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法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为两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工业凋敝,失业激增,粮食短缺,物价飞涨。针对这一问题,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市场的论述,即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提出通过“自由市场”来解决市场供应不足的局面。自由市场在表面看,似乎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所指引,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就消除了短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每个人在市场上想要赚到钱,就要注重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声誉,好产品就能卖到好价钱,差产品只能卖到低价钱,好者能赚钱,差者赚不到钱;市场由价格机制起作用,从而促进市场的进步及整个社会福利的提升。
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在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购买力极强;但同时,连年的战争又使法国遭受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萧条的生产,一方面,使广大民众手中的货币急剧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市场上的产品奇缺,民众买不到足以满足正常消费的物品,即整个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充分吸收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萨伊定律,认为法国当务之急,不是抑制或刺激需求,而是应该加强生产,增加供给,扩大外贸生产的不断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失业,增加广大民众的收入,从而增加需求,即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
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碍,则那只“无形的手”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市场需要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以及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将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政府需要远离市场 。
马克思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萨伊定律受到挑战。剩余价值的提出,源于其发现生产100万的产品,其包含的成本低于100万。萨伊的供给与需求相等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称呼萨伊为“庸俗经济学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被英、法、美等主要经济体所接受,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显示了强大的有效性。这段时间,资本主义工业化大发展,人们的购买能力极大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落后于人类社会对工业品的需求,市场产品短缺严重。只要有供给,就会有需求,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市场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在此条件下,萨伊定律和古典经济学呈现了强大的理论有效性和政策合理性。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生产过剩开始大量出现,市场开始出现产品积压,并最终酿成了空前绝后的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