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都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对消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再是温饱阶段的要求了。人们越来越发现,在中国的市场上,消费总是有点胆怯。害怕被骗,害怕有毒,害怕假冒,害怕不健康……害怕这,害怕那,简直到了胆战心惊的地步。发展市场经济20多年来,市场上的产品是丰富了,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敢到市场上去购物了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于是很多人就变成了“海淘一族”,把购买力转移到国外去了,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都会像抢购一样,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大量的假冒伪劣或者不合格的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尽管每年都有“3·15”,中央电视台曝光一批,但也仅仅是九牛一毛。
从吃的方面来看,不知道是否有添加剂,是否有着色剂,是否有防腐剂,是否是过期产品,是不是地沟油生产,牛奶里是否有三聚氰胺,不知道大米是不是有毒大米,面粉也不清楚是不是加了增白剂,五谷杂粮是不是转基因食品,火腿是否放过敌敌畏杀虫防腐,食品里是否有农药残留。只是微信上传的文章和图片,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好像都是有毒或有害的。因此,大家就开始到农村租地自己种,或者参加众筹项目,看着别人种好了,收获后直接发送到家里来。有钱有权的单位食堂,专门建立特供基地,以保障一天三顿的食品安全。有钱的人,开始从海外购买奶粉或者其他食品。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互残”时代,我生产的自己不吃,凡是有毒的就卖给别人吃。那自己吃的,是不是别人生产的他自己也不吃的呢?中国有句俗语“眼不见为净”。这种信息不对称,那就是自欺欺人,如何使得信息对称,是食品安全的头等大事。消费者消费得胆战心惊,甚至是一种心理恐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说了狠话:“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
从穿的方面来看,比吃的方面要好,消费者不恐惧,但是心不甘。中国成为纺织大国,成为了服装大国,可整个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国际代工,OEM模式,附加值不高,还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目前占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达到约35%。然而,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几乎没有。很多服装企业看不到本行业的赚钱空间,依靠开办房地产企业赚钱,业务领域跨度太大。大量的低端服装企业,仍然坚持在生死线上,亟待转型升级。中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需要品牌、需要质量、需要设计,然而,这些我们都还很缺乏,供给跟不上需求升级。
从住的方面看,近十多年来,房地产业疯狂发展,好的方面,当然是解决了困惑中国人多少年的住房困难。不管怎么样,城市变大了,人口变多了,满足了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大多数中国人的住房也得到了改善。当然,在一些大型城市,也还有很多蜗居者。虽然,中国城镇居民住房人均水平在全世界不算低,但是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突出。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鬼城”,城市周围大量的房产空置;另一方面,还有不少人蜗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且几乎所有的医院都缺床位,很多学校班级大得怕人。一方面是住房改善了;另一方面是公共空间减少了。老百姓真的很“点赞”习主席的美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近十多年的房地产业疯狂,也出现了诸多“楼脆脆”“塌阳台”事件,大量的新建住宅的顶层漏水,各种建筑物漏水痕迹随处可见,潜在的威胁不得不令消费者担忧。装潢领域的问题就更多了,什么建材是环保的,什么不是环保的,消费者无法真正识别,只能够听从供应商的解释,是真是假,无法判断。
从用的方面看,最近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中国人到日本买“电饭锅、电热水器和马桶盖”的事情。中国的大小家电应有尽有,为什么一定要到日本去买呢?莫非日本的电饭锅煮饭真的好吃些。为了验证这一点,我就找在旅游部门工作的学生,买了一个回来,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为了什么炫耀,而是要验证一下,究竟为什么。说句体验的话,煮饭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但得承认,做工精细,量米桶,用水的刻度,都标注得清晰,即使是一个不会做饭的人,也不至于把干饭烧成了稀饭,或者把饭烧得生硬,细节之处见功夫。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缺少精细化、精致化理念。国内大量的烧热水的电水壶,一般品牌的产品都是水一凉就开始烧,既浪费电,又导致水不断地在壶里重复烧,而别人就是能够做到,烧一次还能够保温足够长的时间,问题还是出在细节上。产品设计缺乏人性化,缺乏以人为本。说句实在话,中国家庭用品,市场上什么都能够买到,但人性化的、有品质的家庭用品,还是供给不足。
从行的方面来看,中国已经进入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行列。首都变成了“首堵”,其实没有哪一座城市不堵车。快速扩张的汽车消费,城市的道路跟不上汽车的普及,缺乏超前的规划,缺乏超前的预留空间,堵车、汽车尾气、停车位等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和烦躁。老百姓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可以停车的地方,办完事回到车边,几百块钱的罚单就在你的车窗上贴着。“不是我想乱停,我是真的找不到准许停车的地方。”很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在中国的城市道路上不敢开车。高速公路收费和不收费,理论界讨论了多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究竟要收多少年,究竟是否已经还清了债务,老百姓不知道,相关部门就是不告诉你。在国内乘飞机旅行是一件需要有充分心理准备和很有耐心的事情,匆匆忙忙从城市中心,赶到远在天边的飞机场,快要到上飞机的时候,突然机场广播里通知:“各位旅客,××××航班因空中管制,暂不能够起飞,请耐心等待。”虽然这些好像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就是这些小事,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民主体地位。
从娱乐层面看,前十多年,红歌星音乐会一年比一年多,一场比一场贵。都市娱乐场所一家比一家豪华,可谓是灯红酒绿、美女如云啊。可那毕竟不是咱老百姓去的地方,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菜”。于是,大妈们想尽了办法,在大街小巷,寻找有限的空间,跳着她们自己的广场舞,自娱自乐。为此,这些大妈们,没少挨居民的训斥,也吵得居民无处申诉,叫苦不迭。城市变大了,娱乐的空间变小了。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娱乐方式,可是找不到娱乐的场所。只要能有个场所,老百姓就能展示自己的快乐。虽然现在有很多电视剧,可大多数宣扬的都是“宫廷斗争”,要不就是什么“神剧”,还有就是“无厘头”,咱老百姓真的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娱乐才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了美国,是不是意味着,咱老百姓的需求,正在向精神需求领域拓展呢?
从旅游层面看,到底是放假的时间过于集中,还是旅游景点或服务供给不足。只要到了小长假、大长假或者是周六周日,无论是哪一个景点,都是“我想去看风景,结果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点里”。看的不是美丽风景,看的是堵车情景,看的是攒动的人头,看的是出行者焦虑的眼神,一脸无奈的表情。聪明的理性者一般在节假日,选择“猫”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可是,那又有什么时间去旅游呢?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吧,也不能潇洒到辞职去看风景啊。所以,每当节假日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很纠结的问题,出去不出去,如果出去,那就是一个“堵”字或者是个“挤”字;不出去,总不能待在家里,你瞅着我,我瞅着你吧?旅游业的发展,何时能够满足咱老百姓的需要啊?国家的休假制度何时能够调整啊?都是供给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