁又能真正了解他呢?

【原文】

《诗》曰:“衣锦尚 [1] 。”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 [2]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 [4] ,知风之自 [5] ,知微之显 [6] ,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7] 。”故君子内省不疚 [8] ,无恶于志 [9]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10]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11]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 [12] ,不怒而民威于钺 [13]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14]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15]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 [16] 。”毛犹有伦 [17]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18] 。”至矣。

【注解】

[1]“衣锦”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写的是庄姜初嫁庄公为妻时的场景。衣:动作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䌹: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即加上麻纱罩衣。

[2]闇然:暗淡的样子。闇,“暗”的异体字。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

[3]的然:鲜艳的样子。的,鲜艳,显著。

[4]知远之近:意思是要往远去必从近开始。

[5]知风之自:风,谓教化。这句是说,教化别人必须从自己做起。

[6]知微之显:微,隐蔽之处。这句是说,隐蔽之处对明显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

[7]“潜虽”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正月》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诗。潜:潜藏。伏:隐匿。孔:很,甚。昭:明。

[8]内省(xǐnɡ):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疚:原意为久病。引申为忧虑不安。

[9]无恶:引申为“无愧”。志:心。

[10]“相在”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个人在室。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内心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者起坏念头。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阴暗处。

[11]“奏假”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商颂·烈祖》。《烈祖》是商的后代宋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祷告。无言:默默无声。

[12]不赏而民劝:不需赏赐就能使人民受到鼓励。

[13]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

[14]“丕显”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烈文》。《烈文》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丕显,充分显扬。丕,大。百辟,谓诸侯。刑,同“型”,法则。

[15]“予怀”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16]“德”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古时候一种轻便车辆,引申为轻。毛,羽毛。

[17]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

[18]“上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ù),气味。这句诗的大意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形容它的高妙。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鲜艳。所以,君子为人的道理在于,外表黯然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益彰明;小人的为人之道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日渐黯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感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微小隐蔽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的,就可以进到圣人崇高的美德中去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说:“即使鱼潜藏很深,但仍然会看得明显的。”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不能超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怀着敬畏谨慎的心理,在没有言语的时候就已经诚信专一了。

《诗经》说:“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老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而老百姓畏惧他就会胜过刑戮的威严。

《诗经》说:“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诗经》说:“美德轻如羽毛。”羽毛虽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中说“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ZQ1owAAb+i+TnQenm6iKXAIORACL4ttfKQdvnLEDaU0qBbrLKbN67+ZRIzq5gR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