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的帮助

王 蒙

老子对今人的帮助

年轻时已经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经》),那时看的是任继愈教授的注译本。一个天地不仁、一个宠辱无惊、一个上善若水、一个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无为、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把我惊呆了。我觉得老子深不见底,他的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是耳目一新,让人大开眼界,一下子深刻从容了许多。

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据。

第二,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带来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结合,是认识与信仰的结合,是玄妙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是大智慧的无所不在,不拘一格,浑然一体,模糊恍惚。

第五,他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折不挠。

第六,他带来的是汉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辞的方法、论辩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绕口令而又含蓄着深刻内容的为文方法。他将汉字的灵活性多义性多信息性弹性与概括性简练性发挥到了极致,他贡献给读者与后人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页页动心、处处奇葩、自由驰骋、文如神龙巨鲸。这是汉字的真正经典,是汉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

知美即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么是美,就丑恶了,因为知道了美也就等于知道了美与丑的区别,就有扬美贬丑的事情出现,就造成了纷争、夸大或缩小、伪与饰各种美的其实非美丽的弱点。

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不善了。同样,就有了善与恶以及中间无数细微的等级差别,就有扬善抑恶、隐恶扬善或隐善(对对手)扬恶,就要纷争、夸大或缩小、伪、饰这个善。而这是不善的。

所以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比较而存在,谁也离不了谁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价值的判定与追求是个人、集团、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文明的一个支点,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凝聚力。真善美与假恶丑,前进与倒退,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繁荣与凋敝,德行与罪恶,成功与失败,健康与病态,幸福与失意,这一切都有一个价值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在那里起着决定方向和决定起止的作用。价值就是理想,价值就是灵魂,价值就是主心骨,价值高于生命。所谓春秋大义,所谓崇高理念,所谓文明进步,所谓普世价值,所谓意识形态,无不是以价值为核心而构建、而运转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于,他在那么古老的年代里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价值意味着差别,差别挑战着整体性与平等的理想。价值会制造分歧,叫作价值歧义。价值会制造偏执,叫作价值偏执——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名节观念、节烈观念、忠孝观念——有所谓名教杀人一说,例如妇女为了守节而自杀,就是价值杀人。有价值就有价值膨胀、价值夸张,例如中国“文革”中的唯意志论、继续革命论与个人迷信。价值还会制造价值霸权,我认定的价值你也必须接受,否则就强制你。价值还会制造价值疯狂,如恐怖主义。

如此这般,老子的见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无某些徒劳之处的,因为人类不可能退回到无知无欲无价值观念的原始类人猿社会上去。

老子的见解对于客观地审视价值观念,在可能范围内避免价值偏执、价值霸权、价值疯狂、价值纷争,至少是一个提醒。从对于价值的思考进展到万物万象的相对性上来了,这也是一个提醒。

当然,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在那个你争我夺、你杀我戮、你阴谋我诡计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强调无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这是一个匡正时弊的理想,这是一个思想家的乌托邦式的良药与凉药。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要达到虚空、虚无、谦虚的极致,不搞偏见,不搞强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涂账,绝对不刚愎自用,保持平静、恒定和诚实厚重。

世间万物,各自运转,万物杂陈。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然后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能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状态。落了听(读四声),沉淀下来了,也就静下来了。这就叫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就是恒常,知道什么是恒常就是明洁。不懂得恒常,轻举妄动,就会造成灾难祸患。

知道了恒常就会有所容受,沉得住气。能容受,能沉得住气,就能公道,不偏私。能公道,不偏私,就能成为首领。当上首领,就要知天意天命,与天道保持一致。知道了天意天命,像天一样地公正无私,一样地涵盖万物,也就接近于大道了。有了大道的指引,就能长治久安,长命百岁,天长地久,到死也不会出大错失。

老子从人的修养与人生姿态方面讲大道的要求。

首先的要求是虚静。虚就是给自己的头脑、内存、硬盘、系统,留下足够的空、空白、容量。

静的含意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要平心静气地理智思考,要慎于决策,要把心沉下来,不要焦躁,不要冲动,还要克服一时的情绪刺激,利益诱惑,心浮气躁。

且看,不论是官场,是文坛,是商场,多少人奔波忙碌,轻举妄动,争名夺利,跑官要权,枉费心机,神神经经,咋咋呼呼,丑态百出,适成笑柄。反过来说,凡有成绩的,又有几个不是心静得下来、心专得下来、大脑能够正常运转工作的?

生活在某种平常的却也是俗恶的环境里面,往往是一动不如一静。其实任何一件具体的事务,一篇论文或一笔生意的成败,一项奖金与一个头衔的得失,一种舆论与一些受众的评价,都会受到一时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有灵机一动也有阴差阳错,有天上掉馅饼也有喝凉水塞了牙,有侥幸也有晦气,不过一时,转瞬即逝。而你的修养,你的本领,你的境界,你的活儿,才是顶天立地,我行我素,我发我光,我耀我土,谁也奈何不得。

一时的晦背只能增加你的光彩,你活动得太厉害了必然就轻飘了,轻佻了,掉份儿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论述,观复,复命,归根,知常,知明。任何人与物都有自己的本态、常态。但是人又受许多外力的影响,受许多机缘、群体、社会、历史、他人的影响而偏离本态常态,忘乎所以,叫作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

谁能清醒?谁能明白?谁能不被一时的潮流卷个晕头转向?谁能不跟风前行?谁能不势利眼?谁能不苟且迎合?

而如果能虚极、静笃、观复、知常、归根、复命、知明,就是有了道行了,通了大道了。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丢弃了,人们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为了,才会出现对于仁义道德的提倡彰显。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礼崩乐坏,六亲不和,六亲不认,才痛感到了孝子慈父的可贵乃至人为地去进行本来不需要灌输的孝慈规范教导。国家政治乱了套了,国君无德无才陷入危难了,才大呼大叫地闹什么忠呀勇呀什么的。

这几句话分量很重,内容尖刻,逻辑铁定,观念惊人,语气沉痛,字字带血,掷地有声。我的感觉是,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的诅咒,是老子击起的一道闪电。

一般人都认为,仁义道德、智慧谋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国家的宝贝,是社会的栋梁,是价值的核心。而老子的逻辑恰恰相反。人们压根就应理所当然地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同享天饷,共度美好的生活。只是因为有人心存诡诈,歪门邪道,社会风气败坏,才需要把一个仁义道德呀爱心呀助人为乐呀见义勇为呀挂到嘴上。

智慧谋略,有一点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太强调智慧的结果,却是忽视了天然的大道,是用尽心机为自身打算,一直发展到损人利己,虚伪狡诈,诡计多端,尔虞我诈,大骗子玩弄着小骗子,小骗子糊弄着大骗子。

家庭亲属,天伦之乐,父慈子孝,兄弟手足,相亲相爱本来是天性,把慈与孝变成了道德规范这本身就不自然不真实了。成了规范标准以后,便要作状,便要显示,便要竞赛,便要勉强,便要口是心非,便有万般假冒。事实是把孝挂在嘴上的人一定不孝,把慈挂在嘴巴上的人一定不慈。母亲为孩子喂乳的时候需要声明我是慈爱的吗?孩子绕父母之膝而乐的时候他会说我要做孝子吗?一个孩子一边为双亲做一点服务,如搀扶双亲走路或给双亲倒一杯水,他需要一边说我是在尽孝吗?如果他做一点点事的时候一再声明是为了孝,他的双亲能够舒服得了吗?

老子的这些说法很警世醒世。

遥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柏拉图很幸运,有一个好老师苏格拉底,还有一个好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并称“希腊三贤”。柏拉图的很多作品,都采用对话体的形式,而绝大部分对话里,都有苏格拉底出场。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苏格拉底的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尽管,很多情形下只是柏拉图的一种假托发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柏拉图和他的老师之间,肯定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思想交流。这种交流,当然可被视作人类思想史上难得的盛举。

老子和孔子,堪称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位先哲。他们之间,有过类似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间的那种风云际会吗?幸运的是,有过。可惜的是,只有短短的两次相会。第一次是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的时候,在孔子所在的鲁国,见于《礼记》。第二次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的时候,在老子就职的洛阳,见于《史记》。后来,他们各自开创的学说分别被称作道家和儒家,但当时应该还没有什么门派之见。只是,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

思想交流中,当然会存在思想博弈。博弈的结果呢?貌似老子完胜。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拜会老子之后,回去跟他的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的意思是说,老子的思想在天上,可仰望而不可捉摸,更谈不上拿来把玩。从这段记载看来,孔子没有掩饰自己的沮丧,够诚实。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令人很容易联想到“大爆炸理论”对宇宙起源的解释。这里“先天地生”的那个“物”可以被解读为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吗?如果可以,貌似将极大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自豪感,但是,科学理性告诉我们,不能这样解释。或许,我们的祖先曾经对宇宙的起源做过严肃的思考和天才的想象,但是,老子的后学们并没有因此而造出天文望远镜来,连类似的努力都没做过。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最为悦耳的解读是,治理国家不能瞎折腾。顺延下去,简直是在超前倡导“尊重经济规律”了,甚至可以说,这句话简直就是现代文明所推崇的“大社会,小政府”的先声。但事实上,老子所言,不过一个比喻而已。他并没有提供通往现代般社会治理的任何路径。“浅尝辄止”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这里,的确是一个相当客观的评价。或许,这样说是有些苛求古人,但对现代人来说,我们的探究与思考决不能仅此而已。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可是,为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传人们成了现代科技的引领者,而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后裔却被抛在后面了呢?

● 老子《道德经》

● 王蒙《老子的帮助》

● 任继愈《老子绎读》

●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南怀瑾《老子他说》

●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

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以及《桔黄色的梦》《老子的帮助》《这个社会会更好吗:王蒙哲思录》等散文、研究性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本文选自其研究性作品《老子的帮助》。

关于本文 >>>

精彩快读

● 孔子是有性情的圣人。

● 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地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

● 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

●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丰富而不是情感的枯竭,是情感的充盈流动而不是情感的萎缩凝滞,是情感的敏锐而不是情感的麻木,是情怀的自然天成而不是情怀的人为矫情。

背景介绍

孔子(约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并于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一书中。本书以语录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VQ2EQ++IhR9kdLJx+YTVt8xLoU4H7X1mPCvH6D/wFk8g+0jifAS/mf/CRcbXg2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