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聪明经济学家凯恩斯

20世纪30年代之前,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繁荣。但这种基于市场自身调节、政府“无为而治”的经济繁荣之下也潜伏着危机,“生产过剩”开始显现,垄断开始形成;市场机制的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原则,也使得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大多数人无力消费,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弊端开始凸显。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柯立芝繁荣”(Coolidge Prosperity),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该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此后,自由市场主义的信徒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作为柯立芝指定的接班人顺利当选了美国第31任总统。此时美国经济中,房地产业、农业等行业已经显示出生产“相对过剩”,自由经济的弊端逐渐表现出来。最终,1929年10月28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迎接人们的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Hoover rang the bell,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代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作“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作“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着的报纸,也被叫作“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这次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这在萨伊定律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突然出现的“生产过剩”情况,使得古典经济学派束手无策。这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横空出世,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市场主义理论,其师从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凯恩斯之所以背叛古典经济学,是因为他对当时欧美经济大萧条的反思。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Bernard Mandeville)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预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最终被敌手打败而逃散。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但在200年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一举把原来宏观调控的权力,从上帝手中夺到政府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被那只“看得见的手”所替代,试图发挥更大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短期决定经济状况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给。在短期中,市场总的供给能力是确定的、难以发生改变的,这样,决定经济的是总需求。引起大萧条的原因正是总需求不足,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也就意味着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性,导致不愿投资,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将造成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认为,解决失业和经济复兴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以提高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其实,在大萧条开始时,凯恩斯的理论尚未提出。在大萧条的黑暗中,苏俄经济一枝独秀。苏俄的计划经济中政府管制的模式给西方政治家们以启发。在没有现成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起“新政”,使用政府这一只“看的见的手”,清除自由经济的积弊。罗斯福“新政”的逻辑就是自由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由政府掏腰包,抛弃以前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政府提出“复式预算”的新财政观,把救济、振兴经济的开支列入“非常预算”,后面直接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政府预算赤字;政府还采取了“劫富济贫”的方法,如财产税法使财产税增到70%的最高限度,公司所得税则以累进制代替单一制,多征收来的富人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救济穷人;通过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平民自然资源保护队、联邦紧急救济署、房主贷款公司、联邦住房管理局、公共工程管理局、国民工程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起码的救济。1935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险法》,规定实行养老金、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帮助无力养活自己的人,此法在1939年修订后,将美国推上“福利国家”的道路。与此同时,重建金融体系,放弃金本位,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纸币以解救货币荒,授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给全国银行提供流动资金,还禁止储存和输出黄金。通过《黄金储备法》,使得美元贬值59.06%。

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就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采用政府的力量控制市场的需求侧,通过减少贫困来扩大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参与指导农场主实行退耕等措施来减少供给。两种方式使得市场的供需得以重新恢复平衡。凯恩斯主义实行的背景是大萧条,而产生大萧条的原因在于需求小于供给,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是凯恩斯主义与萨伊定律的主要区别,也是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关键。 yMez+5egXwSGUu24M92VMy0YZKL+vZ8pqSb57JCzuPLqgZKeH8eHRvZ8gQyZqj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