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谋攻篇

【导读】

本篇名为“谋攻”,强调的是以谋胜敌,着重论述了谋划进攻的问题,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谋”的原则,以及“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战略指导思想,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以自己实力为后盾,完整地使敌方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攻破敌方城池则稍逊一筹。全,全部、完整。国,春秋时主要指都城,有时也包括外城及周围地区。

②伍:都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不过,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③非善之善者也:不是好中最好的。

④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上兵,上乘的用兵之法。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伐,进攻、攻打。谋,谋略。

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友,巩固扩大自己的同盟,使敌人陷入孤立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屈服。

⑥伐兵:以武力战胜敌人。

⑦修橹(fén)辒(wēn):制造大盾和攻城用的四轮大车。修,制作、制造。橹,这里指藤革等材料制的大盾牌。辒,攻城用的四轮大车,是以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十余人。

⑧距闉(yīn):指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高出城墙的土山。闉,同“堙”,土山。

⑨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

⑩非战:指不用交战的办法,而用“伐谋”、“伐交”等方法迫使敌人屈服。

⑪顿:同“钝”,这里是疲惫、挫折的意思。

⑫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他。

⑬敌则能战之:指同敌人兵力相等时,要设法战胜敌人。敌,这里指兵力相当、势均力敌。

⑭不若则能避之:指当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时,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⑮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固守硬拼,就会为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全国为上。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指导法则,使敌国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不出战就能使敌人屈服的,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来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封锁、孤立敌人,再次是直接出兵击败敌人,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选择攻城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建造攻城用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三个月的工夫才能完成。而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主将不能控制自己愤怒焦急的情绪而驱使士兵们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其下攻城。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是靠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会劳累疲惫,又能取得完满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攻取敌人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主动进攻;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割敌人;兵力同敌人相当的,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的,要设法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的,要设法避开敌人的锋芒。因此,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固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辅: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②隙:缺陷、漏洞。

③患:危害。

④谓:告诉,这里是命令的意思。

⑤是谓縻(mí)军:这叫作束缚军队。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相机而动。縻,束缚、羁縻。

⑥同:共,这里是参与、干预的意思。政:这里指军队的行政。

⑦权:权变、权谋。任:统率、指挥。

⑧引:引导、导致。

⑨同欲:同心、齐心。

⑩以虞待不虞者胜:指自己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获胜。虞,有准备。

⑪御:驾御,这里是牵制、干预的意思。

⑫殆(dài):危险,失败。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如果辅助周密得力,国家就必定强盛;如果辅助上有缺失疏漏,国家就必定衰弱。

国君可能对军队产生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能前进而强令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能后退而强令军队后退,这叫作束缚军队;不懂得军中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们产生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谋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其他诸侯乘机进攻的灾难就随之来临了,这就叫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将者,国之辅也。

所以,能够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能够取得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够取得胜利;上下一心的,能够取得胜利;事先有所准备来对付事先没有准备的,能够取得胜利;将帅贤能而国君不掣肘的,能够取得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君患于军者三。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实用谋略】

韩信尺书平燕地

孙子强调打仗时应以谋胜敌,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谋”的原则。“韩信尺书平燕地”的事迹,集中体现了这些军事原则。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赵军在井陉设防,准备迎击韩信。由于赵将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没有发兵袭击韩信的粮草辎重,后反被韩信设计诱出,二十万赵军遭到全歼。战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

韩信发出悬赏令后只过了几天,就有人报告说已经生擒了李左车,韩信下令把李左车押入帐中,诸将侧立两旁,旁人都以为这只是在斩李左车之前行个仪式罢了。谁知李左车进来后,韩信竟站起身来相迎,并亲自为李左车解开绳索,还叫人为李左车搬来椅子,自己则在旁边陪坐,就仿佛弟子见了老师一般,态度格外恭敬。

韩信向李左车请教。

韩信极为客气地问李左车:“在下想要向北攻燕,再向东伐齐,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李左车皱着眉头说:“我一个亡国大夫,不期待着苟活于人世,还是请将军另择高明吧!”

韩信说:“在下听说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不曾拯救虞国的危亡;等到了秦国,却辅佐秦穆公成就了霸业,这并非不是他为虞国献出的谋略拙劣,为秦国献出的谋略巧妙,只是用与不用,听与不听的问题罢了,所以才导致先后结果不同。要是陈余听从了您的计策,现在被捆着的恐怕就是在下了。如今在下是虚心求教,请您不要推辞了。”

李左车听完这番话很受感动,他对韩信说:“将军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了夏说;又东下井陉,仅仅半天的时间,就破了二十万赵军,诛杀了赵王,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但经过连续作战,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再战了。如今您要引军攻燕,燕人如果凭城固守,您会陷入欲战不得、日久粮尽的尴尬境地。燕国不能攻克,齐国又在东面称强,两国相对峙,那么刘邦和项羽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这是继续进攻的短处。自古以来,良将用兵都是用长击短,切不可用短击长啊。”

韩信听了,连连称是,又接着问:“那么现在应当用什么策略?”李左车说:“我为将军谋划,不如先安兵息甲,镇抚赵民,犒赏将士,鼓舞士气。再暗中派一名能言善辩的谋士,拿着您的书信去拜见燕王,向他详陈利害,燕王畏惧将军的威名,想来不敢不从。等到燕国归降,再向东进攻齐国。齐国到时已然孤立,不亡还等什么!即使有智谋之士,也无法挽救其危亡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请将军赶紧决定吧。”

韩信听了,不禁鼓掌叫好,立即派出一名说客,持书赴燕。不出李左车所料,燕王臧荼畏威乞降,马上写了降书,让使者带回来。韩信得了燕王降书,便派人报知刘邦,并且请求加封张耳为赵王,自己则整军备战,准备攻齐。韩信平燕正是借助“谋攻”不战而胜的典型例子。

苏秦谏齐王伐宋

孙子认为,在外交上孤立封锁敌人,是战胜敌人的一种计谋。“苏秦谏齐王伐宋”的事迹就是对孙子这一思想的最好证明。

战国中后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后来,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行动。这时,洛阳人苏秦来到燕国,得到燕昭王的重用。

此时,齐、秦并称为东、西二帝,并且两国准备合力攻打赵国。如果赵国被打败,土地就会被齐、秦瓜分,到时齐国的国力就更强大,这对燕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燕昭王担心不能复仇,所以心里很忧虑。

苏秦猜到燕昭王的心意,因此主动请缨,请求出使齐国,实施对齐国的报复计划。燕昭王很高兴,于是派苏秦去了齐国。

苏秦来到齐国,见到齐王,开门见山地说道:“齐、秦并称二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呢?”

齐王说道:“秦国强大,天下人自然是尊秦。”

苏秦又问:“那么齐国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

齐王道:“当然是爱齐了。”于是,齐王有心放弃帝号。

苏秦猜透了齐王的心思,便瞅准时机,又继续说道:“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自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

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

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憎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因此,我主张您放弃帝号以顺应民心。”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交恶。

不久,苏秦又鼓动齐国进攻秦国的盟友宋国,最终灭掉宋国,但齐国的实力也遭到严重衰弱。燕昭王看准时机,联合各国诸侯,以乐毅为统帅,一起讨伐齐国。最终,燕国不但成功复仇,还连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并掠走齐国大量金银财宝。

燕昭王以苏秦游说齐国,苏秦劝齐王去掉帝号,挑拨齐、秦的关系,又力劝齐王伐宋,以削弱齐国国力,为燕昭王复仇创造了条件,这则故事真可谓是“伐交”的典型范例。

苏秦谏齐王伐宋。

名家论《孙子兵法》

“谋”在《孙子》书中主要是指“计”。这个“计”字,现在人们往往已不了解其本义。实际上它的本义是指计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使用一种叫算或筹、策的古老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李零

赤壁之战

“谋攻”的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是在不得已而用兵作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破中求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在敌强我弱不得已而用兵的情况下,巧施计谋,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回到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开始着手准备南征事宜。

曹操操练水军。

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曹操一面逼汉献帝封自己为丞相,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又上表天子册封驻守关中地区的马腾和马超父子,又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城作为人质,减轻了来自后方的威胁。

同年七月,曹操挥师南下,攻打荆州(约今湖北、湖南一带)。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继位。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率军驻扎在樊城,准备抵御曹军的进攻。刘琮无能,唯恐不敌曹军,便背着刘备偷偷降了曹操。直到曹操大军抵达宛城时,刘备才意识到刘琮已降,心中又惊又怒,为了避免陷入孤立,只能弃城南逃。

刘琮手下不少人和荆州的百姓听说刘琮打算投靠曹操,于是纷纷归附刘备,随他一起逃走,结果大大延缓了刘备军队的行进速度。有人劝刘备扔下百姓先走,刘备心中不忍,断然拒绝,最后被曹军精骑追上。刘备兵微将寡,不敌曹军,只带着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

此时,孙权盘踞江东已久,当时还击败江夏守将黄祖,攻克夏口,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二州(成都)。听闻曹军南下,孙权遂派鲁肃前往荆州,劝说刘备与己方联合。此后,刘备与关羽水军会合,加上刘表长子刘琦所部一万余人,一起退守下口。

十月,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南下。诸葛亮见形势危急,于是主动向刘备请求出使东吴,然后与鲁肃一同前往柴桑(在今江西九江西南)。刘备也移师长江南岸,驻军樊口。

来到东吴后,诸葛亮故意用激将法刺激孙权,发现他并不愿受制于曹操,只是他看到对方人多势众,担心无法与之匹敌。于是诸葛亮就当前形势向孙权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曹军有几项弱点:劳师远征,连续作战,士卒疲惫;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时值初冬,粮草缺乏;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并表示只要利用好曹军的这些弱点,再联合刘备抗曹,是可以取胜的,孙权终于答应联刘抗曹。

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派人给孙权送来一封劝降书,其中隐含着恐吓之意。孙权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降,而以老将黄盖为代表的武官坚决主战,两派各持已见,争论不休。孙权一时也难以决断,鲁肃则告诉孙权说,如果他自己投降曹操,还可继续为官,而孙权本为一方之主,即使投降,也不会为曹操所容,那些主张投降的人都是只顾自己利益,不足以采信。孙权认同了鲁肃的看法。

驻守鄱阳的周瑜听说此事后,星夜赶回,在孙权面前就曹军弱点逐一进行了分析,与诸葛亮的观点大致相同;继而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久战之下多已疲惫,而曹军中的荆州降卒七八万人与曹操并不同心,不会为曹操卖命死战。最后,周瑜表示只要自己统率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曹操。

至此,孙权终于下定抗曹决心,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于是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命其率三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共同抗曹,孙权本人则亲为后援,替大军运输辎重粮草。

十二月,周瑜率军与刘备在樊口会合,两军总共五万人一起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当时曹军中瘟疫流行,新编水军与荆州水军配合尚不默契,士气也较为低落,结果双方刚一交战,曹军即大败而回。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将战船停靠在长江北岸,继续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在南岸,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由于江面上风急浪颠,曹操军中的北方士兵晕船现象极其严重,更不要提作战了,曹操便下令用铁索将舰船首尾相连,中间搭上木板,这样,人马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黄盖于是向周瑜建议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战胜敌人,现在曹军船舰首尾相连,正可采用火攻将其消灭。周瑜采纳了这一计策,并与黄盖上演了一出“苦肉计”。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骗取了他的信任。

准备就绪后,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战船)、斗舰数十艘,上面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插上旌旗龙幡巧加伪装,乘着风势快速驶向曹军战船,曹军官兵毫无防备,还在引颈观望。在距离曹军二里处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自己则登上后面的战船,然后解开绳索,小船顺着大风如箭一般直接冲入了曹军水寨,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曹军舰船被铁索相连,无法解开,霎时间变成了火海,大火还顺势蔓延至岸上的营寨,曹军人马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

对岸的孙刘联军趁机擂鼓向前,横渡长江,曹军士兵不敢恋战,纷纷逃命,曹操眼见败局已定,当即烧毁剩下的战船,引军从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两家则凭借此次大胜开始发展壮大各自的势力。可以说,赤壁之战对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力上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能正确分析形势,针对曹军弱点综合运用《孙子兵法》所提出的“伐谋”、“伐交”、“伐攻”、“用间”、“火攻”等策略,最终成就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曹操败走华容道。

【商业案例】

“戴尔”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

“戴尔”是PC(个人计算机)业的一个传奇,它成立于1984年,然而仅仅用了17年时间,就成功超越了“康柏”,成为全球PC业的头号供应商。而戴尔的成功,正是与它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有着很大关系。

戴尔刚刚成立的时候,PC业的发展前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它正面临着一个难题:PC市场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原有库存的大幅贬值,如果一个企业库存过多,必然会造成巨额损失,甚至还会断送企业的前途。对于戴尔来说,企业刚刚成立,产品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产量保持在多少,才不至于积压过多库存呢?这实在难以预料。

为此,戴尔制定了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即摒弃库存,将产业中传统上以供给来决定需求的模式,转变为以顾客订单的时间、数量来决定供给的模式。

通过运转这一模式,戴尔可以随时获得准确而即时的需求信息,从而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而当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戴尔也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将新技术、新产品迅速推上一个利润空间更大、竞争压力更小的市场。这时,其他竞争对手也接受了戴尔的运作方式,自愿与戴尔保持同步,成为戴尔运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强势的战略联盟,而戴尔无疑成为这一联盟的主宰。

战略联盟形成后,对于每一次的产品升级和市场变化,戴尔都能以PC业中最快的存货流通速率创造时间差,形成先发优势,使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竞争状态,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戴尔的胜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麦当劳旋风

所谓“以全争胜于天下”,运用在商场上,就是传达了运用谋略的重要性,麦当劳的营销方式正是其中的典范。

麦当劳是大型的连锁快餐集团,在全世界六大洲百余个国家均设有分店,主要出售汉堡包、炸鸡、薯条、沙拉、水果、汽水、冰品等。对于很多人来说,提到快餐店,第一反应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其品牌之深入人心可见一斑。

1940年,麦当劳兄弟——迪克·麦当劳和马克·麦当劳在加州洛杉机附近成立了第一家餐厅,然后迅速壮大,席卷全球。

如今,麦当劳在全世界的连锁店达三万多家,营业额更达上百亿美元。代表麦当劳的标志性金色拱门,早已成为各大城市街头的醒目标识。平均下来,每17个小时就有一家新的麦当劳连锁店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开张。

各连锁店内干净卫生、明亮整洁,加上优雅的旋律,更能让人放松心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或者让身心尽情休憩,或者让自己与朋友欢快谈笑,或者让人安静看书上网。

总之,进入麦当劳,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正因如此,麦当劳每天都能吸引大批顾客上门,其中又以小朋友与年轻人居多。不过,麦当劳并不因目前的业绩感到满足,它们还在不断开发各种新口味的食物和饮品,希望以更优质的服务来留住客人,并争取更广大的市场。它的经营方式也逐渐推广开去,为其他各类快餐店所效仿。

【点评】

在《谋攻篇》当中,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在整部《孙子兵法》中,到处都渗透着孙子对于“全胜”的追求。将战争的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战争的收益扩至最大,这可以作为“全胜”的另外一种诠释。实际上,无论是“伐谋”、“伐交”、“伐兵”,还是“攻城”,都是“谋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谋略的作品。战之万变,皆在谋中,而善用谋者,总能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胜利,最终达到“以全争于天下”的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军事领域中,“伐谋”关系着将士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在经济领域中,“伐谋”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在个人事业中,“伐谋”关系着事业的成败乃至人生价值的高低。要想建立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务必要善于伐谋、精于伐谋,只有如此方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在《谋攻篇》的最后,孙子提出了一条战争中最为真实朴素的规律,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知彼”,就是把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条件加以估计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败的形势。具体的分析方法便是《计篇》当中的“五事”和“七计”,这实际上是战争前不可逾越的一步,战争双方哪一方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知己”和“知彼”,哪一方的胜算也就更大。

而现在,这一原则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

用于商业,它要求全面了解对消费者的定位是否准确,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用于求职,它要求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招聘单位的性质,面试时还包括考官的真实意图等;用于交际,它指导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彼此,以免错失良友或遇人不淑;等等。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牢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真理。

知彼固然不易,真正知己却更难,知己知彼自然难上加难,需要的是智慧、决心和勇气,还有最重要的实践。 /1Hp/D5IYqd6uHxjr2SPePlFnP5HyB4JWZkXWrn6fe3o5A0CA1LhngIyFFeOYS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