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选择与行动

是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出了问题,还是经济学理论的选择出了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不管如何选择,归根到底都要回到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来思考问题。离开供给与需求任何一个侧面来谈经济或讨论经济学,都将是徒劳无益的。然而,在实际的经济工作中,供给与需求总是在动态中实现均衡,均衡只是偶尔的,不均衡则是经常的。如果价格机制没有被人为地破坏,它会自动地发挥调节作用,使供求关系趋向于均衡。如果价格机制被干预,往往会造成一种虚假的信号,诱使需求方或者供给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要么造成过剩,要么造成不足。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经说过:“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人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

中国正在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面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面出了问题,不同的经济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政策建议。这是好事,经济理论上有学派之争,让政府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只有一个学派,只有一种经济思想,政府倒没有了选择,反而不利于政府从多个学派中,找到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依据和政策方案。

经济学理论的供给侧,也需要多样化,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理论需求侧的多样化需要。前些年,政府选择的是解决需求侧问题的相关理论及政策建议,实践应用表明,这些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长远性问题。聪明的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说:“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所以,他所提供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及借此提出的政策都是短期的,而且是针对需求侧的政策建议。

现在看来,中央政府已经深深地感受到需求侧的相关政策,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长远问题,就连当前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或者说,解决了前些年出现的“当前”问题,却引发出了现在或未来长期性的问题。所以,现在毅然选择从供给侧找问题、找解决办法,提出了从供给侧着手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

中国经济供给侧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产业结构演化,跟不上需求结构升级;区域结构变动,导致区域间协调发展不足;城乡结构固化,阻碍了城镇化进程;要素结构扭曲,制约了资源有效配置;分配结构失调,加大了收入差距;贸易结构偏向,致使贫困化增长。如此等等,都客观要求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管理,从供给侧着手,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影响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需求的升级是自然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选择更有价值或者更有质量的商品,自然是理性的选择。产业结构失衡可能是其他结构失衡的因,也可能是其他结构失衡的果。究竟何时为因,何时为果?谁是因,谁是果?需要实证来检验。但可以肯定地说,都是与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中国经济出现目前这样一种窘境,是已经被确认了的问题。换句话来说,无论是理论界、政界,还是企业界,都知道供给侧是有问题的。可以说,大家在这一认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当然,并不是说,需求侧就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持有“非此即彼”的一点论,而是要辩证地看待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只不过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供给侧的问题更加凸显,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点基本的哲学道理,大家都是很明白的。这就是当下,我们的选择。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Douglass C.North)说过:“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也就是说,问题出在供给侧,根子还在制度上。体制不改革,制度不更新,供给侧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所以,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性内涵是从供给侧着手,面向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推进改革深化,优化制度供给。

体制改革也好,经济发展也罢,都需要理论指导。乔治·伯尔那诺(Georges Bernanos)说:“思想倘若未引发行动,则意义不大;而行动倘若不是源于思想,则毫无意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都需要理论支撑,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那是政府的事情,是政府在认识清楚经济问题的实质后所做出的选择。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说:“事实上,近代经济学的创始者,差不多都是性情温和、富有同情心和为人道的热诚所感动的人。他们毫不例外地致力于这样的信念:全体人民的福利应当是一切私人努力和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虽然各派经济学家,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政策主张,我相信他们的良心和信念是向善的,不能因为他们的观点不同,政策主张不同,而恶意地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也不能因为哪一个理论,被政府选择了,就是超越一切的正确。冲动是魔鬼,理性总是有利于问题的更好解决。

经济发展本来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相对应的,且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对的。市场经济包含两大类市场,一个类是产品市场,一类是要素市场,这两类市场又是交互影响的。产品市场的供给侧是厂商(即企业),需求侧是居民(即消费者);要素市场的供给侧是居民,需求侧是厂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看产品市场的供给侧,又要看要素市场的供给侧。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也是市场的调控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供给侧。必须弄清楚谁是供给侧的主体,才能够真正理解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内涵。

从产品市场来看,按照高、中、低层次形成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结构,供给和需求就像金字塔中线左右两边,左半边的供给与右半边的需求,呈对应的两个三角形(半金字塔)。低端产品或服务,对应于低端需求;中端产品和服务,对应于中端需求;高端产品和服务,对应于高端需求。供给与需求是基本均衡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求侧由“半金字塔型”逐渐向“半橄榄型”升级,而供给侧仍然停留在“半金字塔型”。由于需求侧收拢了的右下拐角,对应的供给侧左下拐角的供给就无法出清,成为过剩生产能力;升级了的需求,在国内市场,又找不到相对应的供给,于是就转到国外市场,形成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如海淘一族的需求)。所以,政府宏观管理就面临双重任务,即“去产能”和“补短板”。本书首先阐释了供给与需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供给学派理论起源于萨伊定律,虽然萨伊(Jean Baptiste Say)被马克思归类为庸俗的经济学家,但我们不能全面否定其理论的启迪价值。经济学理论始终在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演化规律作用下,不断地获得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既要对经济现实给予合理的解释,又要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拿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以便于经世济用;否则,经济学的研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供给学派的理论从萨伊开始,到凯恩斯对其的否定,再到拉弗(Arthur Betz Laffer)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崛起,是第一次否定之否定;从凯恩斯主义复辟,到中国学者提出新供给主义,是第二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供给学派理论发展过程中,既遭受过批判,也曾备受追捧。美国前总统里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拿出了一整套政策,救美国经济从“滞胀”泥潭中走了出来,获得了几十年发展的好光景,后来被称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也同样以此派理论为依据,拯救了英国经济,后被称为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诠释了供给学派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效果,以资读者评阅。

回顾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一阶段都表现出奇妙的效果,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定的信心。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居民获得了巨大红利;从1992年提出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开始,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各类市场主体释放了巨大能量;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前十多年的投资扩张和前些年消费政策的实施,中国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建设,消费者需求也持续在向更高层次提升。总体上来看,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三十多年。然而,成长中伴随的“烦恼”也是不断出现的。每一次解决烦恼的过程,都伴随着改革的呼声和行动。中国当前面临的囧境,就是一次新的“成长的烦恼”:产业结构失衡,要素结构扭曲,会不会使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会不会掉入其他的“陷阱”,都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本书用较多章节的内容,来阐释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会存在的“成长的烦恼”。只有认识清楚这些问题或烦恼,才能对症下药,抢抓机遇,尽快地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获得新的成长。

知道了经济问题所在,还要知道经济发展将往哪里去,依靠什么来驱动。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靠什么驱动呢?我们的逻辑是:何以驱动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何以驱动创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一点上,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是制度,提供(或供给)一个好制度,是带有决定性的问题。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成坏人。这是大家共知的道理。前三十多年改革的红利,全体中国人民都享受到了,都有现实的体验;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制度的自我更新,大家也相信会产生新的红利。本书最后几章按照这一逻辑展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深化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中国梦的实现。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的信念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社会大众的信念是一致的。我们既然选择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驱动创新。不可能在既有的体制下,产生新的创新活力,理论界已经做了大量的证明。既然我们承诺了全面深化改革,那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本书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六大阻力和五大动力。克服阻力,强化动力,推进制度优化,实现制度的自我更新,才能在一个更好的制度或体制下,释放出新的发展动力,驱动中国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梦。

改革生产关系,方能解放生产力。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全力付诸行动。相信改革会带来新的红利,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相信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刘志迎
2016年1月19日 +rpgTreUiCB2KcxLjSsij3kDl4OelSaJjzIF4Eq4jg8sIMv+BEdVSG8y3md4V7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