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已:语气词,可译为“了”。②音声: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③是以:疑为后人所加。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的相对论,后八句是老子的政治论,文意不相连。圣人:老子理想中的“与道同体”的人物,他与儒家圣人有很大不同,是“有道的人”。④始:管理、干涉的意思。⑤恃(shì):依赖,依靠。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解析】

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

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辞”、“弗有”、“弗恃”、“不居”等。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

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圣人处无为之事。

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惘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结果,一是坏的结果,可人们总是喜欢接受好的结果而难以接受坏的结果,缺少应有的从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惘,或是悲痛欲绝。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功成弗居。

圣人行不言之教。

从政之道

功成不居

——明武宗在荒诞中结束一生

在这一章里,老子首次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其自然,不居功,不自恃。只有做到无为、淡泊、不居功自傲,才是真正的圣人;如果自恃有功,肆意妄为,绝不会有好下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的嫡长子,生母是孝康张皇后。他十五岁即位,生性贪玩好动,坐稳龙椅后便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等侍奉皇帝的内官,以减少他们对自己行动的限制。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每天都要听经筵(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是明武宗总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有听过几次。后来,他干脆连早朝也不上了。诸位大臣见这位少年皇帝如此怠政,便轮番上奏,但是他始终听不进去。

明武宗不但不听朝臣的谏言,反而宠信一批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如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及江彬、钱宁等人。刘瑾是武宗朝的太监,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武宗的信任,后来爬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刘瑾阴险狡诈,排除异己,朝中很多正直大臣都遭到他的迫害。此外,他还以各种名义威胁别人向他进贡,没有向他进献钱财礼品的,就会立刻被他逼死。朝廷中没有人不痛恨他,也没有人不惧怕他,所以大家称他为“立皇帝”,而称武宗为“坐皇帝”。

后来,刘瑾失势,明武宗开始专宠钱宁、江彬二人,江彬等人为哄武宗开心,不但为其建造“豹房”,供其淫乐,还迎合武宗好大喜功的特点,多次鼓动武宗到边关带兵打仗。

江彬是武宗后期最得宠的佞臣,他曾向武宗吹嘘边军如何骁勇善战,引诱武宗将边军与京军互调,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明朝祖制规定,边军、京军不许相互调换。这是因为,如果边军虚弱,蒙古就会趁机入侵;如果京军虚弱,边军就会成为朝廷的祸患,这是为加强皇权而制定的制度。武宗不顾朝臣的反对,打破祖制,宣布征调边军入京,设东、西官厅,由江彬、许泰统率。此外,江彬还鼓动武宗到西北地区游幸。这对于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武宗来说,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像太祖、成祖那样立下万世不拔之功。

明武宗贪图玩乐。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武宗终于迎来了一显身手的机会。这一天,武宗得知蒙古小王子率领所部袭扰明朝边境,武宗心里暗自高兴,他亲自布置军马,准备与小王子一决雌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应州之战”。应州之战进行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赶到后,亲自率领大军组织援救,这才解了明军之围。武宗与蒙古军在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百多次战斗,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斩杀一名敌人,这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最后,小王子认为此战难以取胜,便率领蒙古军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应州之役,武宗亲自指挥布置,战术得当,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才能,这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辉的时刻。

明武宗在镇国府处理军政要事。

武宗在应州取得胜利后,开始大肆炫耀一番。他此前出征的时候,是以“朱寿”的化名出现在军中的。回到京城后,武宗宣布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不久,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内廷侍卫浩浩荡荡地来到宣府,为朱寿营建“镇国府”。后来,他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向自己称臣的,武宗真是视国事和朝政为儿戏了。

武宗非常喜欢宣府的镇国府,并称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在江彬的蛊惑下,武宗又下令大肆修缮镇国府,还将豹房里的珍宝、女子运到府中,大有常驻宣府的意思。武宗之所以喜欢住在镇国府,这与他尚武、想立边功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宣府是北边重要的军镇,也是抵御蒙古军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他十分渴望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宣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再也不用听大臣们喋喋不休的劝谏。他下令禁止大臣来宣府,只有豹房的亲随可以随便出入。在豹房和镇国府这两个地方,武宗为所欲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正德十五年(1520),武宗于南巡途中在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垂钓,不小心跌入水中。虽然他被身边的侍卫救起,但是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之中,年仅三十一岁。

为人之道

美丑之别

——东施效颦与左思仿潘安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美丑来。东施效颦与左思效仿潘安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

西施本名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绍兴诸暨苎萝村。她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俗语“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西施虽然有倾城倾国之容,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感到难受且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胸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长得本来就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其装腔作势的怪样子,更让人觉得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他们觉得东施比以前更丑了。

病西施更加动人。

无独有偶,西晋时期左思效仿潘安却自取其辱的故事,同样令人啼笑皆非。

潘安,又名潘岳,西晋时期文学家。潘安容貌俊美,文采也非常出众,因此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据《世说新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意思是说:潘安相貌出众,神采奕奕,仪态优雅,远近闻名。年轻的时候,经常挟着牛皮弹弓,优雅地走在洛阳道上,妇女们见到他,都手挽着手,围在他的身边看,不让他走。由此可以想见潘安的风姿是多么富有魅力呀!现代人称赞男子貌美,就说“貌赛潘安”,可见潘安确实是世间少有的美男子。

东施效颦。

潘安同时代有个人叫左思,左思也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著名的《三都赋》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说左思的这篇费思十年的扛鼎之作甫一出世,便轰动了整个洛阳城,大家竞相传阅《三都赋》,由于传抄的人太多,以致洛阳城内的纸张都不够用了,一时造成“洛阳纸贵”的景象,可见左思也是个非常富有文采的人。但文采归文采,在魏晋这个非常重视仪容外貌的时代,光有文采而没有长相的文人还是相对要受冷落的。

左思长相奇丑,女子们见了他都远远避开。左思看到了美女们簇拥潘安的景象,非常羡慕,一时突发奇想,决计效仿潘安,也在洛阳道上挟着牛皮弹弓优雅地走路。《世说新语》记载了他的这个故事:“(左)思貌丑悴,不持仪饰。亦复效(潘)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意思是说:相貌奇丑的左思,没有作任何妆饰打扮,也学着像潘安一样,挟着牛皮弹弓,装做潇洒深沉的样子走在洛阳道上。结果,一群妇女围着他,朝他啐口水,唾唾沫。左思垂头丧气,只好狼狈地回去了。 Xu2UM8IoLxgLnUu6nzOZkWqpVddbXlzAq5h0XV8P3uOE/I3W1LD1cOkIowUXsj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